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医学这12门金课,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教书育人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06-10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北大医学12门课程入选。其中包括:

2019年线上一流课程3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2017-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2017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经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称为“双万计划”


戳下图看名单!


        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更多优质“金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2019北大医学“金课”在这里,你get到几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官微将陆续呈现精彩课程。



线上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课程负责人:吴立玲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杨吉春、徐海、向若兰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在线课程以本科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基础,按照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趋势,适当增加医学新进展的介绍;并针对学生课堂学习难点进行重点讲解,组成10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针对基础医学阶段学生难以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发病机制理解不够深入,将10个教学内容分解为47个知识点。以25个临床案例为先导,结合图片、视频及临床检查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合患者表现,介绍疾病的代偿与损伤机制;与学生一起推导分析的思路,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通过案例的导入,让学生理解病人的痛苦;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病人的关爱之情,通过对疾病的诊治,让学生体验解除病人病痛的成就感,将有温度的医学教育融入课堂,努力培养有爱心、有水平、善沟通的医学人才。

在线课程是医学本科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及参考,亦可作为临床规培生及青年医师提升临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网络课程,还可用于医学院校教师间的分享与交流。课程团队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备课、课堂教学、设置作业、批改作业、在线教学答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同时,将病理生理学课程资源面向全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


课程名称:儿童口腔医学

课程负责人:葛立宏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秦满、邹静、汪俊、王小竞

儿童口腔医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儿童牙齿牙列及颅颌面的正常发育及发育异常、儿童龋病牙髓病诊治、儿童前牙外伤、儿童牙周疾病诊治、咬合诱导和早期矫治等多个部分,涵盖了儿童口腔医学临床诊疗的所有范畴

根据疾病的种类分成各个章节,同时在讲授各疾病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特点专门设立了儿童口腔科就诊儿童的行为管理一章,有利于学员在学习后进行临床实践。每一章中的内容分为多个短视频,每个视频内容各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例如,对同一类型的某几个疾病同时讲解,帮助学习者进行分类总结;或对同一类疾病的某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如针对同一类牙齿外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讲解,方便学习者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疾病有更深刻的了解,对疾病的认识更加系统。

为了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和难点,每一章课程后设置了丰富的考核练习,包括客观题和一些病例分析及讨论题,便于学员在课后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课程还专门设立了分享讨论区,由授课教师进行答疑和主持讨论,并将分享和讨论也纳入评分环节,鼓励大家积极分享、促进相互学习。同时,对每一章内容都提供了一些国内外的参考文献,有利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及研究方向。


课程名称:护理研究方法

课程负责人:王志稳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路潜、吴雪、李楠

随着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以研究提升实践的科学性,成为护理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护理研究的问题及方法有其特殊性,专门开设护理研究方法课程,成为护理专业本科生及广大护理人员的迫切需要。课程针对护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环节,以丰富的科研案例贯穿,突出实用性,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与剖析,引导学习者分析和思考,注重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及运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面向全社会所有对护理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习者免费开放,尤其适用于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医学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考虑到社会学习者时间难以集中、不同地域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充分发挥在线资源的优势,打破时空限制,综合运用视频、PPT、在线讨论与答疑、测试等各类学习资源和活动,为处于任何地域的学习者提供同质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

针对高校学习者,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在线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采用翻转课堂形式,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融入教学活动,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将线上学习、测试、讨论及案例剖析融入课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力度,落实考核模式改革。


线下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课程负责人:张卫光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秦丽华、陈春花、方璇、王珂

课程具有悠久的教学史,1914年建立解剖实验室并开设人体解剖学课程,专业授课的百年传承与充满活力的高层次教师队伍相结合。注重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师生交互式授课,理论讲解与人体标本实习有机结合,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借助遗体捐献,开展医学生感恩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通过一系列感恩“无言良师”(遗体捐献者)的活动,既注重了系统解剖学的专业教学,还非常注重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使医学生牢记使命感和责任感。

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非常专业和齐全,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知识要点、教学视频、标本陈列馆等模块,新录制完成解剖微课堂。线上资源作为辅助,为线下教学提供便利与服务。近年来,紧扣北大医学解剖理论和实验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材,主编《系统解剖学》第4版AR教材等10余部教材和教辅资料,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事半功倍。

课程具备精良的教学设施,有支撑授课的大量人体标本、模拟腔镜临床解剖实习室、及VR/MR交互式教学实习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是保证高质量解剖教学的基础。


