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四开幕 | 迈克·凯利香港首场个展「次谐波橘色深渊」

豪瑟沃斯 HauserWirth画廊 2023-03-24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城市20》(City 20),2011,有色聚氨酯树脂 发光底座,版数 2/5 + 2AP,整体:139.7 x 85.7 厘米 / 55 x 33 3/4 英寸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迈克·凯利

次谐波橘色深渊

Mike Kelley

Subharmonic Tangerine Abyss


展览时间

2022年10月27日 – 2023年2月25日

开幕酒会

2022年10月27日 晚间6–8时

展览地点

豪瑟沃斯香港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大楼15及16层 



迈克·凯利(Mike Kelley)是公认当代最有抱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从多样的高低端文化中汲取灵感,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以此质疑和拆解西方对于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固有概念。

10月27日,豪瑟沃斯香港将隆重呈献这位已故洛杉矶艺术家于大中华区的首场个展「迈克·凯利:次谐波橘色深渊」。展览与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合作举办,重点呈现凯利生涯后期的重要创作——「坎多」系列(Kandors),以及艺术家于2007年在德国雅布隆卡画廊(Jablonka Gallery)的展览「坎多」里,首次展示的三类风格各异的影像作品——水晶生长记录影片、动画,以及瓶子投影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城市3》(City 3),2007-2011,有色聚氨酯树脂 发光底座 丙烯,AP 1/1,版数 共5版+ 1AP,144.8 x 52 x 52 厘米/ 57 x 20 1/2 x 20 1/2 英寸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关于展览

凯利最早于1999年开始创作「坎多」系列,当时他正在为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一场着眼于刻画“曾经的新媒体”的展览作准备,回顾一些过往人们对未來的理想图景。而为了回应这个主题,凯利选择了虚构城市「坎多」:英雄漫画《超人》里主角的故乡。

根据漫画,超人在婴儿时期就被送到地球,以逃离即将毁灭的家乡氪星(Krypton)。尽管留在地球上,他将面对的是流亡、孤独与乡愁,他仍决定以自己的超能力保护并拯救这颗他暂居的星球。随后,他发现坎多尚存,不过是以微型的形式:氪星在被几近毁灭之前,被大反派布莱尼亚克(Brainiac)夺走、缩小成玩具大小,置于一个玻璃瓶中。超人最终从反派手中夺回坎多,将其保存在他的“孤独堡垒”(Fortress of Solitude)里,并注入氪星气体以维持坎多居民的生命。凯利曾解释道,坎多对于超人而言是“不断提醒着他无法摆脱的过去,以及自身与现居星球之间疏离关系”的一道隐喻。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坎多展 2000》(Kandor-Con 2000),1999/2007,混合媒介装置 影像 声音,尺寸可变,「时代转折:展望」展览现场,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1999-2000,©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在进行创作资料搜集时,凯利发现坎多在漫画里并没有一致、标准化的描写——凯利对这一小的勘漏极为着迷。“要重现坎多是不可能的”,他在谈到该创作时写道,“只能将各种不完整、不一致的城市缩影随机地合并成一个复合版本”。这些相互矛盾的漫画插图让艺术家受到了挑战,激发他进一步探索空间记忆的充满缝隙的特质。“我给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将漫画里二维的图像转化为三维的雕塑,”凯利解释道,“考虑到观众将从四周观看作品,我希望它们能具有雕塑般的复杂性,同时保持着漫画的平面感。”

坎多是凯利的灵感来源,他为此进行了长达12年的创作与沉思,聚焦于文化记忆、乌托邦主义的危害、乡愁之苦等主题。这些视觉效果华丽、制作技术精湛的雕塑,常伴随着影像与大型装置,一并重塑了美国流行漫画的形象与神话,反映了现代科技进步内在的孤独感。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瓶子4》(Bottle 4),2007,有声视频投影,18分25秒,版数 3/5 + 1AP,尺寸可变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从画廊上层展厅步入展览,观众将在昏暗的画廊空间里观看到一件大型视频投影,以及一系列微光闪闪的玻璃状雕塑。投影描绘了作品《瓶子4》(Bottle 4)内部旋转的神秘灯光效果,以及凯利创作的异世感的配乐。

继续往前,观众将看到许多微缩坎多城市模型,一道道散射的光芒营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壮观景象。城市矗立于底座上,光线从底下散发,高耸的建筑天际线萦绕在绿、蓝、红、黑、白所交织的色调中。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城市13》(City 13),2007-2009,有色聚氨酯树脂 发光底座,版数 2/10 + 2 AP,整体:129.5 x 74.6 厘米 / 61 x 29 3/8 英寸(直径);《城市7》(City 7),2007-2009,有色聚氨酯树脂 发光底座,32.4 x 50.2 x 50.2 厘米 / 12 3/4 x 19 3/4 x 19 3/4 英寸;《城市13》(City 13),2011,有色聚氨酯树脂 发光底座,整体:156.5 x 50 厘米 /  61 5/8 x 23 5/8 英寸 (直径),所有图片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远处,作品《糖果泡沫海豚传送门的郁郁寡欢》(The Lugubrious Pastel Joys of the Candy-Froth Dolphin Portal)播放着一段缩时影片,记录下水晶在圆罐中生长的过程——一个美国经典的儿童科学实验。这系列影片中可见许多日常的家用玻璃器皿,配上凯利创作的“新世纪” (New Age)风格配乐,于小型显示器中播放,并置于雕塑底座或架子上。

