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云贵川爱吃鱼腥草

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2019-04-03


鱼腥草到底什么味道?第一次吃的人都说,那气味仿佛十倍浓缩的鱼腥味加上肥皂味,一口咬下,只能“哇”的一声哭出来。


在西南人民眼中,鱼腥草的味道就像带刺的钩子,一天不吃,那颗上瘾的心就开始骚动。


一把辣椒、一把盐酸菜、一把蒜泥和香菜,再加上酱油、香油和陈醋,给云贵川人一碗凉拌鱼腥草,他就可以独自杀死三碗米饭,还有鱼腥草涮火锅、鱼腥草炒鸡蛋。


外地人说臭,本地人说香。所以为什么西南人民想不开,这么爱吃鱼腥草?



不止西南人民吃鱼腥草



鱼腥草的马甲不少,虽然通称为“鱼腥草”,但是西南人民一定只认“折耳根”这个名字,历史上也曾被叫过岑草、蕺菜、臭荞麦等别名。


草生长于阴湿处或山涧边,常可在野地、路旁、庭园树下等较阴湿的地方发现,大片蔓生 / 视觉中国


最早食用鱼腥草的记载出现在《吴越春秋》里:“越王从尝粪恶之後,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20],说的是越王勾践自从尝了吴王夫差的粪便之后,就患上了口臭的毛病,然后他的中国好下属范蠡就让身边的同事们都吃鱼腥草,来陪着自己领导一起臭。


不得不说范蠡这个吹领导彩虹屁的思路极为清奇,但无论这个故事听上去多不靠谱,有两件事却是真的:一是,鱼腥草自古以来就以臭出名。二是,曾经的吴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包邮区江浙沪,历史上也曾吃过鱼腥草。


2019年1月12日,贵州黔东南江县县城赶场天,人们迎春节开始置办年货,其中就有折耳根 / 视觉中国


《证类本草》记载:“唐本注云: 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关中谓之葅菜"[19]。“关中”和“山南”在陕西南部连接重庆、湖北一带,而“江左”主要就是今天的江浙沪[10],关中称之为“葅菜”的鱼腥草,山南、江左的人喜欢生吃。


后魏《齐民要术》里具体介绍了“蕺菹法”,就是鱼腥草的做法:将鱼腥草洗净灼过之后,用盐和葱白配着一起吃[9]。可能是为了遮盖它的异味。


“包浆豆腐”是贵州省遵义市一道特色食品,将豆腐切成小块经过发酵后刷上红油,用木炭烘烤到一定程度后,拌上折耳根、辣椒等配料即可食用 / 视觉中国


以前的鱼腥草虽然臭,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小可爱,到南朝左右,鱼腥草却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失业危机。


现在很多人以为鱼腥草有清热解毒的养生疗效,但追溯起来,传统医学一度认为食用鱼腥草是有害的[9]。南朝名医陶弘景就在《名医别录》里提到,蕺草(鱼腥草别名)吃多了会让人气喘,并把它归为下品药物[21]。


鱼腥草致病的观点,不是孤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宋代《证类本草》也有类似的记载,认为鱼腥草不宜多吃,吃多了会“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髄”,导致脚气病,对小孩尤其有害[14][19]。


这里的“脚气病”可不是指“脚臭”,是因为当时的古人认为,这种病由风湿之气从脚下传入人体所致[9],所以称之为脚气病。


2018年9月4日桂林,苗寨妇女正在清洗采集来的草药 / 视觉中国


那为何会把“脚气病”的锅扣到鱼腥草的头上?鱼腥草主要是吃了生长环境的亏。古人眼看鱼腥草多生于阴湿洼地,就联想鱼腥草属于“阴性”,吃多了会导致风寒入体[9]。


无处申冤的鱼腥草这就被排挤了,但所幸的是,传统医学对鱼腥草的看法并不一致,而是各自有着天真的判断,鱼腥草是“治病”还是“致病”,传统医学内部都要先吵一架。


后来的人就想了,既然说鱼腥草是“寒性”,会让人阴寒入体,那岂不是可以用来治“热”的病。传统医学认为人长痔疮是因为肠道里的湿热之气堆积而成[22],这和鱼腥草的“寒性”简直一拍即合,就愉快的把鱼腥草发配去治疗痔疮了。


2018年9月6日,湖南常德,一学生被蜜蜂蛰伤,老师从山里找来鱼腥草治疗 / 视觉中国


元代医书《世医得效方》里就记录了用鱼腥草治疗痔疮的方法:将鱼腥草捣成泥敷在痔疮患处,再用一块烧红的砖片往[23]……这医方治疗痔疮有没有奇效不知道,但看在“烧红的瓦片”份上,别轻易尝试,请对自己的痔疮好一点。


用鱼腥草治疗痔疮的观点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清代《南平县志》“药属”里仍有类似的记载[16]。


