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知多少 | 涨知识 广东这条“文化河”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家乡河”之一

独眼 志说岭南 2024-04-11

你心目中“最美家乡河”是什么模样?


去年9月,

由中国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中国水利报社)

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新浪微公益

共同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启动。


共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向主办方积极推荐,

46条各具特色的家乡河参加角逐。

经过大众网络投票,19条河流入围专家推荐阶段,

经由水利专家、社会学者、文化名人、生态学家、媒体记者等18位专家共同认定,

10条河流最终登上首届“最美家乡河”榜单。

其中广东著名的“文化河”榜上有名

这十条河,诉说着动人的故事,传承着历史的风华


如渭水,她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她汇聚着秦岭的清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一路奔涌,汇入黄河。涛涛河水养育了半坡大地的先祖,浸润了周秦汉唐的辉煌,滋养着八百里秦川,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形成、强盛和壮大。

如汉江,银河之水天上来,带着《诗经》《楚辞》的文脉和风度;她像雄风万里呼啸而去,带着两汉王朝的余韵和气势。极目楚天、碧水苍茫,她吟诵着千古绝唱泽被华夏的心腹之地,诉说着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

如韩江,将韩愈的功绩镌刻于潮汕的山水。韩文公和苏东坡都在此留下了那被收录于《古文观止》的雄文,圣僧和八仙造桥的故事至今仍在传唱,她见证了周恩来朱德“八一”部队南下潮汕途中那场惨烈的三河坝战役,她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东方犹太人”。

如丁万河,一头连着古黄河,一头连着大运河,穿越历史云烟,经历波澜壮阔。如今,“昔日黄河分洪道,楚韵汉风换新颜。”

如疏勒河,“水草丰美”,哺育古老的丝路文明。她是河西走廊的重要水域,是敦煌文化的“母亲河”,一带一路的“民生河”。

如下枧河,刘三姐门前有条河,山歌唱出壮乡的欢乐。这里河满歌,这里歌成河。歌因水而美,人因歌而乐;山因水而秀,人因水而活。河里流淌着爱情亲情的美丽传说,水中荡漾着今天明天的美好生活。

如永安溪,风光旖旎、水质优良,拥有完整的原生滩林和中国最美的生态绿道;她形如玉带、宛若仙境,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她展现出无限的诗情画意,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

如木兰溪,是溪流,是江河,无需更名;论大小,论长短,不必丈量。她,化水为乳,滋养着一座“古府新市”;她,以血为脉,成就了一座“文明新城”。这里屹立着千年长堤、百代雄陂的治水传奇。

如沂河,流淌着红色的基因,红嫂和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至今还在两岸传唱。河在城中走,城在岸边长。碧波美如画,巨变谱新篇。

如璧南河,发源于大山深处,穿镇过街汇入长江,见证着山城的生态变化。










古阙青山  最美韩江
—— 广东韩江


韩江古称员江,恶溪,溪中多鳄鱼,危害沿江百姓,故又称鳄溪。唐朝韩愈因“谏迎佛骨”而“夕贬”潮州后,决心为民除害,在江畔搭台,做《鳄鱼文》祭鳄驱鳄,百姓为纪念韩愈而将其改名为韩江,曾经的恶溪就此具有了温润儒雅的“人气”。韩愈的《鳄鱼文》和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同被《古文观止》、《古文笔法百篇》所收录,祭鳄治鳄和颂扬这件事的两篇文章同为千古经典,堪称一项文化奇观。



文化:一条姓氏命名的河流



广东的四大江——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中,韩江是唯一未因方位却以姓氏来命名的。1300多年前韩愈与这条江的一次缘分交错,就此奠定了韩江的人文基调。

韩愈在历史上早已远去,却留下了一根文化的红线,紧紧地拴住了人心。韩愈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了韩江先民的向学精神,助推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在这里传播。韩江上游的客家人和下游的潮汕人,自古有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上游,号称“世界客都”的梅州,山里的客家人视读书为唯一走出贫困的出路,至今共走出220多位大学校长(含校长、副校长、书记和院长)。较知名的如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同济大学原校长薛尚实、吉林大学现任校长和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李元元、杭州大学原校长吕志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原校长杨明、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原杨国昌等,近年来,梅州市宣传部门正在重点打造“大学校长之乡”等一系列城市品牌。

而下游的潮汕自古便被称为“海滨邹鲁”,是我国文教成就最高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共诞生进士近700人,与广州并列为广东文教成就最高之东西两极,人均进士方面则居岭南第一。另有十位丞相曾到此为官,故有“十相留声”之说,潮汕与江浙同为国内最盛产大学的两个地区,至今共诞生大学校长逾1000人(含校长、副校长、党委书记和院长),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如北京电影学院首任院长陈波儿、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马思聪、中山医科大学首任校长柯麟、香港浸会大学首任校长林子丰、汕头大学首任校长许涤新、广东财经大学首任校长李鸿昌、复旦大学现任校长和中山大学原校长许宁生,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语大学原校长陈雨露、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原校长郭任远、中山大学原校长曾汉民、同济大学原校长郑寿麟、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时期的“东方哈佛”)校长郭承恩、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杜国庠和陈唯实、深圳大学原校长蔡德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蔡诚、中国外交学院院长陈辛仁、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校长郑木明、首都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原校长许祥源、华北大学校长吴贯因、河南大学校长黄际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黄丽松、新加坡国立大学原校长林彬、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任校长陈祝全、义安学院首任校长刘英舜、哥伦比亚国际大学校长李大西…是名副其实的文教胜地、岭海名邦。在潮州有一条全国最长的牌坊街,它正是潮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应证。

除了正统教育文化,千盘百折的韩江滋养的水土,还培育出了独特的乡土民俗文化。潮剧、潮汕民居、潮州音乐、青龙庙会、潮州大锣鼓、“文化踩街”、工夫茶、潮州菜、潮绣、潮州木雕、潮州彩瓷……精雅别致的潮汕文化闻名遐迩,举世瞩目;客家山歌、围垅屋、糯米酒、银丝米粉、腌面、擂茶、让豆腐……原生纯朴的客家风情喜迎八方,走向世界;以及造型独特、为潮客共有的被称为中国四大民居之一的土楼(饶平、大埔),皆凝聚着潮客人民的智慧,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韩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是联络韩江两大族群情谊的重要纽带。




故事:一处人才辈出的地方



韩愈在潮州任期短短八个月而兴“四利”,一是为民除鳄;二是治水兴农;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延师兴学,使得潮州民生安宁、人心向学。为纪念韩愈德政,从此韩江、韩山、韩堤、韩山师院、祭鳄台、侍郎亭等相继出现,正是“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除此之外,还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流传至今。例如,“韩文公走马牵山”、“仙佛造桥”等。韩愈在江畔双旌山种下的橡树,成了潮州学子赴科考前夕虔诚膜拜的图腾。韩愈在潮州实现了仕途逆袭,唐宪宗看到韩愈解释祭鳄的奏章后,不仅把韩愈调回,还予以提拔重用。韩愈离去,但潮州人以韩为师,人才辈出。潮州府学共走出三位状元(一文二武)一位榜眼一位探花,另有原籍潮汕的文状元两人,曾走出过八位尚书王大宝、黄际遇、翁万达、郭之奇、陈贤斋、盛端明、黄锦、许应睽,其中翁万达有“岭南第一名臣”之称,被明世宗褒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或誉之为国之“干城”,明代改革家张居正说他“(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屈一指焉”;郭之奇则官至内阁首辅,是明王朝为国殉身的最后一位重臣。

韩愈虽然最终没安家于此,但这位“一代文宗”在这里开创的时代却影响了这片土地一千多年,及至近现代,潮汕大地更呈人才井喷之势,且花开海外,在政界领域,有“带领华侨和泰国土著击败缅甸侵略者而建立吞武里王朝”的泰皇郑信、“大海盗、飞龙人主”张涟等8人曾在海外开疆拓土建立王朝,到了现当代更有“泰国民主之父”陈家乐、“柬埔寨在位最长的首相”洪森等28位潮籍人士曾出任海外国家元首。东南亚最繁荣的国家新加坡和泰国的国会议员和国家部长均以潮人为主。在科坛,有院士(不包括社科类)44人,其中两院院士36人,这当中有两获得诺贝尔奖风向提名的“世界人工细胞之父”张明瑞、“中国最早的双料院士、30位国家名片科学家之一、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侯祥麟、“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航空航海生理科学奠基人”蔡翘、“中国大陆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奠基人、总理导师”杨遵仪、“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现代声学奠基人,首位2年内拿下哈佛大学学位的学生”马大煪、“中国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总设计师、首席专家”范本尧、“中国核潜艇之父、感动中国人物”黄旭华、“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五院士头衔”孙大文、“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港科院创院院士、诺贝尔风标引文桂冠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卢煜明等一批科学领域里的世界级领军人物。此外还有一批科学巨匠因种种原因未获院士头衔,如“中国地理学开创者、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利物浦大学首位地理学博士、《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地理学卷主任”林超、“日内瓦大学终身教授,发现世界最小粒子顶夸克的原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吴欣等人。

在人文社科界,潮汕是国内四大人才高地之一,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1世纪人才报、《大学》杂志社联合发布)统计,潮籍学者20人(其中18人生于本土),占粤籍五分之二。此外,民国以来较为知名的顶尖学者和作家中,仅在中文领域,就有包括有“亚洲文化的骄傲、当代中国硕果仅存的国学大师、港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饶宗颐、“乡土文学作家,‘五四’新文学开拓者之一、问题小说代表人物、港中大主任”许地山、“中国性学研究第一人、文妖、民国三大博士(胡适 顾维钧)之一”的张竞生、“南詹北夏,一代词宗、著名国学大师”詹安泰、“南秦北杨、著名散文家”秦牧、“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著名散文家、美食作家”蔡澜、“中国新闻史学界一号人物、“丰碑”,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荣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方汉奇、“新闻学开拓者,办中国第一份新闻学刊”黄天鹏、“《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总编主编,提出在这里 读懂中国”的江艺平、“编写潮州乡土历史、地理、文化教科书第一人”翁辉东、“北京大学首位中文博士、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著名翻译家、中科院副院长、第一书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梅益、“著名语言学家、中大中文系主任”曾宪通、“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主舵、北大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洪子诚、“文艺理论,暨大中文系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20世纪125个有影响的女性”饶芃子、“著名诗人、诗人,“有清易代之际第一完人”曾习经、“红学家,国务院中文学科组召集人、华东师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郭豫适、“中国当代戏剧创作三驾马车”之一。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多次获国家话剧界最高奖”的郭启宏、“著名学者、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赵令阳、“彗星式的高产作家”洪灵菲、“民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戴平万”、“左联五烈士之一”冯铿、“武侠小说界“东邪”、“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之一。

而在哲学领域则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华南师大校长,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杜国庠、“南陈北艾、主办南方大学兼第一副校长(校长系兼任)、华南师大校长”陈唯实、“中国政治学开创者”郑麐等一批智者,经济学领域有“被周总理倚重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汕头大学首任校长”许涤新、“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建第一个中国计量经济模型,美国能源部、美国联邦储备金监察小组、世行、兰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花旗、中银等机构顾问”刘遵义、“总理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兼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聘顾问,《经济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萧灼基、“央行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及北外校长、最年轻省部级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社科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商经学会副会长,孙治方经济科学奖”郭克莎、“美国联邦环保署科学顾委,最高荣誉Fellow称号”吴俊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创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陈观烈、广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李鸿昌等人;在教育学领域有“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厦大副校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潘懋元、“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创会会长、名誉会长。大紫荆勋贤”吴康民、“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邹剑秋、“学贯中西兼长文理,开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先河、河南大学校长”黄际遇、“连任华南师大附中校长17年、华南师大副校长,中国教育50年50人”吴颖民等著名教育家,法学领域有“南京财经大学法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沈木珠等人。

