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语言科学 2022-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出版社 Author Science Press

    心理语言学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介绍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起步和快速发展三个主要阶段(李绍山和李志雪,2007)。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心理语言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学界的热点。国内心理学界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纷纷加入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行列,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教师们则不断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以实验为主的方法并不容易掌握,且受到技术条件和相关软件、编程等的限制,真正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大多数人对它望而生畏。加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多采用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推断方法,离外语教学的现实比较远,使得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深度、广度和方法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特别体现为在研究广度上存在失衡现象。心理语言学涉及语言理解、语言产出和语言习得三个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理解方面(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而对语言产出(书面的和口头的)的研究少之又少。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语言理解的研究便于操作,语言产出研究则操作难度较大。语言产出的研究难以控制输入,且研究的是从不可观察的概念表征到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要系统地解释语言产出过程并非易事。       研究成果侧重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前沿研究。这里的语言产出包括口语产出和书面语产出,不仅指语音、单词、句子的产出,还指语篇单位的产出。本书的目的就是力图探索二语产出和学习过程的心理语言学机制,向读者介绍该领域的重要理论和重要研究发现,以及我们对二语产出和学习过程的相关最新实证研究。本书是笔者十几年来讲授研究生课程“心理语言学”的探索和总结,其中有四章已经在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我们希望这本书能让教学实践者(教师、测试者、课程和教材设计者)、学生、二语习得研究者、心理语言学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二语是如何产出和学习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二语产出研究的成果,接下来简要介绍母语产出的主要阶段、二语产出过程所特有的问题、言语产出的研究方法。 一、母语产出的主要阶段      早期的言语产出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的口语产出方面,其成果主要体现为言语产生过程中的言语失误及其分析、言语产生中的语言单位以及言语产生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Levelt(1989)的言语产出模型,该模型所阐述的言语产出四阶段论已成为言语产出研究者的共识。一般认为,言语产出过程包括概念形成(conceptualization)、言语形成(formulation)、发音(articulation)和自我监察(self-monitoring,也称自我监控)四个阶段或组成部分。首先在概念形成阶段,说话人将要传达的信息生成前语言信息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首先利用自己已有的话语模式、情景知识和百科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启动信息,然后依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利用程序性知识做好信息准备。在言语形成阶段,说话人将前语言信息输入语法编码器和语音编码器中,并将其转化成语音方案。此时词库中的词注(lemma)和词素(lexeme)形式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词注为语法编码器提供词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产生表层结构,词的词素形式被激活和编码,生成话语的语音方案。语音方案制订后便进入发音阶段,发音器向神经肌肉系统发出执行指令,产生具体话语。自我监察负责检验言语产出的正确性和恰当性。与听辨系统相连接的言语理解系统承担反馈的职责,将外显的言语从听辨系统导入言语理解系统,检查是否存在不恰当输出。言语理解系统利用词形和词注信息,辨认单词、检索词义,并进行语法剖析。因此,言语理解系统输出的是经过剖析的言语(parsed speech),是对音位、形态、句法和语义的正确表达。自我监察的使命主要是由概念形成系统来完成的,关注言语理解系统的输出,其目的是对前语言信息、语音计划和外显的言语进行理解分析和监控反馈。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概念形成、言语形成和发音是按顺序分阶段进行的,且在母语产出中言语计划需要注意力,而言语形成和发音则是自动的,因而其加工机制是并行的,这样使得母语产出又快又好。人们也一致认为,言语产出的一个基本机制是激活扩散。激活扩散是从大脑研究中借来的概念。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神经网络由互相连接的细胞(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相互连接并交换简单的信号,该信号被称为激活。言语加工系统由概念形成、言语形成、发音等层级构成,在这些层级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激活扩散进行的,并从知识存储器(如词库)和概念存储器提取相关信息。在这些知识存储器和概念存储器中激活也是从一个单元传递到相关单元。传递激活取决于节点激活的水平,其中节点指代表概念、单词、音位等的不同的单元。       母语产出的研究应用范围广泛,影响深远,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为二语和双语产出的研究提供了心理语言学基础。 二、二语产出过程所特有的问题      二语产出的过程与母语产出类似,但各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问题。在概念形成阶段涉及语言选择问题。