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張永華、趙文成、趙君平主編《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三編》出版

新书推荐 |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编(全四册)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今天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三编(全四册)


编著者:张永华  赵文成  赵君平

定价:4980元

ISBN:978-7-5013-6555-5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东汉至民国间墓志九百零五种。其中,汉代十四种,晋二十九种,南北朝七十五种,隋二十一种,唐六百八十三种,五代八种,宋五十二种,金、元十四种,明、清、民国九种。全书按照志主葬年排序,无法确定具体时间者列于年代最后。编者为每一种墓志都著录了首题,墓志行款、尺寸,志盖书体、行款、尺寸,卒葬年月以及撰书鎸者、出土时地等内容。本书还编制了《人名四角号码索引》,主要收录志主、撰者、书者、鎸者姓名,并在志主页码处标以“*”号。




作者简介


 张永华,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方向为中国书画印创作与研究。现供职于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寸耕社社员,北京印社社员,中国电力美术协会会员。


赵文成,主要从事传统美术、碑刻文献研究。发表《豫西婚俗一窥》《漫谈傩面具》等文章,出版《河洛墓刻拾零》《新出唐墓志百种》《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等。


赵君平,主要从事金石碑刻与民俗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河洛墓刻拾零》《新出唐墓志百种》《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等专著。



内页欣赏





前言

 

稽古樂善蒐碑版,轉賴墨本昭百代

 

父親中年後的學業,從文學轉入了碑版。自1987年訪碑,蒐集民間流散碑版,至今惶惶已過去了卅年。2004年獲得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中華書局出版了父親辛勤蒐集的第一部碑版文獻《邙洛碑誌三百種》。爾後,2007年7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又出版了《河洛墓刻拾零》一書,刊載新得碑誌509種。繼之,2012年1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旋又出版《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共收集碑誌906種。2015年7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續編》,收得碑誌文獻1052種。四書共計收録新出文獻2767種。

 

2013年父親退休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説:“書生報國,毛錐同於戈戟。民族精神之寄托,唯在文史之發揚。你碩士畢業後,一定要將此工作繼續下去。”現在這項工作由我接替,繼續進行。在父親的指導和幫助下,歷時兩年有餘,終於完成了《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三編》一書的編著工作。在她即將出版之際,我真誠地爲父親送上祝福,祝願父親健康長壽!

 

《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三編》(以下簡稱《三編》)共收録漢至民國間碑誌905種。其中,漢代14種,晉29種,北魏并東西魏40種,北齊、北周35種,隋21種,唐683種,五代8種,宋52種,金、元14種,明、清、民國9種。這批碑誌具有重要的史料、文學和書法藝術價值。

 

一、史料價值

 

《三編》中,史料價值之大者,首先是2008年5、6月間,於洛陽市偃師、孟津兩縣交界處邙山之上出土的一批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年間的皇宫奴婢磚銘。這些磚銘内容涉及西晉時期的官奴制度及鮮卑、羌等民族衍化資料,與洛陽出土東漢刑徒磚參照可知,西晉官奴磚的出土對西晉歷史及喪葬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三編》收録北魏及東西兩魏資料可資補正史書。其如:山西大同出土景明五年(504)《北魏元忠墓誌》,可訂補《魏書》拓跋忠的資料有三:一是本傳未載其妻情况,誌則記爲:“妃河内司馬氏,晉譙王之孫也。字妙玉,春秋五十有六,薨於洛陽清明里第。”二是對卒葬時間的補充。傳載拓跋忠“太和四年,病篤辭退,養疾於高柳”,未記卒時。而誌曰:“春秋卌有五,太和四年歲次庚申七月乙未朔十日甲辰,薨於外第(高柳)。”三是對喪葬時地的補充。誌云:“景明五年歲次甲申正月戊申朔十四日辛酉……粤十一月甲辰朔六日己酉謹惟周典改穸遷兆,闔窆於代都永固白登之陽阿。”《北魏元忠墓誌》可資證史者一,傳記忠爲“城陽公”,謚曰“宣”,誌則記爲“城陽宣王”。此“王”,《魏書》《北史》皆誤爲“公”,當以誌補正。

 

又如,葬於永平二年(523)的《北魏楊奥妃墓誌》,以前出版碑誌典籍無載,直至2014年該誌在洛陽市新安縣農家灶臺被發現,王妃事迹纔又被學界關注。誌石泐損已甚,所存文字尚可辨識。該誌先歸洛陽何氏,旋歸山西大同西京文化博物館。誌主爲臨洮王妃楊氏。關於孝文帝第三子臨洮王元愉以及他與歌女楊氏的非禮結合,《魏書》《北史》所記甚詳。《魏書·京兆王傳》云:“世宗爲納順皇后妹爲妃,而不見禮答。愉在徐州,納妾李氏,本姓楊,東郡人,夜聞其歌,悦之,遂被寵嬖。罷州還京,欲進貴之,托右中郎將趙郡李恃顯爲之養父,就之禮逆,産子寶月。順皇后召李入宫,毁擊之,强令爲尼於内,以子付妃養之。歲餘,后父於勁,以后久無所誕,乃上表勸廣嬪侍。因令后歸李於愉,舊愛更甚。”

 

《魏書·崔光傳》又載元愉自盡後,曰:“永平元年秋,將刑元愉妾李氏,群官無敢言者。敕光爲詔,光逡巡不作,奏曰:‘伏聞當刑元愉妾李,加之屠割。妖惑扇亂,誠合此罪。但外人竊云李今懷妊,例待分産。且臣尋諸舊典,兼推近事,戮至刳胎,謂之虐刑,桀紂之主,乃行斯事。君舉必書,義無隱昧,酷而乖法,何以示後?陛下春秋已長,未有儲體,皇子襁褓,至有夭失。臣之愚識,知無不言,乞停李獄,以俟育孕。’世宗納之。”

 

《魏書》不惜筆墨記載此事,但依然是叙述大概,誌文則更得其詳。譬如,元楊結合的具體時間史無明載,誌則云,楊氏“年十有八,百兩雲歸”。楊氏被殺時間,史唯云“以俟育孕”,誌則記爲“永平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薨於第,春秋廿有九”。楊氏第五胎所生是男是女,史無載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在《元寶月墓誌》中論及此事云:“至妃最後所産之子爲誰,書缺有間,無可考矣。”誌則明記:“王既遇禍,幽居别室。四子蒙稚,半離襁褓。一女遺育,甫及將年。”知“遺育”者爲女。關於楊氏子女,史衹言有四子,誌則記其名諱及公元523年時的年齒云:“息寶月,年廿二;寶輝,年廿一;寶炬,年十七;寶明,年十六。息女明月,年十五。”“明月適……皇太后姨弟……”原來這位楊氏不僅是做了幾天皇帝便被逼自絶的皇子的妻子,而且其三子元寶炬竟是西魏的第一位皇帝,史稱文帝。後來,其孫(二子寶輝之子)元釗曾被靈太后胡氏扶上皇帝寶座,史稱幼主。西魏元寶炬長子元欽也曾被宇文泰扶立三年後毒死,史稱西魏廢帝。緊接著是元寶炬第四子拓跋廓登基,三年後禪位於周。像這樣的誌文,可以裨補的不僅僅是“孝文五王”列傳,而且對整個北魏後期和東西魏歷史都大有裨益。

 

元祉,《魏書》《北史》無傳,但《北魏元祉墓誌》則可補史之缺。《魏書·孝莊紀》記載永安二年五月曰:“丁丑,進封城陽縣開國公元祉爲平原王。”《北史·魏本紀》也載曰:“丁丑,進封城陽縣開國公元祉爲平原王。”兩部史書記載皆爲簡略,既無元祉世系及勛業,又無卒葬年月及封贈,實爲史家之缺憾。而誌則詳細記載了元祉的封贈、卒葬及勛業等。

 

相較於史書傳文的簡略記述,墓誌的記載更爲詳盡。穆瑜,字子琳,葬於東魏武定三年(545),其墓誌除記載誌主卒葬、功勛、奉贈外,更有一事值得大書一筆。《魏書·穆崇傳》云:“阿至羅國主副羅越居爲蠕蠕所破,其子去賓來奔。齊獻武王奏去賓爲安北將軍、肆州刺史,封高車王,招慰夷虜;表子琳爲去賓長史,復其前封。”《北魏穆瑜墓誌》載其事爲:“高車主覆羅去賓舉其部落,萬里來王。皇上嘉焉,用酬高秩。除爲肆州刺史。去賓戎人,未閑政務。以君器曰瑚璉,才稱楨幹,除其長史,委以州事。九原之地,俗雜華夷。君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教之以義方,敦之以儒學。加以廉清潔以甚得士民之心。府解來歸,板轅塞陌,不勝去思之慕。乃起清樓‘德頌’,刊君英迹。”

 

傳、誌相較,傳之“阿至羅國”爲高車一部姓“副羅”或“覆羅”。越居爲父,去賓爲子。去賓官肆州刺史,誌載此爲“用酬高秩”。誌文於穆瑜在肆州長史任上的政績十分詳備,也頗具體生動,足以補史。而於穆氏出肆州之前,正史衹有“孝静初,鎮東將軍、司州别駕。以占奪民田,免官爵”,僅是一條很簡單的記述。誌文隱去占奪民田被免官之事,詳述“轉儀曹郎中,尋兼吏部郎,參贊大選,權衡用穆”“遷中軍將軍、司州别駕”“復爲魏郡中正、商榷門才,洪細不失”“又爲鎮東將軍大行臺郎中”四小段履歷,却十分重要。

 

自肆州榮歸,傳謂“尋遷儀同開府長史、齊獻武王丞相司馬”。誌則確記爲“渤海王第三子、永安公開府長史”,魏時的高歡三子永安公即入齊後的永安王高浚。傳記穆氏享年五十三,誌記爲五十有四,應以誌爲準。其東魏武定五年(547)二月十八日的卒年,和丞相府所在地晉陽的卒地以及“遣參軍崔士文營護喪事,送至鄴都”,和鄴城“西門豹祠西南之野馬崗”的葬地,每條皆可增補史缺,至於傳中“贈驃騎大將軍、都官尚書、瀛洲刺史”與誌“贈使持節都督瀛洲諸軍事、驃騎大將軍、瀛洲刺史、度支尚書”,繁簡不同而已。總之《穆瑜墓誌》可附於《魏書·穆崇傳》之後,亦可直接移入《北史·穆崇傳》後。

 