在艺术领域,书画一块,潮汕历来名家巨匠辈出,是中国名画家最密集的地区,单现当代就有“岭东画坛宗师”王兰若、“徽派领袖”赖少其、“中国美协副主席兼顾问,广东画院院长、省美协主席”林墉、“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杨之光、“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南洋国画界一代宗师、民国十大华籍国画家之一”陈文希、“水墨鸡王,金陵派十二家”陈大羽、“墨竹南刘北董”刘昌潮、“中国画变革先驱,画中雀可罗,长安画派代表”罗铭、“国际书法家联合会执行主席、新加坡书法之父”陈声桂、“香港美协创会主席,唯一获国际小行星命名的中国画家,杰出华人奖”萧晖荣、“”“新加坡画坛宗师”范昌乾、“中国第一个美术界女博士、广州美院主任”林蓝、中国画坛百杰方楚雄、陈政明、林丰俗、杜应强、肖映川、黄国武、方土、林若禧等人,而唐大禧则是广东雕刻艺术界的两位代表人物之一,谢楚余的名作《陶》是中国油画史上被盗版次数最多的油画。摄影方面,陈复礼是“华夏影界“三老”,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陈绍荣是“美国摄影学会五星级摄影家、国际摄影沙龙主席”;音乐方面,潮筝乃第一筝派,潮乐有“华夏正声、唐宋遗响、中原古韵、东方交响曲、绿色音乐”之美誉,巨擘有如洪沛臣(乐圣,潮乐宗师、开南派琵琶先河,洪派潮筝始祖)、李嘉听(潮乐宗师,李派潮筝始祖)、萧白镛(中国二胡“三皇”之一)、张高翔(扬琴泰斗,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陈佐辉(中国著名鼓乐演奏家、广东民族乐团团长、南国鼓王)、郭鹰(上海潮州国乐团团长、上海筝会会长)、苏文贤(琴圣、琵琶苏)、陈安华(中国古筝学会副会长、南筝第一人)、张永之(南筝北传第一人)、欧细奴(大锣鼓乐创始人)、王泽如(琵琶王)、张汉斋(月弦张)、徐涤生(江南琵琶圣手)、杨广泉(岭海丝竹社创始人、泰斗)、林毛根(潮乐泰斗)、杨秀明(京华的一代宗师)、殷惠麟(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琵琶学会副会长)等上千名家;在西乐方面,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奠基人马思聪、亚洲三大音乐指挥家之一的朱晖、“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上海合唱团团长”郭亨基等人亦来自这片土地,而在戏曲舞蹈方面亦有“黎舞之母,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翘、“著名潮剧花旦、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得主、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姚璇秋、“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许南明、“中国戏剧梅花奖”张怡凰、陈学希、陈韵红等人。潮人在影视领域取得的成就有为令世人瞩目,这里诞生了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20世纪唯一世界级华人导演蔡楚生、香港电影殿堂级顶梁柱导演杜琪峰、武侠电影之父、武侠电影巅峰导演徐克、风云导演林岭东、荣誉满身的写实导演蔡明亮、香港非主流导演陈可辛、香港著名女导演张婉婷等一批电影大师,除此之外,还有周华健、肥猫、李修贤、孙燕姿、江独青、翁倩玉、周润发、郑秀文、杨千嬅、郑惠玉、郭妃丽、黄耀明、林嘉欣、蔡少芬、陈庆祥、方炯镔,品冠、光良、陈庭威、曾庆瑜、孙耀威、刘锡明、黄宗泽、万绮雯、汤镇宗、汤镇业、吴耀汉、冯浚伟、刘松仁、高钧贤、许碧姬、马德钟、马志伟、郑健乐、洪卓立、许廷铿、李南星、李铭顺、郑秀珍、马里奥·毛瑞尔、亚瑞克·阿莫苏帕西瑞、平采娜·乐维瑟派布恩、纳瓦·君拉纳拉、蒂娜·吉塔勒拉、李海娜等一大批海内外娱乐界名人,可谓群星璀璨。

潮汕不仅是文教名邦,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之乡,这里诞生了林智成、陈培臣、辜柳希、李得浓、吴松龄、庄稼、康惠芳等28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几占工艺美术大省广东的一半之多,工艺精湛的潮汕名品被视为国宝,多次用以赠送外国元首。

在体育领域,张德培是“第一位亚籍兼至今世界最年轻网球大满贯”得主,曾被视为亚洲人的骄傲,马清盛是中国篮球史上球员兼教练成就第一人,李宏平是中国第一个男子跳水世界冠军、“跳水王国的芭蕾王子”。美国游泳队总教练,蔡炎书是我国第一位重量级举重世界冠军。被中国举重界称为“临界线上的曙光”,许银川是中国弈林(象棋)“第一把交椅”、曾获三届象棋世锦赛冠军(第6、8、10届),陈育娟是首位女性世界记忆冠军、曾打破世界记忆记录,陈运鹏是国家游泳队总教练、带领国家游泳队在第25届奥运会夺得4金5银,至今潮汕共诞生奥运冠军6人,占粤籍五分之二,另有多人获奥运亚季军,潮籍还有其他赛事世界冠军逾百人,可谓体育之乡。

潮汕人善于烹饪,这里的菜系被称为中国最高端菜系,多次代表中国菜获得世界殊荣,其中潮府酒家连续三届被邀请以国菜身份参加世博会均获盛赞,这里盛产名厨,就连不做潮中国菜的亚洲首位米其林三星厨师、世界十大名厨之一、世界御厨协会亚太区秘书长郭文秀也来自这里,“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总顾问”蔡澜也来自此地,《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曾表示汕头是中国特别宝贵的一座美食孤岛。

群体成就显著的潮汕人正是因拼搏进取而早早地在清朝末年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在近代,韩江还向人们讲述了一段辉煌的商埠故事。自1858年以来,潮州、汕头先后成为通商口岸。地处韩江入海口的汕头商贸活跃,成了“香港-汕头-上海”一线的中心商埠。恩格斯曾经这里称为“远东唯一有商业意义的口岸”,在“百载商埠”汕头,小公园、海关钟楼等百年建筑和街巷,向人们展示了辉煌的开埠及华侨历史。华侨陈慈黉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其主人最早从事泰国大米生意, 开启了“陈黉利”商行时代。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陈立梅及其后嗣先后斥资在汕头埠一带兴建了400多座楼房,为鼎盛时期的汕头埠增添了繁华色彩。韩江承载的华侨故事是我国华侨文化独特的缩影,开创了韩江的美丽年华



乡情:“潮”“客”侨民是一家



当前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中原人一路往南迁徙,在韩江一带分别演化为两大族群,上游多山地孕育客家族群,下游为丘陵和平原形成潮汕族群。从目前的基因检测结果来看,客家人的血缘偏中国中南部,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客家人在古代迁徙途中与沿线各民族交融的结果;而潮汕人的血缘偏中国中北部,或因地形闭塞而更容易保留更多的较为古远的北方汉人基因,然而,两者亦都有着显著的南方性,潮汕人和客家人共饮韩江水,和谐交融,不是一家却胜似一家,他们同在粤东这片土地安养生息,亦同样有着走南闯北直至大洋的传统。


一衣带水、栖山而居的客家人在近现代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相比于历史不到四十年的梅州人称谓,客家人三字更为人们所熟知。从古代的嘉应人认同到现当代的客家人认同,客家学之父罗香林终极一生的付出功不可没,他提出“客家人并非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所说的蛮族,而是正统中原人后裔”,并倡议建立起了以梅州为核心区的嘉应方言区域(即客家地区)。如今客家学研究已在梅州和台湾新竹站稳脚跟,客家学者为此著书立说,所获成就,其著甚盛,蔚为壮观。近现代以来,韩江流域的梅州大地诞生了占全国客家群英榜上绝大多数的、举足轻重的名家名人,其中以军政界最为亮眼,古代和近代的名人有如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著名爱国诗人兼岭东教育先驱丘逢甲,客家人唯一的状元李威光,抗元英雄蔡蒙吉,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兰芳共和国建立者之一罗芳伯、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辛亥革命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等人,现当代则有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原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叶选平,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古大存和李坚真,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原国家邮电部部长杨泰芳,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总政联络部长、凯利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将军衔叶选宁,原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将军衔)肖向荣,原广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中将军衔)邓逸凡,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曾国华,革命烈士邓仲元、原国民党陆军上将罗卓英、抗日英雄谢晋元等人,在国外,亦诞生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等六位国家元首,前有父子元首,后有兄妹总理,此为佳传。梅州还是南方的足球之乡,民国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来自这里,此外,还有谢育新、古广明和李健华三位国脚。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中国现代美术大师林风眠,革命诗人蒲风,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张资平,客家学之父罗香林,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张棣昌,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雕塑泰斗李金发,著名学者古直,历史学家陈槃,著名山歌大王汤明哲,根雕大师王增丰,台湾殿堂级顶尖导演杨德昌、台湾殿堂级顶尖导演侯孝贤,娱乐界成就最高的艺人(之一)张国荣,纵贯线罗大佑,中国影协第四届副主席、电影评论家袁静,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黄启明等人。

客家人在科坛上亦取得骄人成就,至今共诞生30位两院院士,这当中较为著名的有如“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生于汕头,长于香港,原籍梅州蕉岭)、“中国中科院聘请的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潘毓刚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市政协主席、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主要设计者李国豪 、“中国肿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吴桓兴等人。

近年来梅州正以叶帅故里、世界客都为口号,大力挖掘本土旅游资源,因此客乡梅州特别珍视名人小屋,当地政府将其打造成了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浓缩着一个个名人的故事。客家男人走出远门,客家女人则扶老携幼,将吃苦耐劳、温柔贤良的品质植入骨髓,是顶起了半边天的铁娘子。客家儿女不管走出大山多远,内心都藏着对家乡、对母亲的眷恋。

韩江流域的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擅长经商,其中尤以潮汕人见著,潮商早在近代便已被称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并最晚在民国时期成为全球实力最强的华人商帮,当时华人钱庄/银行多为潮汕人经营,国内早期文献所称“粤商”或“广商”亦是指潮商,时清政府要求沿海四大营商省份商船必须上色区分,其中江苏为青头船,浙江为白头船,福建为绿头船,广东则为红头船,当初广东经商者绝大多数为潮汕人,故红头船商帮又特指潮商,潮商被称为“自带经济繁荣属性”,从广州十三行的强盛到上海滩的成型,再到现当代香港、新加坡、曼谷的开埠和崛起,及至当代深圳特区的欣欣向荣,潮商都是所在城市最为强劲的民营力量,而潮汕本土,从被恩格斯评价为“唯一有商业意义的口岸”至今,当地经济亦基本是靠民营资本盘活,深圳某市领导曾打趣说:“潮汕人若罢工一天,深圳经济将瘫痪”,事实也证明,在时代发展中,中国商帮也唯有红头船商帮长久不衰。

回顾历史,潮汕人很早就有沿江下南洋闯荡的传统。明清时期,韩江出海口就已形成港口,澄海东北角的樟林古港(而今在附近有一红头船公园)是清朝中叶中国三大港口之一,番客们(即今所说华侨)下南洋就从这里起航。一些华侨自幼生活在韩江流域,多通过韩江顺流而下,继而从汕头港出走乡关,旅居海外的华侨始终情系故里,在寄信汇款不便的年代,托返乡同胞将钱物信件带给家乡亲人,即“侨批”。这种“侨批”无担保无收据,依托宗族邻里乡亲之间的亲情和诚信,成了可信赖的“银信”,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

