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常识 | “潮汕”位于中国哪个位置?包括哪些市县?

潮风 荐稿 志说岭南 2024-04-11

最近有篇略带挑衅意味的文章——《汕尾:说了多少遍,这里不是潮汕》在微信朋友圈里爆发了一场口水大战,那传说中的潮汕地区到底包括哪些市县?本文一一解答。




本文分:概述、名词渊源、区域范围(有很多个版本的潮汕地图)、地理概貌和历史沿革五部分:


Teochew


     概述
潮汕


大海之滨谓之“”,有山有水即是“”,潮汕旧称“潮州”,英文名Teochew(旧时洋人根据潮州话音译)、TeoSwa、Chaoshan,指广东东部地区的潮州文化影响区域。



襟山带水的潮汕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北方移民主要栖息地及当下海内外三千多万潮籍儿女的心灵之所、红头船商帮(潮商)魂牵梦绕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典文化橱窗”。潮汕文化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既较为完整的继承了华夏正统文化,也极大地融合了该地的海洋气质。纵观潮汕历代建制史,该地曾有过的行政名称包括“揭阳戍(秦军营地)”、“义安郡”、“瀛洲”、“潮州”、“潮州路”、“潮州府”等。


时至今日,潮汕人以祖居地潮汕平原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东亚、南洋、西欧、北美和澳洲等五洲四洋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早在明清时期便被称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他们以“勇于开拓、刻苦耐劳、善于经营、诚信重义”著称于世,其在世界各行各业都有着极高的成就,于近代始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子系,潮汕人同根同祖,只需一句“胶己人”(自己人)便会紧紧团结在一块。



潮汕地区向有“粤地闽风”、“南人北相”之说;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誉。

①谓“南人北相”或因潮人机灵而稳重,这一特性为潮汕带来了“东方犹太人”之别名;又或因潮汕虽地处东南但潮汕人体征却偏似北人,这已为遗传学、分子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所证实;


②谓“海滨邹鲁”系因该地自宋代以来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此说文出陈尧佐诗句“海滨邹鲁是潮阳”(陈尧佐,宋咸平三年状元,曾在潮为官,宋仁宗时期升任丞相,系留声潮汕的十相之一);


③谓“岭海名邦”系因这片“五岭以东、浩海之北”的封闭区域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灿烂、物阜民丰、风情独特且在海内外饮誉已久;


④在此详述“粤地闽风”:纵观所有权威古籍均道潮汕曾属福建,且语言文风民风皆与闽地类同,而有别于粤地其他州府。《通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及唐代地理总志《十道志》皆言“潮州,潮阳郡,闽越地。”北宋地理全书《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亦道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说:“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人等。”


那“潮汕”一词的渊源是?它具体涵盖了哪些行政区域?为便于看官了解,接下来小编将分别按名词渊源、区域范围、地理概貌和历史沿革四部分展开表述:




一、名词渊源

关键词:天津条约,黄冈起义,市政厅


“潮汕”一词肇始于1904年建成的“潮汕铁路”;

1907年5月22日,随着丁未潮州黄冈起义爆发而开始大范围见诸报端(新加坡《南洋总汇报》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从此广为人知(“丁未潮州黄冈起义”是由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许雪秋策划发动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乃日后诸多民主武装革命之先声,这次武装起义先于1911年的辛亥武昌起义四年,在旧民主主义的革命中创下了“六个第一”,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高度评价说,“此次死难的同志都属同盟会干部,若无此次诸烈士轰轰烈烈足丧满虏之胆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义师一举而鄂督瑞澄入军舰之美果。”);

1921年汕头建市并正式成为粤东之“北潮南汕两核心”之一(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要求将潮州开辟为通商口岸,后选址潮州府澄海县沙汕头,是年开埠的汕头被恩格斯称为“远东地区<除五大通商口岸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港口”,1921年汕头埠与澄海县分治,紧随广州成为广东省第二个省直市政厅);


民国黄金十年(1928-1938),汕头的强势崛起,正式接班潮州府城成为广东省第二大城市,自此“潮汕”一词深入人心(汕头成为全国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

