查看原文
其他

从《斐多》篇看身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

张心柯 艺术学人 2018-10-05


从《斐多》篇看身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

                     

摘要:文章从身体的维度把《斐多》中身体的特征与现代媒介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并思考现代社会中应如何处理好身体与媒介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斐多》中的身体

 

《斐多》是柏拉图对话录中非常有名的一篇,因为它不仅在结构上此起彼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在内容上更是精彩地阐释了柏拉图哲学体系中非常基本的概念之一:“相”(或曰“理念”“理式”)。正是通过“相”,柏拉图才有力地论证了为何人的灵魂要比人的肉体不朽。所以,这篇对话录在正标题“斐多”下还有一个副标题——“论灵魂”。

 

不可否认,正是通过“相”的概念,柏拉图区分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以此类推,柏拉图将世界二分为个别的、表面的可感世界与普遍的、本质的理念世界。因为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而身体属于可感世界,所以灵魂要比身体不朽。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作为理念存在的灵魂是柏拉图所赞扬的,而作为可感世界的人的肉身则是柏拉图所贬低的,它也成为一个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如今值得重视的概念。柏拉图似乎十分厌恶人的身体,因为在他笔下,身体变成了人在追求智慧时的阻碍。



柏拉图

 

由此,在以追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为核心问题的时代,柏拉图的“理念”说奠定了形而上学哲学体系中的一块基石。然而,随着形而上学的式微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身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有人仍然坚持形而上学的精神神话,视身体转向为一种享乐主义的堕落以及缺乏精神思考的肤浅。另一方面,为身体正名、身体“造反有理”等也成为一些人为身体争取合法地位的有力口号。不管站在论争的哪一方,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柏拉图的著作,让我们感悟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电脑、手机、火车、飞机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柏拉图们所无法想象的。通过阅读《斐多》,我们会发现柏拉图笔下的身体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身体让人“分心”,没有时间思考。如柏拉图所说:“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65b)。只有当人的“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干扰——一切声音、形象、痛苦、喜乐都没有,尽量撇开肉体,脱离肉体的感受,专心一意地追求真实”的时候,才是“最适于思想的境界”(65c)。而身体呢?“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工夫都没有了”(66c)。因此,“要探究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66d~e)。

 

其次,身体不但让人没有时间思考,还在人思考的时候产生干扰。因为“我们偶然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66d)。

 

第三,身体的局限性使得人在追求智慧的时候得到扭曲的知识。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是“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而身体是“凡人的、现世的、多种多样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变化无定的”(80b)。身体的这种局限性使得人在追求智慧的时候容易走进“变化不定的境界,就此迷失了方向,糊里糊涂、昏昏沉沉的像个醉汉了”(79c)。

 

由此可见,在柏拉图笔下,人的身体在人追求智慧的时候是一种阻碍,因为它具有分心、干扰、扭曲事实等坏的影响。而细想我们现代社会的媒介,似乎也具有类似的弊端。

 

二,现代媒介中的“身体”弊端

 

首先,娱乐媒体的胡说八道占据了新闻页面的大部分空间,某某明星结婚了,某某明星生孩子了,某某明星离婚了······这些最平常不过的事实以及毫无根据的揣测也被某些媒体拿来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法宝。放眼望去,这些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占据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有人根据现在媒体这种特征,建议观众只浏览新闻标题即可,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第二,科技改变生活,网络拉近距离,但也带来烦恼。手机、电话、网络让现代生活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烦恼。垃圾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时不时会“光顾”我们,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干扰。尤其是在城市中利用伪基站向路人发放广告短信,从中牟取暴利。为此,有人提出了“清理伪基站,刻不容缓”。第三,为了追求利益,有些媒体不顾事实,带有偏见地报道,也扭曲了人们对事实的理解。现在网络媒体发达,不负责任的一句话或许就可以造成社会不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以上便是柏拉图《斐多》中的身体与现代媒介之间存在的某些相似的特征。当然,随着形而上学的式微以及宗教观念的衰落,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来世的幸福转移到现世,为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以期更幸福地生活。因为我们与其改变身体无法改变的事实(生病、死亡等),不如更加去关注它、改良它、保养它。与其否定它的一些缺点,不如用一些方法去改善它。比如,通过一些身体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身体意识的丰富性和敏锐性。通过一些呼吸、冥想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情绪状态,还可以集中注意力。



亚当和夏娃

 

同时,我们还必须避免陷入一种把身体与精神严格二分的窠臼——毕竟——身体并不等于毫无思想、毫无生气的一堆肉和一副骨架。关注身体,并不等于抛弃精神。关注身体,也并非放弃深刻的沉思而流入肤浅。因为通过某些身体训练,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思考。身心和谐,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身体与媒介

 

