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窥探秘鲁文化的窗口 —— 拉尔科博物馆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作者|苗晓霞
编辑|渡十娘 

 

苗晓霞,六零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做过编辑、记者,现居香港。

 

            拉尔科博物馆主馆建筑,高贵简约、古雅精致。               


这是一次知性之旅, “秘鲁”在我的辞典里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她并不富裕,但博物馆之多令人惊讶,到埠次日便开始了瞻仰之旅,一扇扇窥探古代秘鲁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精心打造的艺术氛围


拉尔科博物馆(Museo Larco)位于利马的Pueblo Libre区,在利马市北部,属于小行政区,仅三万多居民,很幽静。博物馆大院与街心公园隔街相望,金属雕花院门在蔷薇花和白墙衬托下格外典雅。它的前身是十八世纪皇家庄园,基座是七世纪的金字塔,展馆主体建筑隐身在大院深处,确切说是在塔顶。


院内道路是“之”字形坡道,沿着曲折坡道前行,沿路布满攀藤挂壁、争奇斗妍的鲜花,第一层与第二层坡道之间是一片平地,栽种了很多珍稀花木。


登上高坡便是主馆,高贵简约、古雅精致,庄重的实木大门和窗棂据说来自创建人拉斐尔·拉尔科·赫利(Refael Larco Hoyle)的家乡,具秘鲁北方特色。门廊不大,一侧是接待处,另一侧置放着玻璃饮水罐和一次性纸杯,免费提供鲜橙、苹果、薄荷叶浸泡的冰水。


穿过门廊是一露天小庭院,有三个进入室内的大门,角落有鲜花、木椅和木雕,是很舒适的小憩空间,主人的细腻和体贴全在其中。小庭院右手两个大门是展厅进出口,左手大门则是高大宽敞的储藏室,存放了三万多件前哥伦布时期的文物,一眼望不到边的储物架上形形色色的古器在自然光中矜持、本色和神秘,这是全世界唯一对公众开放的储藏室。转进展厅,布展设施精良、现代化、人性化,很难想象这个私人博物馆已经运行了将近一个世纪,拉尔科先生也已作古半个世纪。


寻找隐藏的神秘信息


那天当地旅行社指派的导游叫格劳利娅,她是拉尔科先生的崇拜者,从拉尔科家族讲到他的收藏,从历史到文化,滔滔不绝,与有荣焉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拉尔科先生总共收藏了四万五千多件古代秘鲁文物,展厅里大约有一万多件,这些文物主要来自秘鲁的北海岸、中部的圣谷和南部的的喀喀湖地区,它们不仅是讲述五千多年秘鲁历史的重要物证,更是了解安第斯社会形态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


秘鲁境内的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安第斯山脉,到了公元前三千年已有初级社会形态。从大的线索梳理,最早是在沿海地区出现小北史前文明,其后相继出现查文文明、帕拉卡文明、纳斯卡文明、瓦里文明、奇穆文明、莫切文明等,有些文明是同时存在于不同区域,最后一个是印加帝国也是美洲最大印第安帝国,约建于公元十一世纪,公元十六世纪被西班牙入侵者灭亡,从印加文明往前皆称前哥伦布时期,现在的秘鲁印第安人都称自己是印加后裔。


拉尔科发现了许多独特的古代秘鲁文明, 一九四六年他建立了秘鲁第一个古代文明年表,至今仍是秘鲁考古的重要参考文献,这个年表就绘制在第一展厅墙壁上。展品按文物年代先后为序,以各个文明时期为组别依次展示。其中最多是陶器,大多以砖红为主色,釉色鲜亮、质地细腻、造型精巧、线条流畅圆润。多数陶器上都有一个拱形手柄,这是葬礼用的器皿。这些器皿以圆形陶罐、动物或人物肖像塑瓶为主。还有一些功用复杂的器物,比如多个内部连接的陶罐可以让水流自动穿梭,不仅显示了当时精巧的制作工艺也反映了古安第斯人对水流和虹吸现象的认识。


