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创板AI第一股:成立16年专利129项,视觉算法一统安卓手机市场

欢迎关注 AI星球 2022-04-27


早在1994年5月19日,虹软科技的前身ArcSoft US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创始人是曾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邓晖。



编辑 | 永野花花

公众号 | AI星球


今天上午(7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了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进行挂牌交易。其中,由留美海归博士邓晖创办的虹软科技,成为第一家申报科创板的人工智能企业。


虹软科技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作为一家成立于2003年的视觉识别算法供应商,其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在2018年全球出货量前五的手机品牌,如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主要中高端机型中均有搭载。


此外,魅族、索尼、中兴、传音、联想、摩托罗拉、HTC、华硕等手机厂商也都采用了虹软的算法。


图片来自招股书


虹软科技的前身是199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的ArcSoft US公司。


彼时,担任美国Enertronics Research Inc.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邓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一套Photoshop的图像编辑处理软件500美元的售价将很多用户挡在门外,为此,他决定推出一款价格亲民的同类软件。


一年后,ArcSoft US推出了只卖100美元的图像编辑软件PhotoStudio,并很快被应用于同期主流的扫描仪和数码相机产品中。


创办公司之前,邓晖于1991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年,意识到智能手机的来临,ArcSoft US在杭州设立了虹软科技有限公司,并决定进入手机市场。


当年,在性能有限的移动终端设备上,虹软实现了人脸特征点检测、人脸检测和人脸表情检测等功能。


2004 年,虹软又在移动终端上完成了图像增强算法的落地,实现了去模糊、去噪和暗光拍摄三大功能。


2007年,虹软赢得了三星手机的信任,开始为其提供图像增强算法;2008年,虹软又赢得了华为手机的合作订单。


直到2013年,虹软拿下了vivo和小米,2017年终于与OPPO达成合作。由此,全球四大安卓手机厂商均成为了虹软的客户。



在手机厂商追求高像素的时代,邓晖带领虹软已经开始将人脸技术、暗光、HDR、全景等数码相机上的视觉技术移植到手机拍摄功能中;而当暗光、HDR、全景成为手机标配的时候,虹软又开始尝试在手机上实现单反相机的功能。


2014年,虹软协助手机厂商发布了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后置双摄手机。这款手机通过虹软的AI算法,可以实现单反相机大光圈才能拍摄的背景虚化效果及光学变焦功能。


2015 年,虹软协助手机厂商发布了业界第一款RGB+Mono(彩色+黑白)方案的后置双摄头手机,此后又攻克了Wide+Tele(广角+长焦)的后置双摄方案。由此,虹软让安卓手机阵营在双摄的普及上做到了与苹果并驾齐驱。


2017年9月至12月,经过一系列股权重组后,虹软科技成为了境内上市主体,并拥有了与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全部业务、资产与人员。


据招股书,虹软的手机视觉方案分为三种:智能单摄视觉解决方案智能双(多)摄视觉解决方案智能深度摄像解决方案


智能单摄包括暗光增强、HDR、防抖、超像素、人脸识别等16款产品;


智能双(多)摄有双(多)摄人像拍摄、光学变焦、光学超级变焦、模组产线标定、手机组装线标定5款产品;


智能深度摄像则包括了8款3D解决方案。


其盈利模式为,“将其视觉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与客户特定设备深度整合,通过合约的方式授权给客户,允许客户将相关算法软件或软件包装载在约定型号的智能设备上使用,以此收取技术和软件使用授权费用”。



在招股书中,虹软科技提到5家竞争对手为:以色列的CorePhotonics Ltd.、日本的Morpho, Inc.、以色列的EyeSight Technologies Ltd.、中国的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


不过,这5家公司均非上市公司,无公开的财务数据及其他经营信息可查。


因此,在招股说明书中,在就各种财务数据等进行“同行对比”时,虹软科技提及的对标企业并非是上述5家公司,而是中国的中科创达和诚迈科技、美国的杜比实验室。


作为高研发投入、高毛利率企业,2016年~2018年,虹软科技研发投入分别为9026.84万元、10873.54万元和14852.64万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三成


而在这三年间,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均超过了90%,最高达94.24%


目前,虹软科技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126项),软件著作权73项


截至2018年12月31日,虹软科技共有研发人员374名,占公司总员工数的65.73%


2016~2018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9,026.84万元、1.09亿元及1.4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59%、31.43%及32.42%


对比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企业,虹软在2018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2.42%,为这批企业之最


从招股书来看,虹软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了正向盈利。


2016年~2018年,虹软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6100.11万元、34592.40万元和45807.13万元


其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软件授权许可使用费收入,三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8.20%、99.50%和99.23%


计算机视觉是AI市场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如今,虹软科技面临的不再只是手机行业,而是包括无人驾驶、医疗健康等更为复杂的应用场景。根据招股书,此次募资用途最主要的是头像IoT领域人工智能项目。


图片来自招股书


作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ToB领域科技公司,除了要把握技术的核心优势,还需要不断跟进产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在招股书上,虹软科技也将技术升级迭代风险与新业务开发和拓展风险置于前列。


“公司是以研发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虽然公司高度重视对研发和技术的投入,但如果公司不能正确判断和及时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的演进路线,并投入充足的研发力量布局下一代的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可能导致公司无法保持当前的技术领先性,从而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