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猴年说猴:猴赛雷、福禄猴与六小龄童

张心柯 艺术学人 2018-10-05

一,猴赛雷、福禄猴:对经典的解构

 

猴年到了,于是与猴相关的话题火了起来。韩美林设计的央视春晚吉祥物“康康”一经曝光,便被脑洞大开、无所不能的网友们吐槽、恶搞,什么红绿灯、猴赛雷、水果盘之类的都出来力,看得我忍俊不禁,也被各路网友大神的恶搞能力所折服。除了“康康”这只猴被恶搞外,台北的一只猴也被网友“嫌弃”,甚至说这只由林书民设计的“2016台北灯节”主灯“福禄猴”比“康康”还丑,“一猴还比一猴丑”,不知道“康康”听了会开心,还是会有同病相怜之感?



(可怜的红绿灯康康) 


实际上,这种恶搞也是一种“文化”,它早就兴起,从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对经典《西游记》的恶搞,恶搞之风便吹进了大陆。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恶搞也变得越来越方便、流行,尤其是各路网友把同一个“经典”的恶搞汇在一起,那真是一盘“群英荟萃”。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语文课本中的杜甫、李白甚至窦娥,都成为网友恶搞的对象。恶搞有罪吗?是对经典的亵渎吗?或许有人这么认为,但我并不认为恶搞是一件坏事。从理论角度讲,恶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特征——对经典的解构。在传统或现代主义文化中,经典都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神,是需要人们膜拜的,而且对经典的解释也往往是固定的。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解构经典成为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一种疏离和反叛。在这里,经典不再是供人们膜拜的神,人们不用匍匐在经典的脚下,而是如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那样,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去尽情解释经典,赋予经典多种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后现代主义文化解构了经典,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经典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生命力,也赋予了经典亲民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不然,这些经典真的成为老古董被丢在角落里或博物馆里无人问津了呢(当然除了少数研究者)。


二,仅仅是“情怀”吗:

——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真的那么重要吗?

 

比起上面两只被网友嫌弃“丑”的猴儿,齐天大圣孙悟空(The Monkey King)要受网友欢迎得多。网友呼吁六小龄童先生上央视春晚,说为何不邀请老艺术家,反而邀请那些流行明星。对于这些言论,我们应该感到欣慰,说明网友开始理性对待传统文化了,而不是抱着讽刺的态度挖苦春晚总是老面孔、没有新意了。当然,正如很多人提的,是因为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尤其是童年的美好记忆,网友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温暖的名字——情怀。但是,除了情怀之外,我还看到了网友的“任性”——如果六小龄童不上春晚,我们就不看了——仿佛一个小孩子撅着小嘴对家长说: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好好学习、不吃饭,甚至在地上打滚儿哭闹呢……当然,这种“任性”是一种可爱、率真的任性。

 

然而,难道“情怀”就一下子那么重要了吗?六小龄童上不上央视春晚就那么重要吗?我们的情怀——对美好记忆的怀念与珍视,理应存在于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涓涓细流,品之有味,历久弥新,而不是在晚会台上的几分钟。对于我来说,六小龄童先生不上央视春晚,但上其他卫视的春晚,只要能看到他,只要他还健在(沙师弟的饰演者闫怀礼已经去世)就足够了——就像喜欢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她在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六小龄童孙悟空,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体,成为永恒的经典。何况,对六小龄童先生的喜爱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比如请他去进行文化讲座,这比在台上的几分钟的表演更能让我们收获对他的认识。

 

话又说回来,真的仅仅是“情怀”吗?仅仅是情怀让大家万众一心地为六小龄童能上央视春晚而在某公众号投票吗?在我看来,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里面暗流涌动,或许暗藏着某种矛盾:央视与网友的矛盾——或者说官方与大众的矛盾。网友大众希望能借此机会向央视宣战:你必须满足我们的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代表广大人民的需求,我们是人民。你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甚至有网友把周总理的话也搬来了:“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然而,不管最后六小龄童上没上央视春晚,我觉得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百姓在为自己争取权利了——作为“人民”的权利——哪怕仅仅是看一位艺术家表演的权利。我相信,相对于那份情怀,中国百姓更愿意享受那份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希望这不仅仅只是一种意淫。

 

然而,大众的意见就一定是最合理的意见吗?尚不能如此认为,大众也只是数量上的“大”和“众”,人数多就一定能代表这个群体的意见是合理的吗?当然不能。有时候,大众的某些思想和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是被别人传染的,比如某公众号发起的六小龄童上央视春晚投票的活动,你是看着别人转发、投票了,一时激动、兴起也随手转发、投票了,还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认为这件事很重要而才投票的?何况,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投票得到央视的认可吗?还是说这个投票活动只是某些人利用大众的情绪而发起的一场乌龙剧——结果是这个公众号的转发量激增——或许这才是主要目的吧。

 


总之,六小龄童上央视春晚的这个网络热点,应该让我们懂得,面对今日铺天盖地的网络,我们不能被网络的洪流吞没,即不能失去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由每个有个性、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才是有价值的、丰富多彩的群体。希望我们都不要成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的那种人:“他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像受到催眠的人一样”。


                作者:张心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