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雇主角度,总结一下在美国求职junior非技术岗的通病和建议

间竹 梅花间竹 2022-05-07

常看我文章的读者大概觉得我是做艺术或餐饮的,其实我也是有day job的……

我的本职,其实是在纽约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主攻digital marketing,入职场时间不算特别资深,不多不少四年多。

但最近两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招人——作为两家公司市场部门的hiring manager,少说也面试过上百位华人求职者,看过几百份华人的简历,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和美籍的华人移民但仍以华人身份认同的。

(前东家是有一定规模的华人公司,应聘的华人自然多;现在的公司尽管是美国企业,但是由于华人员工打下了良好的口碑,所以对华人应聘者很友好,也很愿意面试华人。)


坦白说,在招聘过程中,我对于华人,尤其跟我一样的留学生,总是抱着一种能帮则帮的心态,希望他们能表现好,希望手里还不错的工作机会能更多给到自己的同胞,甚至忍不住给其中一些潜力股开小灶。

然而大部分时候,都只能是爱莫能助、扼腕叹息,有时甚至是恨铁不成钢,还有不少三观尽毁、狗眼亮瞎的时刻!

样本大了,也渐渐归纳出很多规律和共性,忍不住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站在雇主的角度聊聊华人在美国找初级的非技术岗位工作都有哪些问题,又有什么方式改进。


一些背景介绍:

  • 我面试的大部分是刚毕业或毕业一年以内的学生,也有很多有2-5年工作经验的,但有很多工作一阵子的人,依然没有摆脱文中提到的junior心态;

  • 我的感想仅代表我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能有的体会,不是“权威”,也不是什么“过来人”,过两年来看可能觉得自己也naive;

  • 经验主要适用于市场、传媒、设计、商业分析等非纯技术岗位,不适用主要靠刷题做题的岗位;

  • 适用于500人以下公司,对动辄几千几万员工的大公司不大了解;

  • 很多经验应该在中国也是通用的吧。

 

具体的求职资源和networking技巧一类学校career center会讲的事情,我就不多讲了,主要说说我总结出来年轻华人尤其是留学生最大的三个通病——

 

表达:缺乏故事思维

心态:囿于应试思路

细节:能不能走点心

 

 

一、表达:缺乏故事思维

 

如果我说,找工作最重要的是讲故事,你是会深表赞同,还是大吃一惊?


故事真的是太重要了,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史书史诗,到明星八卦、先进典型、爆款文章,无一不是故事的讲述。

历史长河中繁星点点,最终让人们记住的,基本只有一个个的故事。

连新闻也是故事(story),新闻专业学生入门必读之一的是《华尔街日报是怎样讲故事的》。

 

而落实到找工作上,你的终极目标是让面试官对你留下印象,并且说服、打动他们,让他们确信你是这个岗位最好的人选,本质上也就是你讲好你的故事。

你的个人、你过去的经历、你做过的案例都是故事,你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其实都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里,而他们最终对故事买了账。

要知道一个岗位可能会面试几十个人,甚至一天下来都可能会面试七八个人,到最后结束下来能记得的每个人可能就只有一两个点,有的人可能一个点都记不住,所以如果没有讲出很强的故事,你的其他东西基本上相当于白准备了。


从我面试的中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来看,中国学生真的是技术能力最强的,讲故事的能力最差的。

很多中国的学弟学妹,明明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学了很多东西,会做很多东西,但是就是说不清楚。毕竟从小到大的教育中,我们的确很少接触讲故事方面的训练。 

这里说的“讲故事”,不仅是面试的时候用嘴讲的故事。你的简历、cover letter、作品集、个人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其实都可以讲出一个个关于你的故事,最后和你的面试一起组成一整个你的个人故事。

 

举两个例子。


大多数时候上来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让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如果你只是按照简历上罗列了一下我在哪上学、学的什么、在哪实习过等等,你自己是讲得一个劲的,可惜遗憾的是,这题基本上是白答了——

  1. 简历就在我们面前,你不说面试官也看得见,这么说一遍容易上来就让面试官走神,让你错过了一个以强信息量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机会;

  2. 大多数职位都想要考察的学习归纳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都可以通过自我介绍来体现。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用顺叙或者倒叙把你的经历串起来,你是如何在每一段学习、实习、工作中一步步锻炼,有什么样的感想和思维转变,又如何付诸行动,然后这一切都让我为你这个岗位做好准备。

对,如果你能讲出“我这一生,从出生开始就是为了做准备来你司的”效果更佳。

如果你能在自我介绍的时候直接就提到一些一般面试官都会好奇想问的问题,尤其是如果你有转专业、换工作之类,把动机和结果讲一讲,面试官会对你好感倍增的,毕竟他也希望有“默契”的感觉啊。

