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陳侃理主編《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出版(後記)

中古史 2024-01-09

书讯|陈侃理主编:《重写秦汉史:出土文献的视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23-09-29 19:00 发表于北京


主编:陈侃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ISBN: 978-7-5732-0873-6


本书简介

……


20世纪初以来,秦汉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着新课题、新方法的产生。本书旨在扭转秦汉史研究的碎片化趋势,为未来的研究确立更高的起点,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将方便各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

本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信仰世界、时间秩序、里耶秦简等九章,由九位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分别撰写。各章着力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作者的最新研究见解,揭示学界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经取得何种新认识,还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主编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史、出土文献、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文化史,参与北京大学藏秦汉简、海昏汉简整理与研究,著有《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主编《变动的传统——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本书作者

……


郭永秉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刘欣宁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张忠炜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凌文超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孙闻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马孟龙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田  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陈侃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鲁家亮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


前言 / 陈侃理


第一章  文字发展 / 郭永秉

一、秦汉时代文字书刻特点分述

二、秦汉文字历时演变的几个问题

三、《说文解字》与秦汉文字

四、结语


第二章  文书行政 / 刘欣宁

一、文书格式

二、文书传递

三、文书处理流程

四、结语:文书行政的界限


第三章  律令法系 / 张忠炜

一、基本史料及相关问题

二、法律载体

三、刑罚体系

四、司法制度

五、结语


第四章  徭役制度 / 凌文超

一、徭役结构

二、更徭异同

三、傅籍标准

四、课役身份

五、结语


第五章  军事制度 / 孙闻博

一、出土文献中的军制资料

二、战国秦汉武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秦汉的军队构成及编制

四、军制与爵制、刑罚、徭役制度

五、秦汉军事生活的制度史考察

六、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政区地理 / 马孟龙

一、出土文献所见秦汉政区地理信息

二、出土文献与秦代政区地理研究

三、出土文献与汉代政区地理研究

四、出土文献与新莽政区研究

五、出土文献与秦汉县址定位

六、结语


第七章  信仰世界 / 田天

一、遣策与生死

二、祭祀与神灵

三、病方与祝由

四、结语


第八章  时间秩序 / 陈侃理

一、历法与实际用历

二、日期表示方式的变化

三、纪年法的革新

四、时称与漏刻

五、时令与政治

六、新知与未知


第九章  里耶秦简 / 鲁家亮

一、里耶秦简的资料发表

二、里耶秦简的文本整理

三、里耶秦简与秦史研究举隅

四、结语


附录  主要出土秦汉简牍一览表


后记

 

后记

……


“重写秦汉史”这个书名,最初是责编提的,我没敢接受。

不错,从2013年开始酝酿这本书时起,我们就期待它会将秦汉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但讨论怎么命名这项工作时,谁也没有想过“重写”这样的字眼。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用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来称呼这部书稿——“出土文献与秦汉史”。

当时,本书的作者都是不满 35 岁的道地青年。我刚刚开始教书,系统学习秦汉史还不过两三年。《史记》《汉书》当然早就读过,出土文献则接触尚少。凭着初生之气,我下决心开了一门“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课程。为了这门课,从学术史、研究方法到各个专门领域,都从头摸索,通读了代表性的资料,也翻阅了众多研究论著,稍加熔铸,收获了不少新知,最初几篇研究出土文献的论文,大抵是准备这门课的副产品。虽说如此,我仍深感这个领域资料丛脞、观点纷纭,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难免要走很多弯路,甚至在半路上就气馁撤退了——就像我对某些资料和问题那样。要是能有一个系统的指引,事半功倍,那多好啊!然而,秦汉史研究积累很深,出土文献更新又快,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同时掌握全部资料和所有领域的前沿。要编一本全面扎实而又准确把握各领域最新动态并能展望未来、提出新问题的著作,非得多人协作不可。

2012年10月,借主办第一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的机会,我新结识了好几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方面的同侪。那年冬天,又随李零老师访问德国,观摩了夏德安、马克两位教授主编“日书”研究专书(此书已于2017年由莱顿出版)的工作坊,对欧美学者合作编书的方式大为钦羡。于是想到,何不约请同辈的学者一起,为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编一部书呢?