在北齊墓誌中,文史價值皆高的墓誌還有《北齊崔孝直墓誌》與其子《北齊崔寬墓誌》。研究碑刻文獻者皆知,漢、魏、晉及北魏墓誌,有撰書之名者,鮮也。而本書所録《北齊崔孝直墓誌》,不但有署銘辭撰者,而且其人還是文壇上極負盛名的“當今領袖,天下模楷,太常卿、萬年縣開國子河澗邢子才”。《北齊崔寬墓誌》其爲銘者是北魏時任散騎常侍,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纍官至尚書右僕射、監修國史的大學者魏收。據墓誌所載,崔孝直葬於天保十年(559)十月十三日。誌主“諱孝直,字叔廉,博陵安平人也……祖濮陽府君……父幽州景侯……長兄孝芬,灼然許以遠大也”。檢諸《魏書》《北史》的《崔挺列傳》,知崔孝直是“昭武將軍、光州刺史,贈輔國將軍、幽州刺史,謚曰景”的名臣崔挺次子。“幽州景侯”是崔挺之贈官,崔挺“父鬱,濮陽太守”,與誌文“祖濮陽府君”對應。誌謂“長兄孝芬,灼然許以遠大也”,傳云“早有才識,博學好文章”,官“車騎將軍、左光禄大夫,仍尚書。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史家贊其“博文口辯,善談論,愛好後進,終日忻然,商榷古今,間以嘲謔,聽者忘疲。所著文章數十篇”。“有子八人”,普泰中高歡入朝後被殺。

 

崔孝直是一位品行高尚的士人,傳記全用褒詞,奈何言長紙短,事繁文簡。孝直誌文的出土,便將傳展開以叙。傳言“早有志尚”,誌則“見异在於弱齡,標拔著於冠歲。家專馬鄭,門襲老莊。取其大略,不事擿句”。説到崔孝直早期職官,傳、誌大致相同,而傳略細。隨兄孝芬赴荆州後兩次參加戰鬥的描述也是傳、誌互有繁簡。是知誌文作爲私家文書,重在立德立言立行,事功則在其次。如説到功未成而身退時,傳云:“爾朱兆入洛,孝直以天下未寧,去職歸鄉里,勸督宗人,務行禮義。”誌則細化爲:“既而魏室不造,牝雞惟索,禍生蕃鄙,爨構蕭墻。公體是虧盈,悟兹榮纍,乃挂冠歌市,乞骸歸骨。”當時不能説的,現在説了;上不了公文的,載於墓誌了。崔孝直的急流勇退,恐怕還有一條不言而盡知的原因,就是其兄孝芬被高歡枉殺的前車之鑒。這大概就是《魏書》所記“宗親勸孝直曰:‘榮華人之所願,何故陸沉?’孝直不答”的深層原因。《北齊崔孝直墓誌》,筆暢意達,情意真切。就文章而言,是北朝墓誌的上品。撰文者是崔士順、崔昂,還是邢子才?不過銘辭的作者爲北齊的文章高手邢子才却毫無疑問。

 

崔孝直長子崔寬的墓誌亦得提及,《北齊崔孝直墓誌》稱其名爲“士寬”,《北齊崔寬墓誌》則謂“諱寬,字士德”。崔寬其母李氏卒時他年方十三,面對“諸弟冲幼,孤稚滿堂”的情况,作爲長兄,他“銜苦哺甘,推厚居薄。撫以恩愛,教以詩書”,擔負起照管教育諸弟的責任。誌文飽含深情,應是其四弟士順或堂兄崔昂的筆墨。崔氏本來是門第很高,又與魏收沾親帶故,所以銘辭出自魏收之手。其云:“奄傾半體,肝心寸絶。敢以膚淺,仰述景行。言不盡意,萬無一叙。外兄鉅鹿魏收,文茂綜緯,筆墨淵藪。敬托爲銘,少寄哀慕。”

 

崔寬的葬時與墓誌的剜改情况必須説明。《北齊崔寬墓誌》第十二行頭三字“年卌一”下至十三行,“十年十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安厝於常山零壽縣臨山南。君識忠虚迥,幹略過人。忠孝爲基,慈義爲本。一十有三”四十四字,全爲改刻或增刻。細審被剜改的原文爲:“七年二月丙午朔,四日己酉,安厝於舊塋。君識心虚迥。忠孝爲基,慈義爲本。”説明崔寬已先於天保七年(556)葬於舊塋(或誌成而寄葬),待三年後崔士順等扶父母之靈重葬祖塋,其兄也於同時重葬。於是改刻其兄三年前的下葬時間。其葬時與父母統一爲“天保時年十月乙酉朔十三日丁酉”,并增刻“一十有三”四字。經改刻後,“七”改“十”、“二”改“十”便模棱難辨了。後來讀者切不可見此剜改而認此誌爲僞刻。

 

在六朝的墓誌中,涉及佛教的墓誌亦是一個極有必要議及的話題。佛教初入中國,常借助咒法巫術等,依附當時流行的黄老、方士,以取得統治者的信奉。而統治者也正是借助於佛教“萬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静”對百姓進行馴順服從。他們認爲:“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一惡即去,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則萬刑息於國。四百之獄,何足難錯;雅頌之興,理宜倍速。即陛下所謂坐致太平者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南北朝的帝王大力提倡佛教。本書所收《北齊劉集墓誌》即爲最好注脚。誌云:“尼諱集,俗姓劉……年十三出家,捨副笄之餝,襲多羅之衣……大魏理運,道冠前王,像法之興,於斯方盛。時年廿五,魏宣武帝所寵,爲官講法師,文宣大寺主,化緣有限,幻夢難停,春秋九十有二,以武平元年歲在庚寅十月四日遷神於鄴都。”按誌中年齡推算,誌主劉集當生於西元478年,年十三(491)出家。年廿五(503)受宣武帝寵,升任宫講法師。春秋九十二,至武平元年(570)十月四日葬,在宫中爲皇家講法達六十七年。亦足可見佛教當時盛行之一斑。

 

北周時期,國祚短暫,僅存二十二年。然在“四海版蕩,天下離亂”之時,國家史料多有缺失。唯墓誌中,有史料之價值者多有存焉,其如本書所收葬於隋開皇十八年(598)的《隋田集墓誌》云:“周太祖任隆推轂,職顯分帷,夾撫名邦,經綸帝業。請開壇而名將,親握髮而求賢。公名播山西,氣聞關右,仍參帷帳,實預謀謨。竇泰妖凶,阻兵畿甸,噬虎之心方騁,修蛇之毒已彰。鞠旅陳師,龔行天罸。以公才超拔距,勇冠投車,便預戎行,躬先士卒,搴高旗而遠邁,視亂轍而長駈。僞儻皆禽,醜徒咸殄。册勛頒賞,詔授都督。既而齊寇渝盟,窺兵關塞。駈引弓而成旅,導鳴鏑而爲群。公運罇徂之奇謀,陳廟堂之遠略。揚麾直指,挺劍先登。龍翼纔舒,鯨徒盡殪。册勛信賞,授帥都督……寵邁式車之禮,恩深賜帳之榮。名藏石室,誓山河而永固;功宣金板,傳世祀而無窮。屬關隴沸騰,幽并雲擾。太祖武元皇帝率五侯之衆,揔七萃之師……公焚舟偃幟,親執短兵。握節不移,温序之情彌厲;裹尸而反,文淵之志已申。以保定三年正月一日薨於戎幕,春秋卌有八。”誌主田集先隨周太祖宇文覺戰竇泰,寵邁式車之禮,恩深賜帳之榮。旋隨太祖武元皇帝宇文邕,率五侯之衆,揔七萃之師……直至薨於戎幕,死而後已。實可以“名藏石室,誓山河而永固;功宣金板,傳世祀而無窮”。惜北周史書無載,當以此補之。

 

唐墓誌中,可補史者甚多,今擷取一二,聊以述之。《唐戴義墓誌》載吴王恪死後之細節,爲兩《唐書》所不載。《舊唐書·太宗諸子》載:“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恪母,隋煬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永徽中,因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冤致死。有子四人:仁、瑋、琨、璄,并流於嶺表。《唐戴義墓誌》載:“昔隨季版蕩,天下分崩。九鼎將五禮俱亡,四海與百川同沸。吴王伏威爰自天齊,載清荆楚,跨有一方,尅成霸業。公遂居心腹,爲其爪牙。戰必先登,計無遺筭。以勛授車騎將軍。既而黄神啓運,聖武膺期,吴王奉謁天朝,歸功王會。燕吴之勛已劭,而韓彭之錫用隆。公既隨從入朝,允膺嘉命,即授茂德府别將。俄而吴王譴重弗朝,責同引劍,眇然遺嗣,没在奚官。生平故人,罕聞忠烈;昔時寮舊,莫顧存亡。公義勵秋霜,誠貫白日,撫此遺孤,備嘗夷險。尋而吴王罪名雪復,其子繼國承家,卒獲保全,實公是賴。於是一人重其高節,群議稱爲長者。”悲夫,皇位之争,骨肉離分,歷史細節,賴誌以存。

 

唐韓休撰文之《唐許景先墓誌》可補典籍者有三:首先,韓休撰此誌文《全唐文》失載,可藉此以補。其次,誌主許景先之世系,兩《唐書》失載,而誌載“君諱杲,字景先,高陽人也……曾祖緒,散騎常侍。祖行師,潞州别駕。父義均,秋浦令、贈左司郎中”及誌載許景先曰:“應賢良方正舉擢第,授陝州夏縣尉……屬中宗立聖善寺報慈閣,公遂製《報慈閣賦》,當時以爲絶唱。兵部尚書李迥秀,當代文宗,表薦公賦,以爲相如《上林》不是過也。有制付史官。仍令選日,優與一京官。其年,授左拾遣。”此許景先擢京官之緣由。第三,誌載許景先除中書舍人不久,曰:“有詔令中書門下詞臣撰睿宗皇帝集序,時中書令燕國公張説,當代詞宗,遂命公爲之。序成奏聞,大承優賞。專掌文誥,尤推敏速。同孔先之不言,與主曚而無對。俄除御史中丞,遷吏部侍郎。”此許景先除御史中丞、遷吏部侍郎官職與緣由。此二者,兩《唐書》失載當補。

 

《唐楊鉷墓誌》可補楊貴妃之世系。《舊唐書》載:“玄宗楊貴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養於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妃父玄琰,纍贈太尉、齊國公;母封凉國夫人;叔玄珪,光禄卿。”而《唐楊鉷墓誌》載:“鉷,字倬……四代祖諱汪,隋銀青光禄大夫、刑部尚書……尚書庫部郎中志謙之曾孫。陳留郡太守令本之孫。工部尚書玄珪之第十子也。”史誌相較,可知楊貴妃之祖楊令本之上,尚有令本之父楊志謙與令本之祖楊汪。楊貴妃同輩中,尚有叔叔玄珪之子楊鉷。可補其世系缺如。

