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霸凌中的“至暗时刻”:孩子求助了,孩子绝望了

梅花间竹 2022-05-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费城灯塔信鸽 Author 间竹

间竹投稿的文章,首发于其他公众号上,现在在自己号上正式发一下。


盼望着,《少年的你》终于在北美上映了。

感谢这部电影,让“校园霸凌”这个话题又一次获得关注,让我可以(借机凑热度蹭流量)聊聊我关注了好多年的校园霸凌。



如果你觉得,校园霸凌只是极少数的事件,那么先看一些数据——

根据美国2016年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23.1%的中学生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里在学校和网上遭遇过不同形式的霸凌,而且这个比例还在增加;


70%的中小学生曾经亲眼见过校园霸凌;


“英国国家儿童发展研究”数据表示,28%的儿童偶尔被霸凌,15%的儿童经常被霸凌;


在国内没有找到类似公信力的数据,但是情况也不容乐观。


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是这么一条数据:只有36%的孩子遭受校园霸凌以后会向大人求助。也就是说,六成多的孩子要么不敢找大人,要么直接丧失希望了。


而且即使是在这三分之一求助的孩子里,我也在亲眼见到、读到过无数个故事里,孩子在求助时,大人——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其他的大人——对孩子处境和心情不做处理、不当处理,让孩子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从此,这种孩子对成人的绝望,往往是孩子放弃抵抗的按钮,要么向内攻击,认命,真的觉得是自己有问题,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逆来顺受,造成一生的阴影,甚至自杀;要么向外豁出去了,以极端的方式复仇,很多时候甚至是同归于尽。

新闻节选里的这种案例绝非少见,你我或许都听过


这是最让我心如刀绞的悲剧。
,一定要写这篇文章,心理学干货很多,可能不好读,但是我硬着头皮写出来,就算能有一个人硬着头皮读完,也许就能多救救一个孩子。

每次到这里我都止不住在想,身为家长老师,这些大人为什么就不能帮孩子一把呢?


且不论那些只管生不管养的、只顾忙自己的事情无暇关心照顾孩子的、只关心学习不关心人格的、应该取消家长资格、开除家长籍的家长们;
且不论那些没有师德的、没有教育责任感的、没有爱的、敷衍的、势利的、欺上瞒下的、应该逐出校园的教育工作者们;
就说很多家长和老师,他们很爱孩子,他们真不是故意忽视,但是他们真的无法判断和分辨问题所在。
他们在询问调查了一圈以后,真的凭经验做出了“应该没大事”的判断——

“ 
“小孩子不懂事嘛,这也正常。”“小孩子打架,多大点事儿嘛。” “小孩子闹着玩的,回头就忘了。”“你俩也没啥深仇大恨啊,你应该误会了吧?”“你怎么连这点关系都处理不好啊?”“他们怎么不欺负别人,光欺负你?”

怎么样,这些话听上去熟悉吗?咱们小时候不都听过吗?


要知道,遭受霸凌的孩子通常都会受到“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的威胁,他们来求助,就已经鼓起了最大的勇气,甚至是最后的勇气了。然而听到这些话,无异于眼睁睁看着救命绳索递过来,又猛然抽走的绝望。


孩子最绝望的时刻,也是我最伤心的时刻。
因为,这些大人们离挽救一颗又一颗濒临破碎的心,真的只差一点点啊!


大人对校园霸凌行为的不作为或不当处理,大都是由于不能理解孩子们的处境和心情,发现不了霸凌的存在。

那么,为啥他们就理解不了孩子呢?


在我分析,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了同一个东西——“孩子的世界”


孩子(特指从托儿所到高中阶段)真的会每个阶段都组成一个自己的世界。由于心理发展阶段,这个世界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法则。
很多地方和成人的世界迥然不同,又有很多地方和成人的世界极其相似。


而大人,包括家长、老师、旁观者、媒体等等,因为极其容易在一些时候低估了两个世界的差别,同时又在另一些时候高估了两个世界的差异,从而无法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世界,最终抹杀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最后一线的生机。

先说说相似

在越接近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本面,小孩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越相似。
在很多方面,孩子是成人的等比例缩小,有时候甚至是成人世界的放大。
在这些时候,是万万不能以“孩子不懂事”来理解的。
比如聊聊最基本的,霸凌是怎么来的?


