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廣錩主編《佛教文献研究》第三輯出刊

中古史 2023-09-19


主辦單位: 上海師範大學敦煌學研究所

主編: 方廣錩

副主編: 侯沖

本輯責任編輯: 王招國(定源)

編委會(以中文拼音爲序):

曹 淩方廣錩  李際寧[日]落合俊典王招國(定源)伍小

 

目 録

 

從敦煌遺書看隋唐敦煌漢傳佛教的宗派 /方廣錩 

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所藏敦煌遺書簡介/[日本]高田時雄 

再談敦煌寫卷伯2001號——學術史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書名 /王邦維

敦煌本《二入四行論》文獻研究史 /程 正 

敦煌文獻中的十夢壁畫榜題底稿 /王惠民

敦煌佛經抄寫本和授菩薩戒儀 /[法國]郭麗英 

《五杉練若新學備用》與敦煌佛教齋願文獻之比較研究 /王三慶

早期佛教儀式文彚編 ——敦煌遺書斯4494號咒文研究 /[丹麥]索倫森(Henrik H.S rensen)

敦煌不孤 ——以《金剛經纂》爲例 /侯 沖

俄藏敦煌寫本 ф102《維摩義記》研究 /鄭阿財

南北朝佛名類抄經研究 ——以其與禮懺的關係中心 /曹 淩

敦煌寫本《佛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法》研究 /梁麗玲

敦煌本《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八大菩薩 ”考論 /伍小

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探微 /汪 娟 黃薇

敦煌遺書地論學派《涅經疏》(擬)中的佛性思想——以BD0224、BD02316、BD0276號中心/史經鵬

斯8044、8166、9723號綴合、定名與作者蠡測 /王招國(定源)

 

編後記

稿 約


各篇摘要

 

標題從敦煌遺書看隋唐敦煌漢傳佛教的宗派 

作者方廣錩

容摘要:以宗派來解釋隋唐佛教的生態是否符合中國佛教的史實,“宗派如何定義,隋唐佛教可分幾宗,這些問題雖經湯用彤、任繼愈、杜繼文及日本佛學界多學者研究,但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從敦煌文獻來看,衆多的中華撰著及漢譯典籍證明,隋唐時期敦煌存在 “佛教十宗: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浄土宗、真言宗、三階教,以及尚待深入研究的藏傳漢文佛教。但是,敦煌地區的寺院和僧人究屬何宗,依據現有文獻,無從判定。考慮到現在難以確認在宋以前的文獻中 “宗派一詞是否已經出,故宗派佛教在隋唐敦煌佛教中究竟處於什麽地位、是否主流,與佛教信仰是什麽關,都成了敦煌遺書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問題。

 

標題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所藏敦煌遺書簡介

作者:日本高田時雄

容摘要: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現藏三件敦煌遺書,是1925年由濱田耕作作 考古學教室的標本購置的:(一)《大方廣佛華嚴經》殘卷二紙,第一紙第一行寫著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第卅三,卷第卅一與今本分卷不同。(二)《救諸生苦難經》與《新菩薩經》合卷一紙。文末有題記云:“乾德伍年(967)丁卯歲七月廿一日疫疾寫經誶門上題□”。這兩種疑僞經經常連續寫在一起,本卷亦同出一轍。此卷的明顯特點是紙張特厚,且表面的發黑和垢突出,使人想其長時間暴露在屋外,即符合於 “寫經誶門上題 ”的條件。(三)開元年間(713 —741)《雜齋文》二紙半,前後均殘。此文筆者靈悟應爲大曆十一年(776)《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中的僧政沙門釋靈悟法師。

 

標題:再談敦煌寫卷伯2001號——學術史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書名 

作者:王邦維

容摘要: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伯希和敦煌漢文寫卷伯2001號,是唐義《南海寄歸内法傳》的一份殘抄。在伯希和漢文寫卷目録中,它是第一號。伯希和把它編爲第一號,是隨意之舉,還是出於一定的原因?本文根據伯希和當年在敦煌藏經洞 “覓寶時所作的日記和筆記,結合其學術經曆和背景,對此進行討論,認爲伯希和此舉並非偶然。這個問題看似無足輕重,此前也有人提出過,但細究起來,卻與當時英國、法國乃至歐洲的東方學學術研究和學術史密切相關。問題雖小,但以小而見大,對於我們今天瞭解敦煌研究最初的情況和敦煌學學術史不無意義,也有助於準確認識敦煌寫卷的三個最主要的目録,即英國目録、法國目録和中國目録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間的差異。本文同時根據這份寫卷中提到的義浄另一部重要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的一個不一樣的書名,分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最早流傳時的一些細節、原書的寫作過程和結構,並對其中的變化及其與初唐時期政治文化變化的關係加以説明。