中晚唐墓誌中,唐穆宗李恒時德州刺史、御史中丞、横海軍節度副使王稷二子《唐王朝郎墓誌》《唐王崔五墓誌》,事涉王稷冤案具體時日及殃及子女慘狀,史籍失載,亦以當補。王稷之事迹載附其父《舊唐書·王鍔傳》後,載曰:“稷長慶二年爲德州刺史,廣齎金寶僕妾以行。節度使李全略利其貨而圖之,故致本州軍亂,殺稷,其室女爲全略所虜,以妓媵處之。”

 

《唐王朝郎墓誌》載,王稷蒙冤受難具體時日在“長慶二年九月八日”,時王稷三子朝郎十六歲,《唐王崔五墓誌》載王稷四子崔五十四歲。《舊唐書·王鍔傳》後附載“稷男叔泰,時年五歲,郡人宋忠獻匿之獲免,乃收養之,今已成長”,應爲王稷第五子。王稷長子、次子失載,是否同時遇害,亦未可知。王稷明可照奸,忠能奉主。而奸能擅權,妒能圖財,千古忠臣之悲也。

 

二、文學價值

 

夫現時對文學史之研究,大抵以王朝和文體爲經緯,以作家和作品爲單元,探討作家、作品對後世之影響與貢獻。其方法即以史料爲主,追述其史源,考證其訛誤,以常理判斷史料之真僞,以新出土金石文獻補正其史實。本書所收涉及的文學史料,可資證者,以多可陳述。

 

隋代以降,以儒學聞名傳世者,包愷可稱一人。包愷《隋書》有傳,然文過簡略,僅七十餘字,實不足以傳千秋而聞四海。而《隋包愷墓誌》,所述史實甚詳。其如,誌載包愷曰:“幼而聰敏,早標穎悟……年甫幼學,大敦墳素。若乃三禮二傳,王桓馬鄭之經,八代兩京,遷固劉蔡之史,莫不若指諸掌,成誦在心。遂乃博涉衆藝,遍觀流略。故以五行俱下,三絶韋編。陳太建七年(575)(包愷17歲)對舉高第。八年四月,釋褐武陵王國侍郎。十一年遷桂陽王國常侍……至德三年(585),轉爲晉熙王刑獄參軍事……仁壽元年(601)(愷43歲),蒙授旅騎尉兼秘書省校書郎。二年(602)(愷44歲)奉敕修《魏史》……大業元年(605)遷飛騎尉兼太常寺衣冠署令……十年二月(614)又授越嶲縣丞。其年丁母憂……十二年(616)十二月廿九日亡於私館,時年五十有八。”誌文所叙包愷行狀甚詳,當補史缺。

 

在文學方面,本書收録《唐王積薪墓誌》應爲唐文學方面的一個亮點。誌主王積薪,兩《唐書》無傳。而傳之甚奇者,殆爲他是唯一有據可查的圍棋國手。據《新唐書·藝文志》載:“王積薪《金穀園九局圖》一卷。開元待招。”其傳事迹於後世者,著作有唐李肇《唐國史補》、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唐馮翊之《桂苑叢談》、唐馮贄《雲仙雜記》、唐薛用弱《集异記》、宋曾慥《類説》、宋李昉《太平廣記》等書。然上述諸書所叙者,多載棋藝高超之傳奇。其一,成爲“待招”之緣由,《酉陽雜俎》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説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裏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爲“待招”。其二,薛用弱《集异記》載王積薪隨玄宗西狩,途遇异人老嫗,棋藝大進之事。然諸書所載多道聽途説,難以憑信。其至爲可信者,殆爲唐代文部常選韋寧撰文、武部常選李景順刻字之《唐王積薪墓誌》。誌載:“公諱積薪,字積薪,其先琅琊臨沂人也。自著族之後,數百年來,唯有一睿而已……幼有沉思,雅量多能。故當聖母臨朝,年纔童丱,便以手談供奉始於殿中直……且公爛柯之術,既爲第一;懸針之妙,道號無雙。外域每進善棋者,自謂絶倫,及見公舉一子,靡不閣手捲舌,終身不敢言棋。兼及翰林群英,多術墨妙,睹公之札一帖,咸以爲右軍不死,太尉復生。其情致如此者!復妙長行,尤工彈棋。觀夫背局,教移勝負懸定。葛巾輕拂,巧勢如雲。又爲天下所稱,談不容口。至於投壺一妙,此復曠古未聞,當今獨有……自上皇西幸,巨猾東喧,公涔涔益泣,切切私謀,力不能肆,生何用久。乃飲恨卒於洛陽明教里之私第,時春秋有六十。嗚呼哀哉!”於此可知,王積薪童丱之年,便以手談供奉,始於殿中直。不僅圍棋下的好,而且書法亦極精妙。其他如彈棋、投壺等諸多技藝,莫不精湛。其棋藝精進與玄宗西狩毫無關係。誌載玄宗西狩時,王積薪尚在洛陽,聞“上皇西幸,巨猾東喧,公涔涔益泣,切切私謀,力不能肆”,報國無門,乃飲恨而卒。一代圍棋國手,亦僅能如此報國而已也。

 

唐代後期,有“賈思班情,筆落紙貴”之才華者,當有唐小説家張讀。其所著《宣室志》是唐朝後期極爲重要的志怪小説集。張讀其人,兩《唐書》無傳,其人生平資料極爲稀少,僅《新唐書·藝文志》載:“張讀《建中西狩録》十卷,字聖用,僖宗時吏部侍郎。”本書收録唐御史中丞徐彦若撰文的《唐張讀墓誌》,較爲完整地記録了他的家族世系和生平。記載其先世系曰:“高祖鷟,字文成,以字著,事具《唐書·文苑傳》。曾祖不忒,皇揚州天長令。祖薦,皇尚書工部侍郎、史館修撰,贈太子太保。起深州陸澤,爲顔真卿所識,名籍甚。在史館二十年,著述號大手筆。三使絶國,不辱命,謚憲公。父希復,皇河南府士曹、集賢校理,纍贈禮部尚書。妣秦國太夫人牛氏。公外祖丞相奇章公,文學正直,相穆宗、文宗朝,以程式中州人物爲己任。仲父又新,標緻亦峻,一時名士,皆出公内外族。”由誌知,張讀一族,應是唐代最重要的小説家族世家。其高祖張鷟,曾著《游仙窟》和《龍筋鳳髓判》,是唐初志怪過度到傳奇的關鍵人物。其祖張薦,著有志怪集《靈怪集》二卷。其父張希復,是小説家段成式的好友。《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存有二人與鄭符巡歷長安寺廟的大量聯句詩,雖然因中年遽逝,没有留下著作,但肯定亦爲熱衷小説的人物。仲父張又新所著《煎茶水記》,在茶史上亦占有一定地位。張讀的母親是一代名臣牛僧孺的女兒。牛僧孺在早年應舉時就著有志怪集《玄怪録》十卷,在唐代小説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除張氏世系外,誌中還記載了張讀的著作,曰:“著《西狩録》十卷、《神州總載》十五卷、《宣室志》十卷、制誥詩賦雜著凡五十卷。”除《宣室志》今尚有存,其他諸書皆不可見。誌文正可以補足典籍。

 

唐丁羽客撰序的《唐丁元裕墓誌》,載誌主孝和中興書玉册,抄御詩,叙録特進之事,多可補足史籍,亦理應提及。誌主丁元裕,集州刺史,兩《唐書》無傳,《唐刺史考全編》失載。誌載:“公諱元裕,字儉,清河人也……祖信,皇朝連州刺史、恒安公……父仁静,皇朝海州懷仁縣令……公應期間出,名流之冠,碩材不器,雅量弘深。翰逸文遒,得泉雲之墨妙;龍蟠鳳翥,致鍾王之筆精。冠歲,敕召直中書省……今上在春宫,賦詩欲聞太上,知公擅書,召於殿下,繕寫攬而褒美,賜宴并賚緋紬綾十匹。開元首歲,氛浸初廓,功臣將拜……七年,升集州刺史……八年,上計京師,中途遘疾,十有一月一日,薨於鳳州黄花縣旅次,春秋三百卌一甲子……公雖能文,鄙而鮮作,故有集兩軸,以貽於後。”夫公文則書法精妙,文辭詳贍,侍奉春宫,繕寫攬美,聲明郎朗。史籍不載,何以傳芳?至於諸如韓休撰文的《唐楊嬉墓誌》,達奚珣撰文的《唐達奚珣妻寇氏墓誌》,楊綰撰文的《唐李邈墓誌》,李紓撰文的代宗相國《唐元載墓誌》,韋肇撰文的《唐楊綰墓誌》,皆文史兼備,就不在此一一贅述。

 

其他本書所録,唐亳州城父縣令王魯自撰的《唐王魯墓誌》,唐試奉禮郎崔申伯妻盧氏爲其夫所撰《唐崔申伯墓誌》,亦皆構思精妙,新穎獨特,引人關注。

 

有唐一代學士、大學士屢見不鮮,而世以儒聞之女學士,可謂罕見。本書收録《唐宋若昭墓誌》之文獻價值極爲珍貴。《新唐書》卷七十七載:“尚宫宋若昭,貝州清陽人,世以儒聞。父廷芬,能辭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屬文。長若莘,次若昭、若倫、若憲、若荀。”宋若昭爲著名的宋氏五女之二姐,自貞元四年(788)由上黨節將李抱真録其所著書與所業之文,慰薦入宫,居宫中近四十年。多參朝廷唱和,宫中呼爲女學士。憲、穆、敬三帝皆呼爲先生,六宫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誌載“撰《女論語》廿篇,其發爲詞華,著於翰簡,雖班謝之家,不能過也”,《新唐書·藝文志》載著録十篇,應以誌爲正。撰誌者爲其從侄宋申錫,唐代名臣,後爲文宗宰相,此文《全唐文》失載,更值得重視。書丹者徐幼文,署名爲“姪女婿朝散大夫行揚州大都督府法曹參軍翰林學士院待詔上柱國賜魚袋”,亦不可忽視。

 

古往今來,母以子貴者多,而母以女貴者不可多見,在數萬計的墓誌銘中,爲宣赫家聲,以其女得皇帝尊崇,布於翰墨者,鮮矣哉!本書收録《唐李思真墓誌》載其女:“垂髫以能娱道德佳語,言雅合虚無之理……星歲未周,洞曉妙理……遂曉玄元之奥旨,爲宗教之法師。文宗皇帝知其情懇,詔入大内,賜名羽客。每問道之暇,傍講儒書,玄理幽微,必能盡釋……今有長女羽客獲在禁中,日得傳揚玄教,道業臻至,六宫歸依,歷奉四朝皆蒙奬澤。自餐露絶穀三十餘載,積學功成,邁種玄德,爲道門先覺。”以女之貴,母爲榮華。李氏之葬,由將仕郎前守成都府參軍吴燭撰文、玉册官尹仲傪刻字,亦盡一時之榮,此誌當亦可珍。

