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元共生 文明发展——2022年亚洲文明研究学术论坛召开

浙大文科 2022-07-15

近日,亚洲文明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紫金港校区顺利举办。论坛围绕“亚洲文明特质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莲珍参会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北京大学教授渠敬东,清华大学教授吴大辉,华侨大学教授吴小安,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陈秀武,四川大学教授邱永辉,浙江大学教授刘东刘迎胜谢贵平分别做大会报告。


开 幕 式

何莲珍副校长在致辞时表示,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更需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来增进人类互信、共同迈向未来;期待通过搭建、扩大学术平台,推动基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历史地域研究的理论性阐述与现实性思考,为构建“新亚洲文明观”做出一些新的探索。


大 会 报 告

王巍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与形成》报告中,以梳理文明的概念为报告起点,区分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的概念,指出文明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继而依据丰富的考古学成果,整体性视角阐述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他认为,西方学界判断文明形成的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是基于对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概括总结,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此基础上探究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对中原地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做出的多方面贡献,揭示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文明形成规律。

郑永年在《如何构建知识强国》报告中指出,“从亚洲看亚洲”的根本任务是探寻有别于“西方看东方”的方法论。中国不仅要在物质和制度方面进步,更要在原创思想上有所作为。思想界不应继续在“国学”和“西学”中徘徊,要努力开创文明研究的新局面。他建议:一是“依法治学”,在依法明确政治导向的基础上,鼓励学术研究的开放;二是系统梳理西方化的概念和理论,重新审视亚洲;三是学术资源要向中青年学者倾斜;四是提升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认同职业知识创造者的身份,走出过度“政治化”“资本化”“流量化”的误区。

刘东在《作为地区研究的亚洲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文明多样、语种繁多、发展各异的亚洲地域,亚洲研究的推进需依据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研究。他强调,要基于中国立场,批判地学习西方的地区研究成果,在总结和提升经验的过程中建构“本土意识、全球眼界、发达学术”三根主轴,开展“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关怀”的地区研究。

吴大辉关于《中亚部落文明的再发现》的报告从“关于中亚文明的基础认知”“中亚部落与政治参与”“苏联解体后的部落文明再发现”等三部分展开,以立体画的形式描绘中亚文明的多元色彩,聚焦部落制度这一传统自治形式;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阐述该国独立以来以部落力量间互动为基调的政治生活,提出导入“部落文明”维度的观点。

陈秀武在《东亚历史海域的互动机制研究》报告中,还原了1523-1839年间朝贡贸易衰落后,海商集团在维持原有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与东南亚国家、日本之间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与西方殖民势力周旋的交流场景;据此分析东亚历史海域的互动机制由同质性互动占主体向异质性后来居上的转变过程;论及此后因官方对海商贸易的认知以及政策的变化,海商集团逐渐呈现衰退迹象。

刘迎胜的《亚洲与多元文化中国》指出,亚洲各国文化中均包含文明交融的结果,亚洲国家的学者谈论亚洲文明的历史基础,与欧洲“东方学”的“他者视角”有着本质的差别;继而提出亚洲文明的中国视角,提倡从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过程、中国与其他文明的跨文化流入手,开展立足“本土视角”的亚洲研究。

邱永辉的《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印度文明》以马凯硕命题——“‘印度之道’是世界上道德领导力量的最佳选择”为导入点,指出国人和西方经常从佛教想象印度,误以为印度文明是“宗教性”的,并不熟悉印度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当代印度一直努力建设多元、和平、领导者的形象,虽然面临文明单元与政治单元之间的张力、印度文化和知识系统与话语建构的困境,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

谢贵平的《古代西域多元文明共生互融与繁荣发展的历史启示与价值指向》聚焦西域地区——一个自古以来多种族(多民族)、多语言文化、多宗教信仰、多生产生计方式并存的交汇之地,通过阐述古代西域文明的共生互融对于西域社会经济文化与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文明是走向冲突还是共生互融,取决于文明的载体即人类不同行为体在交往交流中的认同建构;未来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文明中“天下主义”“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美美与共”等思想体系的当代价值。

渠敬东在《经典社会学中的文明研究理路》报告里指出,经典学者创立社会学的原因,并非要对社会做出规范性表述,而是对自身文明的时代问题做出根本性回应。任何文明都有一整套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理解方式。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学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问题上,应该超越简单的方法移植,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格局,回应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

吴小安在《试论世界历史中的文明叙事范式与亚洲文明的现代性涵义》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发展并非让世界“失衡”,而是让失衡五百年的世界重新平衡;文明叙事范式不同于战争、和平、民族国家、宗教扩张、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普世价值等叙事模式,本质上是去西方和去霸权的,关于中国和平发展、关于全球南方发展的,当今世界局势结构性重大调整和转变的重要课题。


闭 幕 式

闭幕式上,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绍兴研究院副院长黄华新对论坛做了小结。他表示,亚洲文明研究院秉持“学科会聚、古今汇通、中外互动、文明互鉴”的理念,致力于建设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与研究平台,打造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高地、人才培养与话语传播高地;绍兴研究院亚洲文明研究中心将以“国际化、特色化、数字化、品质化”为导向,从区域文化建设的高度、硬度、黏度和广度出发,通过追寻历史轨迹,充实品牌内涵,擘画未来愿景,着力提升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独特韵味、魅力和格局。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黄华新、王勇梁永佳孙英刚贾海生教授先后主持会议。论坛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在思想观念、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民族宗教等问题上拓展了亚洲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建构立足亚洲发展的新文明观。

来源: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雪

往期推荐


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入选2022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

诚聘!浙江大学文科类博士后招聘启事(三)

“执善向上 经世济民”——走进浙大经济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