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604女生(吃货篇)

2017-02-10 原创 陌上清风

(图片来自网络)


大学时换过三个宿舍,604女生后来也是202女生、509女生。但,我们从来自称604女生。

来这个学校不是高考失利,至少也是没考好的。心不甘情不愿中,发现学校这么小,居然还分东区、西区,军训还要横穿一条大马路到东区的体育馆。原本还有所憧憬的大学生涯,首先被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然后呢,饭菜不合胃口,每天晨跑打卡,图书馆藏书太少……互通姓名只用一秒,而互相熟悉大概是从吐槽学校各种不好开始的。

很巧,我们班就八个女生,都在一个宿舍。不像有些班级,只有一两个女生,要跟别班拼宿舍。那时候,关系密切的同宿舍女生,流行以姐妹相称,从老大到老幺排行。我们不知为何没有,可能是大家都一团孩子气,没有强烈的大小观念吧。

时间一长,发现了学校的好处。最重要是周边环境的优势,渐渐让我们如鱼得水。所谓衣食住行,除了住在宿舍没什么特别的,其余都很便利,吃更是得天独厚。

学校的伙食不错,但大一新生哪里知道响铃、千张是什么鬼,开始都是跟着师兄师姐们,有样学样地打菜。后来摸出门道,有一箩筐的经验可传授:比如哪个窗口的阿姨特别大手笔,打的菜份量特别足;比如菜可以半份半份地打,增加种类又省钱;比如大排非常地道,也算小有名气。

校门口的常青饭店,每日开个小窗售卖常青大包,肉包和菜包尤其美味。那个年纪简直如假包换的吃货,早餐可以吃一个肉包一个菜包。周末赖床的我们,常常赶不上学校食堂的早饭,便互相耍赖催人去买包子。起床稍早的平,跑腿最多。平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平儿,温柔善良,举止沉稳,打开水、扫地等杂事,常常一声不响帮我们做了。

夏天,常青饭店的外售窗口兼卖冰棍,巧克力甜筒是我们的最爱。从体育馆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地回来,十有八九会买一个边走边吃,往往还没到六楼宿舍,甜筒已被消灭,不过瘾的人又会噔噔跑去买一个。就是这么任性,嘿嘿。

过了常青饭店左拐,是一条窄窄的巷子,两边是各式小饭馆。吃腻了学校饭菜的我们,偶尔也凑钱去打打牙祭。西湖莼菜汤、西湖醋鱼、家常豆腐、炒螺丝、粉丝煲,都是普通的杭帮菜,当年可是恨不得天天大快朵颐,现在想起来还要流口水。晚上,巷子两边会出现大排档,炒粉干是我们最喜欢的宵夜之一。

副食品批发市场,距学校不到200米。军训结束后,不再满足于学校小超市的新生,常常三五成群去那儿逛,端来一箱箱方便面、火腿肠,瓜子、花生还有巧克力,全宿舍一起瓜分。能吃能喝,心宽体胖,大家不同程度地胖了。还记得高一届的学姐指着花花说:“你看,你们宿舍的那个美女,屁股气球一样鼓起来了。”(此处应有热烈掌声)高中开始发胖的我,对于这点“雪上加霜”的赘肉满不在乎。欢乐闹腾的她们,也没有危机意识。反正每个人都胖了,倒也不用互相嫌弃。

第一年寒假回家,被八卦的姑父拉到称上一称,天哪,118斤!当场傻眼!过完寒假返校,痛诉耻辱历史后,大家开始讨论如何减肥。花花提出“苹果减肥法”,即不吃正餐,以苹果代替。大家如获至宝,一起兴冲冲买来一大箱苹果。一顿还有新鲜感,一天下来,整个人饿得晕头转向,该吃还是吃,不该吃更是没忍住。“苹果减肥法”惨淡收场,结果可想而知。豁出去了,吃喝玩乐照旧,我们自暴自弃又自我安慰,肥就肥吧,不嫌弃咱肥胖的,都是真爱。奇怪的是,到大二、大三,大部分人自然而然地瘦了下来。

谁想到,多年以后,有人在朋友圈发出大学照片,留在杭州工作、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感慨最多:“时间好无情,若没有这些照片,都想不起曾经。大学是我最圆润的时光,怀念!”一时点赞众多,评论如潮,多么想念当初青春懵懂的吃货们。

学校斜对面是四季青服装市场。逛到四季青市场的尽头,出来到达火车城站。大一时,我们喜欢走上清泰立交桥,倚着栏杆看火车轰隆隆出发或到站。大二时,我们在桥下夜市买了煤油炉,周末去附近小菜市买来鸡蛋、包菜等,偷偷摸摸炒粉干,那真是香气四溢,想捂都捂不住,掌勺的班长大人抢先偷吃不说,还引得隔壁宿舍熟识的都跑来。也被舍管大妈逮住过,威胁着要报告老师,总是软磨硬泡,好话说尽,把大妈哄下楼,转身在她私设的小摊买点甘蔗回来,这事终于了结。

每日晨跑,从学校出发,跑到采荷公园打完卡,再原路返回。晚晚后,一群人沿着晨跑路线闲逛,说说笑笑,不知不觉走远了,从天将黑到华灯初上,从采荷路到庆春东路,最后绕到外海商厦,在里面的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再散漫地荡回学校。

外海商厦侧面,与庆春东路垂直处,会看到偌大的门台,上书“南肖埠小区”,穿越这里再步行10分钟就是浙大华家池校区,当年还叫农大。占地面积、硬件设施与我们学校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鉴于资源共享的理念,我们很积极地蹭过华家池的凉风,蹭过票价一元的周末电影,蹭过最多的还是几大学生食堂的饭菜。

后来,吃货路线拉伸到了延安路。知味观酒店消费不起,外售的包子倒吃过不少。最喜欢的还是新丰小吃,虽然每次人满为患。点单要排很久的队,座位要排很久的队,难免嘀嘀咕咕抱怨。等到热气腾腾的牛肉粉丝、虾仁馄饨、小笼包、鸭血汤一上来,什么话也没了,埋头猛吃,所有的疲劳一消而空。吃饱喝足,本想再坐坐,一看边上虎视眈眈等位置的人,吓得赶紧起身。意犹未尽怎么办?乐滋滋地带几个甜甜圈回去当点心。

……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转眼就是毕业,各奔东西好多年。工作、恋爱、结婚、生子,日常联系从电话到QQ微信,从最初的热络慢慢归于平淡。孩子渐渐长大,聚会又频繁起来,常常是大人在聊,孩子在玩,每次分开都依依不舍。后知后觉的人,如此庆幸,在省内上的大学,大家相隔都不是很远。

2016年,大着肚子的杏不顾老公反对,从金华转车杭州风尘仆仆赶来宁波,理由是生了二胎,又要好几年不能出来。安顿孩子们睡下后,几个女人挤到一个房间,天马行空,总是从大学聊起,不知不觉夜深。最后,花花总结性发言:“至少一年一聚。”大家恨不得举双脚赞成。

2017年,我们聚在哪里?如此期待。

对了,我们的学校简称水校,当年在航海路58号。如今早已搬迁,旧址再无迹可寻。

(长按二维码关注陌上清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