课程名称:口腔修复学

课程负责人:周永胜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谭建国、杨亚东、刘云松、潘韶霞

课程由国家百千万人才领衔,由多位在全国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作为讲授人,具有良好的学科影响力;以北大“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北大口腔修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北大长学制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体现了学科发展特色,具有引领作用。

体现了学、思、用结合紧密,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将理论大课、学生思辨到操作实践及时依序开展,通过多种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动手能力;重三基,强综合,突创新,讲个性,善互动,课程目标是培养卓越口腔医学拔尖人才;重课程、兴人文,强思政,课程与人文或思政两融合

课程注重数字化教学训练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如率先研发比色训练软件的应用,体现了学思用紧密集合。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不仅可学会比色的基础知识,思考和掌握比色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模拟实践临床比色过程;积极建设和利用数字化的口腔修复标准病例库,使学生教育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实效性显著提高,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研发和利用口腔虚拟仿真模拟训练系统,模拟复杂的修复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将PBL、CBL、TBL融合教学法用于口腔修复学的教学,突出教学效果的提升;引进和推动数字化评估教学系统在口腔修复学前期实习中的应用,使评价更为客观、标准。


课程名称:药物化学

课程负责人:徐萍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吴艳芬、牛彦、梁磊、关注

本课程改革传统的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模式,引入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和“基于问题”的PBL研究性教学活动。从教学需要出发,分别建立了利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的课程网站,以及学校内部的课程中心网站,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通过网站“答疑”和“论坛”等栏目,随时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使用网络作业可随时验证学习效果。

PBL课堂的实施方式,4-5人一组,各组题目不同,汇报时现场抽取答辩人代表小组出场。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组内同学团结分工,相互督促,保证了PBL课堂效果。创建了与教学过程配套的评价模式,形成闭卷考试、翻转课堂开卷测验和PBL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贯穿全学期的翻转课堂测验,实现了过程性评价,极大减少了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现象。

每期PBL教学需准备30-40道题目,每学期更新50%的题目,近几年已累计含70道题目的PBL题库,题目大部分都是与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密切结合的。这些内容更新和丰富了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课程教学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形成一支有热情、肯投入、能力强、素质高的药物化学教学团队,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健康评估I

课程负责人:孙玉梅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李湘萍、江华、陆悦、李利

课程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基于MOOC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掌握以外,更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提升其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还在小组讨论中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问诊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在进入临床真实场景前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

采用MOOC的在线学习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有助于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保留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不同的学习形式。其学习效果则主要通过单元测试和单元作业来建议检验和反馈。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Kahoot!、雨课堂等实时反馈软件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其中的游戏化元素引入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操作考试电子评分系统,不仅优化流程,节约时间,也为教学分析等提供了便利。

学生可通过在线平台交流讨论,也可以通过课程微信群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课程结束后,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等。课程注重对研究及实践成果的宣传和转化,使更多院校受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BSL-2实验室中流感病毒分离鉴定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负责人:彭宜红

课程团队主要成员:李彤、邹清华、向宽辉、杨恩策

项目在本科生经典的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实验基础上,以临床常见的季节性流感案例为问题导向,结合生物安全二级 (BSL-2)实验室,开展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网络版和头盔VR版两种方式,配合线下实验内容,虚实结合,开启混合式教学新模式。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特点,破解本科生缺乏相应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条件制约,解决培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培养紧迫需求的重要问题。

注重故事情节和场景,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精心设计的BSL-2实验室场景让使用者能够“身临其境”。项目还巧妙地将鸡胚及流感病毒的结构设计为可拆解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流感病毒分离鉴定部分的实验内容实现了可选或试错的操作,这种模式的应用,即使是非医学专业的学习者,也可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以“闯关”、“互动”、“虚拟老师”,配以“自学园地”等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教与学”模式和过程性评价考核。

项目被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iLab-x实验空间,纳入《“实验空间”疫情期间服务方案》,作为在线实验学习资源,面向高校和全社会开放,支持疫情期间开展在线实验教学和提供科普教育虚拟现实学习渠道。由于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呼吸道病毒相关知识技能内容,项目在本次疫情期间得到了广大使用者的高度关注。


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教育部此次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其中不仅有经过两个教学周期检验的新认定课程,而且把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也分别纳入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中,这些课程在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官微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北大医学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团队。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来源/ 教育处、口腔医院

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

记者/ 宣传部 武慧媛

编辑/ 何渼波 武慧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