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展望:中国的行动与导向

FuWen Wei TheInnovation创新 2021-11-28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共识,以指导未来十年及之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2050年愿景,中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转折点上发挥关键作用,团结全球力量,建设一个自然积极向好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世界(图1)。


图1 COP15 会议现场,摄影师@高伟



千百万年来,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史前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的变化,因此对大自然心存敬畏。随着农业文明的诞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但通常采取可持续的、生态的途径。然而,工业革命后,人口和商品需求急剧增长,开发自然的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危机,不仅是自然,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中国应对环境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同样经历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问题。充分意识到了环境挑战的严峻性和不平衡发展导致的负面后果,中国政府于2007年提出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使这一理念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综合治理的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国家宪法,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基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发展原则,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若干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中国不仅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服务,也引领了全球绿化进程。中国还开展了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包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随着法律、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近年来中国许多物种(如大熊猫和朱鹮)的受威胁状况有所改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是另一项创新,旨在限制对国家生态安全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区进行人为改造。污染和碳排放控制方面也取得了稳步进展。此外,最近提出的 “经济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旨在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并将经济向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排放转型。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生物多样性公约》诞生以来,中国第一次主办缔约方大会。目前正在昆明召开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一阶段会议,各缔约方正积极磋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共识,以指导未来十年及之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国科学家借鉴传统道家哲学,为2020年后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2050年愿景。

生态文明已被确定为COP15的主题。生态文明旨在以全面和综合的方式解决多种环境问题,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降低灾害风险,体现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显著特征。由于植物、土壤和海洋可以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草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保护也将带来气候适应效益。因此,科学家们提议整合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益



总结和展望


自然无国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在生态危机中独善其身。因此,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扭转需要国际社会的交流、共识与合作。生态文明以及“天人合一”为各方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和观点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中国乐意分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累的经验,这将有助于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挑战。随着COP15的开幕,中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转折点上发挥关键作用,团结全球力量,建设一个自然积极向好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世界。




文章信息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二卷第四期以News&Buzz发表的“Towards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ootprint and direction in China” (投稿: 2021-10-09;接收: 2021-10-11)。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75


引用格式:Wei F. (2021). Towards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ootprint and direction in China. The Innovation. 2(4),100175.




作者简介


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兽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主要从事大熊猫、小熊猫等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率先将种群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阐明了大熊猫的种群历史、濒危过程及演化潜力;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首次提出“保护演化生物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新分支学科。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上。




往期推荐

The Innovation | 生物圈的“上帝之手”:自组织系统的能量临界性

The Innovation | 捕食行为创新促进外来鸟类入侵

The Innovation | 秋季和春季的区别:植物在秋季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能力

The Innovation |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湖泊氮积累增加

The Innovation | 小叶子大学问: 热带气候与神秘的森林物候策略

The Innovation | 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冻土退化吗?

The Innovation | 如果福岛核废水入海,海洋将无“净土”

The Innovation | 一路“象”北:亚洲象“北漂”的原因是?

The Innovation | 太平洋“发烧”,印度干旱加剧?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 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们来自全球26个国家;每期1/3-1/4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8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1%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6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从此走起。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