 

三、書法藝術價值

 

中國書法之研究,向以歷史文獻爲經,以地下出土金石文獻爲緯,往返交織,得其錦繡。今《三編》所輯之新出土碑誌書法正可補正研究。

在本書所收漢魏六朝的墓誌中,可以看出其時的書法經歷了兩個特殊的階段。故這些碑誌書法,亦當爲該書的一大重點。其一,爲篆隸轉變階段。漢魏之書法,多以篆隸書法行世,尤其曹魏以後,篆書逐漸退出書寫主位,代之以隸書行世。本書所録漢代磚文十四種,每品磚文極富個性,脱盡時尚書法呆板氣息,代之以起的是用筆之瀟散有致而清新,開張恣肆而中矩。其二,北魏書法承上以啓下,處在隸楷轉變的特殊階段。書中所録南北朝的七十五品碑誌中,其書法風格,形式多變,异彩紛呈。諸如《北魏王元忠墓誌》,該誌碑形,上額陽刻“魏故城陽宣王墓誌”,篆書筆法取三國吴《天發神讖碑》的倒薤形,但體勢略方,較之北魏早期的《皇帝南巡之碑》雖粗略了些,但此亦多了一些雄强本色。該誌文書法,是北魏晚起銘刻書迹中的一件佳作,具有典型的北魏銘刻楷書體勢右昂、點畫方截、結構開張、章法茂密的特點。該誌方筆取勝,樸茂厚重,可爲楷則。《北魏王奴墓誌》,同是誌呈碑形,形體巨大,高108厘米。文字結體嚴謹而寬博,字勢開張,筆法於厚重中見飄逸。《北魏程暐墓誌》,書法極似廣爲書界稱道的龜形《元顯儁墓誌》,結體嚴整緊密,筆法爽潔峻利,字體風神秀韵,奇逸多姿。特别是該誌書法的俊秀豐美,不是俗人眼中的秀和美,而是超凡脱俗的秀和超凡脱俗的美。它字態的寬博雍容,是君子的端方步履,而非豪紳的富貴之態。又如《北魏吕達墓誌》,書法尚存篆隸逸韵,其章法雖横豎成行,體勢方整,多取左低右高之勢,如此錯落有致,没有絲毫呆板之感。如第一行的“故”字,傾斜角度大,産生欹斜之勢,但“口”緊緊壓住左下角的重心,看似岌岌可危,其實却紋絲不動,這種動中求穩的字態正是魏書奇趣之處。此誌用筆粗細變化,但起止方圓兼備,横畫多往右上傾斜,豎畫以中鋒爲主;捺筆以側鋒出,撇捺開張,爲結字增添率意之感。點的變化較大,有圓點,如第四行的“極”字;亦有方點,如第七行的“尚”字,勢依字形順勢而成。其結字雖形態各异,但隨意中可見統一,其大多中宫緊縮,重心置於中間,通篇顯得既端正嚴謹又舒朗開放,不失爲一方佳品。

 

其他如《北魏馮聿墓誌》《北魏元遵墓誌》《北魏賀收及夫人侯氏墓誌》《北魏李瞻墓誌》以及北齊書法中寬博雍容的圓筆楷書,《北齊李子叔墓誌》《北齊程公妻趙樂子墓誌》等等不一而足,皆爲寶貴的書法資料。

 

在唐代書法方面,本書收録的《唐董誼妻史氏墓誌》,既可理清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一族的世系以及唐代刻工邵建和等大國工匠的世系,又可彌補古代修復御府圖書工匠史籍的失載。董誼以繕修御府圖書入仕,其妻史氏爲本誌撰書者柳仲年其姊的乳母。柳仲年,《金石録》載咸通十一年(870)韋保衡撰《同昌公主碑》爲其所書。同昌公主爲唐懿宗愛女,英年早逝,懿宗親自寫挽歌,由駙馬韋保衡撰文,柳仲年書丹。據此證明,柳仲年的書法在當時聲譽已隆。《同昌公主碑》已經遺失,此誌是柳仲年在公元850年所書,應爲柳仲年早期書法。其書取法柳公權,點畫瘦硬,字體遒勁,結體内斂外張,嚴謹中見變化,藏鋒逆入,回鋒收筆,捺筆取魏碑之特點,斬釘截鐵,如刀切一般,極具節奏感且富有彈性。史氏墓誌的鎸刻者邵宗簡,爲左武衛執戟,正九品。一般墓誌的鎸刻者因出身低微,不署名,而此誌記載詳細。該誌契刻精細,字口分明,筆劃爽朗,實屬鎸刻之上乘。由此不僅可以進一步説明柳氏家族之顯赫,而且也表明董誼在柳氏家族中地位的重要。另據本書收録的《唐邵建和墓誌》,可知邵宗簡亦當爲皇家御刻高手。該誌首題“大唐故中書省鐫□御題玉間都勾當刻玉册官游擊將軍右威衛左郎將上柱國高平郡邵府君墓誌銘并序”。其誌文云:“府君諱建和……生貴遇時……朝廷重德,文翰高名,凡景鐘之銘,豐碑之烈,至於緇黄追述,中外奏記但樹金石者,悉俾刊刻,無處無之,由是聲價彌高,勞績兼著矣……生三子,宗簡、宗立、宗厚等。”乾符六年(879)八月十三日葬的《唐張彦敏墓誌》中“玉册官邵宗簡刻字”可見,邵宗簡與其父邵建和、叔父邵建初同爲皇家玉册官刻手。對於唐代刻工相關研究頗有益助。

 

書籍者,天下之至寶,人生中之至寶,不僅能修身,更能治國。唐代統治者對發展圖書、文化事業相當重視,設秘書省、弘文館、集賢院等文化機構負責圖書典籍。《唐六典》卷八載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49)在弘文館設“校書郎二人……筆匠三人,熟紙裝潢匠九人”,《唐六典》卷十載皇朝所定“熟紙匠、裝潢匠各十人”。盛唐書籍修復裝潢技藝發展,如此繁盛,可與《唐董誼妻史氏墓誌》所載“誼以繕修御府圖書,得齒板冕”互證。史氏因夫繕修御府圖書得官,自已衣食豐贍,“出入乘輿,凡二十餘年”。董誼職位不高,但待遇可觀,皇家相當重視。

 

總之,《唐董誼妻史氏墓誌》對於新史料的發掘有著極爲重要的意義。一是,柳仲年是柳氏望族書法名手,其書法價值當爲可觀。我們理當珍而寶之。二是,撰書者柳仲年,史書有載其作品而後世失傳,墓誌的出土足以補正書史,且互爲印證。三是,董誼爲御府圖書繕修者的身份,爲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提供了切實可考的人物史料。

 

唐代重書學。書家之盛,雖不能非議,而名傳千年者易,書迹傳千載者罕。現所論及者,諸如張懷環、宋儋、薛嵩諸人,書法典籍有所論及,書法成就風格之屬可覓,而真迹却難得一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載:“張懷環,唐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懷瓘弟。兄弟并翰林待招。懷環官至翰林、集賢兩院侍書侍讀學士。懷環書大小篆、八分。懷瓘書真行草,合成六體。懷環有文學,尤善草隸。”今懷環書皆難見,今所收録署名“朝請郎監察御史裏行”吴鞏撰,前直秘書、别敕留集賢院供奉張懷環書“唐故大中大夫使持節沁州諸軍事守沁州刺史致仕上柱國李公墓誌銘并序”正可補缺。

 

其他,諸如唐代御史大夫相州刺史薛嵩撰文書丹之《唐劉文暉墓誌》,唐尚書職方郎中薛廷範撰、以賦詩“戲答朝士”惡書而聞名於時的詩人李都書《唐王公妻薛廷淑墓誌》,皆爲寶貴之書史文獻,不可不引書史研究者所矚目。

 

北宋時期,洛陽爲西京,王公大臣居洛葬洛者頗多。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宋代墓誌二百餘方,其中宋代重臣諸如歐陽修、文彦博、王安石、蘇澈、王拱臣等名家撰書者不在少數。然而像本書所收録近年科學發掘出土的宋代名相富弼家族墓誌,撰、書、刻者皆爲名家,如有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鑑》的范祖禹等。墓誌出土無疑爲瞭解北宋時期西京洛陽的政治文化氣息和人文景觀,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讀書期間,方在父親的親炙下真正接觸碑版。耳濡目染,深知收藏研究之艱辛。兩代人殫精疲神數十年,其間艱苦扼腕之情,焦慮縈心之態,非盡人所能告語。一紙拓本,有已得之,竟以無力復失去;有獲一見,而力不能收,竟聽其他售。一紙拓本之得失,每至形至夢寐,數年不能去懷。倘在友人處獲觀,并欣然得求複印一紙,亦大樂之至。好在父親已經退休,每至周末,探訪碑刻於坊肆間,亦省去余力之大半。凡此千年絶代之碑版,求全求備,百年難期,而世事瞬息萬變,及今不爲及時纂輯,亦或數年之後,蕩爲輕烟,雖百身何贖?此近千種碑版辛苦艱難之所得,亦非易事。初無所資以取材,辛勤固倍,所獲獨多。匡正初益,有俟於後之學者之所爲。

 

金石碑版之學,人謂之曰“黑老虎”。此即得一佳拓之不易,往往斥半月薪糧,具大决心,始獲得一二種,其中甘苦皆爲嘔心鏤肺之所得。所欣者,智者亦有所云:書生報國,毛錐同於戈戟。民族精神之寄托,唯在文化藝術之發揚,歷劫不磨。文事精進,我心無悔!