镇馆之宝是一个肖像塑瓶,是父亲送给拉尔科的礼物,也是他收藏的第一件文物。这是一件艺术质量极高、釉色完美的头像,是公元一至八〇〇年莫切文明时期的陶制容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莫切社会精英,他头上的帽子是用两只鸟头做装饰,两耳戴着圆柱耳饰,面部特征是典型英俊印第安男性,肤色红润,目光炯炯。在秘鲁各个文明中都有这类肖像容器,所塑之人是统治精英、牧师、战士和工匠,鸟头和羽毛代表其崇高身份。


以鸟(或羽毛)、猫(或美洲虎)、蛇为装饰或载体的陶器和金属饰品,至今在秘鲁中部奥扬泰坦堡广场的灯柱上仍然可见,这是安第斯世界独特的文化。他们相信人类生活的自然界有三个层次:鸟或羽毛是与上层世界联系的元素;猫或美洲虎是地面的主宰;而蛇代表地下神灵。因此在大型祭祀中,最高统治者会凭借这些带有神灵元素的器物或衣饰与众神沟通。

 

此陶器描绘了一个莫切社会精英,他头上的帽子是用两只鸟头做装饰,两耳戴着圆柱耳饰,面部特征是典型英俊印第安男性。

 

奇光异彩背后的故事


馆内除了大量的陶器还有很多黄金饰品,那些可以遮盖人脸的头饰、鼻饰,能覆盖身躯和双腿的胸饰、膝饰,像披肩一样扇形项饰,如圆盘一般的耳饰,还有那一圈一圈的腕饰,掺了不同量的铜而呈现层迭递进的渐变亮度,这些闪烁了上千年的奇异金饰,让人目不暇接、啧啧称奇!难怪当年第一次登上秘鲁海岸的西班牙人垂涎三尺而心生歹意!


有一套黄金装束,是公元一三〇〇至一五三二年间奇穆的制品,曾用于奇穆帝国(Chimu Empire)首府昌昌(Chan Chan)的一个大主葬礼。这套装束头饰是有羽毛的皇冠,表达了佩戴人的荣耀以及与太阳之间的共生关系,圆形耳饰和象征太阳的扇形胸饰上都有很细致的具有诸神象征的图案和花纹,耳饰上描绘了奇穆大帝的脸,彰显奇穆大帝是与众神沟通的使者。


古安第斯人用大量黄金打制具象征性的金饰穿在最有地位的人身上,与我们现在理解的金饰价值毫无关系,更不是炫富,他们对黄金的期盼只有一个:增加人与大自然沟通的力量,供奉太阳神Inti。秘鲁人相信这里展示的每一个器物都隐藏着秘密,越细小秘密越多,信则灵。前哥伦布时期的安第斯世界没有书写文字,他们在这些器物上做的各种描述、各种图案和绘画应该与欧洲文明那些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壁画和雕塑一样,一定有教育和传承文化用途。

 

这套黄金装束的头饰是有羽毛的皇冠,表达了佩戴人的荣耀以及与太阳之间的共生关系。

 

但是,没有文字的古代安第斯并不缺乏想象力和文学元素,那些陶器和金属饰物上的神灵故事、英雄事迹,画面生动、场景壮丽。而那些构图奇特却完美协调的几何图案中还常常隐藏着精密绘制的各式神灵。奇特的艺术创作背后更蕴含着对自然界、对大宇宙的辩证思维,比如他们用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绘制一个陶器,用金与银制作成两种圆盘,代表双重性、对偶性或互补性;表达日与月、山与水、男与女的关系,这都是古代安第斯的宇宙观。


细细端详,这些美轮美奂的陶器、金饰、织品无论是色彩美还是形式美,它们都可以穿越时空与人类历史上的卓越艺术品相比,特别那些变形人物画令我联想到毕加索,西班牙与秘鲁、古安第斯艺术与现代画派,真是奇妙的意识流。