概念形成阶段要形成前语言计划,即所传递信息的概念特征。在这一阶段,说话人需在陈述性记忆中提取交际情境的信息和话语规则。由于这是唯一有意识的决策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处所,因此在此阶段必须决定使用哪种交际语言。语言选择受社会语言学因素(如优势语言、交谈双方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因素(如二语者的焦虑、自信心、语言水平等)的影响。说话人选择语言时是形成平行的语言计划(母语一个计划、二语一个计划),还是共用一个语言计划,每个概念标记一个语言标签?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语言选择是通过在前语言计划上添加一个语言提示。另一个与概念形成阶段和词库组织有关的问题是,词库中的词注是否包含语义信息。概念既可以是词汇的也可以是非词汇的。词汇概念可由一个词表达,而非词汇概念则没有词汇相对应,只能由短语、从句或句子表达。在已有的言语产出模块化模型中,词注不包含语义信息,只包含句法特征(如 Levelt et al.,1999)。概念与语义信息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且被认为一起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但是,在二语产出中对于是否存在独立的语义和概念表征还存在很大的分歧。       在双语词库中,涉及双语词汇的激活与选择(提取)。第一个问题是:前语言计划的概念特征是只激活二语的词条,还是母语和二语词条同时被激活?从口误和图片命名的实验结果看,母语词条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如 Costa et al.,2000)。第二个问题是母语和二语词汇都被激活是否意味着两个词条都进入词汇编码流程?词汇编码中有关激活的词是如何被选择的有两种观点(Costa,2005;Kormos,2006):一种是特定语言提取(选择)观,认为只有意欲使用的语言的词才会被提取;另一种为非特定语言提取(选择)观,即不管哪种语言的词都会被进一步加工。也就是说,词汇选择(提取)中有两种控制方式:一是使用检验机制;二是假定存在抑制过程。Costa(2005)认为,有一个办法可调和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即假定在非熟练的双语者中,非意欲使用的语言的词节点的激活可能影响产出言语行为,但当他们成为熟练双语者时,非特定语言的加工会转变为特定语言的加工。       关于双语词库,双语研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母语和二语的词汇是否组织成一个词库?到目前为止,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母语和二语储存在一个词库中,它们形成一个互相连接的网络。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是共享一个词库,则这个双语概念/语义系统是如何组织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母语和二语的概念表征在多大程度上是共享的?       有关二语产出中的句法编码的研究比较少。第一个问题是:储存在一起的相同词条中的双语句法信息(如名词的性)的编码机制及句法建构程序的激活在多大程度上不同?Meijer 和 Fox Tree(2003)发现,母语和二语的句法建构程序相同的语言结构即双语共享的句法规则不标记出语言,而是储存在一起。第二个问题是:句法的词素是如何提取的?现有的研究发现,句法词素可以由两种方式激活:概念激活(前语言计划中的概念特征,如动词时态)和句法编码程序激活(如德语中的格)(Myers-Scotton and Jake,2000;Pienemann,1998)。      与句法编码相似,有关二语产出中的音位编码的研究相当匮乏。在此阶段的一个问题是:已被激活但未被选择的词的音位形式是否也接受激活,即激活是否流瀑式(cascades)地从词注层传导到词素(音位词形)层?另一个问题是:这一阶段的二语加工机制是否与母语产出的加工机制相似?Roelofs(1999)的研究发现两者相似。至于发音,母语产出中,音节是发音执行的基本单位,且发音程序是以组块(chunking)的形式储存在音节表(syllabary)中的(Levelt,1989)。de Bot(1992)认为二语初学者会依赖母语的音节程序,而高级二语者则能产生独立的二语音节组块。       母语和二语的自我监察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模块化模型还是扩散激活模型上,因为揭示自我监察如何进行意味着言语产出的主要问题即激活的流向问题便可得到解决。目前很少有关于自我纠正行为的综合研究能试图回答哪种理论最适合解释二语的自我监察。二语产出的自我监察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母语,其主要原因是监察需要注意力。注意资源是有限的,由于二语加工在词汇、句法、音位等各个层面都需要注意(不像母语),二语说话人几乎没有剩余的注意力用于自我监察。有些实证研究检验了自我监察中注意的作用,其结果表明自我监察中的注意资源受语言水平的限制,且受学习者所执行任务的限制(Kormos,1999)。 三、言语产出的研究方法      言语产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自然观察、诱发产出和提示反应。自然观察指语言事件发生时所采集的数据。目前大多数研究数据都是通过自然观察的方法取得的,如言语失误、自发性言语的时间特性(节奏、停顿、口吃)和失语症。早期的言语产出的理论模型多数是在这些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推测出来的。由于组织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研究言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实验手段较少,主要包括诱发产出和提示反应。       诱发产出并不等待语言事件的发生,而是给予被试一定的诱发产出工具或材料,诱发被试的语言产出。等待语言行为或事件出现时,通过录音、录像等设备进行记录、观察,然后根据研究变量的界定,展开系列分析,得出科学的规律性结论,这种数据采集方法常常用于口误和语言习得研究中。诱发产出可以选择合适的诱发产出工具,适当地控制数据获取方式和环境,不需要等待语言事件的发生。诱发产出适用于定性、定量研究。诱发产出工具有多种,如给定话题、信息差任务包、非真词重复任务、看图说话、复述故事、观看无声电影并描述和诱导式模仿(缪海燕,2017)。       提示反应则利用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对给予的提示进行反应,提示之后的语言产出被称作提示产出。语言产出通常有以下四种常用提示反应任务。第一种是图片命名和斯特鲁普实验(Stroop test)。第二种是分类任务,与语言产出相关的分类任务一般采用口头产出方式,能够再现人类注意和思维过程。第三种是应用广泛的词汇识别任务。第四种是句子理解和记忆任务,如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研究中常用的言语跨度任务(verbal span task)。       神经生理学研究方法测量语言加工处理过程中的相关神经生理变量。近年来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脑磁图(magneto encephalography,MEG)三种神经生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呈现增长趋势,弥补了其他类型研究的不足。 