放眼全球,曾被评为国家级首富或洲级华人首富的潮商有逾百人之多,其中在当代较为知名的有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内地首富黄光裕和马化腾,泰国首富谢国民和黄子明、苏旭明,欧洲华人首富刘銮雄,欧洲华人首富周光明等人,潮商有浓厚的企业家情怀,其企业在绝大多数华商领域都是领头羊。潮商亦乐善好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人累计捐款总额(人民币)前十名中有4人是潮商,其中捐款最多的李嘉诚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捐款不断,单现金捐款便已达200亿元,此外还有300亿左右的股票捐款;排名第三的马化腾捐款现金和股票亦已逾200亿元,位居前十的还包括庄世平(已逝,将用毕生心血创建的两家银行无偿捐献给国家,其80年代所捐银行股当时便已值至少100亿)、刘銮雄(累计捐款已近65亿)。早在上世纪90年代,累计捐款破10亿的潮商便已有12人之多。韩江上游的梅州、河源方面,亦诞生了金利来主席曾宪梓、中国汉能董事长李河君、富源集团董事长缪寿良等著名的商界人士以及田家炳这类裸捐办学的企业家。此外,生于韩江河畔,地界潮梅间,身是梅州户,音是潮州话的朱孟依亦是商界大腕兼知名慈善家。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的韩江儿女依然身富不忘桑梓,他们热心家乡慈善公益事业,修桥铺路,捐资办学。

潮汕人、客家人、侨批……一条韩江,不仅将“潮”文化、“商”文化、“侨”文化融合荟萃,还将潮汕与客家两个不同的民系纽带般地缠绕在一起,凝聚起了“潮”“客”人民的原乡情结。




民生:千年古堤仍互民



韩江是粤东人民的生存之本,流域雨水丰沛,流经的地表广阔,径流量大,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洪水压力。韩江治理因而成为民生要务。

从唐宋时期起,潮汕百姓就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修筑堤围以防范洪水,至明朝中叶,基本形成韩江堤系,如南堤、北堤、意东堤、归湖堤、磷溪堤、官塘堤等。唐朝时韩愈兴修韩江水利,既使两岸百姓免受洪灾之苦,还因治水灌溉农田、发展桑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北宋澄海县盐官李前率民开凿南溪运河,连通了东溪和北溪,缩短了从北溪到潮州的漕运航程,还带来了蓄水灌溉分流的效应,为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直到今天,南溪依然在为粤东人民造福。清朝的潮州总兵方耀热心主持疏通韩江水道、增筑河堤,促进了农田的增产增收。其主持开凿的蓬洞河连接起了韩江东溪和西溪,既调节两溪水位又利于农田灌溉。经过疏浚的韩江,滋养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百姓。 

如今,后人亦居安思危。韩江古堤系经过今人的加固,继续守护着流域百姓。此外,韩江上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也肩负起了民生发展的重担。其中被誉为“潮州人民生命线工程”的广东省潮州供水枢纽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成为了造福粤东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人民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15年10月,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也正式开启动工,建成后将在韩江形成新的梯级控制体系,大大促进韩江流域的现代化水利、环保、航运、灌溉等产业的发展。



生态:协同治水显奇效



    韩江,茫茫隐伏在国之东南,八百里江水如龙盘虎踞,磅礴前行,直奔南海。浩渺的太平洋为流域送来了暖湿的气流,这一片原野,青山如黛,江水长流。壮丽的绿色生态景观一直是韩江的“王牌”。
    在韩江的源头地,清粼粼的江水连接着古村落,原住民与原生态相依相偎,深藏着淳朴的原乡情;韩江生态文化经济带规划以韩江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发达、景观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健康休闲养生区和宜居优质生活区。

    2016年3月,闽粤两省政府签订了《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粤闽协同治水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韩江下游,富有潮汕民居风格的潮州供水枢纽主体横跨江上,绿瓦飞檐,山墙凸显,将东、西溪两座拦河闸连成一线,使库区景观水清、岸绿、天蓝,被潮州市民亲切地称为“玉带横江”;而且,枢纽有效地控制了汛期来水和枯水期蓄水,大大改善了北溪、东溪等支流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是一项大型生态水利工程。



和谐:古阙巍峨青山秀



     在潮州供水枢纽库区蓄水后,以“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立于韩江之上的湘子桥(广济桥)恢复了明清以来的古桥风范,每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西段与中间十八梭船便连成一线,犹如长龙卧波,游人纷至沓来,在“湘桥春涨”的美景中流连。此外,韩江南北堤的古城墙也得以修复,江岸经过绿化美化、综合整治,建成了滨江长廊并于广济楼附近立碑以纪念。滨江长廊把韩江和潮州古府城墙链接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为潮州市民提供了一条绿色的文化长廊。长廊四时皆有醉人景观,徜徉其间,山光、水色、绿意、花香、鸟语和清爽的江风,予人以无穷的舒心与快意;尤其是每当春季来临,春雾如轻纱般随风飘来,更兼滨江木棉树竞相开花,高高树梢上的红花构成长达数公里的红木棉花带。江畔红花与迢迢的春水,巍峨的古阙,秀逸的青山,众多的名胜相融合,令游憩其间的人群仿若身处瑶台,位列仙班。
     一江韩水,奔腾千年,它见证了历史的漫长和厚重。未来的韩江,将会给两岸百姓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会成为助推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重要资源和保障。








渭水绕故园  最美是秦川
—— 陕西渭河


 渭河是八百里秦川的生命线,也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域面积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13.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818公里。从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进入我省,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咸、西安、渭南6市(区),境内河道长512公里,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渭河之水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沿线大中城市密集,集中着全省65%的生产总值,是我国工农业、国防、科研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乡情:滋养两岸  关中粮仓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2000多万人民聚居在河的两岸,在渭河之水的滋养下繁衍生息,也有了母亲一样的浓浓乡情。渭河的水灌溉着家乡的土地,成就了“关中粮仓”的美誉,一代又一代人在富庶的土地上度过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时光。
    人们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在滔滔的河流里行船打鱼,形成了传统农耕生活的美好回忆。渭河两岸美丽的村庄、古老的渡口、蜿蜒的河道都是浓浓乡情的美丽见证,折射着两岸世代人们的希望和梦想。其实,每一条河流都是乡情的堆积和寄托,而渭河,作为关中甚至陕西的“母亲河”,就是陕西最大的思乡之河。




生态:渭水泱泱  鸟飞鱼翔



    曾经的渭河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是历代文人雅士长久追逐和吟咏之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大批诗词泰斗都留下了千古咏唱。
    李白曾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冷朝阳也感叹渭水之滨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渭河出现了水资源枯竭、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防汛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经过五年的全线综合整治,渭河健康生命正在恢复,已经成为陕西最大的生态公园。
    宝鸡百里画廊渭河生态景观带将两岸美景串成了渭河沿线的一串夺目明珠,沿途有风景秀美、荷塘摇曳的眉县灞渭生态湿地公园,有被列为 “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渭河岐山段北岸的岐渭水利风景区,这里百鸟栖息、芦苇荡漾、渔舟唱晚,美景如画。 渭河杨凌段水清天蓝的水面景观在阳光的映衬下越发醉人,与大堤上优美的滨河景观带遥相呼应。
    依托古咸阳秦汉历史文化背景打造的渭河咸阳湖景观,有“渭滨公园”、“统一广场”、“古渡遗址”、“渭水晚情”等景点装扮,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情、古都咸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段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依托当地微地形修建的休闲娱乐广场,草绿林茂、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该段工程荣获了“绿色中国—2014年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



    西安草滩段平整的堤顶道路、碧波荡漾的徐徐渭水、鱼翔浅底的如画风景,犹如世外桃源;灞渭桥车游湿地作为全国首家车游湿地,水域辽阔、候鸟成群、芦苇飘荡、风光旖旎,以其独特的原生态景观、舒适的自驾游观赏模式,吸引八方游客。
    徜徉于渭南城区段的滩区生态景观公园,犹如置身花海,格桑花、油菜花、油葵花竞相绽放,吸引着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如今的渭河水清岸绿,风景秀美,成为了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之作。



民生:依渭而居  惠我富强



    渭河中游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后稷的子孙在渭河支流漆水河畔创立西周,周礼文化影响华夏几千年。秦在泾河上开郑国渠而卒并诸侯统一天下,此后通过对渭河流域水利开发利用,奠定了汉唐盛世的农业基础。

    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创者李仪祉修建“关中八惠”,开创了现代水利先河,也构建了关中现代化灌区雏形。以宝鸡峡为代表的引渭灌溉工程和渭惠渠等水利工程,造就了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关中大地。在渭河的滋养下,这里不仅是陕西粮、棉、油的主产区,关中城市带也依托渭河而兴起。渭河不仅造就了关中农业,也是关中城市、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沿渭群众依渭河而居,因渭河而富,因渭河而乐,渭河已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渭河综合整治建成了一系列生态公园成为了陕西最大的民生工程,依河而兴的小城镇,沿渭布局的现代产业,繁荣了经济、带动了就业、改善了民生。
    渭河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人们到渭河两岸骑行锻炼、观光旅游、散步健身,全面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发展:渭河迎宾  西咸帆扬



    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渭河流域自西周建立以来1000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十三朝古都的所在地,渭河见证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融汇。大唐盛世时首都长安城的人口超过一百万人,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渭河以其宽广的胸襟笑迎八方来客,以其博大的胸怀促进合作发展。
    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带,渭河依然默默地贡献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经过五年来的综合治理,渭河带动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高新区、工业园区和生态经济区等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傍河小城镇建设开始沿河布局,8个沿渭重点小城镇建设已经启动。
    毗邻渭河左(北)岸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渭南中心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渭河右(南)岸新规划了渭河南岸滨水东区和渭河南岸滨水西区,市区一河两岸跨河发展的框架已初具雏形。渭河沿岸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构成了南山北水的现代城市格局。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将进一步深入渭河北岸,跨渭河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国家级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建设的进程中,渭河作为核心地区带,作用更加突出,大西咸依渭河扬帆起航。渭河边的眉县猕猴桃加工产业园,是现代低碳工业的范例,与周围优美的环境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文化:孕育华夏  传礼家邦



    渭河文明源远流长,从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融合发展开始,到西周王朝创立周礼文化,再到周秦汉唐的辉煌历程,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过程中,13个王朝建都于渭河之畔,是华夏文明的宝库,沉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据考证,“中华”、“华夏”皆出自与渭河遥相呼应的西岳华山,渭河流域也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渭河流域,宝鸡的周礼文化、杨凌的农耕文化、咸阳的秦文化、西安的汉唐文化、渭南的三圣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所描述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水,指的就是渭水,也就是渭河。在无数的诗词歌赋中,渭河都以不同的形象展示着她的身姿。
    在开展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的过程中,陕西充分发掘渭河历史和文化,用深厚的文化重新激活人们对渭河的美好记忆,将文化与沿岸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有机统一,为古老的渭河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也为陕西建设文化大省增添了新的内涵。



故事:说古论今  丝路辉煌



    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因周、秦、汉、唐的绵延千年,形成了“关中自古帝王州”的特殊地位。大禹导洪治水、姜子牙渭水垂钓、后稷教农稼穑、苏东坡太白求雨,无数的渭河传说故事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泛舟之役、泾渭分明、灞柳风雪、草堂烟雾、人面桃花、雁塔晨钟、咸阳古渡,无数凄美动人的故事在渭河中流淌。而散布在渭河两岸的秦公大墓、凤翔东湖、秦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汉唐长安古城、大明宫、郑国渠等遗址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沿着渭河一路西行,成就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千年辉煌,如今又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纽带,见证沧桑文明古国的现代复兴。




