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8 届中国当代语言学暨第8届老年语言学国际研讨会

语言科学 2024-04-11


第18届中国当代语言学暨第8届老年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294)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将于4月20日—21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


“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是国内最早由期刊编辑部主办、以期刊命名的一线综合性国际语言学学术会议,脱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国外语言学研究室1987年举办的“国外语言学编辑工作研讨会”。第18届研讨会原定于2020年召开,现延期至2024年召开。


“第8届老年语言学研讨会”脱胎于“特殊人群话语研讨会”以及“老年语言学工作坊”,以适应与日俱增的老年语言学研究人群。


“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促进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动创新是历届研讨会的宗旨。本届研讨会欢迎当代语言学,包括老年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大会的议题涵盖语言学多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包括句法学、音系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语体学、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老年叙事学、临床语言学等。本届研讨会秉承以往历届的传统,强调:1)语言学交叉领域、交叉学科前沿课题;2)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研究;3)基于语料库实证研究。




会议接收中文或英文投稿。论文摘要采用WORD文档A4页面默认格式,长度限于一页内。左上角注明论文所属研究领域,如句法学、语用学、语言类型学、儿童语言习得等。请同时提交两个版本:署名版须注明作者姓名、通讯地址、电子邮件、联系电话;匿名版不含以上署名信息。 


  • 听会(仅听会)注册截至:2024年3月10日

  • 听会注册及缴费地址:

    https://conference.beiwaionline.com/fore/user/login 或扫二维码

  • 论文宣读请提交个人信息及摘要至:contempling@163.com

  • 会议论文摘要截止时间:2024年1月31日

  • 正式邀请函发出时间:2024年3月1日后

  • 会议宣读和听会缴费截至:2024年3月10日(会议宣读缴费方式另行通知)

  • 会议注册费:800 元/人(听会和硕博士生减半,400元/人),其他费用自理。会议费将纳入会议组织经费,一经收取,恕不退还,宣读和听会均需缴纳会议费,宣读安排以收到缴费为准。


*“第七届老年语言学研讨会”已于2023年11月24-26日与“第七届全国特殊人群话语研究求索论坛”联合举办,本届会议系第八届老年语言学研讨会,特此说明。



特邀发言人(名单持续更新)

顾曰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1985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系语言研究优等硕士学位;1987年获该系语用学与修辞学博士学位,师从英国学术院院士Leech院士。Journal of ChinaCALL 主编(当前),《当代语言学》主编(1998-2015)。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主任委员。海外学术兼职有英国诺定汉大学特聘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外学术顾问、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外聘教授、彼得大帝彼得堡理工大学访问讲习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杰出研究员、台湾科技大学讲习教授等。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老年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网络教育等。


【发言题目】人生语构世界:从娘胎到坟墓
【内容提要】人们常用“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概括人生。从人生看语言,儿童是出生后学说话的;其后无论语言能力好与坏,年岁实践长与短,死亡绝不把其语言带进坟墓。对个体人生来说,个人语言的确是从零起步(娘胎6个月听到妈妈的声音),最后归结于零。本文探讨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个人语言在人生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对这个人生过程中的语言进行建模与评价?基本观念概述如下。(1)动物一生是生存驱动的,而人类一生在生存驱动之上还有一层,即意义构建 — 活出意义来。(2)意义构建是一个分层构建的过程。婴儿刚出生时打防疫针,快起针时开始哭,这时婴儿开始构建感知环境世界(Umwelt);很快他见到穿大白褂的,还未打针即开始哭,这时他有了内构世界(Innenwelt);会说话后,知道要去医院就对妈妈说:“我不要打针”,这时他有了语构世界(Lebenswelt)。(3)这三层意义是人们构建人生意义的基本架构。老年人因疾病会出现三层架构失调、脱离、互相矛盾的情况。本文利用人生历程多模态语料库的数据演示三层架构的应用价值,比如人生历程重构、家庭祭祀、记忆力康复等。


沈家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99年至2009年任语言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语言学系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资深翻译家”等称号,获第三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一等奖等。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执行理事,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和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国际杂志Discourse Studies(《话语研究》)名誉编委,法国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东亚语言学报》)编委。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译著等一百多篇。研究领域主要是语法与语义学、语言学理论、英汉对比。


【发言题目】大语法的哲学和逻辑基础
【内容提要】汉语大语法又称为“对言语法”,讲述汉语的构造与运作之道。它以对话互动为根本,以对言格式为主干,字词句篇贯通,音形义用一体,传情达意不二,历时共时交通。
大语法的哲学基础,应该重视中国当代哲学家赵汀阳的观点。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行故我在”。所以语言根本是言语行为、语言之用。“我行”就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选择,所以言语行为是对语言未来可能性的选择。哲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共在”;存在的本意是永在,是生生不息,是涉及“有”的“变在”。所以言语行为以对话为本,对话是语言存在的前提和目的;对话才使语言生生不息,有对话才有语言的演化。
就范畴观而言,大语法的范畴观是着眼于“分立-包含”的范畴观。这种范畴观视成对范畴“和而不同”的包含关系为常态,视语言未定的可能性为值得关注的问题,视语言中代表生生的“有”为值得探究的首要问题。
大语法的逻辑基础是基于对话的“二元相关律逻辑”,也叫“对言逻辑”、“0-2逻辑”,它高于基于命题的0-1逻辑。0-2逻辑消解主语和谓语的异质对立,将构成命题的前后项视为并置的对等项(equated terms)。0-2逻辑有两个要素(逻辑常项)为“二元倚变”和“二元共享”。二元倚变是汉语缩放型平行对的逻辑基础,二元共享是汉语平铺型链接对的逻辑基础。两个要素相依相存、经纬交织,成为汉语的构造和运作之道。