这样的故事,一是比较容易让人记得住,二也是可以体现你的分析思考能力和上进心,你的面试就成功了一半。

 

又如最常见的,让你讲你的一段关于xxx的经历,或者以前工作里做过的案例。

很多同学们只停留在“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做了什么”就没了。这样的弊端,一,逻辑链是断的,不知道你的工作到底带来什么积极结果,二是信息量太弱,就算你形容描述得再多,也没有体现你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

所有不讲影响和结果的求职材料都是耍流氓。


如果能套用一些很简单的结构,把事情前因后果脉络归纳清楚,尤其突出自己做的事情给工作带来的结果和转变,那么这个故事算是讲成功了。

这样的套路,比如“STAR”——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五花八门,一搜一大把,互相并无优劣之分,只要活学活用就行,但是一定要用。

建议同学们能以专题去搜搜how to tell story during interview来学习一下。

说到讲故事,不得不提一嘴“表达能力”的话题。这也是华人比较薄弱的一点。

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包含且不限于英语水平,跟内向外向关系也不是特别大。

诚然,英语口语对有些人来说是个挑战,但是从我的观察来看,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并不能划等号。其实,能组织有逻辑的内容,头脑清晰,慢慢说,让嘴巴能慢慢跟上脑子,辅之以合适的身体语言,这是表达能力强的体现。


毕竟,在前东家用中文面试,能把想法表达清楚、吸引人的同学们也不是很多。

毕竟,真的见到过太多口语非常好但言之无物的同学,也有许多口语一般、有口音但是表达清晰、完全不影响理解的同学。

毕竟,美国人真的是什么口音都有,对口音和流利程度的容忍度是很高的(想想印度人)。就算我的英语在华人里算还可以,在工作中还是会有词不达意的时候,同事们还是会耐心等我说完,或者重述一遍问我是不是这个意思。


另外,自信真的很重要。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这个岗位,你凭什么让面试官相信你?

中国人擅长谦虚,但面试不是谦虚的时候。一般面试者说的话,面试官都会打个六折八折来吸收。那么如果你自己都不自信的说出100分甚至120分,一打个折还有多少?

好多同学在面试的时候还会主动问,我没有xxx经验,我刚毕业没有工作过,这样你们会录取我吗?

我真的是当场雷翻。同学,你需要一再强调自己的弱势吗?强调自己的弱势会让自己当选吗?

(是不是每天问三遍男/女朋友,“我老了丑了肚子大了脱发了你还喜欢我吗“习惯了,跟面试官也要走撒娇路线?)

就算经历里的弱项被问到了,也应该把故事讲成“我虽然没学过/做过xxx但是我过去经验告诉我这个学起来不难,给我俩月我肯定能上手”呀。


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自信、淡定,英语的确不是我的母语,但是这不影响我的工作能力(除非你的工作对口语要求特别高),要以红灯记里“奶奶,你听我说”的架势把想说的说清楚。

当然,口语能提高的,最好还是多提高,总是没错的……

 


二、心态:囿于应试思维

 

我遇到的大多数华人求职者其实都很优秀,大都是国内/美国好学校出来的,应付考试必是一把好手,但是关键的问题也出在这:找工作的逻辑跟考试的逻辑非常不一样,同学们很容易把劲使偏

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努力方向出了偏差,不管多么努力,都会事倍功半。

 

很多刚毕业的孩子们,甚至是工作了一两年的同学,都不自觉地在找工作时照搬应试的因果逻辑——

“我好好复习考试范围”一定会导致“答对这些题”的结果

→题答对了就必然会有“得到这些分数”

→接下来也就一定会引出“获得某些名次/奖励”的结果。

贯彻到行为上就是——

把岗位描述当做考点大纲

→只要我能符合岗位描述里的这些点,就一定会被面试官打上这样的分数

→只要得分超过一定标准或者超过其他人的分数就一定会被录取。

 

带着这种考试思维带来的心态有三个:

1. 我只需要做到尽可能去达到岗位描述里的条目。

2. 一旦岗位描述不够清晰或者有变化,整个人就阵脚大乱,不知该干啥了。

3. 如果我没有被录取,那一定是我分数不够。


但很不幸,现实工作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甚至每一步都不是这样运作的。带着应试思维遇到这些“突发状况”,心态是很容易崩的

对于很多求职者,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面试发挥不好或是其他方面昏招频出,不是因为岗位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心态有偏差,甚至是心态崩了。这种是最让人可惜的。


