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中文大學許曉東(1968-2024)女史逝世,致哀!

中古史 2024-01-20

副教授(禮任)

許曉東


B.A. (PekingU); M.Phil., Ph.D. (CUHK)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哲學碩士、博士。2007-2013年於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從事玉器、金器的保管和研究,歷任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2013年至今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副館長。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玉器、金銀器、琥珀及明清宮廷工藝、中西古代藝術交流。

主要著作

專書


  1. (評注)《玉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2. (主編)《故宮經典:故宮玉器圖典》。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

  3. 《中國古代琥珀藝術》。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4. 《遼代玉器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5. (圖錄說明撰寫)《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集》。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12。

  6. (圖錄說明撰寫)故宮博物院編:《山川菁英:中國與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7. (主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清代》(8)。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8. (主編)《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清代》(10)。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1. (圖錄說明撰寫)林業強主編:《寶蘊迎祥:承訓堂藏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2005。

  2. (圖錄專題文章及說明撰寫)蘇芳淑主編:《松漠風華:契丹文化與藝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2004。

 

論文


  1. 〈帶蒂芳葩簇,通身翠葉翻: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賞鑒〉,《國學新視野》,總第17期(2015年春季),頁136-140。

  2. 〈13-17世紀中國玉器與伊斯蘭玉雕藝術的相互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1期(總177期),頁55-69。

  3. 〈慕古‧仿古‧變古:乾隆帝與仿古玉〉,《國學新視野》,總第16期(2014年冬季),頁149-154。

  4. 〈歲供來回部,因材作器徐:乾隆朝玉器賞鑒〉,《國學新視野》總第15期(2014年秋季),頁140-143。

  5. 〈從《古代香藥之路》管窺饒公之中國古代交通研究〉,載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編:《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饒宗頤學術館,2013年12月,頁90、91。

  6. 〈乾隆時期的仿古玉〉,《收藏家》,2013年9月,頁35-43。

  7. 〈故宮舊藏印度珍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6期。

  8. 〈遊於藝:乾隆帝與清代仿古玉〉,《文物天地》,2013年第5期,頁52-57。

  9. 〈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玉器功能的嬗變〉,載《山川菁英:中國與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年8月,頁352-361。

  10. 〈返絕久非藉,滄桑全亦奇:記四件「金甌永固」杯及其他〉,《紫禁城》,2012年第12期,頁88-99。

  11. 〈韘、韘式佩與扳指〉,《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1期,頁49-66,158。

  12. 〈陝西西安孫家灣出土白玉嵌金佩時代、產地、功能的再探討〉,載楊晶、蔣衛東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3. 〈乾隆帝與清代玉器〉,載《君子比德:清代玉器精品集·別冊》(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12),頁4-15。

  14. 〈金甌永固,玉燭長調〉,《收藏家》,2011年7期,頁53。

  15. 〈痕都斯坦及其玉器考〉,《故宮學刊》,總第7輯,總158期(2011年6月),頁169-179。

  16. 〈漢唐之際的琥珀藝術〉,《收藏家》,2011年第5期,頁25-30。

  17. 〈清代宮廷琥珀藝術〉,《文物》,2011年第3期,頁79-89,96。

  18. 〈康熙、雍正時期宮廷與地方畫琺瑯技術的互動〉,故宮博物院、柏林馬普學會科學史編:《宮廷與地方: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技術交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9月,頁277-335。

  19. 〈琥珀及其作偽〉,《收藏家》,2010年10期,頁79-84。

  20. 〈文與物:玉琮形制認識的流變〉,載楊晶、蔣衛東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頁348-360。

策展

  1. 「喜氣洋洋:中國藝術與文化中的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文化研究所、藝術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06.02 – 26.04.2015。

  2. 「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國傢俱展」。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09.01.2015起。

  3. 「春風得意馬蹄疾:馬年說馬」。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8.01 – 16.03.2014。

  4. (內容策劃)「珍寶館改陳」。故宫博物院,北京,2011 – 2013。

  5. (協調員)「故宮御用金銀器」。故宫博物院,北京,27.04 – 29.07.2012。

  6. 「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13.12.2012 – 10.03.2013。

  7. (協調員)「山川菁英:中國與墨西哥古代玉石文明」。故宫博物院,北京,16.08 – 16.11.2011。

  8. (協調員)「寶蘊迎祥:承訓堂藏金」。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09.11.2006 – 25.02.2007。

  9. (協調員)「松漠風華:契丹的藝術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25.10.2004 – 20.02.2005。

研討會

  1. “Amber in Ancient China: Meaning, Myth and Function.” “Baltic Amber Across Time and Borders”, Latvia University, Riga, 19 – 22.09.2014.

  2. 〈從《古代香藥之路》管窺饒公之中國古代交通研究〉。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09-10.12.2013。

  3. 〈乾隆帝與仿古玉〉。「故宮學十年研討會」,18-19.10.2013。

  4. “Europe – China – Europe: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Painted Enamel Craft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In “Goods from the East: Trading Eurasia 1600-1830”, Warwick University, Venice, 10-15.01.2013.

  5. 〈陝西西安孫家灣出土白玉嵌金佩時代、產地、功能的再探討〉。良渚博物院主辦「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三屆年會暨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19-21.12.2011。

  6. 〈文與物:玉琮形制認識的流變〉。良渚博物院主辦「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二屆年會暨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17-18.12.2011。

  7. 〈縱使相逢未盡識:牛河梁IIZ1M21出土玉器探析〉。「2007中國朝陽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23.07.2007。

講座

  1. 「痕都斯坦玉器研究及展覽策劃」,中國文化研究所午間雅聚,2014年11月3日。

  2. 「文物管理:文物保育」,第九屆道教文化及管理暑期研修班,蓬瀛仙館及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合辦,2014年7月9日。

  3. 「乾隆帝與仿古玉」,藝術系藝術午餐會,2013年10月18日。

  4. 「中國古代黃金首飾」,「金曜風華.夢蝶軒藏中國古代金飾」,香港中央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辦,2013年9月14日。

  5. 「中國青銅及陶瓷藝術欣賞」,國立羅馬尼亞歷史博物館,2013年6月10日。

  6. “Treasure Gallery and the Palace of Peace and Longevity,” Lingnan University, 08/11/2013,.

  7. 「乾隆帝與清代玉器」,澳門藝術博物館主辦,2012年12月13日。

  8. 「中原本土金器(唐至明代)」,「金曜風華:夢蝶軒藏中國古代金飾開幕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及藝術系合辦,2013年5月4日。

  9. 「故宮珍寶館」,故宮博物院,2013年4月13日。

  10. 「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及東傳」,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2011年11月8日。

  11. 「古為今中,西為中用:乾隆朝玉器的造型和紋飾」,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11月12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香港中文大學許曉東(1968-2024)女史逝世,致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