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诗的飘逸与翻译的灵动

分享 语言科学 2022-06-09



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翻译是中国文化跨语言、跨疆域传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国内学者的“外译”,海外汉学家不仅拥有语言优势,对海外受众的文化消费品位与习惯也更为熟悉,能够更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美国汉学翻译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2017)被誉为“本世纪最高产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其译作涵盖了先秦学说、史学典籍、诗词歌赋以及佛禅著述等诸多类别,多达28种,且多次因译文出色获各类翻译大奖,是当代美国汉学翻译家的典范。他的译介活动横贯整个“冷战”时期,是整体把握战后美国汉学翻译史的重要线索,对当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林嘉新


近日,林嘉新博士(后)新著《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内容

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2017)是美国从事汉诗英译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国译坛占有重要席位。本书采用语境化的历史视角,运用描写翻译学的范式,对华兹生英译汉诗的翻译行为进行整体研究,揭示了其译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翻译诗学特征及其文学与社会学成因,为其译本世界文学特性的形成提供了翻译学的学理依据。本书不仅有助于在认识论上启发我们对文学跨疆域传播活动的理解,也可以在方法论上为今后的文化外译行为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推介模式。




《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林嘉新  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1ISBN 9787030703606

学者评价



蓝红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译学理论批评、翻译史。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广州科技翻译协会会长。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哲社科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曾参编《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等学术著作多部,担任多家外语类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翻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任何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在翻译之前都是地方性文学作品。致力推动世界文学和文化发展的译者,必须具备跨越民族、语言、文化界限的世界眼光和跨文明交流的思想和方法。《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以华兹生英译汉诗为例,揭示出翻译文学如何实现世界文学特性的路径,在当下西方中心主义和逆向文化运动的多重境遇中,为中国文学外译实现地域性和全球性、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融合,提供了学理基础和思想动力。





方红,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史,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在《中国翻译》《外国语》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梳理和语境分析展示了华兹生从文学性译诗到文献性译诗的英译汉诗实践变迁,指出华兹生译诗的世界文学特性是历时语境变化下译出、译入双重文化折射的结果,开创性地建构了世界文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模式。作者对华兹生英译汉诗的特征分析突破了单向单一文化视阈下的译文对比研究,从整体观照的视角深入探析了民族文学经由翻译实现世界文学特性的互动运行机制,而这对于当今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及中国文化外译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冯正斌,西安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外宣翻译研究;陕西省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在《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7篇,出版教材2部。


“民族文学—翻译—世界文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发性的关联,翻译在其中沟通两端,联结各民族文学,促成各民族文化交流共通。民族文学如何获得世界性地位,成为世界文学一直是学界不断探讨的问题。林嘉新博士新著《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一书从世界文学动态生成的视角出发,聚焦华兹生英译汉语古诗的成功案例,总结现象,推导规律,探究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深层机制,提炼文学外译活动的本质属性与文学译介活动的内在规律,建构了具有世界文学特性的文学翻译研究框架,对当前文化“走出去”“走进去”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与导向意义。





李文婕,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曾在南丹麦大学安徒生研究中心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翻译史、文学翻译、比较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主要学术成果: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论文约15篇、以及译著3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国际学术项目1项、其他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2017年因其学术成果获得丹麦安徒生基金会颁发的“安徒生奖”。



翻译如何建构世界文学系统?什么样的翻译文学作品具有世界文学特质?自达姆罗什提出世界文学的定义及译介行为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之后,学界一直试图从各个学科视角解答这两个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由于世界文学系统的建构过程涉及至少两个社会及文学系统,包含作者、译者、读者、出版者、赞助者等各类社会主体,因此世界文学的形成是相关社会主体与非主体因素充分关联与互动的复杂涌现过程。研究者需要掌握多学科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精心建构立体多维的阐释框架,才有可能清楚地描述这样的过程,回答以上两个基本问题。林嘉新博士的新著《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显示其研究具备以上要素。该研究以社会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理论为主要理论资源,使用比较文学和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将社会历史环境、文学传统以及作家个人经历等社会历史因素纳入研究视野并与译本分析和副文本分析相结合,展示了以译者华兹生为中心主体的译介行为所涉各种社会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为论证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建构了一个全面的阐释框架,同时也以此案例揭示了世界文学的“翻译性”及形成机制。因此,林嘉新博士的研究为世界文学和文学译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推动了世界文学研究向更细致及更深刻的层面发展。同时,此研究也有助于从事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事业的一线工作者们进一步了解文学文化作品译介传播的规律,从而制定更加高效合理的工作策略。





