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优秀学术成果推介

2017-11-12 华东师大人文社科

编者按

本期优秀学术成果推介近期我校师生发表在《教育研究》和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的9篇高质量和影响力的论文。论文涉及教育经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等领域,部分反映了近期我校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动向。论文第一作者既有我校知名学者,也有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我们特此推介,期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不断产生高质量的精品力作。


1

教育财政投入能否有效降低教育结果不平等——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陈纯槿  郅庭瑾


《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摘要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从教育公平的视角考察和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及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家庭背景和学校特征的情况下,生均公用经费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的影响呈倒"U型"结构,生均公用经费的正向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更加显著,而且生均公用经费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家庭经济收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起到降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县区学校对本县区学生免除书本费、提供免费午餐、为贫困生提供补助对于缩小学校间学生学业成就差距扩大均有补差效应。基于此,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政策重点是综合考虑学生家庭背景及学校特征因素,制定公平、科学的教育财政政策,调节学校各类资源分配比例,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财政对免费午餐和贫困生的补助范围,加大教育财政资源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农村学校倾斜投入。



2

用叙事的方式爱教育智慧——教育哲学的一种研究方式

鞠玉翠

《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摘要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追求抽象本质而忽视或排斥具体世界的倾向,爱智危机由此产生。叙事探究通过显现经验、诠释经验、反思重构经验这一不断超越的历程,用共生而非对立的方式重新沟通了哲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让爱智慧扎根在经验的土壤中,并不断走向超越,成为富有生命力的爱智方式,有助于化解爱智危机,有助于展现、理解、改造教育世界和其中的人与事。作为教育哲学研究方式的叙事探究,研究者应当更注重所叙事情中经验的复杂性、连续性、互动性和包容性;探究个别中的一般、现象中的本质、故事中的道理,追求对此在在世的体悟洞察,注重研究过程和文本对经验改造的寓身性陶冶和反思促进作用。


3

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研究

熊川武  柴军应  董守生

《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摘要:

教育改革使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进入人们的视界,并成为部分学者的研究对象,但原有研究取样范围和样本量较小。对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45所中学的13628名学生进行涵盖情意自主性、认知自主性和行为自主性三个自主性要素的《中学生学习自主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学习自主性总体上处于“较高”状态(较高自主性),但其要素发展不平衡,认知自主性发展较快,情意自主性次之,行为自主性较慢。就阶段论,初中生学习自主性高于高中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无论总体水平还是三个要素都呈下降趋势;就性别论,女生学习自主性高于男生;就地域论,东中部地区学生学习自主性高于西部地区学生。中学生学习自主性水平与学业水平(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4


基于教育管办评分离的中小学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

范国睿

《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摘要

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意味着学校自主办学的法律主体地位得以确认,学校在法律与制度框架下自主办学权利的实现,学校直接办学责任、教育责任的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后,相关省市逐步推行清单管理,适时出台地方教育法律规章,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但改革仍面临挑战,须建立与完善基于学校章程的学校多元治理机制,保障学校权力的有效运用,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建立与完善多元参与的学校事务监督、评价与问责制度,加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过程中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完善学校法律顾问制度与法律救济制度,支持与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权益。



5


探寻文化回应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

李召存

《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摘要

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是一种文化关涉的价值判断过程。当前国际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领域存在着普适论和相对论两种文化路向,需处理好"普适性与相对性"的问题,积极寻求文化回应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关注普适性评价标准在具体社会文化生态下的特定内涵和实现方式,考虑更广泛相关利益者对学前教育的价值诉求和文化观念,从质量的水平鉴别转向质量的文化理解。



6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匡瑛  石伟平

《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摘要

我国已步入"众创"时代,职业院校积极回应。通过审视"双创"教育实践的现实生态和师生对于"双创"的基本认识,暴露出对"双创"内涵理解的偏差、重点投射的偏离以及实施方式的偏颇。职业院校须从观念上进一步明确"双创"的内涵与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的"双创"教育,立足区域层面搭建"双创"教育资源平台,站在战略高度建立"双创"教育的协同治理体系。



7

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机制与策略

杜明峰  范国睿

《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摘要

社会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发展,得益于当代教育治理体系概念的提出。审慎地纳入社会各方利益需求,可促进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补偿式"参与、"市场式"参与和"行政式"参与。应从理论、政策、实践层面改善和优化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体制机制,使之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更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



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道路论纲

黄忠敬

《新华文摘》2017年第5期,原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22期

摘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教育的变革经历了四条发展道路,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本文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确立了全球-本土、集权-分权和理论-实践三维分析框架来考察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道路。文章认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变革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引,以体制变革为先导,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政府职能转型为前提,以学校变革为主体,以渐进的方式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道路。面向未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之路应当确立"三主"(主线、主导、主体)的发展战略,即以"中国特色"为主线,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学校变革"为主体。




9

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阎光才

《新华文摘》2017年第2期转载,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1期

摘要

通过对我国高校毕业生5万份样本的大范围调查表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态度与责任心等非正式能力严重不足,问题解决能力、书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识素养与技能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全面反思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育与教学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