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笔记 | 你喜欢“听话”还是“提问”

源记物语 源记物语 2024-04-11



在筹备这个个人公众号的时候,我知道我有不少想要表达的想法和观点,但具体到怎么去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总是遇到问题,又或者,有时候反复去想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有些观点好像很有问题。我觉得可能是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于是想找些书来补补,我开始看的第一本就是这本书:《学会提问》【(美)尼尔·布朗(NeilBrowne),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 Keeley)】。

 


上周我说过,这个名字实在起得不好,封面也设计得很一般,如果摆在机场书店里,我大概率会错过——多嘴一句,这对很多上架销售的快消产品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你的产品名字、包装设计不仅要能抓眼球还要能准确传达你的核心价值。好在我是在豆瓣上的书单里自己找到的这本书。这的确是一本很有益的书,我认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尤其对于在中国大陆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这些人。我打算写两篇这本书的笔记。今天这篇,我打算把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阻碍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固有观念概括介绍一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买来细读,这本书值得反复多读。

 


01 你会正确提问吗?

  


在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学会提问”并不是一个多么受重视的品质。有时这还是一个缺点。我尤记得,我初中时是一个很喜欢在课堂上打断老师问问题的孩子——当然很大一个部分来自于青春期的SB表现欲。班主任极其讨厌我的这种行为,她不仅不鼓励,反而数次通过各种方式来严厉批评和禁止我的行为。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中,“听话”是一个远比“学会提问”重要而善良的品质。而就算老师们会在课堂上去要求同学们提问,也是要同学们问“有没有哪里不明白?”,而没有引导同学去对这个观点、这个概念、这个论证过程等层面提出质疑,其背后的价值观还是“听话”。

 

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在这种体系和观念下受教育的我们,很容易养成“海绵式思维”。也即:我们是一坨海绵,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海绵浸入水中的过程,吸收吸收吸收。“海绵式思维”并非一无是处,它有两个优点,一是它能让你吸收大量的信息,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复杂而非单一的;二是这是一种被动型思维方式,它对于接收那种已经被安排好的信息时,快捷而有效——这就是我们被教育时的路径依赖导致的。

 

然而,“海绵式思维”最大的缺陷就是,对于如何处理繁杂信息,有效判断信息含金量,没有提供工具。

 

我不想就此批判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并提及到东西方文化下的价值观的差异,免得又有人说我写的东西不接地气。我想表达的只是,“学会提问”是一个很现实有用的态度,也是我们当代人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运用到的思维能力。


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态度,以及是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工具。

 

也许有人会问,我好好的工作生活,为什么要带着“批判性思维”?不要戾气那么重,总想着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吧。不是这意思,就我自己的理解,带着“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快速和准确地找到一件事的真相,或者,我举个很生活化的例子:

 

减肥是很多人想要做的一件事。然而,互联网上关于减肥的原理、做法太多太多了。有说不要吃碳水只吃肉的,有说要戒糖的,有说要运动的。而且,小红书上一个专家出来提一个论点,你转头就能在知乎上看到另一个专家截然相反的论点。在这种时候,所谓的专家的论点都自相矛盾,我们应该相信谁呢?

 

如果你带着“批判性思维”,你就可以相信自己。因为,它可以帮你从两个专家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这跟你是不是某个领域里的专业人士没有关系,这套方法是让你从各种信息里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而带着“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比之“海绵式思维”而言,就是“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或信息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或信息过程中积极与对象展开互动。互动中一个最关键的方法就是,不断提问、正确地提问。强势的批判性思维甚至要求我们对所有的主张——包括自己的,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在书里,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questions)下的含义里包含三个维度:


  • 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 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 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02 阻碍批判性思维的固有观念

  


要学会建立“批判性思维”,作者在书里总结了不少我们应该警惕的思维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问题,去避免,才能试图去建立。

 

  • 思考过快

思考过快导致的后果是,你所得出的结果只是一种“习惯”或“经验”,而不一定是这件事本来应该的结果。在思考重大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学会“慢思考”,要把这件事的所有方面穷尽,然后问,为什么。

 

  •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会跟思考过快交缠在一起,阻碍我们的思考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每周固定推送“本周运程”的各星座营销号。刻板印象之所以如此顽固,是因为它可以加速我们的思考,降低思考门槛。如果我们总带着刻板印象去思考问题,很有可能会跑偏,过早关闭我们的思考过程。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通常会先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方面的特质,然后把这些特质跟这个人的一切联系起来。我们总喜欢去判定一个人到底“好还是坏”,然而没有人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情境里这个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想想那些在恋爱中被骗的人,他们是不是被晕轮效应所影响,只看到了对方优点所带来的光环,进而认为他这个人一切都很好?

 

  • 信念固着

我们一旦开始思考,都必然带着旧往的经验、习惯、信念,很多时候这些东西在我们心里可能是坚不可摧的,但是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对这些旧往东西绝不言弃的做法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巨大障碍。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只把那些可以确认我们既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而面对陌生的,甚至侵犯已有信念的证据,统统归为“不靠谱”。

 

  • 可得性启发

这是指我们很容易根据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从而形成一种快速找到结论的心理捷径。这种情况会出现,很大一部分情况是因为懒。我们只根据目前已有或最新得到的信息去思考,而不是去寻找那些对这个问题思考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那可能意味着很大的困难。

 

  • 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一个现象,它指向的是一个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思考习惯:怎么容易就怎么回答。

 

  •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就是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围绕自己来运转,自己的需求最重要。而这也是导致巨婴过多的重要原因。

 

  • 一厢情愿

在书里,作者把一厢情愿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最大障碍。一厢情愿最直接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这个事实是符合我的信念、我的价值观的,而不是拿事实与信念去印证、去求真。

 


本周比较忙,就不写个人思考了。也许下周会写。下周我会继续再讲讲,这本书中如何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批判性思维去那些荒谬的言辞,以及,建立好批判性思维之后如何正确交流的。

 

— END —


一点个人小笔记。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回顾往期精彩:

阅读笔记 | 网购模式对传统毒贩生意的冲击

阅读笔记 | 贩毒集团是如何做公关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