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未来城市交通的出路?向空中寻找答案

K Wang & A Li TheInnovation创新 2023-04-01

导 读

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汽车)技术日益成熟,标志着低空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针对这一全新交通模式,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智能交通实验室基于中美22个城市的交通数据构建了低空立体交通网络,发现该系统在中美可分别减少约35%和45%的通勤时间,平均每条飞行路径可减少77%和67%的碳排放,是未来高效、环保的交通系统。


图1 城市空中交通网络结构(图1A,"H"标识代表停机坪位置,紫红色实线代表载人飞行段,蓝色实线代表空载飞行段,黄色虚线代表“首末公里”地面交通)以及城市空中交通下地面交通变化(图1B,蓝色表示地面交通量降低的路段,紫红色表示地面交通量增加的路段,道路粗细代表交通变化量大小)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其中,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降低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多种解决方案被提出,例如拥堵收费、尾号限行、共享出行及提高车道使用率等。但是这些措施仅面向二维交通,难以解决交通拥堵的内生性问题

在此背景下,将地面交通扩展至低空,解锁更大的交通空间,能够有效分担地面交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其中,垂直起降飞行器,伴随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低空立体交通系统的主要飞行载具。该载具在垂直起降停机坪之间提供飞行服务,同时与地面交通协同配合,构成低空立体交通系统,提供“门对门”服务

得益于其便捷性和时效性,低空立体交通必将成为未来交通的主流形式。但是该模式面向三维立体空间,复杂性更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低空立体交通的可能发展阶段,及其对城市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中美22个大城市的真实出行需求、出行时间数据,构建了包含“最初/最后一公里、飞行”三个阶段,以垂直起降停机坪为节点的城市空中交通网络;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以垂直起降停机坪选址作为核心目标对模型进行优化,同时考虑不同区域之间地面交通需求、地面及低空系统出行时间、地面及低空出行费用,从出行时间、出行需求变化、能量节省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 低空立体交通网络类似于枢纽航线网络,停机坪作为枢纽整合飞行需求,为城市区域提供飞行服务,保证服务稳定性。

  • 低空立体交通网络将集中服务城市区域,并连接城市主要活动区(图1A)。

  • 低空立体交通网络飞行时间均短于10分钟,缓解了飞行载具电池技术的压力。

  • 低空立体交通系统在不同城市收益不同,美国城市相对于中国城市,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这是由于中国城市更为拥堵,最初/最后一公里所需时间更长。

  • 城市空中交通可有效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主干道路流量;但是最初/最后一公里将给停机坪周围道路带来额外流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停机坪可达性,避免新的城市交通问题(图1B)。


总结与展望

低空立体交通网络在不同城市都能够大幅度减少通勤时间,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同时,能够减少主干道路、高速公路的交通流量。但是,由于最初/最后一公里的存在,垂直起降停机坪周围道路将变得更加拥堵,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好规划,设计更为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避免带来新的交通问题。而随着低空立体交通系统不断成熟,需进一步研发垂直起降飞行器,使之能够陆空两栖,不再依赖垂直起降停机坪,从而真正实现“门对门”交通服务。




责任编辑


刘   慧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成泽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3)00021-8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四卷第二期以Letter发表的“Urban aerial mobility: Network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benefits and Sino-US comparison” (投稿: 2022-12-22;接收: 2023-02-12;在线刊出: 2023-02-15)。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393


引用格式:Wang K., Li A., Qu X. (2023). Urban aerial mobility: Network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benefits and Sino-US comparison. The Innovation. 4(2),100393.



作者简介

王 凯,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此前就职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受香港特区政府奖学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与物流系统,包括城市低空立体交通、城市物流、共享出行、未来城市公交等。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UTD论文4篇(OR、MS、M&SOM、JOC各一篇,均为一作/通讯)。曾获INFORM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Logistics best paper award。

Web: http://www.svm.tsinghua.edu.cn/essay/80/1960.html

李奥勇,博士,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博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大数据挖掘、共享出行、交通地理、机器学习应用等。

Web: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Aoyong-Li

曲小波,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CJ学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在澳大利亚、瑞典任教10年,归国前任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立体交通系统、未来公交系统、车城互联系统。发表论文150余篇,担任Commun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主编及其他十余本刊物编委。曾荣获新加坡交通部部长创新奖、澳大利亚教育部奋进长江研究奖等。

Web: http://www.svm.tsinghua.edu.cn/essay/80/1920.html




往期推荐

_

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点击阅读

_

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 点击阅读

_

SparkLink: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 点击阅读

_

AI视角下的元宇宙之路


► 点击阅读

_

织物计算:无处不在的织物所驱动的计算新范式

► 点击阅读

_

模数融合的全新训练模式:物理神经网络的构建

► 点击阅读

_

蛇形机器人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点击阅读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0个国家;已被116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4-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5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3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第4卷第1期

第3卷第6期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