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语论元实现的可变性

语言科学 2022-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出版社 Author Science Press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汉语论元实现的可变性》一书于近日出版,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杨大然博士。该书由国际著名语言学家美国哈佛大学黄正德(C.-T. James Huang)教授作序,下文摘自此序言,以飨读者。


一个动词可以带几个论元成分?论元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安排在哪些句法位置?这些问题是论元实现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而论元实现又是语法理论里研究句法和语义接口关系最重要的议题。生成语法学派和中国传统学派大多关注论元实现的规律性,不少研究试图将动词进行界限分明的归类和定性。然而,大量的语言事实表明,动词携带的论元数量和类型并非一成不变,很多动词常发生超出理论规范的“异常”现象,表现出多样性的论元实现方式。《汉语论元实现的可变性》关注的是汉语论元实现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探讨颇有价值,因为它涵盖了汉语中很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汉语学界持续受到高度的关注,并且大多还没有定论。这些现象包括领主属宾句(“王冕死了父亲”)、假宾语句(“张三跑经费”)、非典型双宾句(“张三偷吃了我三个苹果”)、及物性存现动词句(“墙上挂了一幅画”)、主宾语交替句(“一张床睡十个人”)、客事主语句(“衣服洗过了”)和致使类交替句(“她累坏了,这件事累坏了她”)等,都生动体现了汉语动词用法的灵活性和论元实现的可变性。


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大多数汉语句法学者和学生来说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目前为止所看到的研究大多针对其中一个或两个现象做分析,却没有人提出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贯穿这些不同句式并予以理论上的解释。作者决定放弃传统上“各个击破”的方法,尝试建立统一的句法理论模型对论元实现的变化机理加以解释,目的在于探寻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普遍机制。如果这项尝试得以成功,不仅可以将汉语论元实现可变性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能对当代语言学理论中的词汇语义与句法接口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者以清晰的研究思路,从事实梳理、理论构建和系统解释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研究与写作,在变化之中寻找规律,从规律之中探求根源。先是对涉及论元实现变化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详细考察,将上述七类特殊句式纳入论元增容、论元缩减和论元交替三个类别。而后着眼于句法-语义接口这一宏观性理论问题,在横向比较各理论框架的优劣之后,建立了一个集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于一体的“生成性建构主义事件句法模型”,并凝练出影响论元实现的三个关键要素(词根性质、事件结构、句法结构)。在完成理论模型的构建后,作者对相关汉语句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解释,证明了涉及论元实现变化的各类特殊现象实际上是三个要素单一或协同作用的结果。

 

这本书最重要的优点就是它在语言现象的分析中注入了高度的理论性、系统性与解释性。作者使用两章的篇幅来讨论当代语法理论的重要发展,并汲取了最简方案、分布式形态学和生成性建构主义的思想精髓,从而提出一套理论模型,将词汇语义与句法的接口关系归于词根性质、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的互动来推导论元实现的规律性,同时界定其可变性的来源与范围。在这里作者将源于词根的“内容论元”与源于事件功能结构的“事件论元、句法论元”区分开来,并以之作为部分论元可变性的来源,显然是一项高明的手法。

 

这本书的第二个优点是它对汉语论元变异现象做出了相当精彩且富有启发性的分析。例如对于带有假宾语的结构(“跑项目、吃食堂”),作者指出其是词根的若干“内容论元”留在词根短语RootP 的结果,所谓的假宾语并未出现在事件或句法论元结构里面。而对于领主属宾句(“王冕死了父亲”)与主宾语交替句(“一锅饭吃十个人,十个人吃一锅饭”),则归因于承载这些句子的事件论元结构,其核心语义含有若干程度的可塑性(因为缺乏表活动方式的语义成分)。作者指出,他所提出的理论模型除了可以直接推导论元实现的规律性之外,还能更好地解释论元实现的可变性与其限制。

 

作者的写作与论证方式,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方面。作者对于生成语法理论的内容、方法、沿革以及近年来最新动态的熟悉程度,在同辈学者间属佼佼者。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有序、叙述说理清楚,有助于广大学者与学生更深入了解生成语法的精神、方法与新近的发展,并以作者的研究为范例,继续推进语言学的科学研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注重语言事实的可靠性。生成语法框架内的汉语研究向来注重理论与语言事实相结合,而多数学者往往是通过内省的方法给出例证,对句子合法性的判定也主要依靠自身或少数人的语感,难免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也会因语感差异而引发争议。值得称赞的是,作者特别花时间从语料库里找出真实的语料来证明非常规的论元实现方式也广泛存在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揭示了论元实现的可变性在汉语中普遍存在这一事实,这既突显了研究的意义,又增加了研究的可信度。同时我也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来自语料库的例子基本上并没有超出我们已知的语料范围,也没有引导我们发现新的语法通则。这些语料印证了文献里已有语料的可信度,同时也有助于澄清学界对于内省法的一些无意的误解或有意的误导。

 

我和作者杨大然先生的相识始于 2018 年的电邮书信往来。2019 年秋他从杭州师大前来哈佛,在我系担任访问学者,我们常有机会在课堂内外讨论所学。可惜后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校园关闭改为上网课,也给许多访问学者带来不便。但这并没有影响大然君的既定研究计划,在接下来的学期与回国后的时间他再接再厉,准时完成了这项重要的研究项目。一个多月前他寄来了全书的定稿,嘱我为它写一篇序文。我很高兴知道书稿即将付印,在先睹为快之余,谨以心得数语,忝作之序如上。


