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外国人觉得中餐还不如韩国泡菜“有文化”?

间竹 梅花间竹 2022-05-07

堂堂五千年中国餐饮文化,泱泱八大菜系,是十几亿中国人骨子里的骄傲。可是中餐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经申了9年了,怎么还没申上?

从2008年第一次仓促申遗遭到当头一棒,2011年报送传统烹饪技艺连文化部内部审核都没通过,到2015年申报八大菜系代表菜,2016申报孔府菜,一次次浩荡出征,一次次铩羽而归。

在这期间,法国、土耳其、地中海、墨西哥、日本、韩国都已经拿到了世界“非遗”的荣誉。奢华的法国大餐、专注到极致的日本料理我可以服气,可是韩国泡菜都能申遗成功了,我大中华料理到底输在哪?

吃货们先别忙着不服气。每一次总结申遗失败原因时,“过于强调技艺而忽视了文化元素”都是重要的教训。中餐申遗重点展示的是我们八大菜系技艺多么精湛,过程多么繁复,捏的丸子能打乒乓球,切的豆腐丝能穿针,却忽视了其作为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人情味。连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也说:“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总认为中餐是要以美食本身作为考量的实体,而申遗恰恰不以美食为主体,是要体现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内涵。”

反观已成功的案例,法国美食大餐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文化要义为“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土耳其为“社区归属感”,地中海美食为“健康的分享”,墨西哥传统美食为“古老的技艺,社交的换会”,日本和食的文化要义为“推崇自然,尊重传统”,韩国泡菜则为“社区共享”——简单来说,就是“家庭邻里齐上阵,大家一起做泡菜”

韩国政府在申遗的报告中不仅说明了泡菜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技术,而且还极力突出:腌制泡菜是一项集体劳动,是增进家庭协作的绝佳机会。婆婆手把手教授儿媳妇制作泡菜是媳妇入门的必修课,代代相传。每个家庭在制作泡菜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秘方,而这个秘方经常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普通韩国民众可以互相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不仅有助于发扬邻里共享和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且还增强了韩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申遗的标准包括“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你可能要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包装么?不就是照着申请标准去迎合么?可是作为世界上最会应试的民族,揣摩出题人的意图、精心备战应该是信手拈来才对,在申遗这道考题上,我们哪里做得还不够?

今年5月,近40名中国名厨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展示从上万种菜品种精选出来的200余道中国菜,为中餐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申遗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各位吃货们也该先想想,如果让你来诠释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你会如何呈现呢?

中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多的国家,共有三十多项,大多数以传统艺术形式(昆曲、京剧、书法、篆刻、剪纸)和传统民间习俗(端午、妈祖信俗、二十四节气)为主,这些作为文化遗产都不需太多赘言。而食物和烹饪技术尽管本身并不属于严格意义的文化范畴,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以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和呈现。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吃的礼仪等,是餐饮文化在餐饮大众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

那么,当我们都在说中餐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中餐文化到底是哪些文化?

在下就斗胆列举吧,比如我们的圆桌,象征着中国人对“团圆”的重视。相对于西方的长方桌,圆桌宴席可以让吃饭的人情感联系更紧密,气氛更热闹。一桌子人分享菜肴,在饭桌上互相照顾,对彼此的口味和习惯要更加尊重,也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乐于为他人考虑的文化传统。

比如我们根据自然条件和时节变换来给调整饮食,把饮食和热性寒性、阴阳、五行等结合在一起,将滋补、排毒、清热降火等健康概念融入到日常饮食中,落实在中餐的膳食平衡、荤素搭配、冷热兼顾、应时应季中,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对养生的追求、对和谐的向往。

比如我们的筷子,体现了中国人心灵手巧的传统,以夹、拨、挑为主,没有切、割、刺、戳,在桌面上尽量不破坏食材,体现的是对食物和厨师的尊重,也是对厨师更高的要求。

比如我们的菜名。台湾著名修辞学家沈谦教授有一句名言:“中华文化有两样绝活儿——美食和美辞。”经过修辞的艺术化处理,为普通菜肴精心地取一个化俗为雅的名字,是中华美食的一大特点。或形似神似,以蛇、鳝为龙,以鸡为凤,以鸡蛋为芙蓉,以青菜为翡翠,以豆腐为白玉;或融入历史典故,如乌龟(俗称“王八”)和嫩鸡烧制的菜,取名“霸王别姬”;花雕焖鸡,取名“贵妃醉酒”……还有以历史人物命名的东坡肉、宫保鸡丁等等,文化与美食的结合,数不胜数。

相传,“佛跳墙”菜名来自“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好吃得佛都跳墙来吃了

比如我们的节庆,无论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都与特定的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什么节日,最后都过成了美食节,而且特别重视亲人、朋友一起动手准备食物的过程。虽然各个节庆和各个地区的美食各不相同,但愿景是相同的——表达对家庭、亲人和国家的珍惜与美好祝愿。

中国人女婿的代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过年和家人一起包饺子,欢度春节

我们只能像头脑风暴般列举中餐文化的元素,却很难去妄言去给出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吃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纽带之一,要说中国人是紧紧围绕在吃的周围也不为过。至于中国饮食文化如何去提炼,让我们对今年的申遗团队拭目以待。

或许相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如何去理解中餐文化、如何去从盘中餐中发现民族的精神和气度,是更为有意义的事情。申遗或者不申遗,中餐文化都在那里,有待我们去解读、去丰富、去践行、去传播。

(文章来源:Menusifu。作者:谢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