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辰美景,一梦初过——2016心柯随想录

张心柯 艺术学人 2018-10-05

点击查看:《艺言呓语——2015心柯随想录》


良辰美景,一梦初过

——2016心柯随想录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对我来说,20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自己的一个梦想得以实现。其实,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是良辰美景,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梦想有时遥不可及,可是通向梦想的路就在脚下。2016年过去了,便永远成了往事。时间之所以如此神圣,就是因为它的这种不可逆转性或者说是一种独特性吧!而片片心语,就是我一路走来留下的痕迹……

——张心柯



 
 


☘ 2016.1.1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 2016.1.7

“杌子”,老家也有这种称呼,就是那种像小凳子的坐具。《红楼梦》中还有很多类似词语,让我不禁有一种亲切感。这种充满民族和地域特性的语言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的符号,这符号里积淀着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渗入人们的骨肉,像磁铁吸引着它的每一个成员。当然,若是“他者”,就不会对其他共同体的文化符号有太多感触了。希望文化的民族性不要被今天的世界同化。今天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在某个领域有独特性的,比如周杰伦的吐字不清的唱法,甚至龚琳娜的“无字天音”等。独特性,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个重要资源。

 

☘ 2016.1.13

梵高,尼采和我

相约在北京的冬季

我读尼采,看梵高

读你们的思想,看你们的人生

在精神与病痛的双重折磨下

你们却给世人留下一片蓬勃的生命力

以及失落了已久的诗意

 

☘ 2016.13

有朋友说,不要看太多尼采和梵高,他们都是精神病患者,看多了不好。谢谢对我的建议。其实,我们看某一位思想家,是既要入乎其内,观其价值,还要出乎其外,审其局限。比如尼采,我们是站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尼采。何况,我们看完那么多思想家之后,也会形成自己的立场,而不是被动地陷入某一个思想家无法自拔。世界之大,不论古今中外,那么多思想家都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们那么深刻,又那么可爱。我喜欢他们的深刻,也陶醉于他们关于生命的思考。

 

☘ 2016.1.15

那年,苏州拙政园。荷风四面,吹皱八面玲珑心。梦里梦外终不见,终不见。烟也消,云也散。偷得浮生,却把长夜秉烛看。

 

☘ 2016.1.19

如何理解:“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是通过外物直接肯定自我个体(以我观物,有我有物,物我两分),有点类似于移情论,主客体是分离的。后者是通过否定自我个体而间接达到肯定自我个体(以物观物),主客体可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主客体融合的无我有物(我寄寓在具象的物中,即我被具象对象化);第二种是主客体分离的无我有物,与第一种我被物对象化不同,这种是我直观具象之物,类似与禅宗在日常生活中的悟;第三种是主客体分离的无我无物(我在抽象的物中获得自由,即我直观抽象之物),相较而言,主客体分离的无我有物与无我无物的境界才是彻底摆脱此岸之有限之物的束缚,以达彼岸的无限之自由。中国美学精神多提倡活泼泼的生气,属于无我有物之境,这也是儒家实践理性精神与道家无为自由相结合而使然;而禅宗美学更倾向于主客体分离的无我有物,即直观对象,而不是用理性思维去认识对象。而日本美学中的枯山水更接近于无我无物之境,是在枯死闃寂里直面抽象的绝对永恒与存在。

 

☘ 2016.1.20

【身体美学】现代医学尤其西医是把人的身体当机械,哪个零件坏了修哪个,没有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谓“治病救人”,现在往往是只“治病”,而忽略了“救人”。治病不仅是吃药手术,还要结合心理学,甚至是习俗(比如列维·斯特劳斯研究的萨满法师对产妇的意志调控)调整患者整个的身心环境。

 

☘ 2016.1.21

苏珊·朗格:“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才使一幅画、一首歌或一首诗与一件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所以,艺术家也是在创造生命,他们创造的生命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背叛或抛弃自己。而普通人生的孩子,会生老病死,长大后他们会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更有甚者是不孝的。所以,艺术家多选择孤独地终老,一是孤独可以思考,二是他们有自己的孩子——艺术。这不是自私,如果你说这样的人是自私的,那你本也是自私的——你是在你自私的立场说别人是自私的。

 

☘ 2016.1.28

路在脚下,却不觉踏实。

漂泊的灵魂,在月光下舞动。

散落一地,那是谁的——

美丽与哀愁。

  

☘ 2016.2.4

“艺术在走向开放的旅途中,永远不要失去艺术的自我。因为,失去自我的艺术,就是被奴役、被侵占的艺术,而不再是开放的艺术。”我想说,艺术如是,人亦如是。人,应是开放的人,不食烟火的那是神,但人不能被物质、情感,或者竞争、成败等心理所奴役,否则人将不再自由。我几年前写的组诗《马克思主义式爱情》是讲人不能被爱情奴役,近日写的《研究生跳楼的思考》是讲人不能被竞争、成败得失等心理侵占。人,不是说你有个名字、你会说话你就是人,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的。

 

☘ 2016.2.20

印象派绘画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自然光下的自然,二是都市景观。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都市化的事物。因为印象派绘画中的自然风景已不同于传统绘画中的自然风景,后者是一种自然,而前者却在自然的表象下包涵着一种时尚的本质。就比如,现在的农家乐并不是真正的农家乐趣,而是城里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 2016.2.2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都是讲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自足独立性的。《声无哀乐论》是说音乐不表达人的悲哀与欢乐等思想感情,《论音乐的美》强调在歌剧中音乐比歌词重要,音乐不模仿、再现任何外部的东西。虽然有所差别,但二者都是强调艺术的自足独立性。而嵇康(公元224—236)比汉斯立克(十九世纪后半叶)要早很久。

 

☘ 2016.2.22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并不具备现代性,即向权威话语权的挑战,因为民间艺术多表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缺乏作为独立主体的话语思考。当然,民间艺术的存在有其市场,因为并不是所有艺术都必须具备批判性,这也是现实情况使然。现代艺术的审美现代性便让其承担了艺术从教化话语向批判性话语转折的使命,从而也完成了艺术自足独立性的历史转捩——从土地、政治、宗教、家族附庸中的抽离。

 

☘ 2016.2.26

如果艺术能够提供超越现实的可能性的话,它必须要有自身的逻辑。艺术的自足独立性使其不仅仅是被动地反应现实,更要超越现实。因为,如果不然,那么艺术该如何应对恶的现实?如何应对“人类的暗夜”?难道艺术要遵循恶的原则而反应恶吗?那不是独立的艺术。独立自主的艺术要用自身的逻辑烛照现实,超越现实.