首先,考试不一定有范围——没有岗位描述、岗位描述是HR从别人模板里抄的、老板不按照岗位描述去问问题……这样的情况太多见了。

可是好多同学,要么没有岗位信息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准备,要么被问到“超纲”问题当场就懵了,甚至还有人居然会跟面试官争执,你问的这明明不在job description里面,干嘛要问我?同学,你觉得这样的耿直真的会让面试官跟你道歉,对不起超纲了,让你脱颖而出吗……


然后,并不是答对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很多时候,可能面试官只在乎其中一两个点,或者只对一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除此之外,你答得再多,再符合纸面上的要求,也不一定会在面试官那里起到多少效果,反而会影响同学们对面试过程的自我判断。

这就需要求职者一定要拿出亮点,就是前面说的,好故事


最后,就算你能力也强、岗位也符合、发挥也好,并不代表铁定会录取,有时候没有拿到一个工作也并不代表技不如人

因为影响招聘的因素,实在比影响招生指标的因素多!太!多!

部门业务重点变化、公司环境变化、预算变化、老板去旅游、HR碰巧生病、最近好忙顾不上面试等等,各种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影响到招聘的进度和结果。

甚至还有很多时候,这个岗位不录取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你太好了,雇主从你的角度考虑觉得你屈才,也就担心你可能做不长,也做不开心。

还有一种不合适,是因为雇主觉得你底子很好,但适合其他类型的公司,比如小公司需要多面手,但你某一方面特别强,觉得你其实更适合去大公司先锻炼一下等等。

可是,求职者对这一切可一无所知啊!这个时候,是心态最容易崩的时候。很多同学们碰到几次这样的事情,就会开始反思到底哪里不对,然后一味责怪自己,多碰几次以后就失去自信,然后慢慢丧失斗志,降低要求,开始盲目……


这就相当于有的同学,觉得“爱和被爱”是一种要被评价的能力,谈恋爱遇到了几个渣女/渣男,又相了几次亲都没看对眼的,于是开始觉得是自己不行,觉得自己缺乏爱的能力,不值得被爱,于是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然就孤独终老算了吧……

真的是一样一样的。

我的意思是,相对于考试,找工作真的是跟找对象更像啊!

很多时候更讲眼缘、时机和气场啊,看对眼了以后,很多别的条件都可以妥协、可以谈、可以凑合的啊!

 

也许你听过人说,找工作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仅是公司面试你,也是你面试公司。

但是后来你觉得,工作真是太难找了,由不得我挑了,只要有人要我,干啥都行,我喜不喜欢、合不合适,都不重要。

然而我觉得,非超大型公司来说,capable(你的能力足够胜任岗位)和suitable(你真正合适这个岗位)这两个维度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吻合,而后者很多时候更重要

换句话说,Employer在招人的时候不仅会看这个人他的能力能否达到我的岗位要求,还要看我们能不能一起工作,能不能合得来,能不能沟通,这个人会不会喜欢我们这儿?他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不会干两天就跑?

不然,如果硬招进来了,雇主用着也难受,你做的也难受,最后实在不欢而散不仅浪费彼此的时间,而且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变故。


而从你的角度来看,你自己擅长什么东西,有哪些特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事儿,是很难在短期内通过突击可以改变的,也是在求职的过程中,最没办法掩盖的部分

不同的工作岗位,部门可能要求会很不一样,但我自己的哲学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方是什么要求,我都展示出自己最强的一面,如果这一面刚好是对方想要的,那就契合,如果这不是对方想要的,你装也装不像的。

这就相当于,面对你的表白/相亲对象,你的三观如何,你爱不爱宠物,爱不爱运动,爱不爱文艺,做不做家务,这些事情没法临时抱佛脚突击,就算你在相亲/表白的时候装得再好,真正过起日子来如果不合适,那更难受,到时候分开更痛啊。

 

总结来说,就是思考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强项,自信地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灵活面对变化,并且不因为单一事件的结果而过于悲喜过度,影响信心。

 

提到考试心态,就不得不补充聊聊“学生气”这个话题

我还记得我毕业不久刚入职时,我的上司对我说:“我们都觉得你底子非常好,就是学生气比较重,想让你来锻炼锻炼”。从那以后,“学生气”这三个字就像一把利刃悬在我头顶,让我时刻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学生气,到底怎么摆脱学生气?