 

標題:敦煌本《二入四行論》文獻研究史 

作者:程 正

内容摘要:在浩如煙海的禪宗語録中,被視記載有東土初祖菩提達摩語録的《二入四行論》,無疑是其中最璀璨奪目的一種。自從其現身於敦煌遺書之後,歷來得到學界的矚目。有關《二入四行論》文本以及思想的各種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本文首先以敦煌本爲中心,介紹目前已知的《二入四行論》各種異本,再擬以時間順序爲軸,從文本校訂和内容思想兩個方面,回顧了迄今爲止有關《二入四行論》的文獻研究史。

 

 

標題:敦煌文獻中的十夢壁畫榜題底稿 

作者:王惠民

内容摘要:敦煌文獻中的壁畫榜題底稿是研究古代佛教壁畫創作的重要資料,目前已經發現二十多種題材五十多份底稿。佛經中有許多關於夢的解析,其中十夢較爲著名,並有獨立的經典《佛説舍衛國王十夢經》《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但在敦煌現存石窟壁畫中没有遺存。本文對敦煌文獻中的四件十夢壁畫榜題底稿進行了整理與比較研究,發現榜題底稿並不是對應某一部經典,而是壁畫創作者根據《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俱舍論》等若佛經改編而成。

 

 

標題:敦煌佛經抄寫本和授菩薩戒儀

作者:[法國]郭麗英

内容摘要:敦煌漢譯佛教經典的抄寫本可説是現存漢傳佛經中最早的經本。但一般研究漢傳佛教經典學者經常忽略了敦煌早期的佛經抄本,而使用刊印的版本。事實上部分敦煌佛經抄本的内容和字句與大藏經刊本經常有些出入。有的出入僅是一字一句之差,但有的則是幾大段文字的不同。如此差異影響了我們對經文本身内容的瞭解,甚至經典本身成立過程和經文的疑認可。本文特别舉出兩部在漢傳佛教經典承傳史上特别重要的早期陀羅尼經典例。一7世紀末在唐長安譯出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此經文與大藏經本的異同,可以自8世紀初尊勝陀羅尼經幢上所刻經文印證,甚至可以由近三十年來發現的7世紀初梵文寫本來佐證大藏經刊本的謬誤。二爲5世紀初北涼高昌郡沙門所譯的《大方等陀羅尼經》。6世紀初的此經寫本與刻本藏經印本經文不有重要關鍵字句的差别,而且其中敦煌本上的一大段自恣羯磨章句獨一無二,所有大藏經刊本所無。敦煌本所提供的資料資訊促使我們考慮此經文翻譯的真。加上山西 (城出土記有560年石碑上的雕刻形象和文字内容也印證了其中一些文字與大藏經本和敦煌本有所出入。石碑的發現也可表示《大方等陀羅尼經》的流行不在敦煌,且幾乎於同時代在 (城道俗社邑法會上實行。本論文最後簡略談論敦煌文獻有紀年寫本中最早的寫卷斯797號比丘戒律抄本背面有關比丘於敦煌城南作安居受比丘具足戒内容和於519年梁武帝所敕寫現存最早的 “受菩薩戒法文本。這二本,一爲比丘戒,另一爲菩薩戒。後者爲目前所知唯一有關戒律實行文本,加上前舉《大方等陀羅尼經》抄本所給的資訊,大略窺知56世紀時敦煌地區以及整個中土佛教僧俗教團的戒律活動。

 

標題:《五杉練若新學備用》與敦煌佛教齋願文獻之比較研究

作者:王三慶

内容摘要:中國古籍《五杉練若新學備用》歷來以亡佚,僅見宋人編纂的佛典偶有徵引,不料卻遠播韓國,在李朝天順六年壬午歲(1406)朝鮮國刊經都監奉教重修下覆刻,更轉徙典藏於日本,成舉世貴重的海内外孤本。由於下卷與敦煌齋願文獻頗多共時性的呼應,更與筆者歷來研究課題十分密合,因此本篇特擬“《五杉練若新學備用》與敦煌佛教齋願文獻之比較研究探討課題,説明遠從西北敦煌洞窟存藏的佛教文獻,以迄於東南一地五代南唐時期釋應之教育佛門子弟編纂的典籍,居然出現共時性的遙感相應,也説明了當時佛教在空間上的一些同與流變,更從《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印證了敦煌文獻對於佛學研究上的重要性。

 