霸凌是来源于权力的差别,这样的“权力”(power)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和地位赋予的,而是来自身体优势、社交人脉优势、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
有了这样权力上的差别,就可以对被霸凌者进行持续的伤害,甚至是无缘无故的伤害,还能威胁被霸凌者不许求救。
霸凌不仅有身体上的伤害——根据美国官方定义,还包括:言语霸凌、社交霸凌(孤立排挤等)和财产霸凌。
所以,仗着权力的优势,苍蝇真的会叮无缝的蛋,只要苍蝇有权力,在好好的鸡蛋上硬画条缝,然后带领兄弟们一通叮。

“斯坦福监狱试验”虽然被叫停,但是“只要有权力差异就能激发人性中的恶”的观察,让人依然毛骨悚然。这里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搜。

知乎网友解释霸凌的“动机”,精辟而令人生寒

听上去熟悉吗?在成人的世界里,家庭暴力、潜规则类的性侵犯、职场打压、乃至大国对小国的强硬外交,不都是出于权力不对等造成的霸凌吗?


校园霸凌和成人世界里的霸凌,核心真的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单独个体的权力差别再大,也是有限的。
对绝大多数校园霸凌者而言,最大的权力优势、也是杀伤力最大的情况在于人多势众,也就是社交权力占上风。
那么他们的常见目标也很好理解了,就是那些容易落单的人,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显而易见的外在因素而容易处于弱势的人——黑、胖、矮、来自农村、来自外地、转学生、单亲、内向、不那么阳刚的男生、不那么乖巧的女生、有残疾,等等。
以前还有戴眼镜和箍牙,现在因为普遍了,渐渐少了。
想想以前身边这些同学们被起过的外号,想想我小的时候也因为胖而被捉弄过的情景,真实得就像在眼前。


另一种则没那么容易被发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人——特别乖的、特别不乖的、学习特别好的、学习特别不好的、特别帅的、特别美的,等等。
这一类更加容易被忽视,因为看上去,他们没有什么可被欺负的弱势啊!
但其实,看出来了吗,只要跟大多数人不一样,都会形成天然的人数劣势,从而成为霸凌者的目标。

被霸凌者最大的劣势在于势单力薄
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动手,只需要联合一帮人排挤、孤立和挤兑,就足以给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了。


毕竟,咱回头想一想,大人的世界里,不也充满了这样的逻辑吗?

枪打出头鸟和排除异己都是一个群体里最简单、但最不可避免的冲动,能求同存异都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啊。大人尚且做不到,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啊,孩子真是成年人的镜子。


还有一点,经济在发展,孩子也在进化,现在孩子们营养好发育快,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又让孩子们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渠道,他们知识层面和大人的差别比想象中小得多,他们的欲望和手段,却未必比成年人少。


前阵子大连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孩的案件中,男孩已经长到1米7,70公斤,能说出“我13岁杀人不犯法”,还懂反侦察,懂性欲,这就充分说明了,孩子和大人在很多方面的差别,被严重的高估了。


因此,校园霸凌能带来的危害,也被远远低估了。
以往的霸凌手法,轻的如取外号、恶作剧、传谣言、嘲笑、物品破坏,重的如辱骂、人格羞辱和肢体伤害,破坏力已经够大了
而现在的霸凌手段越来越成人化,能有什么样的手段和杀伤,能有怎样的无耻和变态,我真的就不敢想象了。
来自电影《悲伤逆流成河》

别忘了,现在还有网络霸凌呢,这个话题太大,还没来得及展开呢。

然而,尽管大人和孩子的世界有这么强的共性和延续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特点,跟成人所能理解的逻辑大不一样
就算很多成人回过头去想以前的想法,要么已经淡忘,要么也是以“那时候真傻”来一笑而过。


人在从孩童长大的过程中,对情绪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而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共情能力等等,都是靠后天不断习得的,多数人可能要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甚至更晚,才能达到相对成熟,进入“大人的世界”。
首先,因为孩子无法对太复杂的事实做出理性分析,而只能感受到自己正面或负面的情绪,只能对事物做简单的感性判断,所以电视里的叔叔阿姨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
而且,孩子也无法明确区分不同的情绪种类,不能感知情绪的程度,只能模糊感受到这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是“好”还是“不好”,而容易极端地解读和表达出来。
于是,对待喜欢的,是爱你一千倍,一万倍,一万万万万倍,而讨厌起来自然也变成了最讨厌,超级讨厌,超级无敌宇宙变态最最最讨厌。
也就是说,孩子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


这造成什么结果呢?
一方面,孩子之间很容易非敌即友,而且判断敌友的原因很可能是一些成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事情——有时候只是说话的时候没有看我、只是我喜欢的女生看了你一眼、只是你把书扔到我的书包上,都能够成为“我要找一帮人来欺负你”的理由。
所以很多霸凌的发生,在大人的世界里,大人用逻辑和因果去理解的世界,你并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受欺负,自然无法理解“好端端的怎么别人就要欺负你”,自然会怀疑“怎么不欺负其他人只欺负你,是不是你有问题?”