新中国解放后该词被作为原潮州府整个辖区的行政区名称(1949年至1952年)标注于广东省行政区划版图,1958年县级潮州市成立,自此“潮汕”一词正式取代“潮州”成为潮州府旧域新名。

然而,该地向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内潮汕人与海外潮籍侨胞缺乏信息往来,“潮汕”这一称谓在海外并未接过“潮州”的衣钵,故“潮州”(指潮州府,即潮汕地区,而非今狭义上的“潮州市”)、“潮州人”的称谓在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更为人们所熟知。

可以说,“潮”字代表的是古典的潮汕,深有历史文化底蕴,而“汕”字代表的是时尚的潮汕,富有现代都市气息。


 

二、区域范围

关键词:义安郡,潮州府,汕头市


潮汕地区大致包括哪些市县?它的范围又有多大?

诚如开篇地图所示,潮汕地区并非许多读者所理解的“潮州市+汕头市”,其所指范围远比以上两市大得多,只因行政区划变革不断,相关定义并未能以一刀切明确,毕竟中国市县行政版图就像干不了的泥巴,市县分分合合较为频繁,故得分几种情况来分析,总的来看,可分狭义和广义、核心与延伸,故此,我们不妨理出一条主线来看这不是行政地名但社会影响力却远超行政概念的“潮汕”大致是怎么一个范围:

结合该地历史沿革和文化影响范围,潮汕地区可分七种版图,即“34、八九、潮义文”。

Ⅰ.潮汕核心区——潮汕三市

我们经常能在各式传媒平台上听到“潮汕三市”或“潮汕揭”等说法,这里的三市指潮州、汕头、揭阳,即“潮汕核心区”,是整个潮汕地理概念的内核,1991年,原汕头市正式拆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详见李宏新的《1991:潮汕分市纪事》);

截至2015年底,以上三市下辖10区1市5县:

汕头市: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和南澳县

潮州市:湘桥区、潮安区(含枫溪区)和饶平县

揭阳市:榕城区(含空港区)、揭东区(含蓝城区)、普宁市(含普侨区)、惠来县(含大南山侨区)、揭西县


Ⅱ.汕头专区——潮汕四市

又称“小粤东”,即在潮汕三市的基础上加入汕尾市(即海陆丰地区),以上四市曾同属汕头专区管辖,这种划法似乎更符合普罗大众的理解:一来汕头和汕尾,前有潮汕“头”,后有潮汕“尾”;二来海陆丰地区与潮汕核心区近亲近缘且同属一个语言文化体系;然而,以上理解失于片面。从历史渊源来看,无论是前面所述潮汕三市(七邑)还是接下来将提及的潮州八邑、九邑都属原潮州府版图,而海陆丰地区则一直属惠州府版图,故两地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认同有异;从地名取意上看,汕尾这座成立于1988年的年轻地级市在起名时多少有些对应当时广东第二大城市“汕头”之意——以汕尾镇(海丰县属镇)为新的行政中心并将其确立为海陆丰地区的市名,可谓借“天时地利人和”之合。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从历史关系上看汕尾与“潮”字几无渊源,但与“汕”字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者“兄弟名”、二者“同地情”(1958-1983年隶属汕头地区)、三者“血缘亲”,发展当需顺应潮流、尊重现实,汕尾人属潮汕大家庭一份子是不容置喙的。


Ⅲ.潮州八邑

即在核心区的基础上加入丰顺县,丰顺县旧称潮属八邑之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从被划入兴梅专区(今梅州市),1953回归潮汕,至1965年再被划入梅县专区,今属梅州市。

“八邑版图”在海外潮人心目中认可度极高,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潮汕三市”。以下是潮州八邑分别与今内地行政区划版图所对应之辖区范围:

海阳-Teoann(潮安区、湘桥区)

潮阳-Teoyall(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

饶平-Joepen(饶平县、南澳县)

澄海-Tenhigh(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

普宁-Poeland(普宁市北部及东部平原区)

