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之殇,让中国痛失半部艺术史 | 走寻

2016-10-19 温九 走寻



一座敦煌莫高窟,

半部中国艺术史。

在敦煌的洞窟里,

曾经发生过两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一件,是外国人无耻的劫掠,

另一件,则是张大千肆意的破坏。




余秋雨曾在《道士塔》中

痛写出卖藏品的王道士之恶。

而将敦煌之殇归咎于一个人

未免有失偏颇。



在那个文物保护意识欠缺的时代,

历史的车轮狠狠碾过敦煌的命运,

而我们今天要回顾的,

就是这个疼痛的真相。




公元366年,一位僧人云游至敦煌,被敦煌佛光一般的夕阳所打动,于是他便在这里的墙壁上挖了一个洞,就此开始了修行。




时光走过千年,这里来往的僧人、百姓、商旅不计其数,僧侣们挖洞修行,百姓建造寺庙,商人在此休息、祈福。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窟,每一个洞窟的墙壁上,都绘满了他们心中的愿景。




从最初的佛教故事到民俗风情,魏晋、盛唐、北宋、元代......敦煌的壁画历经了几个朝代美学风格的变化。单就佛像来讲,从最开始的古拙风格,到魏晋时期的飘逸之美,再到盛唐讲究“菩萨如宫娥”的雍容华贵,敦煌的洞窟里,藏了一部中国艺术史。这期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故事,而我们今天要提起的,是一桩伤心事。




清朝末年,居住在莫高窟的是一个道士,王圆箓。


那是一个清晨,王圆箓和往常一样打扫着洞窟,突然他发现一面墙是空的,王圆箓伸手轻轻一推,宋代僧侣们砌墙封门,以绘画掩饰的洞窟就这样袒露在他的眼前。




不幸的是,当这个亚洲最伟大的文化宝库的大门被开启的时候,莫说区区一个王道士,即便是当时的整个大清,也无力保护这些文化珍宝。


洞窟里面不计其数的佛教典籍、绘画令王圆箓震惊,他立即给慈禧太后写奏折,将此事上报朝廷,可是当时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



金刚经


之后王圆箓开始将部分经书、书画赠送给附近的官员,也从未得到回音。直到一个有一点文物保护意识的地方官员上任,王圆箓才得到官方的回应——“就地保护”。


于是,愚昧的王圆箓就这样成为了敦煌莫高窟的官方保护者。很快,来自英国的斯坦因注意到了敦煌的这批文物,而他的到来仅仅是莫高窟文物散佚流失的第一步。


斯坦因谎称自己是佛祖的信徒,他要来这里取回真经。没想到王圆箓就这样相信了他的鬼话,任由他挑选了24箱文书、绘画和五大箱文物带回了大英博物馆。而如今,我们中国人想要看这些文物,不仅要千里迢迢飞到英国,还要给英国大使馆写函,想想真是讽刺。




在此之后,同样的故事在莫高窟不断上演,王圆箓在外国人的哄骗下将一批又一批的文物送了出去。而这些外国掠夺者留下的微薄的捐献,则被王圆箓用在了形同破坏的壁画“修复”上,唐朝的壁画被他用半文盲的审美涂抹得红一块、蓝一块。


当法国人伯希和凭借敦煌的文物成为世界闻名的汉学家时,清政府才猛然醒悟,下令将这批文物运送到北京。可是当时的中国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运送的官兵也无心保护,一路走一路掉,加上被盗窃的,等这支队伍到了北京,这批文物已经流失太多了。




外国人劫掠的手段可谓花样百出,能拿的拿,拿不走的壁画就用特制的胶整块剥落下来,我们现在看到敦煌完整的壁画上一块块突兀的空白,就是这样造成的。而类似的事情,大师张大千也做过!


王道士为了整修莫高窟而向外国人出卖藏经洞文物,40年后,张大千一面宣扬敦煌艺术,一面却在随意剥损敦煌壁画。


如果说王圆箓对壁画的破坏缘其无知,外国劫掠者对壁画的毁坏因为贪婪,那么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破坏又该作何解释呢?




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而这一去就是三年。


临行前,他对老友熊佛西说:“去敦煌,要安营扎寨住下来,搞不出名堂,不看回头路。”的确没有回头路,张大千此行导致他在如日中天之际毁誉参半,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敦煌壁画的毁坏。




当时张大千正率一众弟子对壁画进行临摹,他们被一幅五代壁画吸引,张大千的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一块剥落的壁画下面有隐隐的颜色和线条,他当即认为画下有画。


于是张大千立刻跑去问喇嘛,这壁画下面是不是还有一层画?老喇嘛答道:“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他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


老喇嘛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张大千破壁的决心,向喇嘛求证后,他决定打掉壁画外层来寻找里面的珍品。而这幅五代壁画的下面,果然有一副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现在我们去敦煌旅游,依旧可以看到墙壁上被破坏的痕迹。




而在当时,壁画毁坏的消息不胫而走,国民政府立即发报给敦煌县长要求查明真相,并转告张大千,“毋稍污损,免兹误会”。张大千在回程途径兰州时,也曾遭到国民党军事检查站的检查,这对于当时声誉甚高的张大千来说,委实尴尬。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曾在兰州举办一次画展,年底他回到成都,又举办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这次画展在当时被誉为艺术盛事。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张大千毁坏敦煌壁画一事,书画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不乏为张大千辩护者。


重庆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于右任和高一涵在西北视察时,特地绕道敦煌,与张大千共度中秋。于右任的随员、敦煌当地人窦景椿在《张大千先生与敦煌》一文中记述道:“当时县府随行人员,为使大家尽肯能看到底层画像的究竟,手拉着上层张开欲裂的怀壁,不慎用力过猛,撕碎脱落,实则因年久腐蚀之故。”


一番言论,讲敦煌壁画损坏之过,归咎于历史,归咎于时间。


悲哀的是,张大千从不避讳此事,当时书画界很多人都为他辩护,而张大千也认为自己此举对壁画断代研究有效,简直荒谬至极。



张大千临摹图


或许是爱画成痴,或许是想让自己的临摹成为孤品,我们不愿意以恶意去揣测张大千此举的目的,但千疮百孔的壁画摆在眼前,让人怎能不愤恨!


经历了来自外部的劫掠,遭受过中国人自己的毁坏,现今莫高窟内的文物,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流失,如今藏于英国的最多,藏于法国的最精,藏于俄国的最乱,藏于日本的最隐最秘,而藏于中国的,竟是最散最乱。




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每年游人如织,可又有谁真正懂得这具生命痛苦的呻吟和深重的喘息?敦煌正在死去,王圆箓自以为保护的破坏,外国劫掠者如今的保护,如今看来竟都是一场宏大的玩笑。




中外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前赴后继地奔赴大西北,他们的愿望很朴素,就是让这个这些宝贵的文化不毁于我们之手,就是要延续这个艺术宝库庄严的生命。


敦煌藏品无数,每一个角落都是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而我们走寻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让更多的人重视它、保护它。

 



关注走寻

与我们一起

发现莫高窟壁画之美



走寻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END-


出品人 · 施晗

监制 · 彭能波 | 王伟

执行主编 · 王强林

编辑 · 周晓莉 | 于春光 |  马宁

设计 · 苗雨 



发 现 未 知 之 美

【人文 | 藝術 | 生活 | 格調 | 思想】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