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求长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民进网 2024-07-14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万古不息的长江,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保护好这条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推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6月13日至14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2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来自生态环保领域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绘长江保护与发展蓝图。

论坛现场


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因长江而生,靠长江而兴。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黄金经济带,具有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区域高质量发展,还能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论坛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此次论坛的主要焦点之一。

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管理的效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刘汉龙在现场介绍了水利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也被称为数字映射、数字镜像,是用数字化手段创造的一个新的“克隆体”。应用于水利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可通过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简单来说,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打造一个AR智能模型,例如当洪水来袭的时候,能够精细模拟出我们的村庄、基础设施、道路等区域的情况。”刘汉龙说。紧接着,他以重庆市云阳县智慧水利为案例,介绍了水利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的排污监测、非法钓鱼监测以及山洪预警等功能。

今日之长江已是自然长江和人工长江的复合体,长江沿岸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污染治理也成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染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专项行动,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同时,污水系统“质量不佳、效能不高”问题仍然突出。“当前,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进入深水区,需要在管网精准高效探测、厂站雨污并行处理、河湖排口溢流污染削减、水环境精细模拟及智慧运维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与突破。”长江设计集团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方凯表示。

为此,马方凯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一直围绕管网探测、雨污同治、溢流污染阻控、水环境精细化模拟及智慧运维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我们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集成技术、大数据和机理模型双引擎驱动的模型集成技术、物联感知空间耦合技术等创新性技术,开发了集‘数据—计算—控制—调度’于一体的‘厂网河湖’一体化运行调度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测、水质预警、活水优化调度、厂站网一体优化调度。”现场,他向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厂网河湖”一体化智慧管控系统的运行方式与效果。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作“四大家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长江正是“四大家鱼”重要的天然种质资源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也需关注这些长江“原住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陈求稳10余年围绕长江上游干流水库群的鱼类保护和技术应用做了大量研究。“我们通过建立‘四大家鱼’繁殖与水文、水温之间的关系,来优化水利工程的调度,最终研究发现,这对于提升‘四大家鱼’的繁殖效率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陈求稳表示,工程建设改变了河流自然水文和水温情势,使鱼类繁殖受到影响,但通过工程运行调控能够降低这些影响。

在陈求稳的带领下,近年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在河流建坝水生态环境效应与调控、河流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成果应用于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梯级、雅砻江梯级、澜沧江梯级等重大工程中的鱼类保护,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不能仅仅用来写论文,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正如陈求稳所说,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创新成果、交流了研究方向,为更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工作新思路。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去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正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新赛道。论坛上,作为多年来持续奋战在中外气候谈判一线的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毅分享了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并对我国绿色发展的积极因素和面临挑战作出分析和判断。王毅提到,近年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如何让这些绿色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双向努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主任、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已参加过5届长江保护论坛,这一次,他的分享重点也落在了绿色低碳产业上。“长江流域是人与自然高度耦合的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参与到流域治理是共抓大保护的重要一环,对重塑长江作为一条‘生命之河’的活力意义重大。”他说。

在任文伟看来,助力企业践行ESG要求,是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的关键一环。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外在的社会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一个社会责任的要求。“目前ESG越来越流行,但很多企业仍不清楚如何来做ESG,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规范,使其由自选动作成为规范动作。”任文伟说。

论坛上,作为唯一的企业代表,嘉士伯中国企业事务副总裁、重庆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谢夷介绍了嘉士伯是如何践行ESG要求的。“制作啤酒是离不开水的,使用的清洁水和生产的污水处理会用到大量的能源,所以我们将‘零水浪费’作为本企业ESG的标准之一。”谢夷表示,今年4月,嘉士伯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启动水回馈项目,即把酒厂生产消耗的水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等量地回馈给自然界。“比如,当地酒厂使用一百万吨的水,我们就会通过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的项目产生一百万吨等量的清洁新水,以实现水回馈。”他说。

“生态工业园区在我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乔琦认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至关重要。乔琦介绍,生态工业园区追求的是在工业结构中,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生,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减少末端治理的负担,最终实现在工业系统中像自然一样形成物质的闭合代谢,使污染物不排到自然界。“当然,这是理想工业体系,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仍在路上。”

乔琦表示,当前已把生态工业园区内涵扩展到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降碳协同为目标,在生态工业里面运用技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措施开展生态工业文明建设,最终使生态工业园区具备低碳、高质、创新、绿色这四个典型的特征。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协同融通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更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推动各项工作。”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如是说。

在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分党组书记、局长徐翀看来,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的重点。“长江经济带在规划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衔接、协调和完善。” 徐翀说。

对此,徐翀表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下一步将不断强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协同,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加强沿江重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持续深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协同,继续做优流域治理保护协同共管,探索建立职能上互补、信息上互通、监管上互助的流域综合监管部门协作机制;不懈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同,继续深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在赤水河流域云贵川三省“共同决定+条例”协同立法框架基础上加强省际合作,同时推进长三角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

徐翀从全局出发,深入探讨了强化长江经济带协同融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以及工作计划,令与会学者受益匪浅。论坛上,还有两位民进专家,围绕“协同融通”提出自己的见解。

“汉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汉江生态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生态地位非常突出。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属于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多重水利设施修建增强了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其环境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着调水工程水资源保障以及汉江乃至长江生态保护。”民进湖北省委会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学雷表示。

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王学雷提出构建生态空间安全格局、筑牢汉江流域绿色防线;加强产业生态化转型、释放流域生态红利;创新驱动汉江经济活力,协调区域一体化发展;完善流域管理体制,构建保护长效机制等建议。其中,针对建立汉江流域生态及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王学雷表示,首先要建立生态调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协调工作制度;其次要建立生态需水保障制度和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再次是建立水源区水环境预警系统,构建水源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工程调度运行需要,确保供水安全;最后要优化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层面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常规和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水源区生态环境监控的空间化、动态化、远程化。

民进四川省委会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丛林则把视角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他表示,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共建、深化污染共治、强化协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是距离生态安全格局全面筑牢、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若不加以重视,有可能成为制约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张丛林说道。

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的相关问题,张丛林建议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协同,统一生态环境相关标准;健全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有关各方深度参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动区域环境监测联动等。在他看来,探索建立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十分重要。张丛林表示,应建立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2+2”合作机制,由川渝两地生态环境和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推进标准一体化建设工作,对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环境监测等有关标准进行统一谋划、统一立项、统一起草、统一发布,推进标准“立项—编制—应用—更新—废止”全生命周期的协同。

《团结报》2024年7月4日第4版


END
来源:团结报,作者:郭权祺,原题为:寻求长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来自2024·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上的声音

更多推荐

❤️ 点个“赞”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