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岁上中科大,23岁博士毕业…如今成网红?这种“网红”请多一点吧 | 北美留学生日报

风云之声 2022-10-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美留学生日报 Author 黄三穗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我转我自己。




14岁上中科大、23岁博士毕业。

袁岚峰有着天才神童般的过往,
却一朝成了人们口中带有贬义意味的“网红”。

有人不解发声:

为何这个时代下,
好多学霸当上了“网红”?

但我们要说,这种“网红”
还是多一些吧!



提到袁岚峰教授,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做的那档科普栏目《科技袁人》,很少再有人提及他的“神童”过往。

1992年的时候,袁岚峰14岁,青春飞扬的年纪里,他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

两年学完小学和初一的课程,放在任何一个年代,无疑都是“神童”级别。



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教的内容都会,袁岚峰父母找到校长成功让孩子跳到二年级。

到了二年级,依然没什么可学的,继续跳。

三年级学到第二个学期期中考,又跳到了四年级。

直到五年级最后两个月,袁岚峰直接跳到了初中。

赶上当时的大环境是国家鼓励人才跳级的,于是,小学到初一,普通学生要花六到七年才能学完的内容,袁岚峰一共只上了两年。

然而那时候他的“开挂”人生,才刚刚开始。



由于是自己考进来的,虽然14岁进了科大,袁岚峰所在却并非人们熟知的“少年班”,而是属于“少年班之外的少年大学生。”

当时他所在的92级化学物理系里,总共有30多个学生,其中有3个人只比他大一岁。

由于身边的同龄人基本都是“神童”级别,在中科大,袁岚峰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特别,和同学之间也相处愉快。


示意图


1997年香港回归,全国振奋的日子里,袁岚峰也开启了他的“第二人生”

那个时候,袁岚峰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也是在这里,诞生了一直沿用至今的“胡不归”这个网名。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兮胡不归”。既应了那时候举国同庆的景,也应了袁岚峰自己心里的景。

接触网络后,袁岚峰开始陆续在BBS上发表文章,和网友们讨论感兴趣的话题。

这也可以看作是后来袁岚峰走上“科普大V”之路的前身。


袁岚峰博士答辩后与导师朱清时的合影


2001年袁岚峰获得中科大博士学位。不仅如此,三年后,他的博士论文还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拿到博士学位后,袁岚峰马不停蹄,接连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别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

然而“一路开挂”的袁岚峰,此时却越发迷茫了。


他日常接触的化学物理研究中,面对的事物过于实在、具体,兴趣却与研究逐渐背道而驰。

袁岚峰意识到,研究并非他的心之所向。

而博士阶段在网络上的发声和人们探讨科普,才是他真正想继续的事情。


袁岚峰(右四)与导师Roald Hoffmann(左五)


2006年,袁岚峰回到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工作,任副研究员。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熟悉了。

2015年开始,袁岚峰在新浪微博以“中科大胡不归”账号做量子信息科普。

一篇看着像是标题党的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实则内藏真才实学反响非凡。袁岚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累计粉丝200多万。

2018年他创新多媒体科普形式,与观视频工作室合作推出的“科技袁人”节目,迄今在全网播放量已经超过一亿


“我,科技袁人”


同年,袁岚峰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入选的都是在某个科学传播领域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

入选者既需要有积极的科普态度,同时还要在传播形式上有创新、传播内容既科学权威又通俗易懂、表现突出、影响力大。

“科技袁人”这条路算是真正走了出去。




先撇下网红的定义不说,袁岚峰教授凭借多年积攒下的专业知识和科普技能,为网民们开启了科普界的大门。

微博280万粉丝、B站“科技袁人”账号总播放数超过3000万…


虽然领域外并非人人知其名,但在相关领域,多年来一直话语权不减,极具影响力。

再回到开篇问题,为什么学霸们都去做网红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网红一词之所以逐渐贬义化,

是因为随着市场红利效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流量变现这条路来谋生。从中批量化诞生了一群靠博眼球、蹭热度起家的“网红”。

而不是作为网红本身有什么过错。

有位网友总结得很精辟:

“不是说学霸都争着当网红,而是这些学霸一旦静下心来给普通人做科普,那很容易就能红。”

之所以会红,是因为脑子里“有货”。

这是一万个大众网红比之不及、终生无法赶超的地方。

当一位科学家认认真真去做科普,传达给大众的能量自然不是科技业余爱好者所能替代的。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网红”市场如此饱和,“科技袁人”仍能脱颖而出的原因。



说起学霸网红,其实近年来我们见过不少。

致力于网络普法一线的罗翔、休学创业的“清华段子手”毕导,包括昨天日报推文里的何同学……

没有他们,我们不会知道薯片掉到地上了到底还能不能吃;


毕导B站视频

也不会知道诸如“我爸是检察长,假冒领导的儿子算招摇撞骗罪吗”这种平时我们设想不到的法律问题;


B站:罗翔说刑法


更不会因为看到有识有为青年做出“AirPower”,而对科学产生崇敬之心。


何同学B站视频


他们红,不一不是因为胸有丘壑腹有乾坤

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入公众视野,传播知识,实则是普罗大众之幸。

他们是很多人口中的“网红”,
带给公众的能量却胜过万千网红。

即便这是网红,也令人肃然起敬。


ref:

中科大新闻网《袁岚峰当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劳动报《“科普网红”是如何炼成的?--中科大袁岚峰:为科技界发声》

刺猬公社《14岁上大学,23岁拿博士,一位“昔日神童”的迷茫与归来》

袁岚峰《我是如何14岁上大学的?》



扩展阅读:
留学生新冠确诊后:无人帮忙,住院无望,一切靠自己自愈 | 北美留学生日报
本拉登没死?拜登暗杀海豹部队?为了大选这什么爆料都出来了… | 北美留学生日报
“你傻逼!你闭嘴!” 川普气势吊打拜登,连任稳了?总统辩论全回顾 | 北美留学生日报

背景简介:文章2020年10月19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 北美留学生日报14岁上中科大,23岁博士毕业…如今成网红?这种“网红”请多一点吧),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