標題:早期佛教儀式文本彚編 ——敦煌遺書斯4494號咒文研究

作者:[丹麥]索倫森

内容摘要:本文就早期佛教儀式文本——敦煌遺書斯4494號寫卷進行討論,該寫卷以咒文 "其主要内容。通過考察此文書的編纂方式,可以瞭解其非依照某種既定次序編排,其中正文以隨機方式呈現。辨明其中出現的每一段咒文,以期更全面細緻地體認運用這些咒文的儀式實踐,希望能理解其儀式背景及相關特殊用途。梳理和研究這一特殊儀式文本之編纂,其意義不僅在於引人入勝的内容本身,也有助於瞭解與之相關的遠年代。

 

 

標題:敦煌不孤 ——以《金剛經纂》爲例

作者:侯沖 

内容摘要:敦煌遺書中保存了此前未見於歷代大藏經的珍貴資料,其中往往發現一種,不少人遂以孤證不立 ”由忽略其價值。事實上,這些資料儘管在敦煌遺書中保存不多,但在藏外仍然流傳較廣。本文以《金剛經纂》例對此作了論證。文章在介紹《金剛經纂》系列傳本的基礎上指出,《金剛經要略》一類内容才是《金剛經纂》的核心内容,《金剛經纂》與《金剛經要略》一樣是唐代《金剛經》信仰興盛,人們在踐行《金剛經》信仰過程中了簡化程式的新創造。《金剛經纂》中劉姓女子入冥故事非史實,不宜作討論《金剛經纂》成書的證據。

 

標題:俄藏敦煌寫本 ф102《維摩義記》研究

作者:鄭阿財

内容摘要::《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録》著録:“ ф.102(M.1286)《維摩經疏》第一、第二。”第56行下題有 “維摩經疏第一 ”,然詳審原卷第156行内容頗與慧遠《維摩義記》卷第一(末)相同。而第57317行之内容疏釋羅什本《維摩詰經》佛道品第八 “囑累品第十四,按核内容,與斯2732號佚名《維摩經義記》卷第四各品内容幾乎全同, ф.102小有簡略,與前56行體例風格不一,當是分别會抄二種有關《維摩詰經》的義疏。前56行屬《維摩經疏第一》,57317行當爲《維摩義記》的摘抄。

ф.102第57 —317行與伯2273號(卷一)、斯2732號(卷四)、日本大谷二樂莊舊藏(卷四)同一系《維摩義記》。斯2732號是大統五年(539)抄;日本大谷二樂莊舊藏吐峪溝出土殘片,建昌二年(556)抄;伯2273號大統十四年(548)南北朝時高僧釋法鸞所抄。

敦煌佛教寫本典籍傳抄無定式,此與傳世典籍經過編輯整理成定本,然後流傳,顯然不同。 ф.102寫卷前部抄録慧遠《維摩義記》卷第一,有所增補,内容是經抄録者精選摘録;後部所疏釋各品内容皆與斯2732號《維摩義記》相同,然較簡明流暢,顯然是在對《維摩經》疏釋時,就前賢《維摩義記》精心摘抄,以供研習、講授之用,非一字不漏的全盤照録,這是敦煌佛教日常用經抄本特色的表現,也是《維摩詰經》義疏學的寶貴資料。

 

 

標題:南北朝佛名類抄經研究——以其與禮懺的關係爲中心

作者:曹 

内容摘要: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佛名類典籍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尤其是中國人所抄撰的佛名類抄經對於佛教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綜合運用了傳世文獻與石刻材料,對此一時期佛名類抄經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爲全面的梳理,並嘗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本文認此一階段佛名類抄經發展大體有兩種主要傾向,分别以增廣佛名和對佛名加以組合特徵。這兩種傾向又有時代特徵,佛名增廣的趨勢在齊梁時代大致到達頂峰,而此後佛名抄撰的主要方向是對佛名加以合理的組合。佛名組合的主要目的是禮懺等儀式活動提供完具三世十方佛的佛名,各種此類組合中又以根據《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組織的系統最發達。此一系統成熟的形態出現於南梁,並已具有與禮懺文相結合的形態。嗣後此種形式可能產生了全國的影響,這隋唐以降《七階佛名經》等文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南北朝佛名抄的發展歷程與儀式的需要有密切關係,同時又與倚重他力的修行方式逐漸成爲主流相表裏。

 

標題:敦煌寫本《佛説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法》研究

作者:梁麗玲

内容摘要:敦煌文獻伯3835號背中抄録一卷題名《佛説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法》的殘卷,但是内容非宣揚持誦 “大輪金剛陀羅尼神咒 ”的功德,而是修持 “觀世音如意輪咒法 ”的殊勝,隨卷附有各種觀世音菩薩符印,配合相關儀式的操作,用以滿足不同生的願望。這類符印内容又與伯2153號、伯2602號背《如意輪王摩尼跋陀别行法》、伯3847號《觀世音及世尊符印十二通及神咒》有密切關。本文試圖恢復《佛説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法》的原貌,從經典流傳、結構分析、内容比對中厘清各寫卷之間的關,窺察這類符咒及操作方法借用與轉化的痕,藉此觀察中古時期佛教(或密教)發展過程世俗化的現象。