和谐:人水相亲  人间天堂



    历史上的渭河,既滋养了沿岸群众,又为沿岸人民带来无限痛楚。
    2000多年来由于人类的滥垦滥伐和过度开发,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上游水源枯竭,中游水体污染,下游淤积堵塞,河流功能几近丧失,“小水大灾”时有发生。特别是2003年8月发生的渭河洪灾,使得华阴、华县地区一片汪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创。
    2011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十二五”期间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整治的重大决策。经过沿渭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五年的共同努力,渭河综合整治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沿渭群众由过去的怕水、惧水,到现在的乐水、亲水、居水,人水和谐的渭河综合治理理念不仅成为现实,更成为人类治理大江大河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

    渭水两岸星罗棋布的生态湿地和水面景观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一条横贯关中两岸700公里的渭河景观大道也成为全国最长的全民健身长廊。


    2016年2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保护母亲河”的全新思路,设立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形成一条涵养水源、保护水质、修复生态的绿带,实现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备的特色生态区目标,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公园。
    “不尽渭水情悠悠,东出潼关九曲流。”渭河正在逐步变身成为陕西关中百姓的安澜河、生态河、人文河、景观河、致富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陕西人民最美的家乡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15zs4dab&width=500&height=375&auto=0




际遇不悔  不负相思
—— 湖北汉江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我自川陕交界的深山峡谷里涓涓细流汇聚而来,穿过秦岭南麓的高山曲折,流经南襄盆地的起伏回环,跨越甘肃、四川、重庆、陕西、河南、湖北五省一市三十余地区,润及15.9万平方公里沃野,逶迤三千里路云和水,于汉口龙王庙与滚滚长江相聚,行至此,只为与你相遇。





乡情:江汉浮浮,江汉汤汤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玉带河之箭竹岭、留坝以西之紫柏山、汉源村之嶓冢山——听说你也曾因我从何而来争论了千年时光,我为你讲“伏羲画八卦”、神农尝百草,你听我诉女娲补天、牛郎织女,我说,我从故事里来。
        我生命落地的位置,在你临岸的小城,伴着竹排灯火、鹭船渔歌牙牙学语,应着余霞成绮、澄江如练蹒跚学步,看上空自由飞翔的阵阵群雁、水面散落游凫的点点野鸭,有与小伙伴们终日贪婪嬉戏的追逐风景,有听汉江号子与片片白帆长吟的记忆斑驳。至此,遇见你,三生有幸。
         “江汉浮浮,江汉汤汤。”你孕育着生命的奇迹,有“东方宝石”为你歌唱;你缔造着文明的肇始,有“郧县夏娃”为你正名,他们说,银河与大地相连,连接它的是一条河流,你,从天而来。



民生:湖广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我有上天慷慨的恩赐,从秦汉至明清,由云梦大泽成丰沃良田,我衔着两岸周身的稻浪翻滚、荷叶连天,享着“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拥你入怀,只为你,细细咀嚼的欢乐,风姿绰绰的身影。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4.6万余平方公里的广袤无垠,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你,铸就了故土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的丰碑,是你,让京山桥米的喷香、沔阳三蒸的鲜嫩,成为了我挑剔的味蕾,此生也无法抹去的挂念。他们说,是你,为我供给呼吸之氧,育我亭亭之身。





文化:上善若水,惟楚有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善若水,惟楚有才。”打开悠久绵长的华夏历史,无数的文化瑰宝与奇观璀璨而夺目,听说,它们竟多少与我有关。拂去郭店竹简2300年的尘土,揭开老子和道家学说隐秘玄幻的面纱;楚汉之争,战火硝烟燃尽,“汉王”刘邦演绎厉兵秣马、筑坛拜将、成就以汉之名的传奇;千古隆中对、传世出师表,襄阳草庐歌颂良相诸葛、卧龙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流芳……我带你寻迹神农先祖的足迹、探访丹江口水底的均州城;我带你领略青铜的幽光、倾听诗经的吟唱;我许你醉心于编钟曼妙的节奏、感怀于“诸子”未尽的才情。只为你能,满腹经纶,高情远致。



故事:博古通今,灿若星河


        “博古通今,灿若星河。”我曾在黎明的清晨到过你身边,站在微凉水边的青石上,透过朦胧的雾霭,迎着日出的薄光,听你将女娲补天的博大之爱,牛郎织女的唯美之恋娓娓道来;我曾在初春的午后到过武当之巅,站在丹墙翠瓦的金顶,穿过缭绕的云海,沐着和煦的清风,看漫山杜鹃将“大岳武当,共祈太和”这至高至大的清正元气孕育重生。每当深秋的月夜,我都爱酌一杯小酒,感受诗歌之父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深藏的无奈与苦涩;每当冬日的黄昏,我都爱听一曲《阳春白雪》,扼腕范蠡莫愁“不自由,毋宁死”郁结的愤懑与凄美;也爱在小雨淅沥的窗边,抿一口清茗,体味茶圣陆羽“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隐怀的豁达与从容……
         你在历史的更迭轮回里不断演绎着千古帝王、忠臣良相的一幕幕精彩;你在时代的大浪淘沙里不停书写着拓路先驱、骚人墨客的一页页绝伦。你赐予我禀赋与灵气,我继承你如诗的飘逸隽永,如风的气质胸怀,世济其美,历久弥新,新闻巨子杨潮、戏剧泰斗曹禺、写实作家池莉……许许多多的后来者也在你曾浸染的这片土地上继续闪着光、发着热。他们说,是你,为我拂去心灵之埃,成我翩翩之态。




发展: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漾舟汉江上,挂席候风生。临泛何容与,爱此江水清。芦洲隐遥嶂,露日映孤城。自顾疏野性,难忘鸥鸟情。聊复与时顾,暂欲解尘缨。跋涉非吾愿,虚怀浩已盈。
        我性情温和,鲜有脾气,也曾不辜负历史的造化,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以一水之力,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承载着“黄金水道”之盛名,夹杂着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帆樯如林、往来如梭,余音绕梁,百舸竞渡。然而时间久了,日子长了,也抵不过对自由的向往、对奔腾的渴望、对你无顾于我的诉求。明代历时277年,我怒吼了35声,清代走过296年,我傲慢了113回,民国见证38年,我猖狂了29次……“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数十县市悉成泽国,千万黎民流离失所。我看见,你阔步而来,我颔首微笑,这是第一次,你为了遇见我,主动而来。
       这是一副扁担、一对箢箕、一把铁锹沿江修堤的故事,徒步千里为你支起绿色屏障;这是一辆自行车、一套水手服、一根船锚绳抛石固脚的故事,往返万次为你造就褐色长龙。修水库、建涵闸、固堤防,如火如荼,丹江口、王甫洲、崔家营、雅口、兴隆、新集、碾盘山,七个梯级开发水利枢纽工程规模初具。
        集大禹治水之智慧,效愚公移山之决心,建成了以丹江口水库为骨干、中下游堤防为基础、支流分流和民垸蓄洪综合运用的防洪系统工程。这一次,是我,主动而来,为你注一剂静心良药,为你,一颦一笑,一莞尔一回眸之新生。




和谐:恢廓大度,兼济天下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你,一捧净土;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为你,一弯清流;“绿满荆楚”、生态助力,为你,赤子匠心,一众虔诚。
         我从你的一头走过,碧水涛涛,香樟片片,琴台大道和知音大道在我的一侧,车流如梭,人影绰绰,在绿色林带里徜徉,在亲水平台间流连。号子声、鸣笛声、吆喝声,是昨日光景里,你流转的故事,月湖桥、江汉桥、晴川桥,是今日风情中,你不变的情怀。这一次,是我,主动而来,为你抹一笔俏丽容妆,为你,郁郁葱葱,层林尽染之新颜。
         我在首都干燥的空气里辗转了数十个年轮,也曾于万里长城的烽火台,感叹历史厚重的磅礴,也曾于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台,肃穆家国荣辱的庄严,我欣喜于这座城市崭新多彩的容颜,我尽情于这个地方书香气质的修养。可每当隆隆的鞭炮将我从梦中惊醒、皎洁的月光将我的孤单倒影,“异乡客”总是在我脑海浮现,“家乡水”总是在我心头萦绕……
         为掬一捧汉江水,也曾有人尽无穷智慧,开沟挖渠、引水破鄢,使屠戮生灵的“战渠”演变为惠泽一方的幸福渠;为尝一口家乡甜,我默然等候十年光景,丹江那一汪澄清,为你蓄积,渠首那一闸奔腾,为你引路。你沿唐白河、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蜿蜒流过,你通过隧道穿越黄河,沿着京广铁路西侧一路北上,我欣然,终在颐和园团城湖与你相遇,像极了你多年前来时的模样。这一次,是我,主动邀你而来,为你唱一曲华丽赞歌,为你,恢廓大度,兼济天下之新举。



        千百年前,我软红香土,熙来攘往,千百年后,你筚路蓝缕,甘之如饴。
        我记得旧屋的门前有开阔的小院,迎面是青翠的堤坡,繁星的夏夜偶有流萤熠熠穿梭,我曾仰望黑夜星空的天河,想象那是你走过的脚印;我记得枕边发黄的《诗经》,它曾陪伴我痴狂整个青春,我曾心心念念的浪漫与爱情,都是你讲给我听的模样;如今,手边常握的杯水,依旧是记忆里清恬的姿态,那是我对故土最挚诚的热爱,是我对你最无与伦比的思念……它们说,是你,为我撑起感恩之爱,造我雍容之德。
        愿时光不减,愿岁月长流,即使总会垂暮,哪怕终将别离,你依然还是你,而我,愿来生,还能与你,相遇……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619hlgy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碧波美如画  嬗变谱新篇
—— 山东沂河


    沂河,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沂河源出山东省沂源县鲁山,流经淄博沂源、临沂沂水、临沂沂南、临沂市区、临沂兰陵、临沂郯城,至江苏省邳州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黄海。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17325平方千米,河面最宽达1540米;沂河在山东省境内全长333千米,淄博境内全长107千米,临沂境内全长226千米,被临沂人民誉为“母亲河”。



乡情与民生:意蕴悠长  惠泽百姓


    有河流经过的城市是幸运的,她会给城市带来无限的魅力。临沂因水而生,因沂水而名。水的流淌,犹如生命繁衍和律动,水的波光,映照着人间喜怒哀乐。沂河,犹如母亲哺养了临沂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曾几何时,沂河河水清澈见底,清晰可见河底的石头和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当一抹翠绿染上金黄色,白雾般的轻纱笼罩着河面,沂河水朦朦胧胧一片,空气中飘移着草的清新、花的芬芳。沂河水尤其是在旭日东升时最美,水倒映着的蓝天、白云、绿树、红日清晰可见,微风吹起那美丽的画面随波荡漾,迎着初升的太阳,一闪一闪的发出彩色的光,一到夏天,连绵的天,河水暴涨,鱼儿随着河水浮出水面,爱打鱼的人们冲着小船,撒下鱼网,捕鱼捉蟹。“马逐芳春草路竿,胜游应说到沂川。和风软泛桃花浪,暖气轻浮丽日天。俗虑尽随流水去,襟怀都向碧波前。追思点瑟当年事,吟咏归来兴浩然。”这是明代诗人伍文献游览沂河时所写的七律。



    经济的发展常常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沂河也曾水质严重恶化,水浑浊并发出阵阵臭味,而今又是负舟润田、诗情画意的沂河。新世纪以来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以河为轴、综合开发的大幕徐徐展开,走出了一条“闸坝将河水蓄,河道变身旅游路,主题广场遍分布,花草仙子翩翩舞,观光农业悦双目,社区滨水更宜居,琅琊新景风光好,大美临沂鲁南树”时代发展新路。生活工作于沂河两岸的临沂人,始终没有离开沂河的关注与呵护,正如母亲无时不在的爱一样,对沂河的亲情慢慢融于奔流不息的沂河水,北起山东沂源,南到江苏沭阳,五百公里长的沂河两岸上中下游,都留下了人们创业生活的痕迹。沂河的血液在身上流淌,沂河的形象在心中成长,对沂河的崇敬爱恋更加深沉。