这些小型作品的袖珍尺寸与被缩小的坎多语境互相呼应,让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更为亲近,感受屏幕中那些自由缩放的奇妙景观。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糖果泡沫海豚传送门的郁郁寡欢》(The Lugubrious Pastel Joys of the Candy-Froth Dolphin Portal),2007/2009,喷涂瓷釉 丙烯 桦木夹板 泡沫塑料 聚氨酯 PVC管 显示屏 DVD播放器 有声影像,120.7 x 198.1 x 97.2 厘米/ 47 1/2 x 78 x 38 1/4 英寸;《吉乔鼠的地形学模型》(Topo Gigio Topographical Model),2011,混合媒材, 212.1 x 129.5 x 78.7 厘米 / 83 1/2 x 51 x 31 英寸,所有图片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展览延续至下层空间,呈现了一系列缩时视频、「透镜」灯箱作品(Lenticulars)、动画及雕塑作品。在作品《吉乔鼠地形模型》(Topo Gigio Topographical Model)中,玻璃穹顶下笼罩的不再是微缩城市,而是一套卡通人物。凯利将它们置于黑色基岩底座上,里面的三个玩具模型正如一段被时间定格、无法重温的记忆,被艺术家隔绝于钟型玻璃罩中,遗弃在一座异界火山上。这件作品展现了凯利对心理学、怀旧与童年压抑记忆的关注,这亦是贯穿艺术家创作生涯的主题。

滑动查看: 迈克·凯利(Mike Kelley),《透镜14》(Lenticular 14),2007,透镜板 灯箱,版数 3/5 + 2 AP,154.9 x 93.4 x 10.5 厘米 / 61 x 36 3/4 x 4 1/8 英寸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展览中的透镜灯箱作品则运用了《超人》漫画中对坎多的图像描画,透过放大尺寸,使用透镜板,改变二维的图画与颜色,赋予了图像一种幻觉般的运动感与维度。


“我的目标是突出漫画插图的图像属性与立体化雕塑之间的差异”。


——迈克·凯利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动画2》(Animation 2),2007,录像 平面显示屏,版数 共5版+ 2AP,35.6 x 55.9 x 7.6 厘米/ 14 x 22 x 3 英寸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


在《动画2》(Animation 2)与《动画20》(Animation 20)中,凯利以流行卡通风格制作了瓶子图像的动画,以平面屏幕播放,将其如画作般挂于墙上。凯利写道:“每个瓶子会发出不同表达情绪的声音或者做出身体动作,譬如尖叫、呼吸、咕咕叫唤、咯咯地笑等等。”

凯利混合了平庸与荒谬、天真与任性、喜剧与悲剧,以黑色幽默为矛头,对审美惯例的纯粹发起挑战。


关于艺术家

▲  迈克·凯利(Mike Kelley)在洛杉矶的后花园,2000年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摄影:© Gerard Malanga

在跨越四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迈克·凯利(1954-2012)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启发、领域丰富的作品,媒介包括素描、绘画、雕塑、视频、摄影、表演、音乐与批判性写作等。凯利出生于底特律,1973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后于1976年移居洛杉矶,就读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的艺术硕士课程。

凯利的艺术混合了高端与低俗的流行文化,对社会关系、文化身份和信仰体系展开无情的批判。他的创作主题多样,涵盖了青春期、教育体制、性、宗教、后朋克政治、流行心理学、记忆压抑等等。凯利通过混乱的美国本土语言,展现出意想不到的联系,并揭露了背后的社会共识、冲突与矛盾。


关于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


▲  「迈克·凯利:坎多 1999」(Mike Kelley. Kandors 1999)展览现场,豪瑟沃斯洛杉矶艺术中心,2011 ©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版权所有/VAGA at ARS, NY,图片:基金会,豪瑟沃斯,摄影:Fredrik Nilsen


迈克·凯利艺术基金会(Mike Kelley Foundation for the Arts)旨在促进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批判性思维、冒险与挑战精神。基金会由凯利于2007年设立,为推动其慈善事业,基金会亦资助艺术机构与艺术家的多元艺术创作项目。

基金会通过展览、公众教育、出版、对基金会收藏与档案的保存保育等工作,进一步维护艺术家的艺术资产,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成就。




全球展览
点击图片浏览展览详情

- 亚洲 - 


- 欧洲 - 


- 美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