传统医学认为人得痔疮是因为“大肠内热”,鱼腥草的“寒性”正好可以“清热解毒” / 《南平县志》


从被人嫌弃,到最终在痔疮领域站稳脚跟,鱼腥草以“药材”的身份生活了多年,而距离它再一次转型成功,以食物而非药材的身份频繁出现在人们餐桌上,还欠缺一个契机。



鱼腥草,灾荒年代的救命草



这个“契机”可能是灾荒。


鱼腥草分布极广,几乎遍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8],而且主要成分是粗纤维,十分抵饿,饥荒袭来,人再顾不得它的臭味、会得“脚气病”,纷纷掘而食之。《绍兴府志》就曾记载过“丰年恶尔臭,荒年赖尔救”的民谚[17]。


至于西南人民为什么现在爱吃鱼腥草,作为一种野菜,鱼腥草的上位很可能与近代云贵川灾荒格外高发,当地人多食用包含鱼腥草在内的野菜有关。


2011年3月28日贵州,白米饭就着野地里挖的折耳根拌上一些食料是兄弟俩的午餐 / 视觉中国


从清朝到民国年间,西南地区因为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土匪战乱等缘故,一直灾难频发,云贵尤其严重。


因为云贵地处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且因地表凹凸不平,境内多为地下水,缺乏大江大河等灌溉水资源,一旦受到亚热带地区降雨分布不均的影响,就会旱灾频发。《思南县志资料》记载,从1912至1949,当地既有战乱匪祸又有旱涝虫灾,难得一太平,仅明文记录发生旱灾的年数就有十三年[13]。


对于如云贵这样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来说,鱼腥草首先具备的一个优点是,能适应贫瘠的土壤。贵州师范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比鱼腥草根部土壤和其他土壤的区别发现,鱼腥草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泌物促进土壤里微生物生长,以调节土壤肥力,来使自己适应土壤贫瘠的地区[11]。


2015年8月28日,陕西汉中一对80后夫妇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将山里的中药材和土特产在网上销售,鱼腥草都变成了宝贝 / 视觉中国


其次,尽管鱼腥草多长在湿地,但它生命力顽强,在重度干旱环境下依然能生长。面对重度干旱时,鱼腥草能将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催化为木质素,并通过这个成分转化过程释放出一些水分对自身进行补充,以对抗干旱[7]。


鱼腥草分布广、可耐旱、适应贫瘠土壤的特点,让它成为能在云贵川广泛生长的可食用植物之一。道光《遵义府志》里记载了乾隆年间灾荒,村民皆掘侧耳根(鱼腥草的别名),采夏枯草、淀蕨菜以度荒年朝夕[15]。


对其他地方来说,鱼腥草可能只是一味药,但对饥荒中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救命草。


甘肃陇南,当地一位老人迷信鱼腥草的养生功能:“我们山里人每天都吃这些野菜,我这么大的年纪身体健康的秘籍就是吃野菜。” / 视觉中国


除了荒灾,西南人民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其他稀奇古怪的吃鱼腥草的理由。


民国《桐梓县志》记载:“蕺菜,俗名侧耳根……乡俗取其消食,故多好之”[9],这是在说,西南人民消化不良要吃折耳根。《滇南本草》记载:“鱼腥草,消痔疮......单剂水煎,微点水酒服三次”[18]。鱼腥草通常用作外敷,而《滇南本草》里的西南人民,痔疮一疼也要吃折耳根。


更有甚者,得了肺痨也要吃折耳根:1940年的《息烽县志》就记载,当时贵州一带流出吃鱼腥草能治肺痨的传言,于是各县村民纷纷挖鱼腥草于城市当街叫卖的情形[12]。


这些理由现在看起来很可笑,但从治病到吃饱,是鱼腥草陪西南人民一起艰难求生的血泪励志故事。


当然到现在,西南人民吃鱼腥草已经不需要理由了,作为一道爽口小菜,“好吃”就够了。


折耳根炒腊肉是一道常见的菜,但折耳根的味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 视觉中国


炒腊肉要加折耳根,烧烤要加折耳根,辣椒蘸水里要加折耳根,闷热夏天要以酸辣凉拌折耳根下饭,更有“丧心病狂”的商家开发了折耳根酒、折耳根凉茶……鱼腥草,终于成为西南人民餐桌上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鱼腥草到底能不能吃



但近年关于“鱼腥草是不是致癌”的研究争议无疑是对西南人民的当头棒喝,每一个嚼着折耳根的人都不得不关心一个问题:鱼腥草到底还能不能吃?