 

☘ 2016.2.27

艺术的模仿论(mimetic)与再现论(represent)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模仿论中的人,还不具备独立的主体性,所以要模仿世界,同时这时候的人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而再现论中的人已经具有了独立的主体性,即自笛卡尔开始的我思主体性,自此,人便从宗教(神、上帝)、政治(王权、贵族)以及土地(人身关系)的依附关系中抽离出来,开始自由地再现外部世界或者内在思想,而此时的人与世界不再融为一体,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分裂开来,世界也只有通过人的思维才能表现或者存在,也就是叔本华所谓的“作为表象的世界”。模仿论并不建立在主体思维的基础上,而再现论则是建立在主体思维的基础,人也由与世界的融汇贯通变为与世界的分裂,并导致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甚至征服世界,这种人的主体性的膨胀最终迎来了后现代主义。人从祛魅再到复魅,说明人的本质需要一种终极关怀或者说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

 

☘ 2016.2.28

所謂無心,簡要言之,即是無分別心。這不是單純的無分別,而是即分別而不起分別心;即道與非道的分別而不起分別念;不執著於善惡。由於不起分別心,故能如其所如地容納一切法。可以說,這裡實已潛伏著一種透徹明朗的知性。——柳田圣山

心柯解读:這裡可以說是佛法中眾生平等的一種思想。用平等的眼光去看萬物,這裡與其說是絕對的無差別,不如說是在強調一種包容性,即承認他者之存在的合法性。正如此岸與彼岸是不同的,自我與他者是存在差異的,我們要承認並接受這種差異,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他者。同樣的適用於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強勢與弱勢等。不是無視差別,而是承認差別,正因為差別這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

 

☘ 2016.2.28

北宗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南宗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所周知,北宗禅是渐悟,南宗禅是顿悟。北宗的核心是“离念”,即要把明镜上的尘埃拂去,其目的是要扫除烦恼,还明镜本来的清静性,同时这里还强调明镜对于美与丑、清静与污秽这些相对的东西不起分别心。南宗的核心是“无念”,即认为要拂去的尘埃原本就是没有的,这里超越了分别心而走向无,离念的前提是还有念,而无念的前提是根本没有念。南宗认为,离念的错误在于还执着于对念的“离”,即想方设法要让自己摆脱“念”,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执念呢?然而彻底的无念论让禅宗难以再继续发展,而实际也是禅宗最终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去。就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样,中国禅宗与生活的关系也经历了与生活不分、与生活分裂、与生活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同窗赠言 


☘ 2016.3.1

苏轼真是奇才,豪放时如大江流水,婉约时如泣如诉。他的本领就是把两种对立矛盾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这亦可从他的“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见出。所以,他不像李清照那样提倡词“别是一家”(当然李清照的观点也有积极意义),而提倡“诗词一体”,这与他融会贯通的辩证艺术思维相关。

 

☘ 2016.3.2

志于道,游于艺。道与艺是一种什么关系?首先要确定什么是道,什么是艺。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理解来分析二者的关系。首先,把道看做自然规律即自然性,则艺就是人工性,这是比较“师华山,还是师古人”,或者是艺术模仿自然(模仿论),还是自然模仿艺术(王尔德)。其次,把道看成思维规律,把艺看做技艺,则规律与技艺都不能丢掉,因为“有道不艺,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强调艺术思维(动脑)与艺术实践(动手)的重要性。最后,把道看做社会规律,主要是政治、宗教等非审美性活动,则艺术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这就是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了,简言之:艺术首先要独立,其次要开放,最后通过艺术实践连接。文从道出,文以载道的前提是文≠道。道让人获得形而上的理性秩序,艺则让人获得活泼泼的感性自由。即人类通过道来立法,又通过艺来破法,规矩太多则人被束缚,而无规矩则又不成方圆。

 

☘ 2016.3.3

“门前野草不除,见其生意”——周敦颐因为喜欢野草的生气勃勃,尽管门前野草丛生,他也不愿刈除。对于生命来说,凡是体现出生气的都能让人感到力量和欢喜。当生命凋零,唯有迟暮之感。所以爱这个世界吧,毫不吝啬地去爱——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 2016.3.7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將人分為叁种狀態:1.自然狀態,即感性的人,承受自然力量。2.审美狀態,即审美的人,摆脱自然力量。3.道德狀態,即理性的人,掌握自然力量。我認為,這還不夠,就像人不能征服自然而是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樣,人還要有個——4.和諧狀態,即自由的人,與自然力量相融合,這也是否定之否定之後的融合與自由。

 

☘ 2016.3.8

今天是3·8妇女节,正如儿童节一样,这些弱势群体需要一个节日来突显自我,也说明女性独立的道路其实还很长,最重要的是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而思想独立又是最困难的。最近讲《诗经·氓》,里面一句说得非常好:“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意思是说请女子不要太陷入感情,一旦男子陷入感情还可以摆脱出来,而一旦女子陷入感情就很难摆脱出来了。难以摆脱,就说明女子是依附于男子的,是不独立的。其实,不论男女,都要先有独立的自我,然后再去爱另一个人。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的,“真正的爱情应是双方都在奉献自我的同时又揭示出自我”,揭示出自我,就是说要拥有自我。爱情不是你属于我,或我属于你,而是我们都属于我们自己,同时我们又有交集。