实际上,正如爱默生所说:“人类身体是发明创造的仓库······世上所有的工具和机器都只是身体四肢和感官的延伸。”在某种意义上,身体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它是最初的媒介,是媒介的源头之母。而柏拉图在《斐多》中对身体的批判,就好像是对现代媒体批判的非正式形式。除却现代媒体的“身体似的”不利影响,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身体与媒介还有着更密切复杂的关系。

 

1. 身体悖论与媒介双重性

 

现代社会人们对五花八门的新兴媒体乐此不疲,以至于遗忘了身体这个作为媒介最原初、最典范的角色。我们从“有机体”(organism)和“器官”(organ)这些身体术语产生于意为工具的希腊词organon来看,身体所负担的这种角色反映但超越了手段的形象。那么,在根本上什么是交流的媒介或手段呢?正如媒介的语源学(meson,medius,Mittel,moyen)所表明的那样,媒介就是“某种站在中间的事物,尤其是在其他两种东西或术语之间,在它所起中介作用的东西之间”。因为处于中间,媒介具有两个方面。作为两面之间的界面,媒介“通过处于它们之间既连接又分离被中介的术语”。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它作为目的的手段的媒介的工具意义上。

 

诚如媒介既分离又连接、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双重性,身体既有消极、分离的一面,也有积极、建构的一面,身体的悖论体现在它的在场形式往往是以不在场的本质存在的,即身体的存在方式往往是以对身体的抛弃为本质的。柏拉图在《斐多》中对身体的攻击便是希望人尽可能的抛弃身体,虽然灵魂既绕过(阻碍)又通过(连接)身体寻求真理,柏拉图却完全看不到身体积极、建构的一面。如果柏拉图关于净化的著名概念卡塔西斯(catharsis)意味着灵魂应该从我们身体的玷污中净化出来,那么这种净化的惟一中介就是身体自身,即通过对身体自身的控制。不仅如此,如果禁欲在基督教中是对身体原罪的疏离,那么道成肉身、五伤圣痕、维罗卡尼的面纱等则是身体为教徒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宗教崇拜的场所。

 

2. 约束与解放的张力

 

媒介的双重性暗示我们,在分析任何形式的媒介时,都应该期望阻滞作用和促进作用两个维度,因此我们的批判就应该既考虑约束又考虑解放的效用

 

首先,媒介建构着人的身体的内在感知和经验。为此我们必须鼓励现今媒介景象的两个特征:形式的多样性和趋向互动的新潮流。“所有的媒体或技术——收音机、电视、录象、电影、报纸和书籍——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支持着某些感知、经验或建构,而妨碍了其他的感知、经验或建构。我们一定不要让对新媒体的狂热使我们确信:旧的媒体可以仅仅作为被扬弃的东西而予以抛弃。”[5]媒介样式的多元有助于人们培养更丰富的身体感受和经验,而媒介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提高身体感知和经验的敏锐性。以前曾有人预言纸质媒介将逐渐消亡,现在我们有理由给其一个有力的否定:只要人的活生生的身体感受和身体经验存在,纸媒就不会消失——除非人类变成没有情感和经验的电子人。

 

第二,媒介建构着人的身体的外在形象。如果说媒介在建构人的内在感知和经验的时候是一种多元化和互动化的亲民形象,那么媒介在扮演建构人的外在形象的角色时往往具有一种霸道的独断专横。因为它总是试图确立一种外在身体形象的压抑性标准,为此我们必须阻止媒介的这种倾向,即通过广告系统地表明愉悦、成功和幸福只属于某些身材苗条、年轻漂亮的人。为此减肥药、减肥茶、化妆品、整容手术等充斥在各种不同的媒介版面上,商家创造的一个个美丽的不老神话的背后,实际上有眼睛一直在盯着消费者的腰包。如往深处挖掘,其背后也包含着福柯所谓的社会对个体的规训。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网络媒体可以使人的外在形式轻而易举地排除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之中,(比如微博、QQ聊天、微信、陌陌等),这种看似是对人的外在形象的“解构”,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建构,因为此时,虽然人的真实身体身份不在场,但虚拟的身体身份却是一直在场的。为此,在网络交流时一定要分清真假,防止上当受骗。

 

综上,身体是媒介的源头,作为最基础的媒介的身体,是人确定其身份的根本维度,也是人类愉悦的场所和生生不息的根源。现代媒介的双重性对人类的发展起着既阻滞又促进的效用,正确使用现代媒介才可以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 本文原载于《美与时代》2014425日,作者:张心柯





艺术,让人成为人




亲爱的朋友,您好,衷心感谢您的关注!

1.【艺术学人】旨在推送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学科相关的理论、作品、艺术家和活动,以促进艺术学学科的普及和发展。

2.如果您是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请把您的简介、艺术作品(绘画、文学作品、音乐、表演视频、设计作品)发送至小编邮箱:yishuxueren@163.com吧,我们将为您进行免费宣传、推介。
小编微信:yishuxueren,欢迎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