向明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系心理语言学教授,研究生部主任,语言加工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从事句法语义和语篇层面的语言加工,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背后实时在线加工的心理和神经机制。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句子处理,包括句法、语义学以及话语理解。她在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Language, Brain and Language, Neuropsychologica, Cognitive Science,Frontiers以及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同时担任国际期刊Glossa Psycholinguistics编委。
【发言题目】Pragmatic reason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radable adjectives
【内容提要】There is a growing body of psycholinguistics work arguing that comprehenders are capable of integrating interlocutor-based pragmatic reasoning into sentence comprehension.Under the traditional Gricean approach and the more recently formalized bayesian version of it, a listener's interpretation of a sentence is the outcome of a recursive rational reasoning pro cess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a speaker's intentions and their production choices in a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context. In this talk I will take a critical look at the strength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radable adjectives. 
Gradable adjectives denote properties that are relativized to contextual thresholds of application, e.g. how long an object must be in order to count as long in a context of utterance depends on what the threshold is in that context. But thresholds are variable across contexts and adjectives, and are in general uncertain.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alk, using both human judgment data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results, I will show that the optimal model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when Bayesian pragmatic reasoning is supplemented with the traditionally assumed semantic conventions for threshold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talk, I will look at semantic adaptation of adjective meaning. I will show that although Bayesian update is a powerful tool to capture the adaptation behavior,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update process does not need to be as complex as previous accounts have assumed.


RANDY JOHN LA POLLA (罗仁地)

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国际知名语言学家。担任十余家国际著名语言学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委员或顾问编辑,在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学系主任、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语言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汉藏语研究、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濒危语言调查、语用学等方面的研究。


【发言题目】On the Overlooked Diversity of Clause Structures and Argument Structures in Non-Indo-European Languages(论非印欧语系语言中被忽视的句子结构和论元结构的多样性)


【内容提要】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a conference call for papers that makes universalist assumptions about clause structures, assuming all languages in the world basically follow the same organizing principles in terms of clause structur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alignment. The article presents data from Tagalog to show how different a language can be from the assumed universal organizing principles to make the point that by imposing an Indo-European framework on non-Indo-European languages, we are overlooking the true diversity of language forms found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Keywords: argument structure; clause structure; grammatical alignment; head-marking; Tagalog; Philippine type languages; Mandarin Chinese
本文回应一则会议论文征集通知,该通知对句子结构做出了普遍主义假设,假设世界上所有语言在句子结构、论元结构和配对方面基本上遵循相同的组织原则。本文提供了来自他加禄语的数据,以显示一种语言与假定的通用组织原则有多么不同,并指出,通过将印欧语框架强加于非印欧语语言,我们忽视了世界上的语言中形式的真正多样性。在教这些语言的时候,不能以印欧语系框架来教,要按照语言所呈现的现象教。关键词:论元结构;句子结构;论元配对;中心词标记;他加禄语;菲律宾类型语言



朱晓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语音学博士。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工作。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感兴趣的领域有语言演化、语言与逻辑、语音实验、方法论等。已出版著作十多种,包括《教我如何不想她 语音的故事》《方法:语言学的灵魂》《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北宋中原韵辙考》《写作的规矩》,A Grammar of Shanghai Wu 等。


【发言题目】东部官话群:演化类型学视角
【内容提要】文使用一种新开发的“演化类型学”方法为东部4个官话区重新划界。这4个官话区是北京、东北、冀鲁、胶辽方言区。演化类型学综合了类型学和演化学的方法,以‘普适调型库’和‘声调演化钟’为理论框架,给东部四个官话区约130个方言点的声调定位,然后从调型特征、拱形组合、舒入声等几个角度确定他们的声调类型。本文以声调类型与声调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调型在演化钟上的走向、调类合并的方向等来定义一个‘东部大官话群’;并以声调‘类拱对应’作为标准为东官群内部重新划界如下:


关键词:东部官话群,调型,声调演化,类-拱对应


高一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曾任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现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主编(2008-2010)。近年来从事死亡话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死亡话语’及发展考察”(19AYY001)。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理事、《华人生死学》编委(2022-)。志愿服务30余年,现为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志愿者,个案团队心理师(2019-)。



会议咨询邮箱:

conference@beiwaionline.com


咨询电话:

010-88818307 王老师/胡老师


追踪会议动态请关注北外网院、北外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研究室
2024年1月
1.招聘资讯
2024年外国语学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师资公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诚聘英才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招聘启事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科京师青年学者论坛暨教学科研岗位招聘
汕头大学招聘语言学、翻译学、国别区域研究人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

2.学术资讯
近期人文社科(语言文学)项目申报资讯汇总
《人文社科选题炼题:100问+700例》重磅上市!
趁着假期,论文写起来、项目准备起来
人文社科(语言文学)热点选题推荐
20+场语言/翻译学学术会议汇总

3.讲座回看
国际期刊论文写作发表系列
讲座回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
语言学讲座回放集锦(八)
语言文学讲座回放集锦(七)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五)
【讲座回看】天津外国语大学系列讲座
学术写作与发表讲座+回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