 

☘ 2016.3.9

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也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自觉——摆脱政治、经济以及娱乐性,走向自我的内心或者说走向宗教本身——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佛教与艺术殊途同归:从生活中来,经历一段时期的远离生活,最后又融入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与艺术都经历了丧我、寻我、有我的变化。这一观点不一定对,还有待深入研究。

 

☘ 2016.3.10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说书法和绘画应该是同源的,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克莱夫·贝尔的审美假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即赵孟頫此诗强调的不是绘画模仿现实,而是强调绘画的笔墨用法本身造成的线条亦即艺术形式本身的意味。同时,这形式乃艺术家所为,不去求画的逼真肖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是用画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胸中之逸气”。所以,它不仅具有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倾向,还具有表现主义“抽象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痕迹。

 

☘ 2016.3.11

所谓“工匠”精神,指精益求精,但仍充斥着“人工”的痕迹,这对于生活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但对于艺术来说,这还不算最高境界,除了技术的精益求精,还要有“心”,即所谓“独具匠心”。正如“解衣磅礴”者,不辨牝牡玄黄的九方皋,还有运斤成风的郢人,削木为鐻的梓庆,等等,都是技术出神入化后忘却技术,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仰天而嘘,嗒然如丧其耦”,忘掉的不止是身体,还有技术,这才能成为艺。

 

☘ 2016.3.16

就像西方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中的乡村不同,后者的乡村依然是乡村本身,而前者的乡村却成为一种时髦。四中学校里的农田,也不是农田本身,因为学生和老师不是把农田当做生活的依靠,而是把农田当做城市里的一个稀缺资源,或者说一道靓丽的风景。现代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分裂,于是人开始追寻自然、怀念自然、表达自然——通过文学、绘画乃至音乐。与自然的分裂,导致现代人不是躁动的,就是感伤的,总之,他是孤独的。

 

☘ 2016.3.19

正如苏轼所说:“物未始能累人也”,外在的物是不会主动去累(束缚)人的,那么物为什么能累人呢?是因为“吾有之也”,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拥有一样东西,得到便欢喜,失去便悲伤。然而苏轼认为,物与人都是天地间的存在,不应该谁属于谁。这样,苏轼便将物与人由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转为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这对于现代社会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正如人不应该征服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需要物来维持生活,但自由的人不应该“寓于物”,即不应该把自己束缚在外在之物中(包括物质,荣誉,情感),而应该“悠游于物”,即既不脱离物,又不囿于物。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不见得能懂这个理儿。

 

☘ 2016.3.19

读古人题跋,仿佛观今人之微信、微博一般,体制短小,然内容颇丰,所涉极广,无非一时一事之感,古人生活日常如状目前矣。可知,今人虽科技进步,然微信、微博之流,实乃学古人之法。而较古人题跋,今人微信、微博或多流水账式记录,或多转发复制,无几人能抒己心发己志。岂今人果不如古人乎?非也,今人少独立之思考也。岂今人不能思考乎?非也,迷恋花花世界而无暇读书思考也。

 

☘ 2016.3.23

过期疫苗事件,说明中国现在还不是提工匠精神的阶段,还处于要保证质量的最初阶段。因为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是在精的基础上再一步求更精。而精的基础是什么?不是好看也不是精细,而是起码的质量是有保障的,是不过期,是不偷工减料,是不以劣当优……中国人缺的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负责与诚信的态度。之于工匠精神,负责与诚信是更迫切的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要求。只讲物质的“唯物主义”,造成了国人的这种为了求“物”而无德无心的国民劣性。

 

☘ 2016.3.23

上课至动情处,故泣涕而下。喜怒哀乐,皆顺其自然而已。喜不忘形,怒不累人,哀而不悲,乐而不淫,既有真性情,又不为性情所囿,如此甚好。

 

☘ 2016.3.28

以前看美学史,以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对立的,即尼采通过酒神精神来反对日神精神。通过看《悲剧的诞生》才得知自己犯了错,尼采并不反对日神精神,而是认为酒神冲动与日神冲动是艺术冲动的两种方式,用这两种艺术冲动来反对苏格拉底的唯智主义,即认为科学知识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尼采认为,一旦苏格拉底文化遭遇非理性,就会失去它的功能,甚至走向毁灭。当然,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是有本质区别的,而酒神精神更是被尼采推崇为悲剧之本质。尼采通过悲剧来为人的非理性辩护,一如福柯为人的疯癫正名——理性与非理性,疯癫与文明——人呵,真是太复杂。

 

☘ 2016.4.9

枝上柳绵吹又少,吹进口鼻受不了。

外出时节君莫怕,口罩就是一法宝。

 

☘ 2016.4.9

艺术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对象,而是通过身体综合把握的整体。艺术通过身体创作,通过身体存在,也通过身体被接受。

 

☘ 2016.5.2

芳菲已随四月尽,绿丛葳蕤五月天。

龙湖水枯待泽露,真如卿心盼佳期。

 

☘ 2016.5.4

旧曲重闻,多少玲珑事,都随烟云散。心似窗外枝上月,清照了无痕。

凉夜惊醒,几番温柔乡,皆为梦外梦。半掩花容为卿舞,翩跹媚如初。

 