 

丁酉年冬至前日永華、文成識於京北竹溪山房

 

 

 

 

目录

 

 

 

稽古樂善蒐碑版,轉賴墨本昭百代    1

編纂説明        1

第一册

一 東漢富文磚銘        1

二 東漢趙昌磚銘        2

三 東漢張强磚銘        3

四 東漢解敖磚銘        4

五 東漢兒潘磚銘        5

六 東漢欒磚銘    6

七 東漢魏樹磚銘        7

八 東漢魏朱磚銘        8

九 東漢陳唐磚銘        9

一〇 東漢徐資磚銘    10

一一 東漢張元磚銘    11

一二 東漢宋建磚銘    12

一三 東漢張瓌磚銘    13

一四 東漢李通磚誌    14

一五 晉鮮卑婢女磚銘        15

一六 晉少阜磚銘        16

一七 晉鮮卑婢勾磚銘        17

一八 晉官鮮卑延文磚銘    18

一九 晉官虜磚銘        19

二〇 晉白女磚銘        20

二一 晉官虜磚銘        21

二二 晉奚官羌婢子磚銘    22

二三 晉奚官鮮卑婢金女磚銘    23

二四 晉官婢富歸磚銘        24

二五 晉鮮卑婢益磚銘        25

二六 晉官虜婢興磚銘        26

二七 晉官鮮卑婢宜磚銘    27

二八 晉官晉婢郭南磚銘    28

二九 晉無名氏磚銘    29

三〇 晉官羌磚銘        30

三一 晉官婢磚銘        31

三二 晉鮮卑婢桃支磚銘    32

三三 晉官婢桃支磚銘        33

三四 晉官婢桃支磚銘        34

三五 晉鮮卑婢磚銘    35

三六 晉趙君妻東鄉氏碑    36

三七 晉李新婦碑        38

三八 晉尹惠智磚銘    39

三九 晉李氏磚銘        40

四〇 晉婢女磚銘        41

四一 晉官虜女磚銘    42

四二 晉樂氏磚銘        43

四三 晉無名氏磚銘    44

四四 北魏嵇謹墓誌    45

四五 北魏許胤磚銘    46

四六 北魏元忠墓誌    47

四七 北魏馮聿墓誌    48

四八 北魏吴夫人墓誌        49

四九 北魏奚阿成墓誌        50

五〇 北魏李瞻墓誌    51

五一 北魏王奴墓誌    52

五二 北魏王颺墓誌    53

五三 北魏劉墓誌        54

五四 北魏元□墓誌    55

五五 北魏楊胤季女墓誌    56

五六 北魏張祚墓誌    57

五七 北魏路寧墓誌    58

五八 北魏程暐墓誌    59

五九 北魏楊奥妃墓誌        60

六〇 北魏魏徹墓誌    61

六一 北魏吕達墓誌    62

六二 北魏元遵墓誌    63

六三 北魏賀收及夫人侯氏墓誌        64

六四 北魏宇文旭及夫人房氏墓誌    65

六五 北魏曹連墓誌    66

六六 北魏陳隆墓誌    67

六七 北魏奚融墓誌    68

六八 北魏元祉墓誌    69

六九 北魏王温墓誌    70

七〇 北魏長孫遐妻王元墓誌    71

七一 東魏王釗清德頌碑    72

七二 東魏辛匡墓記    74

七三 北魏高寶墓誌    75

七四 北魏高貴墓誌    76

七五 東魏朱顯墓誌    77

七六 東魏李欽妻薛氏墓誌        78

七七 北魏楊儉墓誌    79

七八 北魏慕容萇墓誌        80

七九 北魏赫連明墓誌并蓋        81

八〇 北魏穆瑜墓誌    83

八一 北魏祖賁墓誌    84

八二 西魏元瑞墓誌    85

八三 西魏楊祥夫人墓誌并蓋    86

八四 北齊□熾墓誌    88

八五 北齊陸净墓誌    89

八六 北齊張莘容墓記        90

八七 大齊高瓊墓誌    91

八八 魏穆子琳妻陸修容墓誌    92

八九 北齊崔寬墓誌    93

九〇 北齊李子叔墓誌        94

九一 北齊□幼芒墓誌        95

九二 北齊崔孝直墓誌        96

九三 北周王道貴墓記        97

九四 北齊程公妻趙樂子墓誌    98

九五 北齊郭阿雙墓記        99

九六 北齊高孝瑜墓誌        100

九七 北齊王公妻崔曜華墓誌    101

九八 北周拓拔昇墓誌        102

九九 北齊胡伏山磚銘        103

一〇〇 北齊徐穆墓誌        104

一〇一 北齊屈誕墓誌并蓋        105

一〇二 北齊張瑋墓誌        107

一〇三 北齊元策墓誌        108

一〇四 北齊劉集墓誌        109

一〇五 北周楊約墓誌        110

一〇六 周王預墓誌并蓋    111

一〇七 北齊王瑜墓誌        113

一〇八 北齊郭嵩墓誌        114

一〇九 北齊楊璨墓誌        115

一一〇 北齊周旡墓誌        116

一一一 北齊叱列寔墓誌    117

一一二 北齊孫驥墓銘        118

一一三 北齊元君妻韓華墓誌    119

一一四 北齊尉茂墓誌        120

一一五 北齊尉茂妻高氏墓誌    121

一一六 北周陸孝昇墓誌    122

一一七 北齊李倩之墓誌    123

一一八 隋董琳墓誌并蓋    124

一一九 隋趙市墓誌    126

一二〇 隋趙文鏡墓誌并蓋        127

一二一 隋梁衍墓誌并蓋    129

一二二 隋李平墓誌并蓋    132

一二三 隋田集墓誌    134

一二四 隋韋協墓誌    135

一二五 隋張憲卿墓誌        136

一二六 隋張振妻韋夫人墓誌    137

一二七 隋鄭祁耶墓誌        138

一二八 隋郭琮昇墓誌        139

一二九 隋皇甫紘墓誌        140

一三〇 隋徐善墓誌    141

一三一 北齊魏薩墓誌        142

一三二 隋田世眕墓誌        143

一三三 隋李協墓誌    144

一三四 隋衛侗墓誌并蓋    145

一三五 隋趙宫人墓誌        147

一三六 隋夏侯遷墓誌并蓋        148

一三七 隋包愷墓誌    150

一三八 隋王思磚誌    151

一三九 隋靈裕法師塔銘并蓋    152

一四〇 唐王裕墓誌并蓋    154

一四一 唐鹿裕墓誌    156

一四二 唐張濟墓誌并蓋    157

一四三 唐郭素墓誌并蓋    159

一四四 唐陳辯磚銘    161

一四五 唐段貴墓誌    162

一四六 唐宫惠誌并蓋        163

一四七 隋王贇墓誌    165

一四八 唐郭毅墓誌并蓋    166

一四九 隋陸彦衡墓誌        168

一五〇 唐胡質妻馬弟男墓誌并蓋    169

一五一 唐蕭鏐墓誌    171

一五二 唐吴君妻田妊姒墓誌    172

一五三 唐路通墓誌    173

一五四 唐朱子玉妻楊夫人墓誌并蓋        174

一五五 唐赫連金剛墓誌    176

一五六 唐裴會真墓誌        177

一五七 唐長孫良墓誌并蓋        178

一五八 唐費濤墓誌    180

一五九 唐辛氏墓誌并蓋    181

一六〇 唐張僧瑗墓誌并蓋        183

一六一 唐魏達墓誌    185

一六二 唐許達墓誌    186

一六三 唐尹君妻姬德墓誌        187

一六四 隋王世静墓誌        188

一六五 唐梁世積墓誌        189

一六六 唐王行通墓誌并蓋        190

一六七 唐趙瓚墓誌并蓋    192

一六八 唐李勖墓誌    194

一六九 唐□君墓誌    195

一七〇 唐倪素墓誌    196

一七一 唐鄭欽祚墓誌        197

一七二 唐修師墓誌并蓋    198

一七三 唐王隆妻趙氏墓誌并蓋        200

一七四 唐李聰墓誌    202

一七五 唐□平墓誌    203

一七六 唐嚴君妻崔氏墓誌并蓋        204

一七七 唐王德表墓誌并蓋        206

一七八 唐亡宫八品墓誌    208

一七九 唐盧正玄墓誌并蓋        209

一八〇 唐韓忠墓誌    211

一八一 唐狄本墓誌并蓋    212

一八二 唐戴義墓誌并蓋    214

一八三 唐宋玄同墓誌        216

一八四 唐王乾墓誌    217

一八五 唐蘭氏墓誌并蓋    218

一八六 唐韋整墓誌    220

一八七 唐翟皎妻楊夫人墓誌并蓋    221

一八八 唐浩昭墓誌    223

一八九 唐虞哲及夫人賴氏古氏墓誌        224

一九〇 唐元履謙墓誌并蓋        225

一九一 唐衛暹墓誌    227

一九二 唐杜生墓誌    228

一九三 唐王德表妻辛媛墓誌    229

一九四 唐杜敬同妻韋茗華墓誌并蓋        230

一九五 唐王思泰墓誌        232

一九六 唐李九定妻崔善信墓誌        233

一九七 唐陳冲墓誌并蓋    234

一九八 唐王敬道墓誌        236

一九九 唐韓令名墓誌        237

二〇〇 唐駱長素墓誌        238

二〇一 唐董貴墓誌并蓋    239

二〇二 唐韓緒墓誌    241

二〇三 唐楊信墓誌并蓋    242

二〇四 唐裴爽墓誌并蓋    244

二〇五 唐杜温妻韋三從墓誌并蓋    246

二〇六 唐陳警墓誌    248

二〇七 唐張胤墓誌并蓋    249

二〇八 唐張相墓誌    251

二〇九 唐田寶墓誌并蓋    252

二一〇唐李胡墓誌        254

二一一 唐楊法行墓誌        255

二一二唐趙伏盖墓誌并蓋    256

二一三唐龐元約墓誌并蓋    258

二一四 唐李文獻墓誌        260

二一五 唐趙君妻高氏墓誌        261

二一六唐劉少卿墓誌    262

二一七 唐輔啓墓誌并蓋    263

二一八 唐索夫人墓誌        265

二一九 唐祢軍墓誌并蓋    266

二二〇 唐義提墓誌并蓋    268

二二一 唐胡君妻房氏墓誌并蓋        270

二二二 唐辟景墓誌    272

二二三 唐張來墓誌并蓋    273

二二四 趙政墓誌        275

二二五 唐劉景宗墓誌并蓋        276

二二六 唐王文郁墓誌并蓋        278

二二七 唐馬伏恩墓誌并蓋        280

二二八 唐單義妻秦佛墓誌并蓋        282

二二九 唐亡尼七品墓誌    284

二三〇 唐盧昭道墓誌并蓋        285

二三一 唐盧勤禮墓誌        287

二三二 唐張彦墓誌并蓋    288

二三三 唐郭達石碣    290

二三四 唐王鴻儒墓誌        291

二三五 唐賈政墓誌    292

二三六 唐元昭墓誌并蓋    293

二三七 唐李烈墓誌并蓋    295

二三八 唐王寶墓誌并蓋    297

二三九 唐袁利貞墓誌并蓋        299

二四〇 唐賈濟墓誌    301

二四一 唐亡尼墓誌    302

二四二 唐劉初墓誌    303

二四三 唐王仁安墓誌并蓋        304

二四四 唐王後熾墓誌        306

 

第二册

 