生态与发展:水清岸绿  景观宜人


    人类自古沿河而居,从未离开水源。沂河两岸城市的发展与沂河密切相关。上世纪老的沂河大桥比水面高不了多少,遇大雨水漫桥面汽车通过时胆战心惊,河两岸光秃秃除了村庄见不到一点绿色,现在两岸分别建有百公里长的滨河大道。大道内测波光粼粼、绿树成荫,外延一片片高楼拔地而起。一河清水两岸绿色,河在城中走,城在岸边长。



    早在2003年,临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始终坚持 “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以水利风景区为依托,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生态功能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主要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强力推进,拉开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序幕。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十年的努力,以河为轴两岸发展的城市框架,八河绕城,河河相通的大水网格局基本形成,让临沂这座北方都市的大气豪迈中平添一份别样的温润与灵秀,15座闸坝节节拦蓄,蜿蜒的沂河,静流如歌,形成了一坝一风景,一闸一景观的串珠型湖泊景观。蛟龙卧水,飞虹横贯,水、岸、滩、堤、路、景、城一体,成为滨水生态特色凸显的最佳宜居城市。临沂市先后荣获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市场名城”和“中国地热城”等荣誉称号。2012年11月,成功创建山东省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2013年7月,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文化与故事:阅尽沧桑  传承孝贤


    水灵动了沂蒙,水文化丰腴了沂蒙。沂河淘淘东流去,阅尽人间盛与衰,千年流淌,流走的是水,沉淀的是历史。从东夷文化的第一缕曙光开始,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凿壁偸光”匡衡等无数先贤圣哲,灿若星辰。更有沂源猿人遗址、并寨汉画像墓、阳都故城、银雀山汉墓群等文化古迹两岸错落点缀。沿沂河而建的书法广场,将书圣文化、园林文化和现代水文化相融合,演绎古今文化临沂的变迁;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小埠东橡胶坝,犹如蛟龙俯卧沂河,发挥着拦蓄调洪重要功能;红嫂广场、凤凰广场、风帆广场等一百多个沿河建造的精品工程,形成全球“水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龙舟赛、F1赛艇等世界级水上赛事都在这里群雄逐鹿;16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珍珠般点缀百里沂河健身长廊,4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山水相映,桃粉梨白,市民共享其乐。信步沂河岸边,杞柳轻摇,沂河人家泛舟河上,好一幅江南烟雨画卷。回眸孝河,千年流淌,倾诉着古河底蕴的沧桑与虔诚,王祥“卧冰求鲤”,让孝河镌入历史敬仰的孝贤圣地。




奉献与巨变:感天动地  凤凰涅槃


      淮海战役的硝烟历历在目, 100多万乡亲拥军支前,10万革命烈士血洒热土,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撼天动地,沂蒙精神感动全国;淮河治洪的岁月里,沂蒙人民割舍良田11万亩,170万群众全力奋战,40万人搬迁家园,410多人因公致残或牺牲,为淮河治洪做出重要贡献。
      1996年建成的小埠东橡胶坝,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最长的橡胶坝,拦蓄1.6万亩景观水面----形成沂蒙湖,与橡胶坝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临沂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依托小埠东橡胶坝陆续开展的沂河两岸开发,将临沂逐渐打造成是一座美丽的滨水生态城。沂河景区成为国家水利部命名的首批水利风景区,跻身于全国最大城市湿地,沂河综合治理工程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沂河两岸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完美诠释着人水和谐的“临沂样本”。



      这是一条涌动着开放激情的河流,从洪荒远古,到辉煌文明的今天,沂河在不知疲倦的流淌过无数岁月后,承载着齐鲁文化精粹,一路开放向前,滋润革命老区实现凤凰涅槃的华丽嬗变,海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四通八达,十大支柱产业经济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中国商贸名城、中国物流之都、全国文明城市一张张崭新的城市名片,伴随沂蒙山小调的悠扬旋律走向世界。
    《道》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水之灾兮,人之过矣;水之兴兮,民之福矣。河亡病兮,政之失矣;河之康兮,国之盛矣。蒙山巍巍,奏千秋谐音;碧水滔滔,颂沂河华章。
      奔腾不息的沂河水像母亲一样孕育了沂蒙人,在今天这样一个巨变无声的时代,这条大河,更加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她像诗一样有韵有形!千万沂蒙儿女凌波而舞,踏着沂水之强音,以与生俱来的激越,一定会舞出现代幸福生活的精彩。










幽谷溪流美如画  续写绿色新传奇
—— 浙江台州永安溪


一笑风光如画里,何人独棹打鱼船。
在仙居,永安溪是母亲河,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的永安溪如诗如画, 
今天,我们依然欣喜,
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


生命之河:逐水而居  孕育文明



    “逐水而居,依山而建”是人类的天性。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仙居,从古自今,永安溪就是仙居人民的生命之河。
    早在9000多年前,在仙居永安溪畔的一个河谷平原,灵江流域的文明之火在此点燃。永安溪畔的仙居下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台州市文管会等考古专家闻讯赴仙居考古。经鉴定,这是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遗址。浙江省与台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对这里进行过多次挖掘,从渔猎到稻米的种植,采集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从下汤人到如今的50万仙居人民,以及仙居下游的灵江流域,永安溪川流不息地哺育了台州一方人民。她不仅是仙居的生命之河,也是台州的生命之河。





商贸之河:漕运兴旺   交通动脉


    “白帆如云云盖溪,竹排相接密如堤。”这是永安溪运输繁忙景象的写照。史载,永安溪运输最繁忙时期,木船达七百多艘,竹筏达三百多张。这种蔚为壮观的运输场面,如万马奔腾,千矢齐发。抗日战争时期,仅食盐一项,每年经永安溪水运即达三万多吨。永安溪成为台州沿海与内陆的交通大动脉。

    在历史上,来自沿海的食盐等货品物产溯灵江而上,进入仙居后沿永安溪至皤滩,再由皤滩陆路经苍岭转销至浙、赣、皖、湘等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桐油、瓷器等货物则由陆路经苍岭抵达皤滩后,装船起运到临海、椒江等地,再经海船销往宁波、上海等大城市。除去像皤滩一样的大埠头外,永安溪的各大小支流上也到处是小埠头林立。这些小埠头以津渡的形式存在,它们与通往邻县的通衢孔道相连,商旅往来、货物运输,其繁忙程度并不亚于干流上的通商大埠。对此,明代时曾有一位文人不无夸张地说过,永安溪水道上即便像九郎溪广业渡一样的小埠头,其吞吐货物的能力也能让河南以漕运兴旺的溱洧自叹不如。


      永安溪繁忙的水运也为仙居民间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仙居旧时有许多人依托永安溪水运贩卖食盐致富。而事实上,伴随盐业发达的,还有药材、布匹、桐油、硫磺、木材等贸易的繁荣。为此,明代的时候,政府曾相继在城关河埠设置河泊所和通商所,收取税收,管理水运。在政府的主导下,永安溪沿岸的商贸进一步兴盛。

      到了1957年,仙居至临海白水洋公路建成通车后,永安溪悠久的航运历史才画上了句号。喧闹的永安溪,变得幽寂起来,只有那渔鹰翻起的涟漪,搅碎沉落溪中的夕阳;只有那渔翁的放歌,唱破一溪的宁静。



人文之河:英才荟萃  流芳百世



    仙居永安溪最早的名字叫乐安溪。到了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仙居开始设县,以溪为名,叫乐安县。五代吴越宝正五年(公元930年),百姓们奋力治理水患,企望风调雨顺永远平安,于是县名改为永安县,乐安溪也改名为永安溪。到了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把永安县改名为仙居县,但永安溪没有随县名的更改而更改,因为百姓仍祈望永安溪永远平安。



    千百年来,有多少仙居英才从永安溪上扬帆远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名载史册;又有多少全国知名人士向永安溪溯流而来,留下了不朽的文化。

    出生在仙居朝阳峰下的唐代诗人项斯,是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大诗人杨敬之见其人其诗,大加赞赏,逢人便夸项斯的诗才人品,四处推荐项斯,形成了“说项”的典故,流芳百世。元代著名画家,被人称为诗书画三绝的柯九思,他的墨竹被历代画家所推崇。南宋兵部侍郎陈仁玉,仙居城关人,他撰写的《菌谱》,成为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专著。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仙居白塔厚仁人,他与奸臣严嵩作殊死斗争,名垂青史。

    而向永安溪溯流而来的有大禹。传说治水英雄大禹在仙居治水时,在淡竹千丈峭壁上凿下蝌蚪文,以示后人。被称为中国八大古文字之谜的蝌蚪文,凸现在仙居淡竹的峭壁上。

    来自另一个国度的佛教文化,于东汉末年溯流而上,在仙居永安溪边石牛村外落脚,在这里建起了石头 禅院,成为“台州的梵刹之始”,仙居成为了台州佛教文化的发祥地。

    道教文化,也乘一叶扁舟,向永安溪溯流而来,在括苍山下,“开辟”了道家第十大洞天——成德隐玄之洞天。


    沿着永安溪溯流而来的还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把儿子送到仙居桐江书院就读。还有著名诗人王十朋、地理学家潘耒等等数不胜数的名人,他们一拨拨如潮涌,给永安溪增添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永安溪上的长帆,鼓胀起饱满的希望,推动着仙居文明之船。
    仙居人对永安溪的情节是悠长的,至今,仙居永安公园、永安街、永安花园小区等,仍冠以永安之名。




绿色之河:两岸成荫  水色天光



    通过实行河长制、五水共治、禁止河道采砂、永安溪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水利建设等措施,永安溪又恢复了昔日的荣光。溪流纵横,两岸绿树成荫,鹅卵石的河滩,白鹭成群,鱼虾嬉戏,水色天光。永安溪被专家喻为“幽谷溪流、清澈见底、终年不枯。据水质专家分析可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依托永安溪良好的生态资源,仙居高起点谋划永安溪绿道综合开发,投资1.75亿元,修建了长达500公里的绿道,由1条主绿道、多条辅绿道构成“叶脉型”,其中主绿道(主脉)总长112公里,打造“神仙情缘”主题,主要沿仙居永安溪边,沿线串联了仙居县大部分自然与人文景观点,被誉为“中国最美绿道”,并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遵循“低碳生态、以人为本、文化挖掘”原则,永安溪示范段由城区永安公园出发,途经南峰山、飞凤洞、漂流码头、木口湖森林公园、杨梅基地、现代农业园、高迁古民居,抵达神仙居旅游度假区。依托溪边现有道路改造,极力避免对耕地、林地和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地取材与采用高新技术材料相结合,建设了众多的亲水平台,让每个人可以与永安溪亲切接触。


    以永安溪为主背景,在驿站及沿线村庄的建筑设计上,按“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要求,体现传统与现代、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高度融合。为满足市民多种服务需求,还合理布局了一批精品主题酒店和特色民宿、驿站、自行车租赁点,积极发展农家乐、创意农业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绿道与永安溪相依相偎,缠绵悱恻,书写着绿色的传奇。




发展之河:生态为本  科学跨越



     仙居从 2003年的“生态立县,打造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到“建设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跨越兴县、特色名县”到“绿色发展、科学跨越”为主题,打造壮美神仙居、柔美永安溪、秀美田园、和美乡村、醉美新城区、善美仙居人这六张名片,建设中国山水画城市。这十多年来,无论是发展思路,还是战略理念,仙居都将永安溪放在主角地位,成为战略目标的核心资产,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发展金名片。