☘ 2016.5.8

这是在去年非常冷的一天拍的一张相片,龙湖静谧,边上还有未化的积雪,残阳栖枝头,远处灯火如星。用她来当作手机桌布,每每看到,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然岁岁朝朝花不相似,人亦更是不同。我们都在改变,成为不同于昨天的自己。岁月迁延,山水迢递,不同的自我汇成这悲欣交集的人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纵使短暂,也愿求无悔罢。

 

☘ 2016.5.10

青春不啻是一种年龄阶段,更是一种心态。把这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才有意义。

 

☘ 2016.5.11

缠足在18世纪的中国稳步增多,一方面,缠足对个体移动能力的限制是一种理想的“束女性于闺阁”的手段;另一方面,缠足也已经演变为阶层划分的标志,甚至可以标定未来新娘的贵贱地位。实际上,二者殊途同归的目的是保持女性的所谓贞操,而其背后的根本目的则指向男权社会对男性家族财产以及名声的绝对占有与拥趸。这种自私目的的实现则是以牺牲无数女性的自由与快乐(精神的和身体的)为代价的。

 

☘ 2016.5.12

脸面作为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一件事情,显示的是一个人的尊严,它包含两个层面:最基础的一层是脸,它是所有人都要求拥有的个体尊严,所以当说某某“不要脸”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对那个人尊严的贬低。与“脸”的基础性与广泛性不同,“面”则是附加性、社会性的,是随着个体的社会影响与权力的增加而叠加的,说某某“有面子”,更多的是说这个人受到他人的尊重、钦佩甚至崇拜,所以“面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而是少数群体的特权。总之,“脸面”的“脸”与“面”都依赖于与他人的互动,“脸”指向内部个体性,是所有人对个体尊严的诉求,“面”指向外部的社会性,是少数群体(有社会影响力以及权力)的优势。所以我们说“你不要脸”,而非“你不要面”,我们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而非“不看僧脸看佛脸”。

 

☘ 2016.5.14

下雨天,听着轻缓的音乐,外面雨声,车声,燥乱的心似乎可以平息。突然想起,有些人如果再遇,我会怎样面对:以微笑,以惶恐,以尴尬,或是以冷漠?也许,总会发自心底地问候一句:「还好吗」?

 

☘ 2016.5.24

“话语是一种能够在产物中留下痕迹的建构性的实践,而主体性即是这些产物之一。当意义作为实体世界的组成部分得到生产和传播时,恰切的主体性也随之得到生产。”——《身体与笔》。这句话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①话语具有个体性也即主体性,话语是创造个体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这里的话语不仅指语言,还包括艺术等各种符号形式。②话语具有权力性或曰等级性,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话语方式,这也是为何主流媒体必须要体现主流价值话语的一个原因——统治者借助媒体生产并传播自己的主体性,进而巩固统治。

 

☘ 2016.5.26

应该欣慰,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还有很多人能够缅怀一位作家或学者(有些人说杨绛学术成就不大,我认为她能够在年迈之时整理钱钟书遗稿,也应算是一大成就),总比没有人关心、无人问津的好,那样就太令人寒心了。相比那些明星去世,作家或学者去世算是低调得多。对于某些人,我只想说:「你死后可以默默无闻,但没有权利指责别人对杨绛的缅怀。你可以批评杨绛有污点,但不要因为别人的辩护就说别人崇拜或神化杨绛」。王小波有一句话大概是这个意思:「有些人总是把自己的智商想得过高,而把群众的智商估计得过低」。某些人,应属此类。

 

☘ 2016.5.31

作为本能的爱欲与作为理性的文明,自传统以来就被看做分裂的二元对立,如果说前现代是爱欲压倒文明,现代是文明压倒爱欲,那么后现代则是爱欲与文明的分庭抗礼与共生共荣。毕竟,人不仅仅是文明的标签,更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摘下文明的面具,人也只是人自己。——写在读马尔庫塞《爱欲与文明》之前

 

☘ 2016.5.31

院中绿意起,知有游子归。

他日返乡时,雨雪或霏霏。



夏夜散步

 

☘ 2016.6.6

『性别与梦想』这部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还是比较励志的,尤其是对女性。当女性由于家庭(内部)而被迫放弃职业与梦想(外部)的时候,一些女性由于惰性便放弃了从前的梦想与奋斗的动力,并把照顾家庭当作堕落的借口,而男性把这美名为“奉献精神”,这就是传统女性的楷模。另一些女性,比如郑雨晴,当承受了家庭的琐碎与闲杂工作之后,依旧没有泯灭心中的梦想,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这应是现代女性的追求。性别固然不同,但梦想是平等的,不论是男性女性,都应该敢于有梦,敢于逐梦。不要让性别成为自己放弃梦想的借口。

 

☘ 2016.6.7

麦收时节,麦浪黄。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记忆虽远了,却没有模糊。看着收割机在麦田里工作,不一会几亩麦子就收割完毕,而且是直接出来麦粒,麦秸也随即在田地里被打碎。这么省事的收割,与之前的人工收割麦田形成鲜明对比。在感叹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我却经常回想起小时候收割麦子的场景。田地里到处都是人,人们拉着马车或牛车把割下的麦穗放到场院里,接下来还需要很多程序……收割麦子起码需要半个月,而现在几个小时就完事。那时候,小孩子们经常爬麦秸垛,在上面翻跟头,晚上躺在上面看星星……而这些美好的画面已经成了记忆,孩子们放学回家也是玩手机和电脑。人工收割麦子虽然费时费事,而且劳累,但这收割的过程是喜悦的,充满着感情与体验。机器收割虽然省时省力,但就像机械复制一样,再也没有那种喜悦与体验了。现在的田地,放眼忘去,没有几个人,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了,田地里除了庄稼的生长还有一点生机,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生机勃勃的气氛了。

 

☘ 2016.6.8

2016年6月8日——人生的新起点。笃学诚行,勤勉治学,在艺术中寻找真善美。

 

