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扶贫】山东补齐“精神短板”助脱贫 黄河滩区新村挂上了红灯笼

2018-02-18 灯塔党建在线



补齐“精神短板”助力脱贫攻坚

两年内全省135万人靠劳动脱贫,占脱贫人口的58.4%


“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和行动。


山东把精神扶贫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着力开发贫困人口的思想和劳动,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动员和帮助他们转换思想、辛勤劳动稳定脱贫。2016年以来,全省贫困人口中有135万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占脱贫人口的58.4%。


1从“没想法”到“有希望”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没想法、缺激情,甚至干部干、群众看,坐等政府送小康。这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是必打的“第一仗”。山东把思想扶贫摆在首要位置,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增强贫困群众光荣脱贫的信心,让他们的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父辈拥军支前,现在让我吃喝全靠政府,这不是打我的脸吗?”按照政策,蒙阴县72岁的贫困群众徐美凤可以享受“兜底脱贫”,但老人不愿坐享其成。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养殖长毛兔,实现“光荣脱贫”。


我省60岁以上老年贫困人口占53.8%。注重发扬孝亲敬老中华传统美德,山东把孝德文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建立正面激励、道德约束、舆论监督、司法调解机制,引导子女自觉履行赡养义务,倡树良好家风。在桓台县华沟村的“四德榜”上,奉养老人的柴米油盐,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在莒县桑园镇大库沟村,81岁的王桂英老人除每月享有100元政府养老金外,还能领到110元的“孝德基金”。


喊破嗓子,不如树个样子。鄄城县57岁的臧章建在当地曾是出了名的懒汉,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帮他买了设备,开起了豆腐坊,让他有了过上更好生活的想法和办法。现在他每天纯收入40元以上,成为当地的“脱贫明星”。种西红柿致富的60岁老人石书荣、建手工艺作坊脱贫的65岁老人王百三……这些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可借鉴,有说服力、感染力,成为贫困群众的榜样示范。



2从“纯输血”到“斩穷根”

        

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内生动力不足,除了思想观念的落后,还有自身智力、能力上的缺陷。针对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身体条件差的“素质贫困”问题,山东从提高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入手,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教育水平,让贫困群众斩掉穷根,逐步走上脱贫路。


山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内力与外力相结合,凡是能干活的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干活顾家两不误。1月30日,在山东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石斛种植基地内,德州市南侯村贫困户吴金娥正在给苗床上的石斛洒水捉虫。在基地上班每天有60元收入,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像吴金娥这样的妇女在基地还有20余人。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是身体的疾病引起的。让贫困群众动起来,还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戏楼街村贫困户张建宾四年前被查出患上白血病,不仅失去劳动能力,还需要经常去医院做化疗。经过贫困户申请、登记等程序,他拿到了保险公司理赔的两万余元,成为山东“扶贫特惠保险”242.4万名受益贫困户之一。山东首创“扶贫特惠保险”,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山东还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对患病贫困人口全部实行“两免两减半”(免收个人自付的普通门诊挂号费、诊查费,减半收取专家门诊诊查费及大型设备检查费)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山东实行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2016年以来,全省统筹资金6.66亿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2.7万人次。

  


3从“不会干”到“学着干”

      

有了想法,没了后顾之忧,最终得解决“无门路”的问题。山东深度开发贫困群众劳动力,不论男女,不分年龄,能干活的贫困人口,就让他们发展有本钱、脱贫有项目、就业有岗位,实现有尊严地收入、有尊严地脱贫。


愿意就业,就提供岗位。在平邑县流峪镇三岭村的扶贫车间,玩具配件在贫困户张桂爱灵巧的手里跳跃。这样的玩具,她一天能组装一到两箱。每个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她已成为了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希望。


“扶贫车间”发端于鄄城县,生产车间设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都可以干,农村妇女不耽误做饭接孩子照顾老人,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全省建成“扶贫车间”6126个,吸纳以老年人和留守妇女为主体的12.6万贫困人口就业。


通过吸贫入社、就业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山东把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链条,搭上“致富快车”。2016年以来,全省共发展种养加和电商、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17642个,总投资67.07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02.81万人次。


有创业能力的,还能提供资金。临沭县郑山街道琅琳居村民胡尊秀的丈夫意外去世,且自己长期受慢性病困扰不能外出打工。不甘贫困的她自学起种植蘑菇的技术,但资金成为拦路虎。去年,她申请到了3万元的富民农户贷,并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蘑菇大棚。这让她不仅还上了贷款,还留存2万多元收入。