揭阳-Kityall(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

惠来-Hwelie(惠来县、普宁市西部山区)

丰顺-Hongsoon(丰顺县)

Ⅳ.潮州九邑

即在潮州八邑的基础上加入原潮州府大埔县,该县直至1936年才被划离潮汕,1953复归,至1965年又被划入梅县专区,今属梅州市。

自北宋至清初,涌入潮州府的“省外移民潮”未曾间断,而内部间的迁徙和越海走闯南洋的潮州人亦与日俱增,时潮州府南部海患不绝、北部又时有俚乱,为便于管理,朝廷曾在潮州府北部分分合合析置梅州/嘉应州数次,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最终奠定程乡(梅县)作为闽粤赣边区州府驻地之行政基础。析置嘉应州后不久(1738年)潮州府始置丰顺县,由是域内余下九邑组成新的潮州府版图,这一行政架构在潮州府内相对稳定的延续了近两个世纪,这恰好是潮州文化的成熟期,在外潮商又跻身中国近代三大商帮之列,在纸媒往来与口耳相传间,“潮州九邑”的提法渐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通行既久,即约定俗成。

这里特别提一下“大埔”,该县属潮客两系文化缓冲区,一个最典型的范例就是潮州曲乐(新中国成立后梅州当地文化部门将大埔县的“潮州外江乐”改名“广东汉乐”)和客家山歌在该县并存,故很多最迟于清末民初出生的大埔籍文人(如碧野、邹文怀等)仍有很浓的潮州情节;然而从语言层面上看,诚如古籍所载“澄海无客,大埔无福”,基本通行客家方言的大埔县与通行闽南话(潮州话)的县邑间似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隔阂,因此清末部分在外大埔商人并未加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潮州会馆,这或许是“潮州八邑”的说法更盛之因;


Ⅴ.潮州府旧邑

即清雍正十一年(1733)之前版图相对稳定的明清两代潮州府,范围包括潮州九邑和梅州市的程乡县(今梅江、梅县、平远、蕉岭),然而由于“嘉应五属”(即今梅县、平远、蕉岭、兴宁和五华)的叫法沿用至今已有近300年之久,加之“客家”一说自上世纪客家学创始人罗香林正式创立以来已风风火火宣传了近100年,普通梅州大众似乎已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认同感。“分辖”已久且自成一体,所谓的认同似已无人论及;


Ⅵ.义安郡(瀛洲)

在大陆以外地区,不习惯用“潮州”二字的海陆丰同胞往往以“义安”一词替代“潮州”,义安即潮州府前身,其辖区范围包括今潮汕三市、汕尾市东部、漳州市南部和梅州市除兴宁、五华以外的整片区域;


Ⅶ.潮汕文化覆盖区域

包括潮州九邑四市+漳州南部,该图几乎涵盖了整个粤东和闽南地区的潮文化影响区域。


 

 


三、地理概貌

关键词:省尾国角,莲花山,南海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之闽粤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潮汕人称之为“省尾国角”。


从行政划界上看,潮汕地区东北面与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平和两县接壤,西北面与梅州地区为邻,西界惠州地区,南濒中国南海,往东则与台湾岛隔海对望。    

 从地形单元上看,潮汕地处八乡山、阴那山、韩江中游谷地及凤凰山山地以南,东西地跨莲花山脉东麓至粤闽边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整体低平、土壤肥沃、农产丰富。地貌以平原为主,山地、台地、丘陵为次。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大江河,另有黄冈河与龙江,平原区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平原、龙江平原五部分组成。其中龙江平原与其他几片平原空间上不相连接,此外还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如韩江中游的归湖盆地、榕江上游河婆盆地、黄冈河上游的三饶—茂芝盆地;濠江两岸、惠来狮石湖、南澳后宅等海积平原。


潮汕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多优良港湾。其东起饶平县大埕湾,西止海丰县红海湾了哥嘴,全长500多公里,有大小岛屿169座和南澎、勒门2组列岛,海湖3个。最大海岛为南澳岛,面积106.85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为79公里。