☘ 2016.6.13

雨后京城凉意起,恭王府里清音飘。

世间纵有百般曲,最美不过水磨调。

 

☘ 2016.6.26

【回首·雪泥鸿爪】记得2015年6月底,我周日来到学校,周一第一节课就上课。匆匆准备了一下,就给17班的学生上了一堂“什么是文学”的语文课。非常感谢这个班的学生的配合,让我顺利地上完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课,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的工作。作为一名老师,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锻炼,但我的心从一开始就是真挚的,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课堂上,我笑过,哭过,生气过,烦恼过……我用真性情上每一节课。转眼来这里已经一年了,回顾这一年,我收获了很多,所以我十分感恩。我一直相信,是因为缘分,我才来到这里。某一天,我若离开这里,不是缘分尽了,而是我们都终将离开这里。若有缘,定能再见。但愿,勿相忘,安好如初。文止泪流……

 

☘ 2016.6.29

雨后龙湖似蜃楼,蛙声阵阵说思愁。

凡尘扰扰霓与虹,谁复长夜秉烛游?

 

☘ 2016.6.30

【身体与艺术】中西方的绘画,除了使用媒介以及画法的不同,还有就是表现内容的不同。西方油画多是人像图,达芬奇等大画家在学习油画之前还要学习解剖人的身体,以便能在绘画中精确地把握,所以身体是西方油画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内容,即使不是裸露的身体——穿衣服的身体,其面部表情也通常是清晰可见的,是画的主体部分。而中国虽也有顾恺之、吴道子等画家作人物图(如女史箴图等,宗教人物图则当作他论),但其表现方法也非西方那样要求对身体的科学精确性,而是注重人的神韵,注重“传神写照”,另一方面,中国画的精髓更多的是山水画,(当然西方油画也有自然风景画,但是西方油画中的山水多是客观表现的对象,与主体是分裂的),而且山水画中的人物一般是不强调身体性的,而是强调“山水之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是分裂对立的,故而身体的隐蔽是为了凸显这种审美精神性。中西方绘画的这种区别,也是以中西方的文化特征为基础的,西方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人是“万物之主”,是自然的主宰,所以在绘画中也要用透视法等来科学把握人的身体。中国强调的是“天、地、人”这“三才”的统一,人对天地、对大自然始终是一种崇拜的态度,人并没有成为自然的主宰,而是在自然中沉思冥想、自得其乐,故而人的身体是微不足道的,是隐蔽的。

 

☘ 2016.7.4

「印象·夜」窗外的蛐蛐儿声真好听,小时候夜晚是夏天最开心的时候,一来晚上比较凉快舒适,二来晚上人们都会在外边乘凉,聊天,非常有趣。小孩子们一会跑来跑去,一会儿安静地听老人讲他们从前的事,一遍又一遍,从来不厌烦。小孩子们从神话故事里丰富了想象力,还从一些故事里懂得了做人要诚信要孝顺等道理。可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记忆,现在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很少有人出来乘凉了,而那些讲故事的老人也越来越少了。不变的,只是夜空中的繁星,还有蛐蛐儿的叫声。人来人往,浮尘的故事,只能自己用心去听。

 

☘ 2016.7.11

还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偶尔会去捉一些昆虫。今天遇到的这只昆虫,在老家把它叫做「老牛」。现在很少再有孩子对这些昆虫感兴趣了,他们只要有手机就够了。孔子说: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说明读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可是我认为这还不够,最好在读了书之后还要有亲身经历,去听,去看,去触摸,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切最丰沛的感受,领悟到大自然的丰富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生命与生活。

 

☘ 2016.7.17

蝉鸣深树里,蛙噪龙湖间。

门前草不刈,风起见生气。

 

☘ 2016.7.21

无情众生,自无本性可言。

有情众生,又知情为何物?

风花雪月皆虚化,

有情无情总关情。

 

☘ 2016.7.26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从《孟子》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身体对于艺术接受的作用。之所以有些艺术能够广泛被人们甚至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当然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人的身体——口、耳、目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艺术品最终是被人所接受——通过身体达到直接浅层愉悦或者经由身体达到思想上的间接深层愉悦。人的身体之构造的相似性,使得人类在艺术接受中具有某种相似之处:贝多芬的交响乐,达芬奇的油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曹雪芹的《红楼梦》,倪云林的水墨画,陶渊明的诗……这些伟大的经典艺术经由人的身体之维而被欣赏接受,同时也发展完善了人的身体感觉和意识——听觉、视觉、触觉以及思维等。总之,艺术经由身体被接受,所以身体是艺术接受的媒介物和目的源;同时,身体通过艺术而发展完善,所以艺术也是促进身体——感觉和意识——进而促进幸福感和人类发展的一种工具与手段。

 

☘ 2016.7.27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从艺术的角度看,《庄子·齐物论》中的这句话可以给艺术活动带来很大的启发。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接受,最高境界应如南郭子綦那样的「嗒焉似丧其耦」,即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完全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如果把艺术创作或艺术接受中的艺术当作客体,那么这里的主体应当是艺术创作者或艺术接受者,并且这里的主体应当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完全统一而忘却身体的存在。忘却身体的存在并非没有身体的存在,这里的身体正如梅洛-庞蒂之现象学中被隐藏的身体那样,「身体空间是景象的明晰所必须的室内黑暗」(《知觉现象学》),也就是说被隐藏的身体为艺术活动的进行提供了一个必须的背景及场所。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接受,最高境界的企及需要的是精神高度集中而又彻底自由,而身体的存在——正如柏拉图在《斐多》中所抱怨的那样——起到了分心扰乱的作用,所以当被隐藏的身体作为沉默的背景和场所时,就避免了柏拉图的上述担忧。不同的是,柏拉图在《斐多》中是通过贬低、拒斥身体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与不朽,而庄子在这里却没有将身体与精神看做对立的二元,是通过「嗒焉似丧其耦」而达到「吾丧我」之境界的。总之,艺术活动中的身体既需要在场——作为艺术活动的媒介物与目的源,同时也需要不在场——作为艺术活动的背景与场所,而在场的身体与不在场的身体是艺术活动中的那一个身体。

