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面对生成式AI的全方位“入侵”,人类是否自带心理防御机制?

YY Chu & P Liu TheInnovation创新 2024-02-05

导 读


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最具人文属性的人类专属领域。然而,随着ChatGPT和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风靡,AI展示了其在写作、绘画、编曲等创造性(Creative)生产领域的巨大潜力。艺术创作不再成为人类的专属技能,机器似乎已经开始进军人类创作最后的领地。面对生成式AI的“入侵”,人类是否自带心理防御机制?我们的心理学研究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请先欣赏下图中的现代诗(图1)。你觉得这首诗是ChatGPT还是人创作的?相信绝大多数人难以分辨。实际上,这首诗是我们通过简单的提示(prompt),让ChatGPT-3.5(以下称ChatGPT)模仿一位当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在极短时间内生成的。

图1 现代诗《被遗忘的记忆》

机器写诗并非新鲜事。2017年微软小冰发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此外,机器的能力也不止于写诗。202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艺术博览会,一位游戏设计师使用AI绘图工具Midjourney,生成了一副极具未来感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图2),评选阶段该画作打败了多位人类艺术家的作品,获得冠军。有网友表示,“我们正看着艺术的死亡在我们眼前展开”。似乎一夜之间,类正在失去艺术创作的最后阵地,而艺术家们或创作者们正在卷入一场与AI的战争

图2 Jason M. Allen / Midjourney-The Colorado State Fair 2022

(sour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C3%A9%C3%A2tre_d%27Op%C3%A9ra_Spatial)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们可能对机器及其创作内容持有消极态度。在算法决策领域,研究者很早就发现,与算法给出的决策或建议相比,人们更愿意接受和采纳人类所给出的相同决策或建议。即使算法表现更好,情况亦是如此,这一现象被称为“算法厌恶”“算法拒绝”,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对非人类物种的消极偏见。后续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更多出现在评价标准模糊、关乎人类独特性的创造性生产领域。因此,我们推测,人们对AI的消极态度是一种人类天生的心理防御屏障

在本研究中,我们让ChatGPT模仿诗人的创作风格,生成中国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邀请超过1000位参试者参与线上问卷调查。参试者随机阅读一首诗,这首诗可能是来自于ChatGPT或者它所模仿的诗人,随后他们被告知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ChatGPT或者匿名(没有告知作者身份信息)。之后参试者对诗歌的美感、可理解性、感知质量和分享意愿这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他们的评价结果来看,ChatGPT生成的诗歌在这四个维度的得分并不低于诗人创作的,甚至有时在部分维度上的得分更高。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参试者被告知诗歌的作者为ChatGPT时,他们对诗歌的评价并没有降低。这意味着,人们并不抵触诗歌作者的“非人类”身份属性,即总体上并没有出现“算法厌恶”现象

生成式AI和未来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入侵”,不再是“狼来了”,而是“狼真的来了”。当AI在创造性生产领域大行其道时,公众对AI生成的艺术创作内容好像并未持消极偏见,没有太强的抵触心理。


总结与展望



综上,我们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创造性生产领域,普通人对AI机器没有出现明显的消极偏见,他们的态度可能不构成人类对AI的心理防御屏障。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或者警惕AI的广泛社会影响。例如,AI是否会削弱人类创造力的价值?AI是否让人类在艺术创造领域变得懒惰,使其从传统的主动创造者变成内容的被动消费者,最终丧失让人类文明璀璨几千年的人类创造力?




责任编辑


王天帅   西北工业大学

杜书恒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3)00077-2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四卷第四期以Letter发表的“Public aversion against ChatGPT in creative fields?” (投稿: 2023-03-29;接收: 2023-05-23;在线刊出: 2023-05-25)。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49


引用格式:Chu Y. and Liu P. (2023). Public aversion against ChatGPT in creative fields? The Innovation. 4(4),100449.



作者简介

褚玥莹,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自动驾驶和AI机器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

刘 鹏,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新百人计划研究员(第一类),博导,主要从事自动驾驶和AI机器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




往期推荐

_

超分辨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的高速无伪影图像重构

► 点击阅读

_

时空深度挖掘,AI赋能城市计算新时代

► 点击阅读

_

流浪地球2:一次科学家与电影人的双向奔赴

► 点击阅读

_

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 点击阅读

_

SparkLink: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的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 点击阅读

_

AI视角下的元宇宙之路


► 点击阅读

_

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点击阅读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3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第4卷第3期

第4卷第2期

第4卷第1期

第3卷第6期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e Innovation | 面对生成式AI的全方位“入侵”,人类是否自带心理防御机制?

YY Chu & P Liu TheInnovation创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