二四五 唐浩義墓誌    307

二四六 唐陳昌墓誌    308

二四七 唐宋讓墓誌    309

二四八 唐宋昉墓誌    310

二四九 唐張静墓誌    311

二五〇 唐楊滿墓誌    312

二五一 唐劉銓爲亡妣造經幢    313

二五二 唐李重墓誌    315

二五三 唐李重妻鄭童壽墓誌    317

二五四 唐許雄墓誌并蓋    319

二五五 唐姬思義墓誌并蓋        321

二五六 唐張斌墓誌    323

二五七 唐任智才墓誌        324

二五八 唐劉文禕墓誌并蓋        325

二五九 唐楊慈墓誌    327

二六〇 大周羅餘慶墓誌    328

二六一 唐郭紀墓誌    329

二六二 大周册封武承嗣詔        330

二六三 唐蕭珪墓誌    331

二六四 唐樊禎墓誌    332

二六五 大周成端墓誌并蓋        333

二六六 大周趙輔墓誌        335

二六七 大周王興墓誌并蓋        336

二六八 大周樊元寂柩銘并蓋    338

二六九 唐楊基墓誌并蓋    340

二七〇 大周劉愛墓誌        342

二七一 大周鄒鸞眆墓誌    343

二七二 大周陳範墓誌        344

二七三 大周陳君妻李氏墓誌    345

二七四 唐柳景文墓誌        346

二七五 大周米仁慶墓誌并蓋    347

二七六 唐劉君妻李娘墓誌并蓋        349

二七七 大周朱景融墓誌    351

二七八 大周七品亡尼墓誌        352

二七九 大周盖義信墓誌    353

二八〇 大周許傳擎墓誌并蓋    354

二八一 大周寇嗣宗墓誌    356

二八二 唐李崇禮墓誌        357

二八三 唐魏感墓誌    358

二八四 大周戴君妻閻履墓誌并蓋    359

二八五 大周杜君妻閻氏墓誌并蓋    361

二八六 唐崔玄泰墓誌并蓋        362

二八七 大周杜君妻□氏墓誌    364

二八八 大周樊君妻竇氏墓誌并蓋    365

二八九 大周麻守墓誌        367

二九〇 大周張德墓誌并蓋        368

二九一 大周史伏寶墓誌    370

二九二 大周趙本道墓誌并蓋    371

二九三 大周戴恭紹墓誌    373

二九四 大周韋君妻崔氏墓誌并蓋    374

二九五 大周楊弘嗣墓誌并蓋    376

二九六 大周王德徹墓誌并蓋    378

二九七 大周張惟直墓誌    380

二九八 大周郭信墓誌        381

二九九 大周高乙德墓誌并蓋    382

三〇〇 唐源令則墓誌        384

三〇一 唐陳敬儉墓誌并蓋        385

三〇二 唐崔岳墓誌并蓋    387

三〇三 大周杜元揆墓誌并蓋    389

三〇四 大周高盈墓誌        391

三〇五 唐石師墓誌并蓋    392

三〇六 大周王超墓誌        394

三〇七 唐□鈎墓誌    395

三〇八 唐盧氏墓誌并蓋    396

三〇九 武周郭子遠墓誌并蓋    398

三一〇 唐楊仙玉妻龐氏墓誌并蓋    400

三一一 唐柳警微妻韋氏墓誌    402

三一二 唐宇文去惑墓誌    403

三一三 唐樊祐墓誌    404

三一四 唐郭思敬墓誌并蓋        405

三一五 唐何基墓誌并蓋    407

三一六 唐明暹墓誌并蓋    409

三一七 唐林公妻姜九□墓誌    411

三一八 唐姜承先妻程小奴墓誌        412

三一九 唐劉野王墓誌并蓋        413

三二〇 唐上官昭容墓誌并蓋    415

三二一 唐張琰墓誌并蓋    417

三二二 唐柳二娘墓誌        419

三二三 唐趙元祚墓誌        420

三二四 唐張伏寶墓誌并蓋        421

三二五 唐王郁墓誌    423

三二六 唐王昕之墓誌        424

三二七 唐孫冲墓誌    425

三二八 唐王玄成墓誌        426

三二九 唐古寶墓誌    427

三三〇 唐古悊墓誌    428

三三一 唐韋志潔墓誌并蓋        429

三三二 唐徐啓期墓誌并蓋        431

三三三 唐潘君妻楊氏墓誌并蓋        433

三三四 唐李知古墓誌并蓋        435

三三五 唐李護墓誌    437

三三六 唐張獻墓誌    438

三三七 唐朱抱真墓誌并蓋        439

三三八 唐李辯墓誌    441

三三九 唐司馬翥墓誌并蓋        442

三四〇 唐趙琮墓誌并蓋    444

三四一 唐楊嬉墓誌    446

三四二 唐張偉墓誌    447

三四三 唐蕭德珪墓誌        448

三四四 唐趙慎微墓誌        449

三四五 唐江克讓墓誌并蓋        450

三四六 唐任肅墓誌    452

三四七 唐李真墓誌并蓋    453

三四八 唐李念兒墓誌并蓋        455

三四九 唐趙仁裕墓誌        457

三五〇 唐于榮德墓誌        458

三五一唐劉方墓誌并蓋        459

三五二唐樊偘偘墓誌    461

三五三唐丁元裕墓誌并蓋    462

三五四唐盧思順墓誌    464

三五五唐盧君妻李優鉢墓誌        465

三五六唐楊欣時墓誌并蓋    466

三五七唐王弘業墓誌    468

三五八唐明昱墓誌并蓋        469

三五九唐□伏墓誌        471

三六〇唐李思温妻郭氏墓誌        472

三六一唐趙玄本墓誌    473

三六二唐鄭烈墓誌并蓋        474

三六三唐李迅墓誌        476

三六四唐竇舜舜墓誌并蓋    477

三六五唐崔元弈墓誌并蓋    479

三六六唐王六仁墓誌并蓋    481

三六七唐馮客墓誌并蓋        483

三六八唐姚君妻任夫人墓誌并蓋        485

三六九唐紀仁墓誌并蓋        487

三七〇唐韋懷構妻鄭氏墓誌        489

三七一唐范充墓誌        490

三七二唐郭虔瓘墓誌    491

三七三唐殷曰德墓誌并蓋    492

三七四唐張景先墓誌    494

三七五唐裴友直妻封氏墓誌并蓋        495

三七六唐劉君妻温氏墓誌并蓋    497

三七七唐邢藥師磚銘    499

三七八唐李佰墓誌        500

三七九唐張翹英墓誌    501

三八〇唐戴永定墓誌并蓋    502

三八一唐崔昊妻王氏墓誌并蓋    504

三八二唐隴西夫人李氏墓誌        506

三八三唐韋奂妻盧氏墓誌并蓋    507

三八四唐劉公妻李僧婢墓誌        509

三八五唐魚涉墓誌        510

三八六唐仇師墓誌并蓋        511

三八七唐馮本墓誌并蓋        513

三八八唐許景先墓誌并蓋    515

三八九唐郭君妻獨孤氏墓誌        517

三九〇唐張彖墓誌并蓋        518

三九一唐楊洛墓誌        520

三九二唐李登墓誌        521

三九三唐許文感墓誌并蓋    522

三九四唐賈蓁墓誌并蓋        524

三九五唐劉衆墓誌并蓋        526

三九六唐素和喬墓誌    528

三九七唐長孫元翼墓誌并蓋        529

三九八唐孫哲墓誌        531

三九九唐孫博碩墓誌    532

四〇〇唐韋俶妻鄭氏墓誌    533

四〇一唐韋誠美妻張慈愛墓誌并蓋    534

四〇二唐晉思誨墓誌    536

四〇三唐杜知墓誌        537

四〇四唐馬光璆墓誌并蓋    538

四〇五唐閻忠墓誌并蓋        540

四〇六唐盧脩媛墓誌    542

四〇七唐張珽墓誌        543

四〇八唐李濈墓誌        544

四〇九唐鄭君妻盧氏墓誌并蓋    545

四一〇唐裴璿墓誌        547

四一一唐蕭讓墓誌并蓋        548

四一二唐辛之諤妻吴夫人墓誌    550

四一三唐裴曠墓誌并蓋        551

四一四唐裴曠墓誌        553

四一五唐柳正訓墓誌    554

四一六唐周孝祖墓誌并蓋    555

四一七唐周子南墓誌并蓋    557

四一八唐李君墓誌銘    559

四一九唐苗奉明墓誌并蓋    560

四二〇唐劉七娘墓誌并蓋    562

四二一唐王賢墓誌并蓋        564

四二二唐薛公妻盧未龍有墓誌    566

四二三唐鄭俌墓誌        567

四二四唐李珣墓誌并蓋        568

四二五唐李循忠妻王氏墓誌并蓋        570

四二六唐李遂墓誌        572

四二七唐柳正勖墓誌    573

四二八唐梁愷墓誌        574

四二九唐薛崇允墓誌    575

四三〇唐李隱之墓誌并蓋    576

四三一唐鄭元彬妻盧氏墓誌        578

四三二唐袁夫人墓誌并蓋    579

四三三唐崔春卿墓誌并蓋    581

四三四唐張惠方墓誌    583

四三五唐楊立墓誌        584

四三六唐韋望墓誌并蓋        585

四三七唐張琬妻王氏墓誌并蓋    587

四三八唐井慶墓誌并蓋        589

四三九唐張君妻楊容墓誌并蓋    591

四四〇唐盧堂墓誌        593

四四一唐李道亮墓誌并蓋    594

四四二唐蘇偡墓誌        596

四四三唐張神智墓誌    597

四四四唐裴文明墓誌    598

四四五唐崔迥墓誌        599

四四六唐沈易從墓誌    600

四四七唐高金胤妻高氏墓誌并蓋        601

四四八唐陳懷哲墓誌并蓋    603

四四九唐柳正勖妻崔氏墓誌        605

四五〇唐李君妻鄭氏墓誌并蓋    606

四五一唐高法輪塔銘    608

四五二唐劉幽求妻解淑墓誌        609

四五三唐李愸墓誌        610

四五四唐李惟墓誌        611

四五五唐李齊俗妻韋氏墓誌并蓋        612

四五六唐宋夫人墓誌并蓋    614

四五七唐龍福寺大界戒場碑        616

四五八唐李詠墓誌并蓋        617

四五九唐武恩墓誌        619

四六〇唐李簡墓誌并蓋        620

四六一唐沈從道墓誌并蓋    622

四六二唐張都護墓誌    624

四六三唐蘇彦伯墓誌并蓋    625

四六四唐蕭希信兼夫人李氏墓誌并蓋        627

四六五唐張君妻王夫人許夫人墓誌    629

四六六唐楊滑墓誌        630

 

第三册

 