王峰,同济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双学位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文学文体学、叙事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兼任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客座研究员、比利时鲁汶大学、安特卫普大学、根特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CLiv文学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 New Series – Them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SAGE Open、Iberica 等SSC期刊审稿人,吉林外国语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




《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乃是作者多年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他对翻译史、世界文学、中国古诗词翻译等领域的独到思考。本书聚焦华兹生的五个译诗单行本,发现华兹生并非一味追求描摹原诗的“形式纹理”,也非盲目迎合译入语境的“他者想象”;他对中国古诗词的跨文化阐释成就了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本书建构了一个世界文学特性的文学翻译理论框架。通过华兹生的折射性翻译诗学的阐释,发掘其译诗在传播性、接受性、文学性等方面获得世界文学的特征。
第二,本书广泛地从描写译学、社会翻译学汲取理论养分,解释了翻译规范、译者职业惯习等因素对译者行为的影响。正是因为华兹生长期从事东亚文学研究的经历,他从美国本土经验中洞悉了美国“逆向文化”运动对中国古诗词(特别是禅诗、山水诗)“生态性”的偏爱。
第三,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文化战略背景下,本书不仅研究译者的文化翻译策略,更难能可贵的是探讨了如何促使中国本土话语具有跨文化阐释性的世界话语。
我相信对于翻译史、世界文学、中国古诗词翻译等领域,本书均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林嘉新:博士(后)、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6项。在《中国比较文学》《外国语》《外语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上海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类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目前主要从事翻译学、国际汉学与外语教育技术研究。


本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华兹生汉诗英译的历史回顾 2

1.2 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7

1.3 译诗的世界文学特性 12

1.4 研究路径与研究设计 14

第2章 系统中的竞争、冲突与创造:当下世界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模式 17

2.1 世界文学与翻译:缘起与现状 18

2.2 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定义 26

2.3 翻译的文化双折射性与译者职业惯习 33

2.4 小结 47

第3章 华兹生的译诗思想、成就及其译诗的经典化地位 48

3.1 华兹生译诗活动发生的背景及缘起 48

3.2 华兹生的译诗思想:为当代读者而译 55

3.3 译诗的主要成就及译本情况 66

3.4 华兹生译诗的经典化地位 72

3.5 小结 85

第4章 “逆向文化”运动与华兹生英译寒山、苏轼、陆游诗 86

4.1 “逆向文化”运动与译诗的文化双折射性 87

4.2 寒山、苏轼与陆游译诗的折射性与翻译书写之“得” 121

4.3 东方憧憬与寒山、苏轼、陆游译诗的超然阅读模式 129

4.4 小结 134

第5章 当代汉学研究的演进与华兹生译白居易、杜甫诗 136

5.1 当代汉学的发展与华兹生译诗的文化双折射性 137

5.2 白居易、杜甫译诗的折射性与翻译书写之“得” 168

5.3 全球视野与白居易、杜甫译诗的超然阅读模式 176

5.4 小结 182

结语 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 183

参考文献 191

附录 华兹生英译汉诗单行本中英题目对照表 207







识别二维码购买

            


  

1.相关阅读

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假设句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的领属范畴研究

非习语程式语与学术写作语言产出研究

冯志伟先生谈依存语法

起始年龄和语言学能与二语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语言迁移和概念性迁移:理论与实证

李葆嘉教授等——幼儿语言的成长:常用词汇语义系统建构

驱动语言学发展的三类问题

李心释:当代诗歌语言问题探赜

鲜活的语言:语言人类学导论


2.工具方法
武大教授:从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到答辩
《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重磅上市
一次搞懂十大文献综述是什么体验?
文科生的编程自白
王华树博士团队带你走进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
语言科学研究的利器——R
3.公益讲座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术讲座系列
香港城市大学田家炳博士中國文化講座系

浙江大学紫金港跨学科国际讲坛
陕西师范大学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系列讲座

工作坊:学术发表的挑战和策略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学术前沿系列讲座

上外英语学院系列前沿讲座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系列前沿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系列国际讲座

西安外国语大学云端学术周


4.学术会议
2022年中国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高端论坛
北京语言大学第六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学术前沿||第三届华中大语言论坛
2022 “全球观 家国情” 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学术交流周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
第13届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第二届当代语言学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

5.讲座回看
2021年度国社科活页新变化专项解读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深度剖析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How to get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文献综述如何催生论文、专著和项目

语言文学国社科立项申报书+申报攻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