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训诂 | 说油脂

王宁 章黄国学 2024-02-12




又到了大风降温的季节了,寒冷的季节里,小喵总是对油腻的食物充满胃口,想多囤积些脂肪抵御寒冷。说到油,今天小喵就请到王老师跟大家说说“油脂”。不过,为了健康,大家平时可要少油清淡饮食哦~


说 油 脂


文 | 王宁


中国古代的油与脂并非一物,有严格的区分界线。油是植物油,脂是动物的膏脂


“油”得名于流动之“流”,因为植物油不凝结,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液体。中国食用植物油是很晚的事了,上古的植物油大多是用来照明的。我们可以翻阅一下古代的传说。比如,一说黄帝得到了河图书,昼夜观看,便让他的大将力收采集木实榨出油来,以绵为心,夜里点着了读书。这里所说的木实,大约是梧桐一类的油料作物,而绵当然指的是丝绵。虽是传说,却告诉我们,油的最初用途是点灯。



又如,一说许游作郡守的时候,厅前有一座古墓,下令迁墓时,开冢见一个大缸,燃着灯火,而油快点完了。缸上写着:“许游许游,与汝何仇,五百年后,为我添油。”他便买油把缸注满,仍把土盖上。这又是一个用油点灯的明证。


魏晋南北朝时,油又常用于战争。《三国志•魏志》记载,孙权到合肥时,曾召募壮士数十人,斩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来烧敌人的车船武器。《梁书》记载,侯景攻台城时,制造了一种曲项木驴来攻城,箭、石都挡不住它。羊侃便造了一种雉尾的铁镞,把油灌在箭头上点着,掷在木驴上把木驴烧光了。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植物油燃烧十分猛烈,便让它在攻战中派了用场。



由于照明和军事的需要,油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国府的储备物。《博物志》说,武帝太始中因积油武库着火,《梁书》说,张缵为湘州刺史的时候,喜欢积物,仓库里积聚植物油二百斛……那时的油,大部分是麻籽油。


脂与膏时常并提,它们都是从动物身上取下来的,一开始就用于庖厨,上古脂膏就是某些食用动物的标志。《周礼•冬官•梓人》说:“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这五种大兽,脂指牛羊之属,膏指猪类,臝指虎、豹、貔、螭等浅毛兽,羽指鸟类,麟指龙蛇之属。可见牛、羊、猪的特点就在他们身上的膏脂。


至于膏和脂,笼统地说可以通用,都指动物油,分开说也有些区别,《说文解字》说:“戴角者为脂,无角者曰膏”,戴角者自然是牛、羊、鹿等,无角者恐怕猪之外,还有狗和鸡、鸭、鹅等。其实,从膏、脂的意义看,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凝结度。牛羊油凝结后成板块状,称脂;猪油、鸡油凝结后成糊状,称膏。与脂、膏比,油一般不凝结,所以才以“流”命名。



中国古代的动物膏脂主要用作煎和,祭祀中有一种膳献,是以膏脂煎肉丁儿、肉末;庖厨也用膳禽。禽是兽的总名,膳禽要根据季节来选用肉类和膏脂:春膳膏芗——芗是牛油,春天宜食羔豚,配以牛油煎和;夏膳膏臊——臊是犬脂,夏天宜食腒(干雉)、(䐹)(干鱼),用狗的膏脂煎和;秋膳膏腥——腥是猪油,秋天宜食牛犊鹿麛,用猪油煎和;冬膳膏膻——膻是羊脂,冬天宜食鱼和雁(鹅),用羊油煎和。


选择膏脂作煎和时,又要配以不同的辛菜。《礼记》有“脂用葱,膏用薤”之说。薤(xiè)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叫藠(jiào)头,类似洋葱,用猪油、狗脂煎和时,宜用薤来调味。


藠(jiào)头


近现代营养学的发达,使人们认识到动物油多食对身体不利,才把目光转向了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的原料也由桐、麻之类演变为芝麻、花生、黄豆,以至葵花子、玉米芯……更有趣的是,牛油羊油反而成了工业原料,用来制造肥皂和腊烛。



古代用来照明的植物油和用以食用的动物膏脂用途来了180度大调动、大换班。其价值自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常有“今是昨非”之叹,回头看看人类生活史,人们当会感到平凡的事物中也有不少耐人寻味的东西吧!

作者简介

王宁,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之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冯可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舌尖上的训诂 | 说油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