2013年10月19 ~ 20日,第二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永秉、家亮、孟龙、文超、闻博、逸飞、少轩诸兄以及田天都在会上。会议间隙,我心怀惴惴地逐一向朋友们推销起这个想法来,大家竟然都很支持。会议结束时,大半作者已经敲定。此后又联络上欣宁和忠炜兄,他们也都爽快答应。事情进展神速。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从准备到出书,将要花去我们十年时光。

2014年11月29 ~ 30日、2015年11月21 ~ 22日,我们以“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工作坊”的名义连续在北大聚了两次,一次讨论书稿的写作提纲,一次互相评议初稿。记得第一次工作坊碰到寒潮,结束那天,气温陡降到零下10度;第二次则适逢初雪,在雪花纷飞中聊着聊着,不觉窗外已经银装素裹。更让人如在目前的,是那亲切热络、直抒己见的气氛,那种共同推进一项事业的兴奋。我们在雪中合影,闻博兄跟我说,感觉有一种英雄气概。

从初稿到定稿,过程变得艰难。由于缺乏经验和明确的先例,我们的书究竟如何自我定位,在资料介绍、学术综述和研究心得之间怎样调整重心,对于一些尚未形成共识的问题应该如何论述,各章涉及的专题性质不同、写作思路有别应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需要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彼此磨合。几乎每一章的文稿都反复修改,有的甚至改变原初的设想,推倒重来。在这个过程中,新资料和新研究不断涌现,作者的想法也在持续更新,要一起按时完成定稿,困难可想而知。“五年计划”,倏忽间变成了“十年磨一剑”。

我们将初步定稿定在2017年底,也以此作为所收资料和参考研究的截止时间。但各章写作进度不一,未能完全统一标准。2022年上半年,我们又做了最终的修订,每位作者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酌情收录了学界的部分新动态。好几位都坚持打磨文稿到截稿的最后一刻,但也有计划中的内容遗憾未能赶上这次出版。

为了便于行文,书中称引出土文献一般采用简称加简号的形式,另按简称的音序列出截至2022年的主要出土秦汉简帛发现一览表,附在书后备查,正文中不再详注出处。至于其他的参考文献,则在每章中首次出现时注明出版信息,尊重作者习惯而没有严格统一所用的版本,这点还请读者见谅。

回首这十年,我们的确跨越了时代。论个人,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少了些一往无前的锐气,多了几分沉重的责任。论学界,学术环境和风气迥异于前,或者说在此前的“量变”趋势下发生了“质变”。出土文献自从被定为“冷门绝学”,就免不了要“过热”;而“沉淀”下来,变得更紧要也更困难。这部书的编撰本身似乎也已经成为一个转变时期的见证,而有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以前它不会产生,在这以后它也不会再以这样的方式产生。

在签订出版合同的最后一刻,我发微信给责编:书名就叫“重写秦汉史”吧!

“重写”不是完成,而是一个开始,一种希望,一份邀请。

本书的编写没有申请项目课题。感谢北京大学在我入职之初给了一笔不带要求的科研启动经费。感谢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和朱凤瀚教授大力支持两次工作坊的举办,并将本书纳入丛刊,资助出版。

当时在读研究生的李彦楠君为工作坊出力甚多,数年间选修“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课程的同学对部分初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王景创、李屹轩两位博士曾协助通校各章文稿。在此,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本书的责编毛承慈博士。我们因编辑出版北大秦汉简合作多年,她以无微不至的严谨和专业,确保了本书以最好的面貌送到读者手中。

感谢本书的读者,你们始终是写作最大的动力。如果有任何意见,欢迎来信,我的邮箱是ckl@pku.edu.cn。期待你们的阅读和批评!

最后,感谢各位作者。愿这本书成为我们青年时代永久的见证,愿友谊长青!

陈侃理

2023年1月15日


本书部分作者合影

第二次“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工作坊”,2015年11月22日

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


关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官方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讲座、学术信息

投稿请联系:hisxuanchuan@pku.edu.cn


陳侃理主編《北大史學》第25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史專號』出刊

陳侃理主編《變動的傳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