 本文摘自:刘春燕著《第二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03-063664-5

责任编辑:王丹 乔艳茹


《第二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聚焦第二语言(简称二语,包括外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前沿问题,目的是力图探索二语的产出和学习过程的心理语言学机制。我们系统地梳理了母语及二语口语产出模型、二语写作产出模型、二语词汇提取模型、二语会话及协同机制等理论模型;同时对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提取、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工作记忆在二语产出中的作用、二语口语非流利性、产出中的词汇偏差效应、二语产出的自我修正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绪论 1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一章 言语产出的认知心理模型 11
第一节 Fromkin的话语生成器模型 11
第二节 Dell的交互激活模型 13
第三节 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 16
第四节 小结 21
第二章 二语产出的模型及影响因素 23
第一节 二语产出模型 23
第二节 二语产出与控制 26
第三节 二语产出中的影响因素与个体差异 28
第四节 小结 30
第三章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研究 31
第一节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的模型评介 31
第二节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的研究内容 36
第三节 二语写作心理过程研究的未来展望 41
第四节 小结 43
第四章 双语言语产出中词汇提取研究 44
第一节 单语及双语心理词库 44
第二节 单语及双语言语产出中的词汇提取机制 47
第三节 小结 53
第五章 二语习得的协同效应研究 54
第一节 母语协同研究 54
第二节 二语协同的实证研究 62
第三节 协同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66
第四节 小结 67
第二部分 实 证 篇
第六章 双路径教学对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识别学习的效果研究 71
第一节 英语词汇识别 71
第二节 双路径模型 73
第三节 研究设计 78
第四节 结果 80
第五节 讨论 81
第六节 小结 82
附录6.1 后测试卷 82
附录6.2 语音意识测试卷 83
第七章 二语水平对二语词汇表征和加工的影响研究 8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85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5
第三节 研究方法 89
第四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91
第五节 小结 94
附录7.1 实验材料 94
第八章 二语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 96
第一节 研究背景 96
第二节 文献综述 96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02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讨论 105
第五节 小结 108
第九章 汉语产出过程中的词汇偏差效应研究 109
第一节 研究回顾 109
第二节 实验研究 111
第三节 总体讨论 117
第四节 小结 118
附录9.1 实验材料 119
第十章 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产出中的自我修正过程研究 12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21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24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126
第五节 小结 129
第十一章 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非流利填充策略研究 13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3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33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133
第四节 小结 139
第十二章 高中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协同效应研究 141
第一节 协同效应研究综述 14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42
第三节 结果和讨论 146
第四节 小结 151
第十三章 工作记忆容量对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影响 15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53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54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56
第四节 讨论 159
第五节 小结 161
第十四章 工作记忆对英语学习者二语叙事语篇主题推理的影响 162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62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62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程序 165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167
第五节 小结 171
附录14.1 主题推理测试的叙事语篇举例 172
参考文献 174
附录 英汉术语对照表 193
后记 196


长按识码,即刻购书



推荐阅读:相关研究/公益讲座/项目申报

1.相关研究

2020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热点回顾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标“心”立“义”


2.公益讲座

心理语言学系列论坛预告(1月13-3月24日)

第八期体认语言学讲学班通知(线上)

语料库语言学讲座预告

1月21-31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37期)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3.项目申报
(1)申报书发生重大变化,怎么拿下2021国社科?
(2)如何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3)How  to  get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语言学交流群


小编邀您入群


欢迎入群共享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