展品中还有部分陪葬品和木乃伊令我耳目一新。古安第斯人坚信人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有来生。为了来生,古安第斯人思考过很多问题,从秘鲁南部发掘的木乃伊都是侧坐姿势,这是非常罕见的入葬方式。死者侧坐,双膝蜷起,双臂放在胸前被层层布裹住,如婴儿在母亲腹中的姿势,他们相信这样有利于重生。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文化,真会误以为死者是在受刑。同是秘鲁,北方发掘的木乃伊是平躺的,这是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穿越一间连着一间迷宫一样的展厅,从上万件精美文物和它们的故事中返回现实的小憩之地,来一杯清凉的果香感觉如神仙一般!我们告别了主馆,走下坡道转进另一条路,下坡行到尽处,林荫下有一排平房,是另一个展馆,名曰:色情画廊(Erotic Gallery)。啊哈!原来我的队友早已知道这个地方!记得最初我们往主馆走的时候,跟我同行的智利游客却往下坡的这边奔,当时格劳利娅不顾高跟鞋下坡的难度,硬是冲下去把这帮同伴领了回来,这个有欧洲血统的大妈级秘鲁导游很有个性。


画廊有两个大展室,加上中间过道,摆满了古代安第斯的色情陶器工艺品,被称为华科斯色情(Erotic Huacos)艺术品,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色情工艺品博物馆。撇开“色情”二字,这里的展品工艺都是一流的。通览它们的色彩、线条、构图、造型,你首先会把它们当艺术品来欣赏,没有不堪入目的淫秽和丑陋,尤其那些运用夸张诙谐的表达手法,令人捧腹大笑之余,心中暗赞古安第斯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新智慧。它们反映了古安第斯人的性爱观和自由开放的创作精神。


格劳利娅不提供讲解,让我们自由参观,十分钟后在出口集合。在出口她对我说:“性爱是很私人的事,很多人是不愿意公开讨论的。”我赞成她的观点。这些展品也多有拱形手柄,说明不是阳间的成人用品。那么,古安第斯人为什么要花费心思制作这等陶器?拉尔科先生一定也很好奇,否则不会办这个画廊,也不会写一本研究专著留给后世。

 

 

令人景仰的秘鲁考古先驱


拉尔科先生的教育背景不是考古,但他一生却把秘鲁考古做到了极致。在主展馆的第一个展室墙上有一幅拉尔科先生的彩色画像,他手上拿着一个描绘身着盔甲斗士的莫切陶罐细细欣赏,那种专注、深情和陶醉,道尽了他与秘鲁古文物的缘分。


拉尔科先生画像。他手上拿着一个描绘身着盔甲斗士的莫切陶罐细细欣赏,那种专注、深情和陶醉,道尽了他与秘鲁古文物的缘分。 


拉尔科家族在秘鲁非常显赫,他的父亲纵横政商两界,曾经担任过秘鲁共和国第一任副总统。拉尔科出生于秘鲁北部特鲁希略(Trujillo),十二岁被送到美国的马里兰读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读农业工程学,一九二三年回家乡。在参与家族甘蔗园管理的同时,他对秘鲁的古老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父亲送给他那件礼物后,便开始了一生的考古事业,足迹遍布全秘鲁,著述考古专著达十六部之多。

 

博物馆初创于查卡林(Chiclin)家族庄园一所小房子里,并以他父亲名字命名:拉斐尔·拉尔科·埃雷拉考古博物馆(Rafael Larco Herrera Archeology Museo),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秘鲁独立纪念日开始对公众开放。


拉尔科一直希望将这些宝贵的文物安放在一个像美国博物馆那样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利马买下现址,全面装修。博物馆迁往利马后更名为拉尔科博物馆。


拉尔科先生在一九六六年去世,但后继者实现了他“可以让全世界的学者和科学家都能见到和瞻仰这些考古发现”的梦想,部分展品已完成数字化,可在线展览和研究。历史学家说拉尔科最伟大的遗产是拉尔科博物馆。我觉得应该再加一句:如果没有他开创的秘鲁考古研究,安第斯文化也许将永远迷失在历史尘埃中!


本文首刊于二〇二一年八月号香港《明报月刊》,经作者授权“渡十娘”推送,照片由作者提供。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苗晓霞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