 

 

標題:敦煌本《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八大菩薩 ”考論 

作者:伍小

内容摘要:敦煌本《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不僅數量多,而且與藏經本有一些不同之處。有的敦煌本《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中八菩薩與藏經本不同,它來源於此前已有的經典,又經歷了修訂的過程,敦煌本中還保留了《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修訂時的過渡形式。

 

標題: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探微 

作者:汪 娟 薇靜

内容摘要: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的内容,既符合支謙譯本《佛説七女經》之國王七女眆間觀屍、皆得道果等情節,又被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疑似部 ”中,因此研究者或視作疑經,或判小乘經。究竟《佛説七女觀經》與《七女經》的差異何在,以及《佛説七女觀經》應如何判定其歸屬等相關問題,皆有待進一步厘清。因此,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將敦煌本斯1548b號、斯5839號《佛説七女觀經》以及其他《七女經》的相關文本(支謙本、僧癨律本、寶唱本),依其内容架構分爲出城之因、眆間觀屍、七女偈言、七女所願四段情節,進行比對和分析,藉以闡明四者之間七女故事的關聯性,並進一步探討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的主題思想,以及七女故事的流傳與運用情形。

   研究發現,四經的情節發展頗雷同,關密切。支謙本不但是現存最早的《七女經》文本,而且結構完整,内容豐富,篇幅最長。至於僧癨律本、寶唱本、敦煌本的故事情節,皆不出支謙本《七女經》正宗分的範圍。然而,從七女名稱互有差别,以及偈頌形式、用語内涵的差異,又顯出四經文本或有不同的來源,或者是隨著時代的衍化而進行的節略、增添和改造。無論如何,最早的支謙本《七女經》或其底本,有可能即是七女故事的源頭,而僧律本、寶唱本、敦煌本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特别是支謙本 “迦葉佛授記 ”的完整情節,正好可以補苴敦煌本於 “七女所願之後的缺漏。事實上,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不僅是闡發無常思想,同時蘊含了對本文承蒙方廣先生於 “敦煌遺書與佛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上,提示《敦煌學大辭典》的資料,且雍容大度地贊同拙見,修訂舊説,特此致謝!苦、空、無常、無我的觀照,完全合乎大小乘佛教共通的 “四念住思想。此外,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還增添了大乘佛教特别強調的 “福慧雙修 ”思想。這一點和支謙本《七女經》中 “七女所願的境界,也常被後代佛典視爲大乘不可思議境界,頗相契合。因此,敦煌本《佛説七女觀經》或可視一部由小乘趨向大乘的佛教典籍。

 

標題:敦煌遺書地論學派《涅槃經疏》(擬)中的佛性思想 

——以BD0224、BD02316、BD0276號爲中心

作者:史經鵬

内容摘要:佛性論是中國佛教史上關注的焦點。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迅猛發展,眾多佛性論順勢而起,競擅風流。敦煌遺書中保存的以BD024、BD02316、BD0276號綴接而成的《涅經疏》(擬),屬於地論學派文獻,表現了地論學派發展過程中的一種佛性思想。《涅經疏》(擬)在借鑒《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的五忍等思想基礎上,重新詮釋了《涅經》中的熙連、八恒及四依概念,構建了較完整的修行階段論。在此基礎上,《涅槃經疏》(擬)提出了既非本有、亦非始有的佛性論,即佛性在生修行的性種性階段才出現,通過主體與佛性的互動,保障眾生提升修行,以至解

 

標題:斯8044、8166、9723號綴合、定名與作者蠡測

作者:王招國(定源)

内容摘要:斯8044、8166、9723號爲斯坦因收集的敦煌遺書。這三號殘卷的紙質、字體、行款一致,可以直接綴合,所存内容與道氤撰《注金剛般若經宣演》有關,並且是在參考寶達撰《金剛暎》内容的基礎上撰述而成的。結合它的文書形態看,顯然是一種《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的科判文獻。遼僧詮明曾經撰有《宣演科》二卷,而且他的著作曾經流傳到敦煌及吐魯番地區,故本文認,這三號殘卷很有可能就是詮明《宣演科》的殘存。《宣演科》的現存,不僅研究遼僧詮明及其著作提供了新資料,也探討遼代佛教與敦煌地區之間的交往,以及考察藏經洞的封閉時間等方面提供新的物證。


(感謝定源先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