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明伦: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

曹明伦 语言科学 2021-09-19

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

——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节选)


内容摘要      在我国引介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笔者曾指出过的误读误译西方翻译学者学术观点的问题。本文用几个流传甚广且影响极大的典型实例再次揭示这种误读误译现象,指出研究国外翻译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解,引介和借鉴国外翻译理论也需要正确的翻译。一、引言    英国学者赫曼斯在谈及自己对描述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的局限时说:“因为我只能应付几门西方语言,所以许多本该考虑的材料都超越了我所能考虑的范围。这尤其指用希伯来语出版的材料,但肯定也包括其他许多用我懂得的语言出版的相关研究材料。从多重意义上讲,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这段话不仅是一名翻译理论家的有感而发,而且也是他的经验之谈。遗憾的是,鲜见有中国翻译学者表达这种感受,而且赫曼斯这番肺腑之言似乎也很少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于是在我们引介国外翻译理论的过程中,对西方学者学术观点的误读误译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些被指正过的显而易见的误译也照样流传。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谈谈这个问题。希望以下讨论的几个流传甚广且影响极大的典型误读误译实例能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反省。二、图里是在为“翻译”下定义吗?      在论及“翻译概念及其依附的语词”时,笔者曾提醒说以色列学者图里(Gideon Toury)为Translation下的那个“定义”之被定义项并不是“翻译”,而是“译本”。可最近又有中国学者撰文说:“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逐渐向宏观文化语境的拓展,新的翻译定义不断涌现。例如,以色列著名翻译学者图里曾建议采用比传统更为广泛开放的翻译定义,认为‘只要译语多元系统认为是翻译的语篇就是翻译’。”该学者标注的文献是图里1980年出版的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其夹注告诉我们其引文中的所谓“定义”引自该书第73页,所以我们就先来看看图里在该书中到底是怎么说的。在该书第73 页,与引文“定义”沾得上边的一段文字如下: 

      这段话是图里描述性翻译理论的精髓所在,我们从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他为翻译下了什么新的定义。上述中国学者把“it is regarded as a translation from the intrinsic point of view of the target system”翻译成“只要译语多元系统认为是翻译的语篇就是翻译”,并认为这是图里为翻译下的新的定义,这实在是对图里描述翻译理论的误读误译,而这种误读误译在中国译坛已由来已久。

      十年前,有一篇文章在“Tymoczko的翻译观”这个小标题下如是说:“Tymoczko认为给翻译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勉强给翻译一个定义的话,她认为以色列学者Gideon Toury给出的翻译定义最为可取,因为该翻译概念比较宽泛。Toury认为‘翻译是在译语系统中,不论由于何种原因,作为或者是被人视为是翻译的所有译语文本。’”同年另一篇题为《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的文章也介绍说:“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正如描写学派代表人物图里(Gideon Toury)指出的: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这两篇文章在其所认为的“翻译定义”后所附的英文原文都是A translation will be any target language text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system itself, on whatever grounds。沙特尔沃斯和考伊编著的那本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在Translation这个词条中,也在卡特福德、雅各布森和奈达等人为“translation”下的定义之后列出了图里为“a translation”下的定义,其措辞与上述二文所附英文原文稍有不同,为“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中文译本《翻译研究辞典》将其翻译成了“翻译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被视为翻译的任何一种目标话语,不论其理由如何’”。

     上列汉语译文“认为是翻译的语篇就是翻译”“翻译是……所有译语文本”“翻译就是……任何一段目的语文本”以及“翻译是指……任何一种目标话语”都令人费解,而“不论由于何种原因”“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以及“不论其理由如何”更是令人不知所云。这真是图里为翻译下的定义吗?提莫志克真会用这样的定义来说明她的翻译观吗?上述谈“Tymoczko的翻译观”那篇文章说明其引文原文转引自提莫志克教授的《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一书。那我们就再来看看提莫志克引用图里那句话的段落:


      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图里这个“定义”中的被定义项是“译本”(a translation),而不是“翻译”(translation)。上述四位中国学者都把a translation误读成了translation,结果歪曲了图里和提莫志克的翻译观,甚至歪曲了西方描述翻译学派的学术思想。      至于这个“定义”中的定义联项为何不用“is”而用“will be”或“is taken to be”,也许威尔斯的一句话可以做出解释。威尔斯在其《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说:“无论是奈达那个谨慎的书名《翻译科学探索》……还是16年后图里那个同样谨慎的书名《翻译理论探索》,都应该被理解为是精心挑选的确切表述,用以体现按正在形成的一套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之试验性质。”既然是探索试验,当然得字斟句酌,用will be或is taken to be表明了作者的严谨。