    全省首个县域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国家级生态县、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县、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杨梅)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

    呵护永安溪,就是着眼未来的发展。






万河前九里山   楚风汉韵换新颜
—— 江苏丁万河



      丁万河位于徐州市鼓楼区北部,西连故黄河,东接京杭大运河,全长12.5公里,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曾是清康乾年间为黄河的分洪道,名水线河。1984年重新开挖,形成现在的河道。
      丁万河曾经污染严重,2012年徐州市政府耗资近5亿对其进行河道综合治理,拆除搬迁百余家工厂、煤码头、养殖场等,彻底消除黑臭,成为一条靓丽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观河。
丁万河现在承担着上游故黄河分洪和九里山以北的排水任务,并向徐州市区故黄河、云龙湖、奎河等进行补水,同时为20万亩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乡情:徐州人创造的河



       丁万河曾经被叫做水线河,曲折蜿蜒,贯穿徐州北部。清代康乾年间,它是黄河重要的分洪道,当黄河泛滥,水线河便波涛汹涌,一股黄流,从丁楼冲向万寨。因为携带了大量溶沙,所以,河床逐渐淤积,“分洪道”变成了淤滩。1984年,徐州市政府决定疏浚该“分洪道”,并改名“丁万河”。当年11月,共35000参与者,以手挖肩抬为主,全面开挖河道,冒严寒,斗冰雪,克服积水、流沙等重重困难,苦战60天,到1985年1月15日,胜利完成开挖任务,两个月共挖土方240多万立方米,创造了高速、优质、安全施工的新纪录。
       丁万河的起点“丁楼”,即位于古汴水或故黄河之上;丁万河的终点“万寨”,即位于古泗水或故运河之上。丁万河的奇特是:一条小河,牵起两条大河。这里民风朴素,民情醇厚,一切显示农业文明或河流文化的风俗、习惯,都在这里熠熠生辉。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唱大戏,是这里人的所爱;捏泥人,剪喜字,绣花鞋,贴门神,是这里人的所好;丁万河沿岸修建了鼓楼八景广场、徐州民俗广场等,致力于面向大众传播徐州本土的优秀文化。



生态:廿里烟景  四季绿波


        21世纪初,丁万河被称为“徐州龙须沟”。曾经担负市区城市防洪、翻水调水和水环境改善等多项功能的丁万河,由于部分河道遭受冲刷淤塞,两岸建筑挤占,沿线分布众多煤码头、养殖场、化工企业,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直接入河,丁万河出现了惊人的脏、乱、差。2012年,徐州市政府实施丁万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历时一年零九个月,投资近5亿元,治理后的丁万河旧貌新颜,美轮美奂,绿化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水质及水环境得到全面提升,(Ⅲ类水)。
       2014年丁万河成为江苏省水利风景区,2015年荣膺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河道全长12.5公里,流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自然与气候条件优越,河道生态环境良好,生物种类丰富。流域内动物种类达二百余种,水生动物五十余种,主要生物景观有池杉林、垂柳道、荷花池等。沿河分布着楚园、丁万河公园、防灾公园、丁万河水博馆、“龙施雨沛”景观水车、治水名贤广场等多个互为依托的连环景区,形成了“一心,一带,三区”的风景空间格局。景区长期规划面积约3000公顷,将龟山景区、圣旨博物馆、九里山古战场、青山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镶嵌其中,各类景观在水、陆、空立体层次广为分布,不同类型的资源交相辉映,互为补充。
       其中楚园是丁万河沿线一颗最为靓丽的“明珠”,它占地38.8公顷,其中水面20.4公顷,湖面辽阔,水体清澈透明。水边种有菖蒲、鸢尾、芦苇等水生植物,生态环境优良。以浪漫、自由、奔放的楚文化为主题,彰显了徐州“楚韵汉风”文化特色中的“楚韵”特质。全长2公里的环湖路将楚园景点串联成线,一处处节点成为独具匠心的艺术“盆景”,一处处景石、雕塑、铜像相映成趣。楚园成为徐州北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文化氛围最浓厚的公园之一。




民生:泽被一方  乐民乐国



        今天的丁万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行洪、补水、灌溉功能,其主要作用一是承担着上游故黄河的分洪任务,行洪能力达每秒80至100立方米,当故黄河出现洪峰时,就从这条河分洪入京杭运河,基本上解除了故黄河上游洪水对市区的威胁,保障了徐州市区防洪安全;二是承担九里山以北的排水任务;三是通过大孤山、天齐两座翻水站,不仅使丁万河两岸乡、镇大片农田可以得到灌溉,直接受益,还可把运河水送达丰、沛西部和铜山县等缺水地区,使大量农田得灌溉之利。
       丁万河水利风景区风光旖旎,水清岸美,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内交通线路布局合理,通行方便。景区为开放式景区,有主体各异的休闲公园、科普广场、文化长廊、水博馆等,是徐州市民观光、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2013年,徐州市首个防灾公园在丁万河畔建成,这座林木丰茂、环境优美的公园兼备防灾减灾教育、生态科普示范和临时发挥中心级避难场所的功能。




发展:步步惊艳  持续规划


        丁万河从“龙须沟”到最美河流的华丽转身不仅提升两岸周边的环境质量,也为鼓楼区带来了更多机遇。鼓楼区是江苏省唯一纳入全国试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计划中的地区,社会转型、经济转型都离不开生态转型,现在在丁万河畔,万科城初具规模,苏宁生态新城正在规划建设中,昔日脏乱差的旧貌已经消弭殆尽,未来还会更好。
         目前建设者已启动打造景区精品项目规划,如丁万河水街、水美乡村建设;推进运河口公园水科普基地建设,不断加到亲水游娱类设施和水文化科普类景点的建设力度;结合徐州市三环北路高架桥建设,积极恢复丁万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青山公园。借助这个规划,丁万河景区的远期规划将一步步扩大到对九里山、琵琶山、小龟山、徐运新河等景区的综合治理和品位提升。待这一目标实现,徐州市北区的生态将得以矫正改善,生态鼓楼、人文鼓楼的大美景观将惊艳徐州。





文化:硝烟散尽  豪气不改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丁万河流域的历史烟云,一时半会儿说不尽。徐州有着厚重的楚汉文化,这里是楚人的起源与归宿,今天的丁万河畔还伫立着西楚霸王项羽的铜雕和以他之名的“楚园”。丁万河南为九里山,北为小龟山。九里山是“战争福地”,绵延九里,见证了多少历史风云;而小龟山则是“风水宝地”,龟山汉墓中至今仍存留大量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的硝烟愈来愈淡,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人民确是越生长越坚强。徐州与徐州人的坚强,是敢于洪水争高下,不向天灾让半分;于是,徐州的水利史展示了她的奇观:水淹一次,城高一分;水涨城高,徐州有了“城迭城”的美誉;而市区的黄河自然也成了高高的“悬河”。为了减缓徐州城的洪水压力,作为泄洪道的丁万河应运而生。




故事:楚汉相争  泗水捞鼎



        丁万河从九里山脚流过,她一定还记着“楚汉相争”的故事。《水浒传》中有一首诗:“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这诗,写的就是在“楚汉相争”中那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故事。九里山依然雄伟,古汴水(故黄河)依然湾曲,虽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依然能从丁万河的欢歌里聆听到对楚汉英雄的礼赞。
         丁万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徐州人称为“秦梁洪”。“秦梁洪”的得名,则来于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秦始皇捞鼎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秦始皇捞鼎失败,大有喻意。第一,“九鼎”不全,意味着秦王朝皇祚不永;第二,周鼎沉于彭城,预示徐州人刘邦即将帝业有成。“秦梁洪”千年佳话、千年波涛,谁能想到,她又见证了丁万河的时代峥嵘呢?



和谐:因地制宜  人水和谐


         丁万河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景区内交通线路布局合理,通行方便,建有车行、步行道,其中楚园建有2030米环湖路,丁万河滨水公园建有2500米滨河路,景区沿河设置了7米宽的便民道路,沿河局部临水建有宽2-3米的栈道,景区内游步道、亲水平台基本建成。走在丁万河边,一衣带水,三公园,三曲湾,十二桥,丁万河用她的移步换形和天然美韵,迎接每一个游览者。水流成纹,云行靓影,花开飘香,风吹有梦,丁万河的美,处处皆有动感。
         因为丁万河流畅,徐州市才得以在精神上重现“汴泗交流”的历史奇观;因为丁万河通达,徐州市才得以在水文上实现“黄运互济”的现实格局。面对丁万河魔术般的突变,我们感知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时代的幸运,感知了社会和谐,感知到了人与水的合一。
         悠悠岁月,淼淼瀚波,丁万河承载了太多浩瀚的变迁和丰富的回忆,她既是一条宽厚静美的河,也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是一条人民心里的河,是一条最美家乡河。







疏勒河畔春潮涌  以水为墨谱华章
—— 甘肃疏勒河


       她,天姿国色,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被亲切地称之为敦煌文化的“母亲河”、飞天故乡的“民生河”;
       她,天高海阔,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立方米,古代水量充沛时,曾流入新疆罗布泊;
       她,天赋异禀,流经青海省天峻、甘肃省肃北、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是河西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她,天道酬勤,滋润了流域134万亩的大型农业灌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她的名字久远却不失动听,“疏勒”一词为“水丰草美”之意,古名“籍端水”、“冥水”,元明清时期改称为“苏来河”,民国后称为疏勒河。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从利用水、约束水到善待水、节约水、保护水,奔腾湍流的疏勒河水,见证着疏勒河畔水利人奋斗的足迹和激越的豪情,印记着一次次励精图治、治水兴水的发展之旅。





乡情:敦煌文化的母亲河



       泽以长流乃及远,山因直上而成高。自古以来,疏勒河流域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丝路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点。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随后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打败匈奴,在河西走廊“居两关、列四郡”,设置了玉门关、阳关,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穿越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世界上最长、最繁华的一条商贸通道和文明之路。
        在丝绸之路开通后的1000多年间,疏勒河流域始终处在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阳关道、玉门关道、吐谷浑道、莫贺延碛道等数条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全部沿疏勒河两岸穿行。地处疏勒河下游的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历史上中西交通的枢纽和著名的国际贸易城市,也是古代中国与印度、中西亚以及欧洲等不同系统文化的汇聚之地。
       如今,散落在疏勒河两岸从西汉到明清的100多座古城、近300公里的汉长城、无数的烽燧,以及莫高窟、榆林窟、玉门关、阳关等历史印迹,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记载着疏勒河流域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辉煌。




生态: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河西走廊属内陆干旱性气候,特别是位于走廊最西端的疏勒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毫米,蒸发量达到3000毫米以上,是我国极度干旱地区之一,也是河西走廊内年平均气温最高、太阳辐射最强、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区。
       在河西走廊,有水就有绿洲。长期以来,疏勒河流域内各绿洲依赖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水而滋润,绿洲质量的好坏和演替方向,直接受河流来水量影响和控制。流域内的玉门、瓜州、敦煌等县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所以说,十分珍贵的疏勒河水资源,绝对是流域内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无法替代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屏障四区域”的生态建设新战略,其中的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肃北北部荒漠自然保护区均包括疏勒河流域或处于疏勒河流域之内。其中位于疏勒河下游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阻止塔克拉玛干、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合拢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说,疏勒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对河西走廊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以及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年从疏勒河上游的昌马水库向中下游河道、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瓜州极旱荒漠生态保护区、玉门干海子鸟类生态自然保护区等排放生态用水总量在2亿立方米以上,疏勒河中下游大片的胡杨林、红柳等天然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干涸多年的干海子自然保护区重现了千亩水面,鹅喉羚、红隼、天鹅等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和候鸟又开始在保护区内迁徙、繁衍......如今,疏勒河下游烟波浩瀚水草丰美、湿地遍布候鸟飞翔,人与自然和谐脉动,全流域逐步走上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民生:润泽灌区的幸福泉



