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薄清江:艺术中的人文情怀

薄清江 艺术学人 2018-10-05
艺术中的人文情怀

    

艺术中的“人文情怀”的讲题,缘起有二:1、开学典礼上朱乐耕老师的讲话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而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文情怀”。那么,怎样“做最好的自己”呢?2、同是开学——在师生首次见面会上,田青老师说“不忘初心——三年你肯定会有收获。”不忘什么初心呢?大家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今天的讲座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最后的结论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每个人可以比较以下与自己的答案是否一样。今天的论坛恰恰是开学的整三个月;“不忘初心”如果已经忘了,那么三年也会很快过去,今天重提“不忘初心”正好给大家一个提醒。而讲题是“人文情怀”。古今“情”字最难讲,“艺术中的情”是不是好讲,似乎也没有这个说法。你看看当下的艺术,丢失最多的也就是“人文情怀”,但它又不单纯是艺术的问题。 比如,手机、短信、微信的迅速普及,使得最含“情感”的载体——“家书”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悲的是因为我们不省察,不可惜“家书”的消失。另一种就在我们身边的可以寄托“情感”的形式,我们几乎没人发现和使用它。所以,今天这个选题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当下的针对性,并能引发我们对艺术本质学理上的深入思考。


一、先从一件小事讲起

40多年前的邢台大地震。邻近的邯郸——我家乡也波及到了,小学校停课了(停课作业是每天一篇日记)。我们都在外面架起来防震棚,防震棚就架在树之间的草地上。那时我还是一个很淘气的小孩子,不懂得地震的恐惧,住在棚里反而与自然有种亲近感;每天都被鸟声叫醒,不上课只知道玩又没有什么好玩的。有一天抬头看着树顶的鸟窝突发奇想——“鸟窝里到底有什么呢?”好奇心使我爬到了树顶。在鸟窝里我看见了两个毛茸茸像个球球的小鸟。我把它们抓下来,拿到地上玩耍,喂它东西吃。小鸟很警惕,先退两步,没有危险了才吃。好玩极了。不想爸爸回来看到这情景,对我大大地训斥一顿,命令我在大鸟回来之前,赶紧的把小鸟送回鸟窝。我尽管不情愿但父命难违,乖乖地爬上树将小鸟还回了鸟窝。结果后来你猜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听到鸟的叫声。我钻出防震棚看到父亲正仰脸看着树上的鸟窝说“小鸟它们搬家了”我私下里疑惑,终于又爬到了树顶,发现空空的鸟窝里连一根羽毛也没有留下。那天,我以歪歪扭扭的字写了一篇自己最早的日记(停课作业),记下了自己的疑惑。没想到这成了我几十年不得其解的一个心结。“小鸟它们为什么搬家了?”那天大鸟觅食回来,小鸟一定告诉大鸟‘有一个坏小孩劫持过他们家’像人间的地震一样,这个家已经不安全了,否则大鸟也不会决定“搬家”。可是它怎么告诉大鸟的?鸟语我们听得懂吗?接下来的问题是“小鸟它们怎么搬的家?”晚上搬的这没错,但小鸟不会飞,大鸟只有抓着、叼着、背着三种方式带着小鸟夜间飞翔。可是这又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它又是确确实实的发生了。所以,看似极为平常简单的事情,我们也有解答不了的问题。如果以“人文情怀”来关照这个问题。这件事会让我感悟到,鸟窝里有家庭的温暖、有母子情爱、有鸟语的交流,还有人未知的“迷”。这一切都基于了生命的存在。试想,如果没有鸟,鸟窝搭建的再精致又有什么意义。我联想到了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我这样讲,假如别人都没有这样讲过(可能别人会说“鸟窝很精致”而已),那就是我的“发现”“发明”,加上学理上的追问、探究就产生了“新的思想”。而这一切来源——“人文情怀”。讲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的讲题有没有关系?大家可以思考。半年以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会在艺术研究院与诸位良师益友同室共学。然而就这么生动地发生了。我们称之为“缘分”——就是冥冥之中,来自于自然的“缘”。古人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就是“人文情怀”。故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人都不应该离开大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从艺术设计透析人文情怀存废的意义

2001年,我应邀参加在无锡召开的“工业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那时,手机还不普及,但对手机的设计已五花八门、各式各样,要评出设计奖项,怎么评?这是评委们的事。终场时,在大会堂有个互动环节,台上有11个评委,台下是各地来的代表几百号人。主持人很有办法,以“未来的洗衣机如何设计?”为题,引发了大家的兴趣。有说“方的”“圆的”“大的”“小的”。互动讨论十分热烈,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最后,主持人请来自清华的评委柳冠中先生回答“未来的洗衣机应该如何设计”?结果柳先生说了一句话,本来几百人喧嚣、热闹的会堂,立即肃静,鸦雀无声,连掉在地上的一根针也能听见,大家能猜出柳先生说了什么“设计”吗?谁也没想到柳先生是这样说出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一个“设计”——“未来不需要洗衣机,因此不需要设计”。在大家的静默中,柳先生解释说“大家只注意了设计,忘记了设计是干什么的。这就是设计的‘事理学’,洗衣机是为着‘净衣’为目的的。如果不用洗衣机同样能够达到‘净衣’目的的话,岂不更好。未来应该能做到”。先生进一步阐释道:我们每个人要穿衣,四季穿不同的衣服,而且不仅一套衣服,一年里能穿几十件衣服。而且从小到大又不断的更换。 这每一件衣服都要用洗衣机洗——试问:这要用掉多少水、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等。我们国家本来就是个缺水的国家。作家二月河前几年曾到黄河流域的安阳调研,说这里的地下水的水位,解放前是85厘米;解放后是8.5米;现在是85米。这才是一代人看见的变化,以后,还要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下去呢,所以,他在双代会上提出“我们现在对地下水的抽取太没有节制了,要给后代子孙留口水喝。”有人说,北京并不缺水。他厉声道“不缺水,那搞南水北调干什么?而且,是经历了五届中央领导才完成的重大工程”。所以,我们的任何设计,都不仅仅是为了当代人,更应该考虑到对将来的影响。据说,一次性“卫生筷”很好用,于是地球上,一个热带雨林就永远地消失了;一次性“购物袋”和“签字笔”的确让我们感觉到方便,于是“白色垃圾”就肆虐于城乡之间——这就是艺术设计中“人文情怀”存废的意义所在;南方有用竹子、黄草等设计、编织赏用俱佳的日用品就很好,而这些植物是越砍越旺,不砍也枯荣有岁。艺术设计的孰是孰非,至关重要------柳先生首倡“设计事理学”要解决的就是设计与环保、生态、人类资源等的关系问题。我在当天的晚上以日记的方式记下了这件事并从学术的角度追问一句“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想到,只有柳先生一人能说出这样的设计?”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多少年之后,一次无意的解逅,我居然找到了答案。这就涉及到了下一个问题——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而是缺少发现。