      至于原文句末那个状语短语on whatever grounds该如何解读,根茨勒也做出了解释。他在《当代翻译理论》第五章中用了“吉迪恩·图里:翻译之目标语文本理论探索”(“Gideon Toury: Toward a Target-text Theory of Translation”)这样一个小标题,并在该节中说:“凭借不对译本的正确与否做出判断,只管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图里的理论规划得以统一。”由此可见,on whatever grounds(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指的就是“不管译文文本正确与否”。图里的描写翻译理论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是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或者说是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从以上考证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四位中国学者之所以误读图里这句话,一是因为忽略了图里翻译理论所关注的重点,二是忽略了这句话中关键能指之所指,但更重要的还是忽略了这句话的语境。在马会娟转引的英文原文后边,提莫志克不仅注明了引文出处,还特别提醒读者参阅图里1980 年版《翻译理论探索》的有关章节。而在那些章节中,图里详细讨论了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的关系,以及译文文本在目标语文化系统中的可接受性。在指代清楚的前提下,图里在谈到译本或目标语文本时,交替使用了translated texts、a target text、the texts、translations和a translation;谈到目标语文化系统时,分别使用了“the target soci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systems”、the target system和the systems。如果不忽略上述三个方面,引用者就会意识到原句中的a translation意为a target text或a translated text,而the target system则意为“the target soci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systems”,从而明白上述引文说的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译本正确与否),译本都可以是一种目标语文本,一种在目标语社会文化系统内被表现为或被视为目标语文本的文本。”由此可见,图里并非是在为“翻译”下定义,而是在为“译本”或曰“目标语文本”下定义。

      不过严格说来,图里这句话算不上一个定义,他只是想说明译本可以是些什么样的文本,或什么样的文本可被视为或接受为译本。赫曼斯在其《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一书中就把图里这句话简化成a translation is what is regarded as a translation(译本就是被视为译本的文本),并嘲讽说这就等于一个父亲对他4 岁的女儿说“斑马就是被我们叫作斑马的动物”。赫曼斯此言不无道理,因为真要说图里这句话是个定义,那他首先就违反了第一条定义规则,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因为定义项中不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

      图里提出其描述翻译理论已整整30 年了,但愿中国译学界能尽快领悟其理论的真谛。   

三、德里达的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 文本之外别无他物?      德里达在《写作学》中解读卢梭作品时说过这么一句话“Il n’y a pas de hors-texte.”。略懂法语者也会将这句话翻译成“这里没有插图。”。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精通法语的斯皮瓦克在英译《写作学》时就偏偏把法语名词“hors-texte”(单页插图)中间的连字符看漏,将这个名词一分为二成介词“hors”(在……之外)和名词“texte”(文本),从而将法语原句理解为 “Il n’y a pas de chose hors texte”,于是便有了相应的英译文“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the text.”随后中国学者又据此翻译出了“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这句话的中英文本都被大量引用,广为流传,成了德里达的一句名言,可“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the text.”看上去与“The text exists as a text on a page.”如出一辙,“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听起来与“文本就作为文本存在于书页之间。”也酷肖绝似,但“文本就作为文本存在于书页间。”毕竟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于是读者在阅读那些研究德里达且引用有他这句名言的中英文文本时,不免会感到上下文逻辑混乱,自相矛盾。不信我们就先来读一段英文:


      这段文字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说“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又说“任何意义都与语境有关;意义不可能与语境分离,不可能存在于某特定语境之前或者之外”,那么,这里所说的“语境”是在文本之内还是在文本之外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再来读一段中文:


      相信认真读过“出版前言”的读者都会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原有文本的界限已不复存在”,那么何来内外之别?既然已经没有了界限,文本里面的东西又溢向何处?既然“文本之外别无他物”,那么“文本外面的东西”又是何物?或许正是这些质疑使德里达这句名言“声名狼藉”(infamous),于是他不得不出面对Il n’y a pas de hors-texte这句话进行解释:

  种解读经验,你就不可能看到这个‘真实’。


      这段话末句中那个假言推理似乎在暗示我们,只要你具有解读经验,就可能看到文本中的真实。其实Il n’y a pas de hors-texte似乎还有一个暗示:文本内没有插图,文本外也没有?正如戴维斯在阐释德里达的解构学说时所说:“不管是源语文本还是目标语文本,每个文本的每个部分都会产生意义,但在这一过程中,意义不仅来自语言的其他元素,还来自这个无限开放的编织物的所有元素。因此,能指链(chain of signifiers)中的差异运动并不局限于语言学意义上的能指,而总是包括‘真实能指’‘经济能指’‘历史能指’‘社会习俗能指’等。”德里达自己就是这样解读(或曰解构)文本的。例如,在他那篇为解读《斐德若篇》而写的《柏拉图的药》 中,“他研究了柏拉图在精细的诡辩语境中对pharmakon(πηαρμακοω,药物)一词的用法,研究了古代犹太祭司用羊替人赎罪的仪式,还研究了古希腊神话和古埃及话。”由此可见,文本之外还真是别有他物。尽管后来德里达针对人们对这句名言的质疑,在解释中把上述“真实能指”“经济能指”“历史能指”“社会习俗能指”统统纳入“文本”,但那毕竟是一个哲学家形而上的思考,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这句话的意思依然没变,还是应该翻译成“这里(文本里)没有插图”,这不仅符合这句法语的语法意义,也符合德里达爱用隐喻的习惯。更重要是,“这里(文本里)没有插图”既能给予我们应有的启示,又不会与新批评理论相混淆,从而造成众多郢书燕说式的所谓阐释 。

作者简介

曹明伦: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著有《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英汉翻译二十讲》《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译有《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培根随笔集》《司各特诗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等多种英美文学经典,与人合作编有《英诗金库》,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文节选自曹明伦《翻译研究论集》,2020年3月出版



《翻译研究论集》

曹明伦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3

 (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名家文库)

 ISBN 978-7-03-063568-6


购书二维码

《翻译研究论集》汇编了作者十余年间陆续发表的30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思路连贯,学理贯通,可前后呼应,相互印证。针对20世纪以来中西翻译理论中出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结合翻译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的实际,作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首次指出了对外文化传播不等于对外翻译,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这对概念,首次区分了翻译的“文本行为”和“非文本行为”,首次明确了译介学和翻译学各自的学科概念及其学科范畴,并总结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翻译技巧和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

本书适合高校翻译理论与实践、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翻译硕士(MTI)笔译等方向的在校研究生和报考者,以及对翻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前言
上编: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
论对外文化传播与对外翻译——兼论“自扬其声”需要“借帆出海” 3
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 23
文本目的:译者的根本目的——兼评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和意大利谚语“翻译者即叛逆者” 41
文本翻译:译者的根本任务——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50
中国译学研究须加强逻辑思维 65
“翻译暴力”从何而来?——韦努蒂理论术语violence探究 83
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国的名与实——兼谈翻译学的学科范围和界限问题 10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倾向 113
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 127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 144
以所有译其所无,以归化引进异质——对新世纪中国译坛异化归化大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156
作品名翻译与重新命名之区别——兼论跨文化传播的途径不仅仅是翻译 169
巴斯内特《翻译研究》(第三版)导读 182
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97
中国当代译论对佛教典籍的失察和误读 212
下编:翻译批评与翻译技巧
“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231
约而意显·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 239
莎士比亚诗作译后絮语 24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兼谈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 263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之汉译及其他 280
爱伦·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纪念爱伦·坡200周年诞辰 290
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纪念弗罗斯特逝世50周年 302
弗罗斯特若干书名、篇名和一句名言的翻译 316
翻译中失去的到底是什么?——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之出处考辨及其语境分析 327
英美文学作品中《圣经》引文的汉译问题 340
发扬“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精神——从美国电影The Perfect Storm片名之汉译说起 355
谈非文学译者的文学文化素养——从灵隐寺“咫尺西天”的英译谈起 363
英语定语从句译法补遗 371
英语定语从句译法补遗之补遗 381
“语言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392
参考文献 409

扫码可购买本书哦

延伸阅读

认知翻译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计算机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吗?



语言科学


Y编邀您入群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