          疏勒河流域的农业灌溉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汉唐时代,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始于清初,时至今日,一些古代水利渠系、塘坝仍然发挥着灌溉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疏勒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包括昌马、双塔、赤金峡3座水库和1100多公里干支渠在内的蓄、调、引、灌、排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体系,形成了包括玉门市、瓜州县22个乡镇、甘肃农垦6个国营农场在内灌溉面积达134万亩的大型农业灌区,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自流灌区。
         2004年,为了加强疏勒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灌区管理工作,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按照省政府赋予的职能,管理局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综合治理、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疏勒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对疏勒河水利人来说,是使命,是机遇,是挑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完成了水利工程、农经开发、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水电开发等建设任务。由疏勒河项目建成的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昌马水库,荣获了2010年中国水利工程大禹奖,充分发挥着防洪调蓄、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工业供水和生态用水等综合效益。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双塔水库,是甘肃省最大的平原农业灌溉水库,先后经过4次除险加固,有效承担着双塔灌区农业灌溉和疏勒河下游的生态输水任务。位于玉门市境内石油河中游的赤金峡水库总库容3878万立方米,在担负下游花海灌区农业灌溉任务的同时,已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疏勒河干流及中下游水库、干渠上已开发建设水电站25座,年发电量约8亿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泽被一方,造福百姓。2015年,疏勒河流域内地方生产总值达到了1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奔流不息的疏勒河水,滋养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




发展:戈壁绿洲的飞天梦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疏勒河流域内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日趋复杂,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研究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内节外调统筹、西护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规划布局。疏勒河干流灌区作为《敦煌规划》项目关联区,预算投资13.7亿元助力“北通疏勒”生态保护目标。
        2013年9月,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借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春风,疏勒河畔的这方热土,让“大梦敦煌”、“丝路花语”的飞天之梦,继续上演。在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甘肃省委、省政府“一带三区”战略部署中,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位置举足轻重、引人瞩目。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再一次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集结号。在全民共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疏勒河水利人激流勇进,向着打造“美丽疏勒”的目标阔步迈进,谱写着流域水利管理工作的崭新篇章。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本,以实施《敦煌规划》为要,以打造民生水利为基,勤劳朴实的疏勒河水利人,正开启着一次次栉风沐雨的“兴水梦”,迸流不息的疏勒河水,也一次次倾情助力“飞天梦”、“中国梦”。
         通过三座水库联合调度,协调了上游与下游、灌溉用水与生态保护、防汛抗旱与发电生产等突出矛盾,形成了独特的从河源源头到田间地头的“一龙管水”地表水资源管理新模式,建成了覆盖全灌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疏勒河干流地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坚持用项目建设推动流域水利事业加快发展,重点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重大工程项目,水资源保障能力有效提高。积极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全面普及渠道衬砌、土地平整等常规节水措施,在灌区内建成了集新型闸门系统、自动化控制、灌溉实验等为一体的高效节水示范区,灌区管理、水资源管理工作迈出新步伐。
        这块让历史名将霍去病将军血染战场的地方,大漠边关西北屏障,在2016年9月20日成功召开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融合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盛世华章。唐朝诗人王之涣笔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之地,在百年后的今天,在疏勒清流的滋润下,架起了友谊之桥,铺就了合作之路,继续抒写着属于她的辉煌。




结束语:最美疏勒的新征程



        “上善若水”,治水人都有水的美德与坚韧。汲取多年来的治水经验,疏勒河水利人的思路不断地丰富完善,人水相争嬗变为人水和谐,他们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美化水。
        以水为墨写华章。从壮丽浩荡的昌马水库上方远远眺瞰,疏勒河仿似一位降至人间的仙子,正舞动着长长的水袖婆娑起舞,把勤劳勇敢的两岸人民紧紧护在怀中,驱赶走了肆虐千年的旱魔,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那气势恢宏的渡槽,让人惊叹;
       那规范整齐的暗拱,让人侧目;
       那流畅通达的明渠,让人心旷神怡;
       那涓涓长流的河水,更恰似一首欢快悠扬的曲子,一股情深意长的甘泉,渗入了祁连山麓的每寸故土。
       水漫漫的求索,托付着呕心沥血的守望。山悠悠的起伏,牵引着永垂不朽的夙愿。水利不仅是造福万民的工程,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锐意进取、团结奉献的疏勒河水利人正以更加坚韧不拔的品质,更加务实创新的作风,更加昂扬向上的斗志,投入到加快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孜孜不倦谱写着疏勒河明天水清岸绿、宜居活力的美好篇章,他们的治水兴水之旅永远在路上……







文献名邦  溪水如镜

     —— 福建莆田木兰溪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从源头仙游西苑乡至涵江三江口出海口,主干流长105公里。感潮段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只有奔流入海的江河才具备长长的感潮段。木兰溪就是直接奔流入海的。木兰溪的感潮段,可从入海口,一直追至宋代修建的水利枢纽工程“木兰陂”首,是木兰溪下游的主干流。这段干流,连着大海的脉搏,和着大海的节奏,每日涨涨落落,水势汹涌。这段干流,江面开阔,水道深深,曾经是莆田跨出本土,迈向大洋,连接五湖四海的主要通道。这段干流,曾经造就了“小上海”涵江的繁华和古邑荔城的雄浑,开拓了莆田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孕育了农耕社会难得的海洋文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15bl1jo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文化:有溪名木兰



        经常有人奇怪,命名是一条河水,为什么叫“溪”,又为什么以“木兰”命名?
        传说,木兰溪的名字与“开莆来学”的先贤郑露有关。说是郑露奉召入仕,乡亲们都在木兰山下的溪边(没有传说江边或河边)为他送行,并采来了他平生喜爱的木兰花瓣,纷纷扬扬地洒在船头、洒在水路上。大家感念郑氏三兄弟对莆田开化、开发的贡献,于是就把这条溪称之为“木兰溪”。之所以谓之“溪”,与莆田古时的读书人是脱不了干系的。莆田自“开莆来学”始,唐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家贫子读书”,“十室九书堂”,教育之风鼎盛,书生意气炽烈。这样的传承,深深地融入了母亲河,一代一代地流淌在兴化儿女的血液里。特别是孔孟之道的积淀,更是厚重的化也化不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姓氏的祖训中,总离不开“温良恭俭让”、“齐家平天下”。忠厚、持家、艰苦、节俭、奋斗、谦和、进取、低调、忍让、和谐几乎是历代莆田人修身养性和言行举止的座右铭。莆田最引以自豪的、也最容易自我陶醉的,就是“文献名邦”、“海边邹鲁”。





故事:古人治河艰



       木兰溪养育着兴化儿女,孕育着莆田文明,同时也肆虐着莆田人民。古往今来,辛勤勇敢的莆田人民矢志不渝地治理木兰溪。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带10万缗巨款,在木兰溪将军岩前拦溪筑陂但因选址不当而功亏一篑。钱四娘的长乐同乡林从世也携款,在现陂址下游温泉口再度筑陂,同样因选址不当而失败。1075年,侯官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他们勘察地质,认真分析水情,选择在钱、林两陂遗址之间的木兰山下筑陂,历时8年,于1083年告成。木兰陂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南北洋平原以往“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状况,其至今仍发挥着“排、蓄、引、挡、灌”等水利综合功能,为莆田人民抵御自然灾害,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木兰溪二期防洪堤



生态:盛景美如画



       跨过木兰陂,沿着舒缓的河岸,可以顺顺当当地一直走到仙游的鲤城、龙华、大济、度尾,走到簇拥着干流的群山脚下。这一河段,是农耕时期莆仙大地的经济动脉、交通主干道。辉煌之时,河面上舟楫连着舟楫,船工的号子接地连天、此呼彼应。东来西去的货物,南来北往的客流,让母亲河每时每刻都是那么的熙熙攘攘、那么的活力无限。这一河段,像母亲肩上的一把长长扁担,东头挑着福建四大平原之——著名的兴化平原,西头挑着肥沃富饶的仙游东西乡。



        继续前行,很快就跨进了戴云山脉绵延而来的重重峰岭山峦、层层深沟险壑。在这一带攀越,才真正有了"溪"的感觉。自古道:“一沟一壑一溪流”。这些沟沟壑壑孕育出的大大小小的溪流,或者千廻百转,或者劈峰斩岭,一条条义无反顾地竞相跃出山口,携手并入母亲河干流。其中,当数延寿溪、九仙溪、龙华溪、大济溪和木兰主干溪,流程最长,流量最大。当它们历尽艰辛,终于欢快地奔出大山,会聚于母亲河干流时,一个个都已从哇哇学语的稚嫩小童,成长为放歌高唱的帅气小伙和甜美少女,成长为一条条河宽几十米的大溪流。母亲河的主干流,则在仙游县度尾镇的后埔村,突然抬升,跃过蒋隔水库,摇身变为美丽的溪流,继续沿着山谷,向崇山峻岭、戴云山脉的深处,一步一步地不懈攀登,直至在一处叫黄坑头的一座小山包上,终于停住了脚步,化作晶莹碧透的一注涓涓细流,成为了多少兴化儿女梦萦魂牵的母亲河木兰溪的源头。


民生:水利泽万民


        木兰溪整体治理之前是全省唯一未设防的单独入海河流,木兰溪上游防洪设施大都是60年代建成的低标准砂卵石或土埂堤,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还有相当部分河段至今未设防;中游城厢区华亭镇基本未设防;下游南北洋平原河段基本为不设防的天然河道,河窄弯急,田堤不分,加上两岸地势平坦低洼,受潮水顶托影响,木兰陂以下河段漫滩,南北洋平原实际上形成天然的行洪区和滞洪区,洪涝灾害频繁,平均四年发生一次较大洪水,小洪水一年出现几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历史记载的较大洪灾有1958年、1973年、1981年、1995年、1997年、99年、2006年、2011年,特别是1999年14号台风暴雨,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7.6亿元,2011年9.1南玛都超强台风暴雨,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614亿元,给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沿岸百万群众饱受洪涝灾害之苦。因此,全面整体治理木兰溪,是历届党政领导的夙愿和人民群众的企盼,也是几代水利人的共同梦想。



   




刘三姐门前那条河
—— 广西下枧河



        电影《刘三姐》让动人的刘三姐传说、迷人的壮族山歌誉满全国,风靡全球。刘三姐门前那条河—宜州下枧河,更让全世界的游客重新认识了宜州、感知了宜州。
        宜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壮族歌仙刘三姐故乡和“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宜州地处广西西北部,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河池、环江相靠,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现辖9镇7乡,总人口68万,居住有壮、汉、瑶、苗、水、毛南、仫佬等民族。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和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9.6~20.2℃之间,年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境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宜州下枧河景区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位于广西宜州市城北区,距市中心7公里,整个景区由贯通市区的龙江河段与刘三姐乡的下枧河段交汇构成,形成“天人合一”天下奇观,全程25公里,是“广西民族风情游”最著名的精品线路之一。
        境内流域面积在10~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27条。境内河流主要有龙江河、下枧河、仁寿河、奇庚河等,属西江水系。