这时的大人也许不是缺爱,不是冷漠,只是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孩子是可以因为一些很小很小很小的原因产生深仇大恨,从而引发霸凌事件的。


理解不到这一层原因,自然也就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引不起重视,觉得只是“小孩子闹着玩儿”,就更别提有效处理和解决了。


另一方面,和“小孩子不记仇,过一会儿就没事了”的误解相反的是,很多孩子由于没有那么强的感情调整能力,容易陷在一种情绪里面钻牛角尖,久而久之甚至都忘了当时的原因,只记得厌恶和憎恨,很多后续的霸凌行为都是源于前面情绪的积累
这时如果大人只孤立一个事件来看,就更事出无因,就更像闹着玩儿,就更容易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来理解了。
毕竟,很多时候大人也冤枉啊,这些蛋真的看着都好好的,真的没有缝啊!

都是因为低估了孩子和大人逻辑上的差别

上面这个案例,就说明孩子眼中“欺凌”的原因可以多么简单



你可能要问了,一会儿说高估,一会儿又说低估,难道不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我们人类最擅长的,就是双重标准呀!
我们不能轻易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于是用自己的逻辑去理解最方便,于是觉得你俩没矛盾,你们闹着玩儿;
我们不能轻易理解孩子和成人人性的相似处,于是想当然地觉得孩子的世界不一样,孩子不记仇,孩子不懂事儿。
毕竟,因为这样想不需要深度调查,不需要和孩子深入畅谈,是最简单省事儿的解决方法呀!


双标的事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吧?
小到小时候,你考95分挨你妈揍,让你看看邻居家孩子尽管只考80分,可人家吃完饭还会收拾筷子啊;
大到某些灯塔大国在面对国内和国际事务时的表里不一;
人类在需要达到自己不同目标时设立不同的标准,这真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生活处处有“双标”


当然,这不是个人水平问题,而是在漫长的进化中,我们开发出两套思维系统,一套偏直觉,一套偏逻辑。
我们不能总是调用逻辑思考解决所有问题,这样能量消耗过大,所以人会天生倾向于简化、归类,用直觉和情感去看待和思考问题。那么非黑即白、扣帽子、双重标准等等,就是与生俱来、最节能环保的思考方式了。
至于后来开始用理性思考、逻辑判断、用同理心去感受,这些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训练,门槛就高多了。


说了半天,面对霸凌问题,成人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核心在于培养成人对霸凌事件的鉴别能力,尤其是的同理心,能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和感受。
在孩子求助时,大人只要能意识到问题,能跟孩子处在同一个阵营里,即使在处理技巧方面有缺乏,即使会遇到外界的阻力,但起码不会让孩子丧失希望,自暴自弃啊!

家长要迅速增强同理心,就算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那也得培养,也得长期训练。
更重的担子,就交到了学校的肩上。毕竟这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具备以专业训练来解决问题的条件。学校的反霸凌项目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的决心和教育上的价值观。


霸凌这个概念进入中国时间还不长,几年前甚至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这件事。那么我们就参考一下美国的教育系统是怎么对待霸凌的吧。

以下截屏来自我的两位在美国中学和小学做老师的朋友——

来自中学老师k


来自低龄教育的老师k

虽然我没有教育背景,我也未为人父母,但成年人的世界中我们面对求助或者“告状”时的方法,应该也是可以借鉴一些的:
不管你说的事情我是否能理解,同意不同意,至少我先不否认、并且肯定(acknowledge)你有确实这样的感受,这种“接纳感”,至少能对得起你的信任,能有一起解决问题的基础。

不管对方感受到什么,先接受,这些感觉都没有“错”


对于孩子自认为受到的伤害,宁可过度保护,也不能失去保护。因为,有些人真的伤不起。
换位思考再难,也尽量去换。多了解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识,甚至是发展心理学的书籍,或许能避免一生的遗憾。
毕竟,“家长”虽然不需要考试持证上岗,却真的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当啊!


但愿在你保护世界时能保护你的,不仅有你的同学、你的同龄人,还有这些努力不让你失望的大人们。

我们。




【梅花间竹】
唯美食与音乐剧不可辜负


经常写点字,有时打鸡血,
偶尔小纠结,从不咪蒙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