我在工作中体会、碰壁,观察上司和能力强的同事,大概总结出一些道道。

除了上面说到的“考纲→答题→得分→录取”的应试逻辑外,还有——


学生做题的逻辑是,一张卷子100分,我尽可能多答对些,如果拿到80分甚至90分,只要对分数满意就行;

但工作以后,事事默认都是冲着满分去的,KPI达到90%也不能算优秀,老板分分钟会因为没达标的10%骂死你。

 

在学生时代,过程是重要的:如果一道题你做不出来,使劲钻研,花了一天时间终于算出来了,这种精神是值得老师鼓励的。

工作后,结果才最重要:老板很可能会批评你怎么在这种事情上花这么多时间,应该早点提出来找人帮你赶紧把事情解决。

 

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欢迎大家补充。

 


三、细节:能不能走点心!


这一段可能是吐槽为主了。

细节真的很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小细节的纰漏很容易造成全盘皆输,从小学过无数这种例子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自从开始招人以来,有的时候不知道是文化原因,还是认真程度不够,总是有很多同学们能把我雷翻,让我频繁感叹“你们能不能走点心!以及“好吧,有的人找不到工作也是有原因的”,亮瞎眼的频率目测比Indeed, LinkedIn收到的非华人简历高不少。


下面随便摘录一些工作里遇到的“错题集”,分享出来让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开心一下。

  • 有不附简历的;

  • 有申美国公司只附中文简历的;

  • 有简历的文件名写着“Resume XXX - Draft”的;

  • 有拼错我们公司名字的;

  • 有拼错自己学校名字的,“Strony Brook University”;

  • 有跟我已经面试过了,发邮件的称谓还是Ms. Xie的;

  • 有投设计师岗位,一封邮件里三个字体参差不齐的;

  • 有张嘴说“it seems you are hiring and I want to do it”的(真是一字不差摘录);

  • 有无数发简历的邮件里不仅没有Cover Letter,甚至整封邮件只有一句话,写类似I am applying for xxx position或者This is my resume in the attachment的。我不要求你长篇大论,文笔多么优美,但你这一句话邮件这么惜墨如金,怎么看着觉得你像我老板?

  • 有在邮件标题写“【Need Reply!!】Applicationfor xxxx”这种一看就像垃圾邮件的;

  • 有明明申请的分析师岗位,但邮件里附了一个Instagram说help to learn more about me,然而打开全都是自拍、街拍和比基尼照……好吧,虽然也没有原则性错误,不过路子这么野的也是不太敢要啊。

最精彩的是一个姐们儿,发过来的简历居然是一个简历模板,除了名字和学校改过以外,别的都没动。

她的联系方式是youremail@email.com,Summary是Briefly state your strength and career goal......工作的公司是your company,职位是your position,职位描述是try to use numbers to describe……看到这个简历我真的是,从无语凝噎到狂笑不止到一声长叹啊。


除了上面说到的发邮件以外,还有很多细节做好了,不一定能特别加分,但这些细节体现出你的求知欲和专业程度,没做好可能会在竞争激烈、面试官犹豫的时候产生很大影响。

  • 握手的时候不要太轻,尤其是很多中国女生可能是害怕身体接触,握手的时候在别人手心里轻轻地摸了一下(甚至是挠一下)就缩回去,容易被解读为不自信。

  • 注意自己的坐姿,太放松靠在椅背上,翘着二郎腿,或者太紧张,两只手都撑在桌子上,都是不太专业的表现。

  • 自己要记得多印几份简历带着,很多公司面试,面试官是喜欢空手来的,要是到时候两个人都没有简历,大眼瞪小眼就很尴尬了。

  • Thank you note是一定要发的。我面试的中国人发thank you email的比例大概不到20%,但其他国家的有六七成。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会给人好印象的,至少显出你的求生欲。

  • 手机静音,这个看似很基本,但是我至少面了五个中国同学面试的时候手机响,而且在包里还使劲翻不到,不是很专业。

  • 不,要,迟,到!就算实在不行要晚几分钟,也一定要跟联系人提前说,见面要表达歉意。我遇到有迟到20分钟,没有打招呼,见面也没有抱歉的,老板直接让我象征性的面试五分钟就让她走了。

  • 还有那些穿球鞋、T恤、破洞牛仔裤来面试的同学们,如果你们真的确定这个公司文化是可以接受这么随意的着装,你们再大胆穿吧。不然,至少“穿得像是来面试”吧?


这次先说这么多吧


好了,六千多字了,想说的还有好多,但一篇里面不能再写了,很多细节也没顾上展开,都是浅谈辄止。只希望能作为一扇小窗口,启发同学们提高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表达、多注意细节。

求职路上谁都不容易,我们都加油吧。


这次如果反响好,大家觉得学到了东西,以后再开专题分版块细聊求职、职场的事儿。(一不小心又给自己挖了个坑)






【梅花间竹】
唯美食与音乐剧不可辜负


经常写点字,有时打鸡血,
偶尔小纠结,从不咪蒙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