 

☘ 2016.8.3

“音乐,与生命一样,在本质上是无用的。但两者都通过向理想领域的延伸而使自己最终成为有用的存在。”(桑塔亚纳《艺术中的理性》)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却让我感受到一片活泼泼的生命力。艺术与人的生命一样,她们之所以可爱、之所以美,并非是由于指向在场的有限价值,而是因为她们通向无限的理想。失去了终极关怀的艺术是令人遗憾的,失去了理想的人则如同田间的稻草人,徒有空壳,而无灵魂。理想,让艺术成为艺术,让人成为人。

 

 

☘ 2016.8.4

读书,思考,写作,这三者不是一个先后的时间顺序关系。而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似的并列空间关系。不是说要先读很多书,再思考,才能写。而是在读书的同时思考,有了想法马上写下来。这样才能取得实在进步。更广泛的说,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丰富的实践生活,所见所闻,都可以引发思考,进而写下自己的观点。

 

☘ 2016.8.9

火车,一路向北/恰似这光影流年/往事也终成烟云/阳光透过疏影扑来/欢快雀跃/摇曳了一颗温柔的心   

 

☘ 2016.8.9

七夕——中国古代爱情里的亚文化。七夕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织女,一为凡人,一为仙女,所以二者具有质的差异,二者理应互为他者,属于不正常的爱情,但他们却打破了者异介质的区别,勇敢地追逐永恒的爱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爱情中的亚文化了。同理,白娘子与许仙,一妖一人,以及《聊斋志异》中的很多妖人恋,人鬼恋等等,都可谓亚文化。故而,中国古代人不仅仅是向往美好的爱情,而且还间接地拥有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心胸。

 

☘ 2016.8.13

又是一年秋,白衣苍狗,不复昨日愁。

旧梦依稀在,剪烛西窗,往事随水流。

 

☘ 2016.8.14

在校园一颗桃树上摘的桃子,虽不好看、个儿也小,不过味道还可。路上,见夜空深邃,遂又拾得一片朦胧月色。可谓: 即兴而来,满载而归。

 

☘ 2016.8.24

每到开学季,校园里就有很多摆摊卖东西的,被褥,各种日常用品,当然少不了的是三大运营商卖手机卡了,三大运营商风风火火,使劲各种办法招徕同学: 新同学办新卡,老同学充值有优惠,各种赠品……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怀念那时候的开学季。或许,我怀念的更是那段青春岁月吧?怀念过去,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当下。因为正是每一个当下变成了值得怀念的美好时光。

 

☘ 2016.8.27

一阵秋雨一阵寒,阵阵秋雨催人还。

蝉声早已无处觅,却引秋虫凭吊栏。

 

☘ 雨后晴空如练洗,绿藤窗下听私语。

我看秋光多妩媚,秋光看我应如是。

 

☘ 2016.8.31

经常在脑海依稀浮现一个景象,那是07年在石家庄上学,第一次放寒假,因为下了雪,虽然夜未艾,但雪让天地明亮了不少,拿着行李,去坐公交车……每当回想起这个场景,都觉得世界好安宁,好温馨!



参加清华大学陶艺活动

☘ 2016.9.7

今天很荣幸能作为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导师见面会上,范曾、田青等导师从不同方面发言给予新同学做人、做学问的指导。开学第一天,要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希望毕业时能不忘初心。

 

☘ 2016.9.11

是福柯太火,还是我们的灵魂太饥渴……

 

☘ 2016.9.15

亮马河畔静悄悄,星星点点水中倒。

几杆枯荷婷婷立,守得冷秋把月笑。

不甘寂寞秋虫鸣,却似伊人凭栏吊。

红颜几多痴癫梦?奈何东风薄情闹。

丙申中秋夜于北京亮马河畔

 

☘ 2016.9.16

今天与清华欧兄相约颐和园,人多、天灰蒙蒙的,游园效果不是很好。虽不能游目,却可以游心,踩在颐和园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一种满满的历史厚重感。梦回清朝,多少人曾在此驻足?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已随烟云去。多少兴亡,多少哀乐,只有那昆明湖垂柳依旧波光如斯。

 

2016.9.23

今晚观看了福建莆仙戏,对我来说戏曲是外行,但观看时也略有所思。1/身体在戏曲艺术中是艺术表现的载体和媒介,身体的形式美是戏曲艺术的本体,至于故事思想性当然也重要,但它不应是戏曲艺术的本体——因为其他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有故事思想性。各种艺术都具有思想性,这是艺术的一个共性,戏曲之所以为戏曲或者说一种艺术的特性则是它独特的表达媒介和载体。2/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身体表达具有虚拟化和程式化的特点,骑马不需要真马,只要做出骑马的动作即可,在舞台上转一圈就是非常遥远的路程,整个身体的协作配合展现出或惊讶、或悲伤、或欢乐的心情。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艺术需要非常艰苦勤奋地训练才能达到一定水准。4/不疯魔,不成活。有时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自唱自说自笑自演,如果离开舞台这个语境,就成为一种疯癫。而出色的演员也应该完全融入那个角色。当然,并非说要让演员成为那个角色,而是说演员通过不同的角色发现不同的自我——我们不应该在角色里失去自我,而应是在不同的角色里发现自我、丰富自我。

 