总的来看,潮汕大陆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北回归线横贯中西,界分南北,气候宜人。然而,潮汕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加之该区域地少人多,历代沿“江浙闽沿海”不断涌入潮汕地区的中原移民使这里不堪重负,潮州府自明末以来便是广东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早在上世纪末,总面积不到10918.5平方公里的土地便需扛起供养1400万户籍人口的责任,矿产资源贫乏和人均耕地不到3分田的现状一方面逼迫着潮汕人去搏击风浪,向外拓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潮汕人“耕田如绣花”的行事风格,进而催生了令人艳羡的“潮汕三宝”:“雅致细腻、精美绝伦”的潮汕工艺品、“中国最高端菜系”潮州菜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潮汕姑娘(当地人称“姿娘”)——
















四、历史沿革

关键词戍、县、郡、州、路、府、专区


潮汕各邑设置时间(未含已废县名)

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秦王朝置揭阳戍,隶属南海郡;

前111年,汉王朝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

331年,取消揭阳,始置海阳、潮阳,隶东官郡;

413年,晋王朝始置义安郡;

523年,饶平县、南澳县一带划回福建。

开皇十年(西元590年),隋王朝罢州设县,次年,以潮水往复为名,于义安县设立潮州,“潮州”一名诞生;

隋朝开皇十二年(西元592年),划归福建。

隋朝大业三年,西元607年,罢潮州为义安郡,隶扬州,再次划回福建;

唐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唐王朝复潮州;

唐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回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观察使;

唐贞观十年,西元636年,改属岭南道;

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回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 西元742年,改潮州为潮阳郡;

开元十年,西元751年,从江南道析出,改由岭南道管辖。758年,复名潮州;

1121年,宋王朝新置揭阳县;

1279年,元王朝设潮州路;

1369年,明王朝设潮州府;

1477年,始置饶平县;

1524年,始置惠来县;

1526年,始置大埔县;

1563年,始置澄海县、普安县(普宁);

1575年,南澳岛开始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军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

1576年,始置南澳(镇);

1582年,改普安县为普宁县;

1738年,清王朝始置丰顺县;

1858年,辟潮州为通商口岸,同治纪元改以汕头为商埠,隶属澄海县;

1912年,原清代惠潮嘉道(军事)改置为潮循道(行政),道治在潮安县。改南澳厅为南澳县,海阳县改名潮安县;

1914年,设潮循道尹(驻汕头)统领广东省东部;

1921年,设汕头市政厅,与澄海县分治。

……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原汕头市政厅重新建制,设立潮汕专区。

1953年1月与惠阳、兴梅专区合并为粤东行署,中心设于汕头;

1956年2月原惠阳地区析出,设立汕头专区;

1965年兴梅析出设兴梅专区,汕头及下辖县改为汕头地区。而后又几经变动。但汕头市均为地方或专区党政机关所在地。

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大埔县、丰顺县划入梅县专区;

1981年11月,汕头市划部分土地创办汕头经济特区。

1983年7月,实行地市合并,建立市领导县体制,汕头下辖澄海、南澳、潮阳、揭西、普宁、揭阳、饶平、惠来八县和潮州市(县级)。定于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潮安县,将潮安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1日,潮州市被列为省辖市,享受市(地)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决定: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潮州市(县级)分置为湘桥区和潮安县,汕头市饶平县划归潮州市管辖。1991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从原揭阳县析出部分区域建揭东县,后将县城榕城镇及周边城镇合并为榕城区建立地级揭阳市。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普宁、潮阳撤县设市(县级);

1994年4月,国家批准澄海撤县设市(县级)。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汕头市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汕头市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撤销汕头市河浦区、达濠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撤销县级潮阳市,分别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撤销县级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

2011年5月1日,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面积扩大近9倍 。

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复揭东撤县设区,设揭东区。

2013年3月,关于潮汕三市合并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  。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复潮安撤县设区,设潮安区。

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作了回函,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调研设立副省级“潮汕特区”的可行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