脱贫有“贷”动,致富就有保障。山东开展“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就业的企业发展生产,目前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96.4亿元,受益人口17.8万。


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提振精气神,展现新作为,全力打赢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黄河滩区新村挂上了红灯笼


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新房中温暖如春,穿着新衣裳的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闹……沉浸在一派浓浓过年氛围中的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这个年,过得满是幸福的滋味——


这是东明县在黄河滩区建的第一个大村台,因为高于地面5米多,即便黄河有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水也不会淹到村台之上。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大伙忙着垫房台的季节。但是今年,圆了安居梦的村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圆致富梦。


“过去一到冬天就冻得不行,现在搬到了新村,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日子过得太舒心了。”65岁的村民翟庆枝话语里洋溢着幸福。在她两层小楼的家中,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这都是搬到新村后置办的,去年在这个新房子里,还给儿子办了婚礼。”


记者问翟庆枝都准备了啥年货,她开心地笑了:“现在出门就是超市,什么年货都能买到。过去在老村可不行,一到雨雪天,路就成了泥巴地,根本出不了门,谁家过年不得备上几百斤的面食。”


在过去,滩区经常受到洪水侵扰,不但庄稼颗粒不收,房倒屋塌也是常有的事,村民们往往把一生的积蓄都用来加固加高自家的房台,贫穷的根子就此和洪水紧紧相连。


2017年,山东把加快滩区群众迁建脱贫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省委书记刘家义多次到滩区走访调研,今年2月3日又冒着严寒到东明县黄河滩区,看望滩区群众生活,察看村台建设工程进度。


现在,竹林新村更像是一个城市社区,路面全部硬化,不但有多家超市,还有美容店、卫生室、警务室和学校,甚至还有一个武术俱乐部。


时值隆冬,在其他村台建设现场,则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日前,记者来到东明县长兴集乡的9号村台建设现场,这一村台占地近千亩,工期已过半。在黄河岸边,机器轰鸣声不断,一条长长的钢铁管道像巨龙一样,从黄河里吸入饱含泥沙的黄河水,经过五六公里的运输通道,再倾泻到一个用土墙围起来的大池子里。


“按照计划,这个村台将在4月30号前完成吹沙淤填。”现场施工人员杨志军告诉记者。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天气再冷,抽水吹沙也没有停。


记者了解到,仅东明县就要建设像竹林新村那样的村台24个,总投资100亿元。该县把滩区迁建作为头等大事,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指挥长,目前两个试点村台的吹填任务已经完成。同时,加快一期12个村台的建设步伐,现在黄河岸边已经布船70艘,建成管线70条,12个村台全部开始吹沙,已经吹填220万方,占任务量的三分之二。两年后,全县12万滩区百姓都将实现“安居梦”。


安居梦圆,也点燃了滩区百姓的致富梦想。37岁的刘优胜是竹林新村人,去年投了15万元进行肉牛饲养,如今已经有20多头的规模,今年准备再投资26万元扩建场舍。“我的父亲和爷爷一辈子把钱都投在建房子上去了,根本没有钱去干别的。我现在不用再为盖房子发愁了,可以集中精力、财力搞发展了。


在相隔100公里远的菏泽东南部的单县谢集镇,这一个春节,对于这个位置偏僻、远离城市的纯农村乡镇来说,也有着不一样的幸福。


“村里不但修了路,改了厕所,垃圾也都被清理干净。”谢集镇耿庄村村民韩光亮说。“以前村里路差,连收粮食的商贩都不愿来。现在路好走了,来收粮食的也多了,粮食价格每斤至少涨了5分钱。”


要想富,先修路。解决出行难题,是包括耿庄村在内的谢集镇几个村村民的共同期盼。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谢集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通过政府补助一部分,发动村民、能人大户、在外企业老板捐一部分,在几个村庄新修道路8.5公里,群众拍手称赞。


在谢集镇十里铺村,70多岁的刘广建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住的土屋都破得不成样子。村里借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给刘广建新盖了三间亮堂瓦房,还给他找了一份村保洁员的工作,一个月收入800多元,老两口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记者走进他家时,他老伴正用洗衣机洗衣服。“你看家过年的鸡、鱼、肉都有了,什么都不缺,现在这日子得唱着过啊。”


在单县,许多像刘广建一样的贫困户,都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了贫困。去年全县62774人实现脱贫,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目标。



为您推荐

来源:大众日报   灯塔编辑丨李园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