☘ 2016.9.24

身体和艺术都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身体和艺术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身体和艺术在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性,但同时它们也有共性。比如,在传统阶段,身体和艺术都是与外界(或者说生活)浑然不分的,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现代阶段,身体和艺术都开始强调与外界(生活)的界限,即要求一种自足独立性,这也是身体和艺术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在后现代阶段,身体和艺术则又开始模糊与外界(生活)的界限,但并非没有界限,而是开始放弃那种孤立隔绝的状态,走向生活、融入生活。这种共性是如何表现的?这种共性的原因又是什么?什么是身体现代性与艺术现代性?后现代身体与后现代艺术有着怎样的关系?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2016.9.30

现在不论是硕士博士写论文,导师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选题一定要细要小。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细小的选题研究对象更明确,更容易把握,写完论文或许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可是,当所有的硕士博士都把选题做的那么小那么窄的时候,中国还能出现学识渊博、融会贯通的学者吗?今天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面说到一个故事:查拉图斯特拉走路的时候踩到一个人,那个人躺在沼泽地理甘愿被蚂蟥吸血,因为他是研究蚂蟥的专家,不,确切地说是研究蚂蟥脑子的专家,因为蚂蟥的整体太复杂,研究起来较难,只能对蚂蟥身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因此,我抛撇开其他的一切,因此,其他的一切对我都无所谓;在我的知识的近旁存放着我的漆黑的无知。”“我的精神的良心要求我只知其一,而对其他一切一无所知。”这是尼采在讽刺那些埋头于狭隘领域的学究们。当然,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倘若所有人都埋头于局部,这加起来决不会得到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人都将是一个单薄的碎片。所以,应该允许选题有小有大,对小选题的要求是研究要深,对大选题的要求是要提出问题,哪怕是问题没有解决。前段时间流行的一篇博文中的这张图片多可怕:“在我的知识的近旁存放着我的漆黑的无知”。

 

 

☘ 2016.10.2

听了不同民族的民歌,才发现民歌太好听了。普通话是交流语言,工作语言,其追求的是普遍理解性、简明性、规范性。而地方民族语言则更多具有独特性,仔细体味,更具有味道和艺术性。如果说普通话歌曲的美更多的是曲调,那么民歌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而且民歌里融入了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与血液。民歌多样化是保持民族多样性的一个基础,民族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基础,各个民族文化的自信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 2016.10.12

尼采的这句“在恰当的时候死亡”让我想到今天上午孙伟科老师所说的,中国人不敢死,因为对上要尽孝道,对下要养儿育女,所以传统儒家的思想让中国人生活得很充实。这与尼采的“在恰当的时候死亡”表面上相同,却在深处更有不同。儒家思想中人的“不敢死”是要完成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或义务,换句话说人是没有自我的,人是为他人而活,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连人的身体都不属于自己,何况其他的呢?尼采的这句话中的人却是为了追求自我的超越与梦想——超人,这里的人完全是自我的,而不是他人的 ,只有当一个人走在了追求超人的道路上的时候,他的死才是恰当时候的死。前者是丧我的、不情愿的死,后者是自我的、情愿的死。也可看出,儒家思想中人的个性、自主性是被束缚的,这也是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个要求。而米歇尔·福柯通过考察古代刑罚制度,指出“死亡也是一种权力”——人的死由政府决定到由自我决定的转变。

 

☘ 2016.10.17

初识昆曲在石门,袅袅清音摄人魂。

伤心小青向何处? 牡丹亭上留碧痕。

——恭王府大戏楼观曲会留念

 

☘ 2016.10.18

扇底风,扇底风,可知往事已成空?

撕扇人,撕扇人,撒落片片笑为卿。

扇上诗,扇上诗,字字玑珠串相思。

执扇人,执扇人,一瓣桃花两片痴。

 ——张心柯《扇有情》

 

☘ 2016.10.22

美人总迟暮,秋来亦何悲?

叶落金满地,销骨为逢春。

 

☘ 2016.10.27

叔本华与尼采都谈生命的痛苦,不同的是,叔本华把痛苦当做生命的本质,哀叹生命的痛苦并止于痛苦;尼采把痛苦当做通往生命强大和永恒轮回之路的必经阶段,赞美生命的痛苦并超越痛苦。

 

☘ 2016.10.28

刚才与健旺兄谈到西方思想中“片面的深刻”,而中国人谈论问题往往是从优点、缺点两个方面出发,喜欢“中庸”,不喜欢走极端,很难深刻。健旺兄的一句话让我深受启发,他的意思是,西方虽然是片面的深刻,但这片面的深刻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对应着另一个片面的深刻,两个片面的深刻结合起来看,就不片面了,比如海德格尔与胡赛尔,同时西方人只把上帝的认识当做绝对真理,人理解的只是部分真理,片面在中国是个贬义词,如果说成是部分的深刻就更合理了。这让我想到,师门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师的观念的阶段, 而应该在老师思想的启发下或顺向发展或逆向对立,这样一来,便与老师的思想形成一个体系,这才是真正的师门传承。

 

☘ 2016.10.29

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伍尔夫用《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书名,表明书房作为一个独立空间对女性作家的重要性。其实每一个学者或艺术家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因为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独处,需要孤独,需要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人在其中与外界相对隔绝但又通过思想与外界密切频繁联系——我在孤独里领略古今中外的思想变迁、感受人生的爱恨情仇。

 

 

☘ 2016.10.30

很多人在谈到尼采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时候,把二者当作对立,这种对立似乎是尼采在赞美酒神精神而排斥日神精神。其实不然,固然尼采认为悲剧的本质是酒神精神,但悲剧的诞生是酒神与日神两兄弟联盟的结果,也就是说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只是艺术风格的对立,而非精神本质上的对立。其实,尼采认为与酒神精神对立的是逻辑苏格拉底主义,一种科学乐观主义——认为理性认知可以回答解决人类的一切难题。尼采认为,逻辑苏格拉底主义者一旦到达其界限,步入非理性主义的阈限,就完全失去了作用。所以,尼采借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共同造就的悲剧精神即非理性主义精神来反抗西方传统中以柏拉图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精神,也是为了追寻人类在理性桎梏下所失落和式微的激情与生命力。