乡情

刘三姐的故乡河



        下枧河,又名临江河,位于广西境内,为珠江水系柳江支流龙江支流。源自环江县东兴乡平安村,流经我市祥贝乡、刘三姐镇、安马乡等地汇入龙江。全长151公里,境内河流长度37.5公里,行政区域内流域面积455平方公里,是刘三姐的故乡河,是拍摄电影《刘三姐》的主要外景地。
        下枧河流域山清水秀、翠竹绵延、洞幽岩奇、风情万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下枧河塑造得“峰峦峥嵘奇特,江流碧绿如画”。下枧河两岸茂林修竹、风光旖旎;两岸名山,会仙山、天门拜相山,山山独特神奇悠远;两岸溶洞,白龙洞、珍珠洞,洞洞称奇异彩纷呈;两岸古寺,西竺寺、紫云寺,寺寺幽深静谧悠远。亲临下枧河流域的奇山秀水,绝对让你有置身于“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的绝美意境。




生态

宜人宜居的长寿河



        下枧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宜居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2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2—3万个,下枧河流域更是高达3-4万个,是理想的天然宜人氧吧,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养生天堂。
        这里养育了迄今世界最长寿老人蓝祥(146岁),清朝嘉庆皇帝赏赐蓝祥的“重颐吉庆”御制匾额,现收藏于宜州市博物馆内。目前全市存活实足百岁老人占户籍人口比例为13.2/10万人。2015年被中国老年协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同时还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广西县级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评第1名、广西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民生

资源丰富的创收河



        下枧河流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境内有煤、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林业资源。
        全境河流年径流量为123.93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28.48万千瓦,已开发13.89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流域两岸生态群落丰富,生长着2000多种植物,有药用价值的就达1000多种,是全国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当地喻为长寿神草的红兰草对人体更是具有神奇的免疫功效。
        下枧河滋养着沿线两岸20多万各族群众,灌溉着两岸8万多亩的良田土地。得益下枧河的丰腴滋润,宜州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已连续10年领跑全国县域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国家糖料蔗基地。全市农民从甘蔗、桑蚕两大支柱产业直接获得收入超过24.5亿元,特别是下枧河流域两岸群众又结合旅游开发实现多渠道创收,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为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我市正在强力推进下枧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广西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规划建设龙江河水位提升工程,以便下枧河能更好地造福宜州百姓,让全市群众享受更多的碧水蓝天。



发展

旅游扶贫的小康河



        依托下枧河流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宜州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目前已拥有国家级4A旅游景区2家,3A级景区 4家,年接待游客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下枧河流域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下枧河流域正在实施建设的自行车休闲绿道(已纳入《2016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龙洲岛生态田园休闲旅游度假区等超亿元旅游项目有4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刘三姐风情小镇、刘三姐文化产业园等超10亿元旅游项目有2个。
        同时,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我市正通过打造下枧河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下枧河畔的古文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入选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名单,下枧河正为宜州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小康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




文化

壮乡山歌的状元河



        宜州自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定周县以来,已有21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宜州是历代州、郡、府、路治所和专区驻地,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迁谪、考察、羁旅之地。
        下枧河流域培育了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状元——冯京,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迁谪宜州写下了绝美诗句,这里有全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五百罗汉名号碑、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部将唱和诗碑刻、清嘉庆皇帝赐146岁长寿老人--蓝祥“庆吉颐重”牌匾和御诗碑、明惠帝朱允炆和“游圣”徐霞客云游宜州遗迹等诸多名胜古迹。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
        下枧河作为刘三姐的故乡河,山歌文化千年延绵不绝、历久弥新,至今山歌一唱动辄聚起成千上万人,数日不散;农家婚嫁节庆也多以山歌待客,通宵不寐。彩调剧《刘三姐》、《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多次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赛龙舟、壮族婚俗趣味盎然,狮子上刀山、过火海、抢火球等民间绝技令人叹为观止。受千年文化浸润的下枧河绝对会让你痴迷沉醉、留恋忘返。





故事

传承千年的歌仙河



        下枧河流经的地方每一处都有神奇的传说和优美的故事。刘三姐的故事风靡全世界,作为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下枧河流域至今还保持有赶“歌圩”传统,每逢农历三月三、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都有歌圩。届时壮乡儿女开口成歌、指物索歌、邀歌对歌。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太平寰宇记》记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如今的广西“三月三”歌圩节,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刘三姐“成仙”,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唱山歌三天三夜而形成的。
        “冯京三元及第”的故事也令人称奇,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天门山下的冯家湾,是状元冯京的出生地。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并在科举考试的乡、会、廷试中“三元及第”。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就是其中之一。还有300多年前,徐霞客游历宜州的故事,并用2万多字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游历宜州的山水溶洞,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旅游与考察完美结合的典范”。宜州也因此获评“全国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



和谐

邻里相望的团结河



        宜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县级市,长期以来,民族之间、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尤如兄弟,团结和睦。近年来,宜州市委、市政府更是以创建“生态、和谐、美丽”下枧河为示范和引领,以打造活力、宜居、文化、和谐、生态“五个宜州”为主线,努力建设幸福新宜州,为提高全市群众生活水平和创造和谐生活环境作出了不懈地努力。正因为如此,2014年宜州荣获了“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下枧河流域的刘三姐镇、庆远镇被授予“中国老年宜居名镇”称号。自从2010年以来宜州就有40多个单位因“九大和谐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受到广西、河池市表彰;多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县(市、区)称号;多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
        最爱刘三姐门前那条河,悠悠歌声满山坡,河中流淌美丽传说,水中酿出美好生活,下枧河用她迷人的山歌唱出了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下一步,宜州将以推进广西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强“水管理、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五大建设,做大下枧河流域“生态福利”,继续唱响新时期下枧河的新传说,让更多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宜州百姓,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和记住刘三姐门前这条河。










“墨池”变清流   璧南“小而美”
—— 重庆璧南河


       璧南河是璧山的母亲河,发源于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大竹村一带,河流贯穿大路、河边、璧城、青杠、健龙、广普等6个镇街,在广普镇的白杨村流出区境,在江津区境内的油溪镇注入长江,属长江一级支流。璧南河在璧山境内的流域面积为442.05平方公里,河道长73.1公里,平均坡降为2.65‰;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16355.85万立方米;其有5km长以上支流9条,有5公里长以下支流29条。近年来,璧山区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强力推进璧南河综合治理,让璧南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璧南河沿河大道被评为重庆市最美大道,璧南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较好地发挥了防洪保安和生态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乡情:被尊母亲 全民呵护




       璧南河作为璧山的母亲河,得到了全区人民的精心呵护。近几年,在璧南河治污、河道治理中,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全区人民都广泛参与、积极作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包括旅居国外的不少璧山人都关心璧南河治理,采取书信建议、现场提意见等方式,为璧南河治理献计献策,让璧南河母亲河形象实现由“臭水河”向“亲水河”的转变。璧南河周边环境变好后,同时也影响着璧山市民,市民的文明素养也潜移默化的得以提升,改变了乱掉垃圾、随地吐痰的陋习,主动珍惜水资源、爱护璧南河、保护璧南河的意识明显加强,特别是民众参与璧山水事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市民都愿意到璧南河畔走走、玩玩,大家在璧南河边休闲,不少人都能在哪里能找到儿时的记忆,感受到璧山的乡情。





生态:远近扬名 效果共享




        璧南河经过多方治理,不仅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现了“臭水河”向“亲水河”的转变,璧山城区防洪能力也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新城区达50年一遇,实现了“十年九淹”向“暴雨不成灾”的转变。同时璧南河治理中,通过绿化美化,璧南河两岸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并于201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同时也顺利促成了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海绵城市”示范区等“国字号”名片花落璧山。2010年水利部部长陈雷来璧山视察,首肯了璧南河治理成绩;今年5月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来璧也被璧南河风光所吸引,当即要求璧山继续当好治水兴水的标杆;今年10月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来璧,评价璧南河周边水环境是目前他看到的最美的;水利部水资源司、规划计划司、发展研究中心来璧,盛赞璧南河为西方的威尼斯河、英国莱茵河,并有感而发,为璧南河留下了不少精美诗句。目前已经有全国30多个省市代表团来璧南河学习治理经验,观赏优美的水环境,平均每天璧南河要接待游客3万余人。





民生:市民福祉 惠及百姓




        璧山无大江大河过境,水资源在璧山尤为宝贵,璧南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自然也发挥到极致,除了作为工业水源外,部分水源通过中水回用工程也得到重复利用,为破解璧山水源困局做出了显著贡献。此外在防洪保安和生态环境效应上作用也发挥显著。2007年7.17洪灾璧山全城被淹,但目前的璧南河经过综合整治后,经历多次暴雨洪灾的洗礼,璧山城区排洪顺畅、均无受灾,为璧山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作用。效益最为显著的是生态效应由此引发的经济效应,自从璧南河整治后,璧山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少企业正是看中璧山优美环境主动签约入驻,入驻企业通过优先打造周边水环境,提升企业地段价值,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不少企业主动出资加快企业周边水环境建设,实现了企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双赢,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0.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





发展:治河理念 传承璧山




        璧南河在2009年前是一河臭水,鱼虾绝迹,被戏称为“黑龙江”。2010年区委区政府开始了璧南河的综合治理,在工程技术上,创造了“河内清淤、河外截污、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该经验被新华社内参刊登,并向全国推广。为确保治理效果长久,率先在全国推行了“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河段长制,将全区68个部门纳入责任单位,进行精细化分责任管理,力促了璧南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最近几年璧山提出“与水共生、依水发展”城市发展理念后,璧南河赢得了更好机遇,璧南河水环境打造上升到璧山的城市发展战略,在璧山“三区一美”战略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中绿城、水城主要就是围绕璧南河来进行,目前璧南河的辐射作用已经贯彻到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





文化:底蕴身后 大气彰显




       璧南河上有古建筑文凤桥一座,具有璧山翰林文化特点的状元桥一座,可以依稀寻找到早期人们在璧南河活动的足迹。近几年璧山先后在璧南河组织了冬泳、赛艇等赛事,提升了璧南河的知名度。同时也在加强其文化传承,围绕璧南河璧山人自编自创了《清水河》、《小河淌水》等水文化歌曲在璧山电视台和市民之间广为传唱,以及与区内的媒体合作加大对璧南河的宣传力度,制作相关水生态城市宣传片在重庆轨道1号线和主城广场进行宣传,并在璧南河畔的秀湖水生态公园融入了璧山八景、以及翰林院等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在璧南河水域周边设立了不少石碑、石牌,很好的展现了璧山石林文化,另外在璧南河城区段,人气较旺的水域周边建设了大型音乐喷泉、水幕电影、跌水瀑布,构建了浓厚的水文化氛围,今年年底前在璧南河边的观音塘水生态公园建成水文化科普馆,向市民普及水常识,将大大提升璧南河水文化品质。





创新:实践建功 提升品质




        为解决城区污水流入璧南河问题,推行了管网截污入厂,达标排放,加之提请市民监督城区污水排放,避免了璧南河水质受污染。为解决璧南河无来水问题,璧山采取了对达标排放的污水再次处理,形成中水补给璧南河,不让断流的做法。为保留璧南河上古建筑,以及原有拦河水利设施,对原有的古文物进行了升级改造,让璧南河多了一道风景桥,同时也消除了行洪障碍;对观音塘支流拦河坝由原来的钢筋水泥拦河坝改造成跌水坝,既起到了防洪作用,又给人以很好的视觉冲击;对璧南河观音塘段主大坝改造为自动翻板闸,解决了正常拦河坝水源调节功能不足的问题。建成了水上在线监测系统,对城区水域水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测。最近璧山正在城区水域自动清漂机器人的研发项目已初步获得成功,即将投入使用。同时落实部门职责,确保监管有序,水务局负责璧南河工程建设;环保局负责河道水域污染防治以及执法查处工作;市政园林局负责水体周边的绿化建设以及水上清漂保洁;商旅委负责水生态公园游客旅游监管等工作。加之聘请义务监督员,对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实行量化打分,促进了璧南河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