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e Innovation | 智慧医疗新突破:可穿戴柔性超声贴片

Shan Jiang TheInnovation创新 2024-02-05

导 读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医疗设备依赖度较高的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问题越来越严峻,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是目前医疗机构中的诊疗设备常常面临体积庞大、不便携、功能单一、操作繁琐等问题。近年来,可穿戴电子的迅猛发展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案,医用可穿戴设备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领域。本文聚焦于可穿戴超声生物电子(wearable ultrasound bioelectronics, WUBEs),能够长期、连续、无创地监测心脏功能,其轻薄柔小的特点远优于传统的超声波诊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监测与疾病管理模式。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黄源医师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江山教授等人将柔性生物电子按照工作机理进行了分类,评述了WUBEs的最新成果,指出了WUBEs的发展方向


图1 可穿戴超声生物电子实现重要生理信号的无创、实时、舒适的连续监测。发展方向包括小型化和无线化、智慧医疗、光声成像、AI诊断、先进材料等。


柔性生物电子分类

柔性生物电子根据工作机理可以分为柔性机械生物电子、柔性光学生物电子、柔性声学生物电子。生活中用于监测血压的手环通常使用的就是柔性机械生物电子,使用微型气泵和压力传感器模拟袖带式血压计的示波法,通过加压和减压感知脉搏波变化;用于血氧浓度监测的手环通常使用的是柔性光学生物电子,基于光学反射原理,依靠智能手表内置的SpO2传感器来进行实时监测;人工耳蜗、超声成像贴片等则是柔性声学生物电子的典型代表。其中柔性声学电子根据声波在体内不同组织或器官间的界面上反射、折射或散射导致的声波变化,可计算出血管、血流的相关信息。现有超声电子因具有便携、多功能、操作方便等优点,在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测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适形性差、运动伪影严重等问题。


可穿戴超声生物电子的最新成果

新兴的柔性超声生物电子具有非侵入性、低功耗、小型化、高穿透深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成果来自麻省理工学院赵选贺教授于2022年6月提出的生物粘附超声贴片(Science, 2022, 377(6605): 517-523)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徐升教授于2023年1月提出的可拉伸超声贴片(Nature, 2023, 613(7945): 667 - 675)。这两项工作分别展示了WUBEs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前一种通过水凝胶制成的耦合剂将硬质传感探头粘附于皮肤,在器件性能方面更胜一筹;后一种采用本征可拉伸材料制备传感探头,具有更好的穿戴舒适性,这两种发展路径各具优势。


可穿戴超声生物电子的发展方向

目前,WUBEs的应用将具备以下特点,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图1):1)小型化和无线化,进一步提升佩戴舒适性;2)智慧医疗,引入临床需求提升实用性;3)光声成像,通过互补互验扩大应用范围;4)AI诊断,依靠机器学习大幅提高诊断效率;5)先进材料,实现力学性能和成像功能的双重突破。WUBEs发展迅猛,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均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对实际诊疗环境的影响考虑不足,但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工程、科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WUBEs一定会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孟 夏    复旦大学

陈 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3)00075-9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四卷第四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Wearable ultrasound bioelectronics for healthcare monitoring” (投稿: 2023-05-12;接收: 2023-05-22;在线刊出: 2023-05-23)。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47


引用格式:Jiang S., Zhang T., Zhou Y., et al. (2023). Wearable ultrasound bioelectronics for healthcare monitoring. The Innovation. 4(4),100447.



作者简介

黄 源,医学博士,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柔性电子材料研究、人工智能研究、肠道菌群研究等。以第一作者在Microbiome、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担任The innovation杂志青年编委,iMeta杂志执行副主编,主持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业务费基金1项。

江 山,工学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电子、超材料、智能感知等,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 Design、Carbon等期刊发表论文13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电优青储备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面上项目等。以核心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2项、航空院所项目2项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SCI期刊Rare Metals客座编辑。




往期推荐

_

石墨烯纤维助力柔性智能传感


► 点击阅读

_

面投影增材制造技术的突破:从新型加工策略到前沿应用

► 点击阅读

_

超分辨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的高速无伪影图像重构

► 点击阅读

_

藏在“猪鼻子”纳米结构里的电纺仿生设计

► 点击阅读

_

织物计算:无处不在的织物所驱动的计算新范式

► 点击阅读

_

在无机热电半导体中实现类金属的延展性

► 点击阅读

_

柔性电子器件与生物组织的融合又迈进了一步

► 点击阅读



期刊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3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1(Owner):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官网2(Publisher):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第4卷第3期

第4卷第2期

第4卷第1期

第3卷第6期

第3卷第5期

第3卷第4期

第3卷第3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e Innovation | 智慧医疗新突破:可穿戴柔性超声贴片

Shan Jiang TheInnovation创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