四六七唐于齊墓誌        631

四六八唐高延祚墓誌并蓋    632

四六九唐楊曉墓誌并蓋        634

四七〇唐柳國子墓誌并蓋    636

四七一唐鄭氏墓誌        638

四七二唐獨孤大隱墓誌并蓋        639

四七三唐辛翹墓誌        641

四七四唐盧泌墓誌        642

四七五唐韋懋墓誌        643

四七六唐達奚珣妻寇氏墓誌并蓋        644

四七七唐王承宗墓誌    646

四七八唐張樽妻崔仁者墓誌        647

四七九唐柳芬墓誌        648

四八〇唐程慤墓誌并蓋        649

四八一唐薛崇允妻李氏墓誌并蓋        651

四八二唐柳從俗墓誌并蓋    653

四八三唐彭城縣君劉氏墓誌        655

四八四唐裴惓妻皇甫彼岸安葬銘        656

四八五唐裴惓妻皇甫彼岸墓誌    657

四八六唐楊真一墓誌并蓋    658

四八七唐鄭彦湊墓誌并蓋    660

四八八唐段君妻獨孤氏墓誌        662

四八九唐李春卿墓誌    663

四九〇唐李璵墓誌并蓋        664

四九一唐盧夷甫妻崔淑墓誌        666

四九二唐張樽墓誌        667

四九三唐耿長墓誌并蓋        668

四九四唐王思徵墓誌    670

四九五唐崔景祥墓誌并蓋    671

四九六唐李謙墓誌并蓋        673

四九七唐吴嘉墓誌        675

四九八唐唐同賓墓誌并蓋    676

四九九唐王禮墓誌并蓋        678

五〇〇唐王君妻李淑墓誌并蓋    680

五〇一唐張仲暉墓誌    682

五〇二唐韋無愕妻邵氏墓誌銘并蓋    683

五〇三唐馬滔妻韋氏墓誌并蓋    685

五〇四唐劉文暉墓誌并蓋    687

五〇五唐韓貢妻崔夫人墓誌        689

五〇六唐吕彦祖墓誌并蓋    690

五〇七唐車玄福墓誌    692

五〇八唐薛良穆墓誌    693

五〇九唐茹全墓誌并蓋        694

五一〇唐白廣智墓誌    696

五一一唐李珙墓誌        697

五一二唐崔連城墓誌    698

五一三唐韓損之墓誌    699

五一四唐李喬年墓誌    700

五一五唐裴令臣墓誌并蓋    701

五一六大燕張翰墓誌    703

五一七唐劉敬銓墓誌    704

五一八大燕阿史那明義之墓誌并蓋    705

五一九唐王積薪墓誌并蓋    707

五二〇唐韓湜墓誌并蓋        709

五二一唐盧濟墓誌        711

五二二唐李檡行墓誌    712

五二三唐李朝弼墓誌    713

五二四唐向公妻李氏墓誌    714

五二五唐王諴墓誌        715

五二六唐李頠妻于固敏墓誌并蓋        716

五二七唐牛惟彦墓誌    718

五二八唐趙叡冲神道碑        719

五二九唐崔壽餘墓誌    723

五三〇唐李珍墓誌        724

五三一唐崔繼墓誌        725

五三二唐劉兼金墓誌    726

五三三唐獨孤君妻李氏墓誌并蓋        727

五三四唐郭洪本墓誌并蓋    729

五三五唐長孫浣墓誌并蓋    731

五三六唐元殆庶墓誌并蓋    733

五三七唐裴札妻韋氏墓誌并蓋    735

五三八唐梁公妻邢氏墓誌并蓋    737

五三九唐李邈墓誌并蓋        739

五四〇唐魚江墓誌        741

五四一唐李元琮墓誌并蓋    742

五四二唐楊綰墓誌并蓋        744

五四三唐元載墓誌        746

五四四唐源通墓誌        747

五四五唐斑使君妻杜氏墓誌并蓋        748

五四六唐李朝弼妻鄭氏墓誌        750

五四七唐韋攸墓誌并蓋        751

五四八唐石公妻康媛墓誌并蓋    753

五四九唐李卓然墓誌并蓋    755

五五〇唐韓滌墓誌并蓋        757

五五一唐裴君妻陽氏墓誌    759

五五二唐韋公妻李現墓誌并蓋    760

五五三唐吕芬墓誌        762

五五四唐宋石保墓誌并蓋    763

五五五唐王遇墓誌并蓋        765

五五六唐凉國夫人李氏墓誌        767

五五七唐張遂墓誌并蓋        768

五五八唐李弼墓誌        770

五五九唐蕭伯准墓誌    771

五六〇唐張埱妻李氏墓誌    772

五六一唐長孫晛墓誌并蓋    773

五六二唐張峰墓誌并蓋        775

五六三唐張瑶墓誌并蓋        777

五六四唐崔振墓誌并蓋        779

五六五唐魏夫人墓誌并蓋    781

五六六唐任景墓誌并蓋        783

五六七唐王浦妻李氏墓誌并蓋    785

五六八唐李聳墓誌        787

五六九唐葛啜王子墓誌并蓋        788

五七〇唐邵六奇墓誌    790

五七一唐鮑才墓誌并蓋        791

五七二唐羅璋墓誌并蓋        793

五七三唐崔君妻鄭轔墓誌并蓋    795

五七四唐王温墓誌并蓋        797

五七五唐劉待惠墓誌    799

五七六唐曹乾琳墓誌并蓋    800

五七七唐王先奉墓誌    802

五七八唐王浦墓誌并蓋        803

五七九唐尉遲恕墓誌并蓋    805

五八〇唐楊鉷墓誌并蓋        807

五八一唐馬炬墓誌并蓋        809

五八二唐李緒墓誌        811

五八三唐趙計墓誌        812

五八四唐李坦墓誌        813

五八五唐苗氏墓誌并蓋        814

五八六唐焦子昂墓誌    816

五八七唐殷膚敏墓誌并蓋    817

五八八唐奚陟墓誌        819

五八九唐李偘妻楊氏墓誌    820

五九〇唐韋娩墓誌        821

五九一唐孟遂墓誌并蓋        822

五九二唐楊鉷妻裴氏墓誌    824

五九三唐馬岑墓誌        825

五九四唐李存墓誌        826

五九五唐沈權墓誌并蓋        827

五九六唐元選墓誌        829

五九七唐沈長墓誌        830

五九八唐羅公妻米氏墓誌    831

五九九唐鄭鋒墓誌        832

六〇〇唐李可墓誌        833

六〇一唐李十二娘墓誌        834

六〇二唐盧瓘墓誌        835

六〇三唐甄文規墓誌    836

六〇四唐杜湑墓誌并蓋        837

六〇五唐曹秀蘭墓誌并蓋    839

六〇六唐皇甫怡墓誌    841

六〇七唐韓寧妻陳夫人墓誌并蓋        842

六〇八唐裴君妻柳政墓誌    844

六〇九唐李公妻崔氏墓誌并蓋    845

六一〇唐薛公妻陳氏墓誌并蓋    847

六一一唐張良玉墓誌并蓋    849

六一二唐盧燕墓誌        851

六一三唐韋墓誌并蓋    852

六一四唐田君妻斑氏墓誌并蓋    854

六一五唐苗玄素墓誌并蓋    856

六一六唐田濟墓誌并蓋        858

六一七唐張公妻王氏墓誌    860

六一八唐王清遐墓誌并蓋    861

六一九唐張公妻裴氏墓誌    863

六二〇唐徐頲墓誌        864

六二一唐崔駕仙墓誌    865

六二二唐李偘墓誌        866

六二三唐趙素墓誌        867

六二四唐王杲墓誌        868

六二五唐王俊墓誌并蓋        869

六二六唐曹君妻劉那羅延墓誌并蓋    871

六二七唐劉氏墓誌        873

六二八唐殷存直墓誌    874

六二九唐素和氏墓誌    875

六三〇唐盧晃妻王氏墓記    876

六三一唐張茂宣墓誌    877

六三二唐周幹墓誌        878

六三三唐劉君妻裴氏墓誌并蓋    879

六三四唐陳密妻盧氏葬記    881

六三五唐顧旭妻崔氏墓誌并蓋    882

六三六唐賈謨妻王夫人墓誌        884

六三七唐王瑗墓誌并蓋        885

六三八唐陳宥墓誌        887

六三九唐李逈墓誌        888

六四〇唐郭鍠墓誌        889

六四一唐令狐定妻于氏墓誌        890

六四二唐班贄墓誌并蓋        891

六四三唐郭夫人墓誌    893

六四四唐許震墓誌        894

六四五唐王丹墓誌并蓋        895

六四六唐顧旭墓誌并蓋        897

六四七唐皇甫墓誌        899

六四八唐張興妻路氏墓誌并蓋    900

六四九唐郭錡墓誌并蓋        902

六五〇唐賈玉墓誌        904

六五一唐趙晉墓誌        905

六五二唐郭渭墓誌并蓋        906

六五三唐韓愃墓誌并蓋        908

六五四唐裴卅四娘墓誌并蓋        910

六五五唐崔諫墓誌并蓋        912

六五六唐都璿墓誌并蓋        914

六五七唐李景詢妻魏氏墓誌并蓋        916

六五八唐韓武陵墓志    918

六五九唐成如璋墓誌并蓋    919

六六〇唐裴奭墓誌并蓋        921

六六一唐常君墓誌并蓋        923

六六二唐佛頂尊勝陁羅尼嚴氏幢記    925

六六三唐崔鵠墓誌        927

六六四唐韋庠墓誌并蓋        928

六六五唐郭弘墓誌        930

六六六唐王永墓誌        931

六六七唐吕逵墓誌        932

六六八唐韋廑妻裴氏墓誌并蓋    933

六六九唐王幹妻趙夫人墓誌        935

六七〇唐鄭逌墓誌        936

六七一唐元惟乂墓誌    937

六七二唐皇甫君妻劉少和墓誌并蓋    938

六七三唐袁俠墓誌并蓋        940

六七四唐尹承恩墓誌并蓋    942

六七五唐宋若昭墓誌    944

六七六唐賈廿娘墓誌    945

六七七 長孫晛及夫人遷葬誌并蓋    946

六七八唐張熙真墓誌并蓋    948

六七九唐王朝郎墓誌并蓋    950

六八〇唐王崔五墓誌并蓋    952

六八一唐裴向墓誌        954

六八二唐趙纂墓誌并蓋        955

六八三唐李師諒妻王柔墓誌        957

六八四唐鄭鈷墓誌        958

 

第四册

 