 

☘ 2016.10.31

在充斥着搞怪风的夜晚看到一股清流,中国传统文化应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习惯”。不是你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往往更多的是因为你不“习惯”。



拍于北京恭王府

 

☘ 2016.11.3

还没来得及告别,就已投入11月的怀抱。人类发明了钟表,继而发明了时间,「永恒」从此便成为了神话。

 

☘ 2016.11.7

有时候,突然会问: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一瞬间会觉得脚踩的大地是那么踏实、厚重,而生命也如此神圣、崇高,所有的烦恼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

 

☘ 2016.11.11

「壹」上午去听北影的艺术理论论坛,结束后与凉姐交流懂得要重视珍惜每一次发言的机会,好好准备,对于每一件事,既然打算去做,就要尽可能做到最好。「贰」中午听院领导给班长开会,强调了倾听、表达以及做好桥梁作用的重要性。「叁」下午听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老师的非遗讲座,对非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肆」晚上与文东兄、张雄学弟一起吃饭。

 

 

☘ 2016.11.17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而诱惑又多。遇到一位真正的知己、知音比在北京买一套豪华别墅都难。所以,如果能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要被欲望所束缚。尼采说:人,是需要被克服的一种东西。其实,人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身体的欲望与冲动,精神的孤独与寂寞。人生若是孤独的,就好好享受孤独;人生若是繁华的,也应冷眼看繁华。

 

 

☘ 2016.11.18

认为摄影可以代替油画,所以油画没有价值了,就如同认为有了电脑就不用再手写字了,或者有了交通工具人类就不用走路了。摄影、电脑、交通工具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科学知识;油画、书法、走路这是人必须切身体验的活动,也是对人的身体的陶养以及各种潜能的探索。油画、书法里凝结着人的生命温度,是不可复制的,具有独创性。摄影、电脑则只要输入代码即可克隆,是毫无“光晕”的冷冰冰的机械复制。所以,认为油画可以被摄影代替的想法是极其荒谬的。

 

☘ 2016.11.18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句话中,与身体相关的年寿、荣乐都是有限的,这也间接说明了身体的有限性,而作为艺术的文章则是「无穷」的,具有无限性,所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身体的有限性、短暂性与艺术的无限性、永恒性之间的对比。另,「止乎其身」说明的是身体的封闭性——荣乐仅仅是自身才能体会到的,而艺术则是向接受者敞开的,是开放性。藉此,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的无限性、永恒性与开放性来克服身体的有限性、短暂性与封闭性。

 

☘ 2016.11.21

繁华不可忧,入梦自风流。

空空了了去,了了空空愁。

——心柯《空了》

 

 

☘ 2016.11.23

艺术的自律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必然要求,艺术的他律是艺术之所以对人有价值的必然条件。既不能无视艺术自身的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不然就是艺术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无视艺术对人的价值,因为归根结底艺术是人的艺术。

 

☘ 2016.12.15

多久没有用手触摸土了?我们所吃所住所行离不开土,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与土息息相关,而我们最终还是要血肉埋葬于土、化为土。很多去他乡的人,离开家乡前抓一把土带上,水土不服的时候放一点土在水里喝下去就会有效果。以前,农村里刚出生的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就被装在一个乘满土的布袋里,俗称土布袋。孩子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大人去干活,回来后才把孩子从土布袋里抱出来,第二天再换新土……孩子在土布袋里玩耍,爬着玩耍,慢慢的,孩子就学会了走路。那时候的土是干净的,没有任何污染,人与土是亲近的。现在各种纸尿裤足以让孩子清爽地长大,而土也不那么让人放心了,或许那土里就有很多化学污染物呢!人与土疏远了。可是无论如何,人是不应该疏远土的,或许从女娲捏土造人的那一刻起,人就与土难解难分了吧!

 

☘ 2016.12.16

要警惕一种文化领域的复旧或自大,文化自觉绝不是回归传统,也不是盲目自大地排外。如果认为文化自觉就是中国人自说自话,完全不顾或排除外国文化语境,这是曲解了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一是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自明,二是对接触的外国文化要认识,三是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见,文化自觉应该注重文化的历史性、比较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最终目的是让中国文化适应时代特征,与其他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切不可盲目自大、自说自话——这不是文化自觉,是狭隘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

 

☘ 2016.12.17

现在认为暴力革命是不可行的,可以用艺术审美教育来改革,比如朗西埃的新感性说。这与席勒的“审美教育”有什么不同?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我们评价是资产阶级软弱性或革命的不彻底性。那么现在的新感性是不是也是革命的不彻底性?还是说,对席勒的评价是从政治的需求即为自己暴力革命的合法性辩护。而现在对朗西埃新感性的认同则是以对现有体制的维护为基础的?

 

☘ 2016.12.18

身体现代性与艺术现代性,是为了追求身体或艺术的自足独立性。身体要成为身体本身,艺术要成为艺术本身,而不仅仅是行孝或载道的对象。现代性是身体反叛精神的桎梏,艺术逃离功用的牢笼。现代性是身体向身体的复归,艺术向艺术的追寻。现代性的一个核心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它的弊病也在此——为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与人和生活分裂。这个难题,要在后现代中得到解决。

 

☘ 2016.12.27

一别经五年,友人尚可安?

今寄尺素来,梨花香扑面。



参加北大学术活动



点击查看:《艺言呓语——2015心柯随想录》


我是张心柯,感谢您的阅读

祝您:元旦快乐,万事如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