关于鱼腥草致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兜铃酸”这种物质上,其实早在90年代末,关于马兜铃酸导致肾病的研究就掀起了一波热潮。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非常多,比如马兜铃、天仙藤、关木通,不仅分布在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也有不少[2] 。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发现,马兜铃酸及其进入人体后代谢出来的马兜铃内酰胺1型会导致马兜铃酸肾病[3]。


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图为南京一家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病房里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患者 / 视觉中国


而这又关鱼腥草什么事呢?因为鱼腥草里面也含有马兜铃酸成分,慕尼黑大学的研究者经测定发现其直接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2型[5]。


有鱼腥草的支持者认为,研究证实致病的是马兜铃内酰胺1型,与鱼腥草里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成分不完全一致。尽管马兜铃内酰胺2型也可能致病,但也要看到致病的剂量,如果人体摄入的量过低,很难说这种成分和致病之间有很大的关系[25]。


而反对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鱼腥草是安全的。鱼腥草里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成分会不会导致肾病,目前还没有直接研究能证实这一点[26]。


除了把鱼腥草炒了吃,人们也也经常会凉拌鱼腥草。在四川,鱼腥草也叫猪鼻拱,除了用根茎做凉拌菜或炒菜,还将叶子当做蔬菜食用 / visualhunt


但你吃了,就有风险。因为已有研究明确了马兜铃内酰胺有肾毒性[24],有致癌的可能,而致癌物是没有“安全剂量”这一说法的,尤其在日常饮食中,很难把控所谓的“安全剂量”。只要吃了致癌物,就会增加健康风险,再小的风险只要能避免就避免,应该尽可能少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明确禁用了鱼腥草注射剂。


有趣的是,2013年,几位印度国家植物资源局的公务员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通过查阅中国中医药对鱼腥草的研究,认定印度北部的这种植物是个“宝藏”,号召大家要发展印度的鱼腥草事业[1] 。


还是印度人民太肤浅,他们如果将目光长远地看向北方,就会知道,中国西南的一群人,在鱼腥草食用事业上早已深耕多年。


《舌尖上的中国2》有一集竟然这样介绍鱼腥草:一个四川人在广东坐月子,四川外婆带来了晒干的鱼腥草给产妇炖汤,说有利于伤口愈合 / 视频截图


对折耳根共和国的人民来说,鱼腥草就是精神鸦片,明知有风险,依然可以一边吃着折耳根孜孜不倦地作死,一边迷信鱼腥草的功效勤勤恳恳养生。请科学技术救救西南人民,赐他们一个转基因不致癌的折耳根吧。



本文专业性已经食品工程博士以及资深食品研发人员云无心审核。




[1]Rathi, R. S., Roy, S., Misra, A. K., & Singh, S. K. (2013). Ethnobotanical notes on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in North-eastern region of India.

[2]Debelle, F. D., Vanherweghem, J. L., & Nortier, J. L. (2008).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 worldwide problem. Kidney international, 74(2), 158-169.

[3]Grollman, A. P. (2013).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Harbinger of a global iatrogenic disease. 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54(1), 1-7.

[4]Turesky, R. J., Yun, B. H., Brennan, P., Mates, D., Jinga, V., Harnden, P., ... & Letourneau, L. (2016). Aristolochic acid exposure in Romania and implications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14(1), 76.

[5]Proebstle, A., & Bauer, R. (1992). Aristolactams and a 4, 5-dioxoaporphine derivative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Planta medica, 58(06), 568-569.

[6] Liu, S. (2017). Isol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ristolochic acid I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by using HPLC-UV. HKU Theses Online (HKUTO).

[7]王晓鹏, 叶梅荣, 王松华, 杨安中, & 吴红淼. (2011). 梯度水分对鱼腥草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9(11), 50-52.

[8]黎晓英. (2009). 鱼腥草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分化研究 (Master's thesis, 湖南农业大学).

[9]洪纬. (2016).食物,药物和景物:鱼腥草在传统中国的利用. 中国农史 , 35 (6), 111-120.

[10]谭其骧.(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

[11]马敬, 罗世琼, 杨占南, 邸胜娟, 吴丹, & 洪亮. (2015). 鱼腥草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42(19), 55-62.

[12]息烽县县志办公室主编.(1988).息烽县志.息烽县县志办公室.

[13]崔道贵主编.(1986).思南县志资料  思南六百年大事集  1277-1985年.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4](唐)孙思邈撰,鲁兆麟主校.(1997).备急千金要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5](清)郑珍,莫友芝纂.(1986).遵义府志  上.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6]福建省南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1985).南平县志  上.福建省南平市志编纂委员会.

[17](清)嵇曾筠等修,(清)沈翼机等纂.(1991).浙江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18]兰茂撰.(2012).滇南本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宋)唐慎微撰,(宋)曹孝忠校,寇宗墹衍义.(1991).证类本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張覺.(2014).吳越春秋校證注疏.知识产权出版社.

[21](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1986).名医别录.人民卫生出版社.

[22](明)孔文胤撰.(1996).丹台玉案.中医古籍出版社.

[23](元)危亦林著.(2009).世医得效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4]李彪, 李晓玫, 张翠英, 王璇, & 蔡少青. (2004). 马兜铃内酰胺 Ⅰ 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 29(1), 78-83.

[25]云无心. 蕨菜致癌鱼腥草有毒?致癌食物并不一定吃了就致癌. 消费者报道.

[26]希波克拉底门徒. 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新浪博客.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邱小奕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