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祝融号”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

He Tian TheInnovation创新 2021-11-28


导 读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10时,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以下简称“祝融号”)安全驶离着陆平台,成功“打卡”火星表面。面对复杂的火面环境,“祝融号”需要施展哪些“技能”?它又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呢?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13时,地面接收站收到“祝融号”发回的遥测信号,确认火星车成功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始探测任务,宣告火星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辆以中国神话命名的火星车,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留下了足迹,让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软着陆火星并进行巡视探测的国家。

图1 “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有效载荷和“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组成结构


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图1),环绕器将携带着陆巡视器完成地火转移、火星捕获、降轨机动等任务。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被火星捕获,2021年5月15日释放着陆巡视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需要经过约3.5小时飞行,然后按照预定姿态进入火星大气,多级减速后以软着陆的方式着陆火星表面,展开坡道机构。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后,开展并完成巡视探测任务


火星与地球相距甚远,星球表面环境复杂且温度较低,相较于月面巡视器的任务特点[1],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车通信、热控、移动等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图2 第5火星日下传的前避障相机图像


除了距离远,火星与地球的通信窗口也非常有限。火星车配置X频段定向天线可对地指向,但码速率较低(32bps),所以只能用于下传遥测。为解决火星车通信问题,科研人员借鉴嫦娥四号任务中继通信的成功经验[3]采用环绕器中继通信的方式,使用UHF频段进行双向通信。每个火星日有两个UHF通信弧段:近火弧段约10分钟,远火弧段约5小时。因近火弧段通信可达Mbps级别,作为火星车通信的主要手段,图像及探测数据依赖中继通信进行下传。图2、图3为第5火星日UHF近火通信下传的图像,分别由前避障相机和导航相机拍摄。

图3 第5火星日下传的导航相机图像


从图3可看到火星车部分背板布局,定向天线和太阳翼均处于落火后展开的标称状态。火星车采用太阳翼+蓄电池联合供电方案。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特采用基于硬件电路实现的峰值功率跟踪(MPPT)技术来提高太阳电池发电利用率[4]。白天,火星车背板上的太阳能集热窗可收集热量,用于提升夜晚舱内设备温度;夜晚则采取主动热控措施,保证舱内工作设备及存储设备达到规定的环境温度。


为开展火星表面重点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的精准探测,火星车共配置6类科学探测载荷(图1),包括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火星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份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和火星气象测量仪。这6类科学探测载荷对火星地形地貌、水冰分布、火星磁场、内部构造、大气温度及压力等探测提供精准助力,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开展。


总结和展望

“祝融号”在火星表面进行移动及科学探测,并成功将数据传回地球,对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祝融号”未来还将继续执行火面工作任务,不断回传宝贵数据,点燃探索浩瀚星空的火种,为星辰大海的梦想助力前行!



参考文献

1.Peng, S., Shen,Z.R., Jia,Y., et al. (2019). Onboard-ground safe operation design of Chang’E-4 rover. Sci. China Technol. Sc. 49, 1408-1417.


2.Yu, D.Y., Sun, Z.Z., Meng, L.Z., et al. (2016).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s for Mars exploration. J. Deep. Space Explor. 3, 108-113.


3.Sun, Z.Z., Wu, X.Y., Liu, S., et al. (2019).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of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lunar farside exploration.Sci. China Technol. Sc. 44, 147-155.


4.Shi, H.P., Chen, Y., Jia, Y., et al. (2020).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power generation of solar array in Martian surface environment. J. Deep. Space Explor. 7, 474-480.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046-1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二卷第三期以NEWS & BUZZ发表的“Zhurong: Features and mission of China's first Mars rover” (投稿: 2020-03-23;接收: 2021-04-10;在线刊出: 2021-05-25)。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21


引用格式:Tian H., Zhang T., Jia Y., et al. (2021). Zhurong: Features and mission of China's first Mars rover. The Innovation. 2(3),100121.




贾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嫦娥三号探测器及嫦娥四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负责月球车及火星车系统设计,长期从事航天器系统设计、系统验证工作,以及任务规划、遥操作、热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温度场仿真、同位素能源利用、试验验证方法研究、立体视觉技术应用、巡视器定位技术研究等方面发表文章140余篇。


彭松,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高级工程师,从事深空探测器总体设计工作,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中国玉兔一号/二号月球车和首个火星车“祝融号”的研制工作。




往期推荐

01

The Innovation | X射线观测揭示银河系中PeV宇宙线的可能来源

► 点击阅读

02

The Innovation | “蝌蚪”撞日


► 点击阅读

03

The Innovation │ 嫦娥回家:新样品 · 新机遇 · 新突破

► 点击阅读

04

Discovery | FAST的里程碑


► 点击阅读

05

太阳爆发磁绳的演化特征


► 点击阅读

06

The Innovation | 思想和自然的多重艺术:黑洞和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致密天体

► 点击阅读

07

Go to Mars | 列星安陈:中国“天问”


► 点击阅读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访问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 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往期作者(Volume 1 Issue 1 -- Volume 2 Issue 1)来自全球24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83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1%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让你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让你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让你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让你从此走起。



点击图片访问>>>

滑动查看更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