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周杰伦到龚琳娜:浅谈流行音乐的自足独立性

张心柯 艺术学人 2018-10-05

近代音乐的自足独立,是从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开始的,他提出了一个“绝对音乐”的概念,即认为音乐不模仿、再现外部的任何东西,音乐的美仅仅在于音符的组合与节奏的运度。而且,音乐是歌剧中唯一重要的因素,歌词是不重要的。这就将音乐(形式)从歌词(内容)的附庸中抽离出来,使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足体。

 

反观中国流行音乐,周杰伦和龚琳娜对流行音乐自足独立性的推进可谓显而易见:在以往的流行歌曲中,歌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吐字清晰,这样听众就可以清楚地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周杰伦一反常态,其吐字不清的唱法,由最初的被取笑遭吐槽,到成为一种风格并被人们接受喜爱甚至模仿,这可谓是流行音乐向自足独立性迈出了一步。龚琳娜以一首《忐忑》横空出世,整首歌曲没有一句明确的歌词,而代之以“啊咿呀呦”等无确定意义的虚词,这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摆脱了歌词的歌曲,如果说在龚琳娜这里流行音乐确立其自足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恰当的。这种无歌词或吐字不清的流行歌曲,能给予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

 

所以,独立自足的流行歌曲既是最抽象的——在一般性上,它没有固定或唯一的解释,同时又是最具体的——在个体性上,它成为每一个听众的独立创造。 


                           文/张心柯


关于上文的讨论


汪老师:可能不是一个维度的认识:1.《忐忑》等不是无意而是有意,这一定离不开对语言的重视;2.复杂的内容一定是复杂的表现,复杂的歌剧歌词方面的考虑一定是不可或缺 

 

张心柯:汪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是,1,有意也是可以的,这里对语言的重视不是像传统那样对内容的重视,而是对符号的重视。2,歌词是重要的,但仍要有个孰轻孰重的区分,传统上如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内容是更重要的,即艺术性依附于内容,而当艺术性从内容中抽离出来的时候,便是艺术走向自足独立的过程。

 


戏曲学,刘老师(以下简称刘老师)


刘老师:我不懂音乐。(张:刘老师谦虚了)但沿着心柯老师的思路,蝉鸣和蛙声,只要是来自生命自然处的声音,“都独立自足的流行歌曲既是最抽象的——在一般性上,它没有固定或唯一的解释,同时又是最具体的——在个体性上,它成为每一个听众的独立创造。” 

 

张心柯:所以,大自然是人最好的老师,人类曾试图摆脱自然——走向文明,却最终又回归自然。自然是值得人类敬畏的。但同时,人是在能动的改造和适应自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刘老师:文词和音乐的本为一体,正如肉体和灵魂,艺术的最高宗旨就在于使二者和谐,而不是使二者分离。 

 

张心柯:当音乐有了自足独立性,即真正成为一个主体以后,再向世界开放,介入生活,便与文词结合起来。这与音乐没有主体性,而依附于文词是不同的。音乐是开放的,前提是音乐是自足独立的,然后再与文词结合,融为一体。 

 

刘老师:总觉得音乐的这种自足独立性不适合太过强调。 

 

张心柯:当然,要有一个过程。音乐与文词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前提是二者都是作为主体。绝对的独立是不恰当的,因为要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刘老师:“相由心生”可能也适应于音乐与文词的关系吧。当然许多酒吧女也有美丽脱俗的容颜,这就是肉体对灵魂的自足独立性了? 

 

张心柯:肉体与灵魂的关系,总体来说,先是身体依附于灵魂或精神,后来身体造反出现了身体美学,当然身体美学的身体是肉体与灵魂的合一。但是这里强调的还是身体的自足独立性。我觉得身体美学之后,还是要回到之前的生命美学或生活美学。 

 

刘老师:每个人的着力角度不一样。

 

张心柯:是啊,这样讨论可以让自己思考更多。正是因为差异性才让我们丰富起来。不求同,但求存异。

 

刘老师:是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艺人生》微信号:Wenyi_renshe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