三、从现实中发现史诗

2008年我在艺术研究院做访问学者。那时,有一门课叫“工业造型设计”,请的是清华的柳先生来讲授。柳先生一共讲三次,我都有录音并且做了详尽的笔记。与我同桌听课的是来此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工大设计学院的的林院长,他与柳先生很熟,因为柳先生的夫人就是北工大设计学院的老师。需要重点说的是第三次课,柳先生提前15分钟来教室先调整好多媒体设备,问了大家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等,说尽量使所讲的内容适合大家研究的需要等等。然后开始讲,通篇娓娓道来,讲得极好,好到通篇没有一句错话甚至没有一个错字。事后有一天,林院长问我“第三次课,柳先生讲得怎么样?”我随口应到“好啊”便突然想到什么,问他“奇怪,那天你怎么没来听呢”?他说:“那天我就在柳先生家里,因为柳先生家里出事了,我是受研究院的委托,通知柳先生调课的---”。我问“柳先生家出了什么事?”经过林院长的叙述,我知道的事情的原委。柳先生的夫人长年患“抑郁症”,柳先生带她多方治疗,总是不能根治。而且时好时坏,好时跟正常人一样,犯病时则痛苦得要命。终于,她以跳楼的极端方式寻求了解脱。柳先生看着相伴几十年的老伴这么走了,十分悲伤。事出第二天,就是他该来研究院上课的日子,按理说因事调课,无可厚非吧!柳先生因此谢绝了社会上一切活动的邀请,“但我已经答应的事情,则一定要按时兑现。尽管我可以换个时间,但不定要耽误别人什么事呢。”他这样说着还是坚持来研究院上完最后一节课。我恍然大悟,难以想象先生是以多么大的毅力克制着内心的痛苦不露声色地讲完这最后一节课的。后来我又听了一遍课堂录音,发现比前两次确实语调沉重,但掷地有声、条理清晰。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何以能做到这一点?于是,我明白了多少年前“关于未来的洗衣机如何设计的争论”,柳先生何以有那样高屋建瓴的见解——我的理解,这就是“人文情怀”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高校里给很多的青年教师们讲柳先生的故事,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尽量不调课,首先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调课”在高校里是个普遍的现象,事并不大,影响可不好说。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情商”。讲到这里,似乎可以回答开讲时提的第一个问题了。即来研究院“做一个不仅智商很高,同时情商也很高的学者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钱理群曾批评时弊说某高校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让我们联想到古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私”!艺术学人、真正君子都是豁然大公、心地坦荡。界线在于你的良心、正义,可不可以为人师表,在家国大事上你能不能发言。而那种小头小脑、心机特别深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少吗?艺术研究院的人不应该是这样子的;而应该是豁然大公、心地坦荡的艺术学人,因为艺术中是不能丢失“人文情怀”的。


上面讲的三个故事就是想说明,“人文情怀”不是天生的,首先要来自于大自然的滋养;其次是人文智识的熏育;再加上后天的修为、真善美升华为胸怀境界所致。最近,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陈师曾纪念特展”,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中说“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这正好吻合今天的讲题“艺术中的人文情怀”。因此,我在这里借题发挥,回答——开讲时提的第二个问题——“不忘什么初心”呢?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合此四者,完善自我”——就应该是我们进入艺术研究院的“不忘初心”。至此,两个问题回答完了,是否与在座各位的答案一致呢?最后,让我们共同回忆并牢记三个月前开学典礼上老师的教诲,在内心里叫响“不忘初心”、“做最好的自己”!与大家共勉!谢谢。

 

薄清江

2016—12—30

 

—— END ——



亲爱的朋友,您好,衷心感谢您的关注!

1.【艺术学人】旨在推送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学科相关的理论、作品、艺术家和活动,以促进艺术学学科的普及和发展。

2.【艺术学人】已受邀入驻搜狐快站、凤凰网·一点资讯等平台,如果您是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可以把您的简介、艺术作品(绘画、文学作品、音乐、表演视频、设计作品)发送至小编邮箱:yishuxueren@163.com吧,我们将为您进行免费宣传、推介。小编微信:
yishuxueren,欢迎交流!


编辑:张心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