黄正德 




汉语论元实现的可变性

杨大然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8

ISBN 978-7-03-069044-9

责任编辑:王 丹 张翠霞


专家评语


论元的实现是汉语句法研究中的热点。该书以词根与事件句法结构的融合机制为基础,建立了研究论元实现的新理论模型,对汉语论元实现的规律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该书富有理论勇气和前沿探索精神,为更好地解释论元实现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性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胡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当代语言学》主编)




作者在理论探讨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句法-语义接口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汉语多个特殊句式的生成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于汉语的句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界全面认识汉语论元实现的可变性现象。

——程工

    (浙江大学教授,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联合主编)




该书选取汉语论元实现的可变性作为研究课题,基于扎实的语言事实,深入探讨所反映的词汇语义和句法接口的关系。对于生成语法学最简方案框架和分布式形态学理论的分析,有助于读者了解句法-语义接口的理论问题,并加深对汉语论元结构的认识,开阔视野。

——邓思颖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主编)


作者简介


杨大然,辽宁锦州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形式句法学和英汉结构对比。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4项。成果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目录速览第1章 绪论
1.1 何为“论元实现的可变性”?
1.2 关于语料来源
1.3 汉语论元实现可变性的具体表现
1.3.1 论元增容
1.3.2 论元缩减 
1.3.3 论元交替 
1.4 写作路径
第2章 前人研究评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1.1 投射主义方法
2.1.2 生成性建构主义方法
2.1.3 对投射主义和现有生成性建构主义的简要评述
2.2 汉语界研究现状及评述 
2.2.1 林宗宏的研究
2.2.2 林之平的研究 
2.2.3 黄正德等的研究 
2.2.4 熊仲儒的一系列研究 
2.3 本章结语 
第3章 理论背景
3.1 理论背景之一:最简方案框架体系 
3.1.1 人类语言官能的基本特性 
3.1.2 语言官能与外部认知系统的界面关系
3.1.3 句法操作的技术手段和运算模式 
3.2 理论背景之二:分布式形态学理论
3.2.1 DM的整体架构
3.2.2 DM的构词途径 
3.2.3 DM的具体操作手段 
3.3 本章结语 
第4章 生成性建构主义事件句法模型
4.1 词根的基本性质 
4.1.1 词根的投射及论元的分类
4.1.2 词根的语义性质
4.2 事件功能语类的设定 
4.2.1 施事与致使
4.2.2 终止性与状态变化 
4.3 词根与事件句法结构的融合机制
4.4 事件句法模型的构建 
4.4.1 各事件类型句式的句法构造 
4.4.2 对论元实现规律性和可变性的解释 
4.5 本章结语
第5章 汉语论元增容现象研究
5.1 现象之一:假宾语句
5.1.1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5.1.2 基于事件句法模型的推导模式
5.1.3 句法-语用互动层面的考量
5.2 现象之二:领主属宾句
5.2.1 前人研究回顾
5.2.2 领属句的定性与派生过程
5.2.3 本推导方案的优势
5.3 现象之三:非典型双宾句
5.3.1 非典型双宾句的基本特点
5.3.2 既有研究回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3.3 非典型双宾句生成结构的分析
5.4 本章结语
第6章 汉语论元缩减现象研究
6.1 现象之一:受事主语句
6.1.1 既有分析回顾及简要评述
6.1.2 汉语活动动词论元交替的允准条件
6.1.3 渐进客体主语句的事件句法构造
6.1.4 与小句分析法之比较
6.2 现象之二:及物动词构成的存现句
6.2.1 研究现象概述
6.2.2 先前研究回顾及存在的问题
6.2.3 本书的分析
6.3 本章结语
第7章 汉语论元交替现象研究
7.1 现象之一:致使性交替现象
7.1.1 既有研究回顾及其主要问题
7.1.2 汉语界的相关研究
7.1.3 非派生视角下的分析
7.1.4 对跨语言差异的解释
7.2 现象之二:主宾语交替及相关句式
7.2.1 前人研究回顾及主要问题
7.2.2 解释方案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结论
8.1 对词汇语义与句法结构关系的解答
8.2 对汉语论元实现可变性的系统解释
参考文献


微信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1.相关阅读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假设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非习语程式语与学术写作语言产出研究
冯志伟先生谈依存语法
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李葆嘉教授等——幼儿语言的成长:常用词汇语义系统建构
驱动语言学发展的三类问题
李心释:当代诗歌语言问题探赜

2.工具方法
武大教授:从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到答辩
《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重磅上市
一次搞懂十大文献综述是什么体验?
文科生的编程自白
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语言科学研究的利器——R
第八届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研讨邀请

3.公益讲座

山东大学迎百廿校庆学术活动(7-10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术讲座系列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系列讲座
香港城市大学田家炳博士中國文化講座系列
厦门大学新文科系列讲座(10.20-11.18)
心理语言学线上论坛(10.20-11.17)

厦门大学语言交叉学科研究系列讲座
东北师范大学外院学术前沿系列讲座
浙江大学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
10月29—11月5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第73期)
首届语言与脑科学国际论坛

4.讲座回看
2021年度国社科活页新变化专项解读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How to get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