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生日了,问问自己: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间竹 梅花间竹 2022-05-07
今天是“梅花间竹”公众号三周岁生日。

美国的11月26日,中国的11月27日


三年前,正儿八经地写了篇发刊词,当时的文笔和思考在今天回看依然相当还不错,一会儿全文贴在后面供您把玩(不想看我个人总结的话,鼓励直接跳后面)


当时开公众号时,愿望很朴素——
就是想写字,以输出带输入,通过写作来帮助整理思路,让观察和思考的逻辑化和模块化;
既然想写字,就用公众号这么一种不太私密的方式,写出来让人看,以免自己的格局太小或偏激
反正想写字,如果顺便能引发哪怕一小部分读者的思考、让哪怕几个人有所收获,也算意外收获了。


发刊词的推送界面截图


看,我真没把它当成什么“自媒体”,没什么野心,甚至说有点自私、还给自己的文章万一没人看找好了台阶下。


三年了,回头再看,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往小了说,看见一件事、有了什么感想,当带着“这事儿我想写篇文章”的思路和角度时,的确会看得更深,想得更完整。
无论是对餐饮文艺小资生活的认真,还是在对大型社会议题的调查和分析,这三年确实可以明显看到自己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进步
输出真的能够带动输入,写作真的能实实在在带来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一个小目标”基本实现了。


而往外看,自己通过写字对他人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我三年前无论如果也想不到的。
怎么能想到,我能通过自己的文字,能给挺大一部分纽约留学生、华人社区乃至国内外的文艺爱好者带来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思考、启发乃至感动呢?
如何能想到,我能以我微薄之力,为海外艺术工作者、餐饮工作者、甚至正念和素食奔走呼喊呢?
哪里能想到,我真的把“博主”当成了件正事儿,能通过公众号链接起一群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相互热闹、照亮、取暖呢?

我何德何能,我受宠若惊。


或许,这就是我还残存着理想主义的体现吧?
或许,我从来都没有真正入世呢?
整整10年前,我带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主义以及对数学的恐惧填报了新闻专业;
后来,虽然由于外界原因和生活所迫,离这个理想越来越远,但谁知道我现在,算不算是为中国的音乐剧受众、音乐剧从业者、美食热爱者、海外餐饮人、年轻的留学生担起了一点点道义呢?


真的担起了多少“道义”,不敢说,或许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在尝试,而且我愿意去担。

正如今年上半年我最在乎的几件事情之一,《我,堂吉诃德》纽约中文版里的一句话——
“胜负于我无关紧要,唯有游历而求索。”




附:发刊词

《从日志、博客到公众号,为什么写文章越来越难了?》

2016年11月16日

微博、微信、Facebook和Instagram给了每个现代人更自由表达的工具,我们却似乎好久好久不曾像以前一样好好写篇日记

“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写作的门槛,而那些在浩渺的信息之海里有幸能抓住我们眼球的公众号推送,又有多少是真诚地表达


近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自己数年前的博客,看到里面或喜或悲的心情、插科打诨的吐槽、以及好友间的互动。尽管现在看来的确是有些稚拙,却也能不时有“我那会儿真TM有才”的感叹。
突然竟有点怀念起博客这玩意儿了,也包括功能近似的QQ空间、人人(校内)日志等等,那些好歹能让人认真写篇文章的地方。


还记得那会儿吗?你我中的好多人,会时不时大段大段而非只言片语的形式写下生活中捧腹或闹心之事、不得不直抒的胸臆、热情激昂的争辩、或只是传递隐私和爱的点名……
不管论证是否严谨,观点是否新颖,文采是否飞扬,咱总还是敢把文章放出来,想看的人自然能看见,能懂的人自然能领悟。
而现在,140字的微博字数上限我们也难得能写满,朋友圈文字超过六行还会被折叠,我们也就习惯了只言片语地发一点儿,想到哪写到哪。
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没有了那么强烈的表达的欲望,甚至会渐渐地丢掉了用完整逻辑思考和组织的能力吗?



我并不反对碎片化传播,碎片化给了人们更多获取信息和表达的机会,但碎片化传播和写文章这种相对思路完整的表达其实并不完全冲突。
今天我们更少地写文章了,不仅是因为表面上长短的区别,而是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表达出现了形式的分化,甚至出现了表达上的阶级分裂。


一方面,观点和信息的“专业化霸权”侵入到了个人领域。
朋友圈让我们更容易地看到更多优质的好文章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一般人对于写作的自信
即使我们有点写作的欲望,大概也或多或少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是要很牛的人或者很专业的团队才能运营得好的吧。
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相形见绌,必定不是“干货满满”,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发着三言两语的小句子分享或吐槽比较舒适啦。 
所谓“自媒体”,让表达的权利成全了那些想成媒体的“自”们,却间接剥夺了普通“自”们的媒体权利。


另一方面,商业化的侵入让写文章这件事情不再那么真诚和纯粹。
这里我指的商业化的影响,还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软文、广告、谣言和鸡汤污染了信息空间,让我们对公众号这东西有点嗤之以鼻。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我们改变了自己对开公众号写文章这件事情本身的想法。我们的思维模式成了费老大劲做某一件事情就得一定有目的、有效果、有收益。


弥漫各处的诸如“如何写出10万+”的文章比比皆是,于是我们水到渠成地认为,开公众号写文章就得有阅读量、有炒作有推广、大号带小号。现在的公众号这么多,那想要“出头”就一定要有独特的定位、精准又庞大的用户、合适的营销策略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搞不好还能火一把,一了网红梦……
况且“深度好文”标签的一般既不深也不好,“长文慎入”的那真心是长。在标题党横行的世界里,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普普通通的文章“吸引眼球”,才能“圈粉赚打赏”。




都说微信公众号让社交媒体有了博客的功能,我们难道忘记了,在博客上写写文章给自己、顺便也给别人看看,就不叫写文章了?


再从社交平台们的功能上看,诚然微博和微信的最初能大获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给社交媒体做了减法,功能尽可能少,信息尽可能少,入口尽可能少。
反过来看,普通人不开公众号就不能发文章分享的设置,固然是一定程度上把控了朋友圈里文章的整体质量,但也扼杀了个人的表达愿望。
或许,也并没有那么多话唠需要动不动写篇文章,想写文章的人自然会拨冗开公众号,但我不敢想,长此以往,我们的表达模式、思维模式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谈了这么多外部因素,猛然一回头还是要问自己一句,“到底是这世界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大概都有吧。
我们越来越忙,总有数不完的精彩和忙碌去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比三五句话更系统的表达显得太奢侈;
我们越来越怕,除了在乎别人的眼光,怕别人对自己文章的批评,更害怕面对自己——写作是对一个人的水平最诚实的体现,我们不写,是不是害怕看见并且承认自己书读的不够多,思考问题不够深入,以至于言而无物呢?




开始写文章有两个最佳的时机,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我原本只是想写个“我这话唠磨蹭了这么久才开公众号的自我检讨”,大概也就只能聊聊完美主义、拖延症之类的,琢磨琢磨着竟然能倒腾出这么些超越我的个人小格局的思(tūi)考(xiè)角(zé)度(rèn),也就能侧面佐证,完整的严肃表达的确能有助于人思考问题吧。


所以,公众号的slogan是——经常写点字,有时打鸡血,偶尔小纠结,从不咪蒙体。

请多关照。
2016年11月26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