六八五唐李君妻裴清墓誌    959

六八六唐裴向妻盧氏墓誌    960

六八七唐斑朗墓誌        961

六八八唐荆壽墓誌        962

六八九唐于興宗妻韋氏墓誌        963

六九〇唐康緒墓誌        964

六九一 唐齊孝均墓誌        965

六九二 唐邢昌墓誌并蓋    966

六九三 唐王氏墓誌    968

六九四 唐陳去惑墓誌        969

六九五 唐程孝岳墓誌        970

六九六 唐劉氏墓誌    971

六九七 唐徐氏供奉佛頂尊勝經幢    972

六九八 唐韋璘墓誌    974

六九九 唐李虞仲妻郭氏墓誌    975

七〇〇 唐陳去惑妻劉氏墓誌    976

七〇一 唐崔鄖墓誌并蓋    977

七〇二 唐吕淑墓誌    979

七〇三 唐劉和墓誌并蓋    980

七〇四 唐李回墓誌并蓋    982

七〇五 唐班公妻烏氏墓誌        984

七〇六 唐宇文墓誌    985

七〇七 唐姚倚及妻霍氏墓誌    986

七〇八 唐崔郕墓誌    987

七〇九 唐李氏墓誌并蓋    988

七一〇 唐李悦墓誌    990

七一一 唐豆盧籍妻王氏墓誌    991

七一二 唐崔璠墓誌并蓋    992

七一三 唐崔行宣墓誌        994

七一四 唐李據墓誌    995

七一五 唐李洞真墓誌并蓋        996

七一六 唐曹太聰墓誌        998

七一七 唐令狐覽墓誌并蓋        999

七一八 唐李匡符墓誌        1001

七一九 唐趙涪墓誌并蓋    1002

七二〇 唐馮審妻李氏墓誌        1004

七二一 唐成元綽墓誌        1005

七二二 唐范光祖墓誌        1006

七二三 唐嚴脩睦妻崔氏墓誌    1007

七二四 唐邵搏墓誌    1008

七二五 唐崔景裕墓誌并蓋        1009

七二六 唐康璀墓誌    1011

七二七 唐劉婼墓誌    1012

七二八 唐嚴章墓誌并蓋    1013

七二九 唐李據妻盧氏墓誌        1015

七三〇 唐朱君妻臧子真墓誌    1016

七三一 唐崔行脩墓誌        1017

七三二 唐盧仲矩墓誌        1018

七三三 唐楊晟妻李氏墓誌并蓋        1019

七三四 唐裴寅妻王氏墓誌        1021

七三五 唐韋居實妻李氏墓誌并蓋    1022

七三六 唐王魯復墓誌        1024

七三七 唐趙涪妻李氏墓誌并蓋        1025

七三八 唐李恬墓誌并蓋    1027

七三九 唐李瓌妻陳氏墓誌并蓋        1029

七四〇 唐董誼妻史氏墓誌并蓋        1031

七四一 唐李淑墓誌    1033

七四二 唐皇甫郕墓誌        1034

七四三 唐柳知微妻陳蘭英墓誌        1035

七四四 唐魏讜墓誌    1036

七四五 唐張瀆墓誌并蓋    1037

七四六 唐韋諫妻崔氏墓誌并蓋        1039

七四七 唐薛弘休妻裴氏墓誌    1042

七四八 唐程金及妻元氏墓誌    1043

七四九 唐沈兖墓誌    1044

七五〇 唐趙弘武妻康氏墓誌并蓋    1045

七五一 唐王氏墓誌并蓋    1047

七五二 唐秦叔向墓誌并蓋        1049

七五三 唐盧望回妻李球墓誌    1051

七五四 唐宇文君妻劉氏墓誌    1052

七五五 唐蕭宏墓誌并蓋    1053

七五六 唐獨孤君妻韋緩墓誌并蓋    1055

七五七 唐段彝墓誌    1057

七五八 唐趙進誠墓誌并蓋        1058

七五九 唐衛景弘墓誌        1060

七六〇 唐薛芻墓誌并蓋    1061

七六一 唐韋諫墓誌并蓋    1063

七六二 唐馮審墓誌并蓋    1065

七六三 唐崔礎墓誌并蓋    1067

七六四 唐楊宙墓誌    1069

七六五 唐衛冀墓誌    1070

七六六 唐崔薦墓誌    1071

七六七 唐高氏墓誌    1072

七六八 唐邵建和墓誌        1073

七六九 唐王宗本墓誌        1074

七七〇 唐丘從儉墓誌并蓋        1075

七七一 唐令狐綯妻李氏墓誌并蓋    1077

七七二 唐盧深妻崔氏墓誌并蓋        1079

七七三 唐崔申伯墓誌        1081

七七四 唐韋道昇墓銘        1082

七七五 唐傅良弼妻王氏墓誌    1083

七七六 唐魏緄妻封廿七娘墓誌        1084

七七七 唐李思真墓誌并蓋        1085

七七八 唐董氏墓誌    1087

七七九 唐裴君妻楊氏墓誌        1088

七八〇 唐令狐緯墓誌        1089

七八一 唐杜傳慶墓誌并蓋        1090

七八二 唐史氏墓誌并蓋    1092

七八三 唐李玄氲墓誌并蓋        1094

七八四 唐盧氏小娘子墓誌并蓋        1096

七八五 唐盧邵孫墓誌        1098

七八六 唐劇蘭墓誌    1099

七八七 唐劉君并妻李氏墓誌    1100

七八八 唐斑圖源墓誌并蓋        1101

七八九 唐崔睦墓誌    1103

七九〇 唐封君妻崔夫人墓誌并蓋    1104

七九一 唐東都福先寺西律院爲崔夫人建佛頂尊勝陁羅尼經幢    1106

七九二 唐鄭彦猷墓誌        1108

七九三 唐李君妻王氏墓誌        1109

七九四 唐李涿墓誌并蓋    1110

七九五 唐陽裕墓誌    1112

七九六 唐李行素墓誌        1113

七九七 唐劉少議墓誌并蓋        1114

七九八 唐李元嗣墓誌        1116

七九九 唐胡志寬墓誌        1117

八〇〇 唐李沆妻鄭氏墓誌        1118

八〇一 唐華霖墓誌    1119

八〇二 唐鄭延昌墓誌并蓋        1120

八〇三 唐鄭公妻盧氏墓誌        1122

八〇四 唐盧成德墓誌        1123

八〇五 唐唐君妻路氏墓誌并蓋        1124

八〇六 唐王遘墓誌    1126

八〇七 唐李元宗妻王夫人墓誌        1127

八〇八 唐郭鏐墓誌并蓋    1128

八〇九 唐郭鏐妻韋珏墓誌        1130

八一〇 唐董妙真墓誌        1131

八一一 唐張彦敏墓誌并蓋        1132

八一二 唐支謨妻朱子威墓誌    1134

八一三 唐王回墓誌    1135

八一四 唐霍行儒并妻楊氏墓誌        1136

八一五 唐李衡墓誌    1137

八一六 唐張君墓誌    1138

八一七 唐張讀墓誌    1139

八一八 唐孫偓妻鄭氏墓誌        1140

八一九 唐趙文約墓誌        1141

八二〇 唐尹真墓誌    1142

八二一 唐趙詵妻王氏墓誌        1143

八二二 唐南僧寶妻任氏墓誌    1144

八二三 唐王公妻薛廷淑墓誌并蓋    1145

八二四 梁李光嗣墓誌并蓋        1147

八二五 梁孫偓墓誌    1149

八二六 唐張繼美墓誌        1150

八二七 大晉閻弘祚墓誌    1151

八二八 大漢王匡時墓誌    1152

八二九 大周牛慶墓誌        1153

八三〇 宋步文制及妻馬氏王氏合祔墓誌并蓋        1154

八三一 唐王弘朗墓誌        1156

八三二 宋尚敬千墓誌并蓋        1157

八三三 宋張乃德石棺銘    1159

八三四 宋吴公妻郭氏墓誌        1162

八三五 宋賈道元灰骨塔記        1163

八三六 宋王德元造佛頂尊勝神應經幢    1164

八三七 宋佛頂尊勝陁羅尼幢    1165

八三八 宋宋武墓誌    1167

八三九 宋任述墓誌    1168

八四〇 宋李氏遷葬記        1169

八四一 宋崔中正墓誌        1170

八四二 宋崔中正妻賈夫人墓誌        1171

八四三 宋蘇通墓誌    1172

八四四 宋蔡勖墓誌    1173

八四五 宋張子立墓誌        1174

八四六 宋趙公妻張氏墓誌        1175

八四七 宋朱景墓誌    1176

八四八 宋崔君妻李氏墓誌        1177

八四九 宋劉氏墓誌并蓋    1178

八五〇 宋裴慥墓誌    1180

八五一 宋孫杲墓誌并蓋    1181

八五二 宋蘇澄墓誌    1183

八五三 宋富鼎墓誌并蓋    1184

八五四 宋富紹京墓誌并蓋        1186

八五五 宋周氏墓記    1188

八五六 宋富弼妻晏氏墓誌        1189

八五七 宋趙思温經幢        1190

八五八 宋游君妻張氏墓誌        1192

八五九 宋富鼎妻侯氏墓誌并蓋        1193

八六〇 宋席彦正墓誌        1195

八六一 宋吕大球墓誌        1196

八六二 宋趙珣墓誌并蓋    1197

八六三 宋趙叔抍墓誌        1199

八六四 宋鞏彦國墓誌并蓋        1200

八六五 宋趙氏墓記    1202

八六六 宋趙令蓍墓誌并蓋        1203

八六七 宋富紹寧墓誌并蓋        1205

八六八 宋富紹修墓誌并蓋        1207

八六九 宋張穆卿墓誌        1209

八七〇 宋李昌世墓誌        1210

八七一 宋富紹京妻張氏墓誌并蓋    1211

八七二 宋富紹榮妻范柔墓誌    1213

八七三 宋尹儀墓誌    1214

八七四 宋富直方墓誌并蓋        1215

八七五 宋張全石函記        1217

八七六 宋富直方妻范氏墓誌并蓋    1218

八七七 宋富紹修妻李氏墓誌并蓋    1220

八七八 宋張好禮墓誌        1222

八七九 宋富紹榮墓誌并蓋        1223

八八〇 宋富直英墓誌并蓋        1225

八八一 宋文茂宗墓誌并蓋        1227

八八二 宋安覿墓誌    1229

八八三 金李法安塔銘        1230

八八四 金胡順先為母買地券    1231

八八五 金南無大師釋迦牟尼陀羅尼真言經幢        1232

八八六 金張楠墓誌并蓋    1234

八八七 尊勝陀羅尼經幢    1236

八八八 佛頂尊勝陁羅尼經幢    1239

八八九 元吴清墓誌并蓋    1241

八九〇 元田大成墓誌并蓋        1243

八九一 大元張楫墓誌        1245

八九二 元范祖文墓誌并蓋        1246

八九三 元曹世良墓誌        1248

八九四 元聖佛巖院記        1249

八九五 元荆氏買塋幢記    1251

八九六 元張文玉墓誌并蓋        1253

八九七 明高昇塔銘    1255

八九八 明郝縉墓誌    1256

八九九 明劉氏墓誌    1257

九〇〇 明謝公母李氏墓誌        1258

九〇一 清杜炳墓誌    1259

九〇二 清馬式光墓誌        1260

九〇三 民國楊治堂碣        1261

九〇四 民國武庭蘭墓誌    1262

九〇五 民國郭金聲墓葬    1264

人名四角號碼索引        1267

筆畫與四角號碼對照表        128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