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觉醒年代》能让“00后”泪流满面?

吴柯沁 余驰疆 人民文娱 2022-03-21





《觉醒年代》有两个创作重点:第一,堂堂正正宏大叙事;第二,认认真真塑造“人”。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


|作者:吴柯沁

|编辑:余驰疆


即便是二轮重播,《觉醒年代》依然吸引了不少目光。这部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大戏,豆瓣评分高达9.2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鲁迅……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那段时光,革命先驱用信仰谱写了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以此为主线,《觉醒年代》用生动的镜头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对历史名场面的还原,令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

这部剧热播期间,中美展开高层战略对话,许多人将百年前后的相似场景进行对比。剧中,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只得到丧权辱国的条约——列强仍旧无理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汪大燮更是哽咽道:“你我,何颜以对国人哪。”


百年之后,在2021年3月18日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面对美国无理挑起争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回击道:“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讲话。”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受尽屈辱。


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方强力回击振奋人心。


彼时,弱国无平等外交;

而今,中国以实力书写底气。

因此,在《觉醒年代》的众多评论中,有一条获得高赞:



剧鲜活场景捂热冷冰冰的文字


《觉醒年代》中有几个经典场面,热血、震撼、直击人心。也正是画面讲究、情绪饱满的场景,吸引了一波又一波“90后”“00后”,在视频上留下满屏弹幕。


名场面一:毛泽东出场,“他来了!”

在这段镜头中,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刻画出了当时长沙乃至全中国的疮痍。

在一场大雨中,乞丐趴在地上捡窝窝头,军阀骑着高头大马赶开人群;

小商贩的一车鲜鱼倾倒在地,阁楼上的富太太指指点点;

穷人家的孩子在雨中等待被卖,而富人家的少爷在车里吃着三明治……


青年毛泽东,就在众生百态中的场景中,踏着污水,冒雨而来,“自风雨和苦难中而来,如光般耀眼”。弹幕瞬间满屏:“他来了他来了”“是他来了”“终于来了”。


这也是毛泽东饰演者侯京健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不到两分钟的片段,剧组调集了近600人,布置了一条170米长的街道,组织大量摊点,每一位群众演员的服装和造型都经过了严格筛选,6台洒水车同时“下雨”,拍了足足一天。


名场面二:鲁迅怒写《狂人日记》

剧中另一个充满寓意的场景,是重现鲁迅作品《药》和《狂人日记》的诞生过程。小偷被当街斩首,穷苦百姓却在看着甚至盼着这一幕,在人头落地的刹那,争先恐后地去蘸血,只因为迷信里人血能治痨病:—“我的孩子终于有救了。”甚至有路过的大爷啧啧摇头:“如今刀法不如满清利落,血太少。”

鲁迅见饿殍千里,见人们深陷于封建思想,内心备受冲击,于是提笔做刀,落笔写下《狂人日记》。没日没夜地连续写作后,在手稿完成时,他仰面躺地,缓缓吐出两个字:“成了。”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给当时麻木的中国人下了一剂猛药,也向黑暗社会投下一颗重磅炸弹。鲁迅在绝望中呐喊,撕破旧社会的丑恶:“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名场面三:陈独秀送子留学

这个片段播出后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一包炒糊的南瓜子,一次拥抱,一场长久的注视,父爱无声。

导演张永新用背影和沉默表现父子间的羁绊——并非轰轰烈烈的告别,却更胜于千言万语。

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从此离开故乡,为了心中的救国信仰毅然踏上危路,陈独秀深知这一别应该就是永别。下一个画面,兄弟俩走向刑场、英勇就义,许多观众泪流满面。


可以说,剧中鲜活的场景捂热了历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历史书上的革命先驱不再是一个个遥远的名词,他们穿越时空和我们实现了真正的共情。



正如陈独秀饰演者于和伟说的:“这部剧不喊口号,而是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从中寻找答案。我们希望能够借这部剧让观众看到,百年之前我们的先辈用怎样的付出和努力来保护这个民族。”



如何塑造接地气的英雄?


为什么《觉醒年代》里英雄人物能让那么多观众,那么多90后、00后落泪?导演张永新给出了答案,因为《觉醒年代》有两个创作重点:第一,堂堂正正宏大叙事;第二,认认真真塑造“人”。

他说:“文学是人学,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

如何塑造活生生、接地气的英雄?且看辞职时的鲁迅:


难怪网友评论:


而陈独秀在阅读完《狂人日记》后,兴奋道:


网友们又纷纷替鲁迅表示:大可不必!

而被网友戏称为“干饭人”的陈独秀会研究涮羊肉的吃法,在聊天时烤花生,就连被李大钊拉着逃跑时都不忘拿着筷子。


紧接着网友又扒出一些“一枝独秀”的台词,比如

工人葛树贵说:“您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还亲自包饺子呢!”

陈独秀调侃到:“我还亲自上厕所呢!”


这些都不得不让网友刷新对“我以为的陈独秀”的认知。


于和伟是第三次扮演陈独秀,他曾在电视剧《中国1921》和电影《建军大业》中两度扮演。


因此,一开始收到《觉醒年代》的邀请时,于和伟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既长得不太像陈独秀,也觉得人物重复拍没意思。然而读过剧本后,于和伟被“从人的角度去剖析和讲述”的历史叙事所打动,最终决定再次出演。

拍摄过程中,张永新、于和伟包括其他演员,都会各自去看人物传记,好多次他们都会放下手里的文本,夜里三四点互相打电话,沟通和交流心中感想。张永新说:“这样的情况不下十几次。”



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新范式

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细致入微地揣摩角色性格和情感成为《觉醒年代》剧组的共识,用心和用功呈现画面中更加真实和鲜活的革命者形象,这才让这些人物真正走进观众心中,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事实上,从《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到最近的《山海情》《觉醒年代》,制作精良的主旋律作品不仅收获了市场的良好反馈,也吸引了一批年轻粉丝。这些主旋律影视作品,不仅为同题材作品提供了新范式,也在用更贴近当代受众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着历史的温度。


由此可见,当代的年轻观众有着自己的审美和判断标准,在多样化的创作题材中,主旋律作品只有通过精良用心的制作,摆脱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实现年轻化、当代性的表达,细腻真实地刻画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才能真正实现和观众之间的审美共通和情感共鸣,实现作品的创新突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