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物总结(一):师徒

2017-07-02 军师考吧

(一)师徒篇


1.孔子、孟子

孔孟二圣一直被并称,一曰成仁,一曰取义。两人不是直接的师徒关系,而是再传关系。他们之间的桥梁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老师。所谓的思孟学派,就是子思和孟子两人的并称。

孔、孟的思想是我们考试的常考内容。(点击链接”三子语录“查看孔子相关教育思想考点),这里重点谈下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性善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他称为“四端”,亦即四种萌芽,发展起来就可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1)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主张对整个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教学原则和方法:由博反约,深造自得;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3)德育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磨炼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三人被称为希腊三哲(贤),奠定了希腊乃至整个西方的文明基础。他们是嫡系的师徒关系: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苏格拉底在道德伦理学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善,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美德由教育而来”(转引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上册,4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法可以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通过与各种人谈话,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在对方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柏拉图《理想国》:哲学家(金)、军人(银)和劳动者(铜铁)。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造就哲学家和军人,培养奴隶主国家的统治者和保卫者。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系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早期教育,重视女子教育和音乐教育。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即出自亚里士多德之口。亚里士多德认为肉体和灵魂和谐统一的,他把灵魂分成三部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智灵魂(高级部分)。他把人受教育时期划分成三个阶段:初生到7岁为幼儿教育阶段、7至14岁为青春发动期的教育,14至21岁为成人教育阶段。亚里士多德在教育领域,首次提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开创了教育按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先例,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次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
3.康德、裴斯泰洛奇和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西方第一本科学教育学,其本人也被视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康德和裴斯泰洛奇都是赫尔巴特的老师。
在德国,一所大学中某一学科只能有一位教授,其他人若想成为这里的教授,必须要等到前一位教授去世。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席位即是由赫尔巴特接替的。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即来源于康德。
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曾专门到瑞士向裴斯泰洛奇学习,后来赫氏一直致力于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此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素教育理论为小学各科教学法。
4.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发展的动力在于性的本能,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并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人格都在发展,并将其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第四第五阶段分别对应于小学生、中学生的发展。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也不是直接的师徒关系。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继承了乃父的衣钵,并发展了其理论,她也是埃里克森的领路人,对埃里克森影响深刻。1964年,埃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一书呈现给安娜,以表对她的感激之情。
5.杜威,陶行知
陶行知的大名在中国或许无人不晓,但他是杜威的学生这点,恐怕好多人就不知道了:1914年,陶行知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师从杜威。
我们对比两人的的教育理论,就能看出杜威对陶行知的影响。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陶行知学习之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