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徽因与冰心互为仇敌,却都敬重这位万婴之母 | 走寻

2016-12-25 发现未知之谜 走寻

[ 本文共计2998字 · 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

文 |  桐桐小语  图 | 知乎


林徽因孩子来世间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她

冰心孩子来世间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她

袁隆平来世间看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她

她见证了五万多个生命降临世间

她说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这是生命的序曲

胜过人间一切悦耳音乐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一个普通冬日。


人们倒数着日子迎接新一年,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这个世界依旧是有人来,也有人离开。在中国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徒家庭迎来了第三个女儿。


年轻时的林巧稚


孩子在圣诞夜前一天降临,她的降临并没有如天使般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欢天喜地。


那个久远的年代,不如现在方便与先进,女人生孩子大多请当地的“接生婆”上门,在家里分娩。而接生这名女婴的却是她母亲自己。


女婴出生的当天,母亲独自在家,因为情况紧急,坚强的母亲在家用烧红的剪刀,剪去连接在自己与孩子身上的脐带,迎来了这个将会拥有82年人生的孩子。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见是一个女孩,母亲心里很不高兴,把孩子扔在床边,生产后筋疲力尽地倒头睡去,任凭这个刚刚来到世间的孩子哇哇啼哭。



林巧稚的墓志铭


天还是寒冷的。幸好父亲急急赶回家,床上的小婴儿冻得全身发紫,无力哭泣。父亲的内心充满了喜乐,他温柔地把她抱起在怀中。身为基督徒的父亲,他认为这个女儿是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给她取名“巧稚”,就是“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谁能预料到,这个孩子日后成为怎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呢?



林巧稚,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她在妇科肿瘤、女性盆腔疾病、胎儿宫内呼吸、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她是中国妇产科的泰斗,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以前有个说法:“南梁北林”,南是广东的梁毅文,北就是北京的林巧稚。



被誉为“万婴之母”的妇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


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


1906年,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五岁的巧稚和父亲一起看到母亲饱受病痛折磨后,撒手尘寰。人生中第一次面对的离殇,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1年,林巧稚因为品学兼优,在鼓浪屿高级女子中学留校任教。但她心里怀着青年的热情和“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愿望,毅然决定去考协和医学堂。


在考试期间,林巧稚不顾自己的试卷还没有完成,跑出去救助了一位中暑的女孩。尽管如此,她还是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因为她的果断与出色,因为她灵魂深处的爱,在老师眼里她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医学院学生!



林巧稚在为学生们讲解妇科知识


经过八年勤奋学习,林巧稚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优异的成绩令她成为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现代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这位已经故去的大夫,对这些古旧的事情并不感兴趣。


但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会思考自己的人生,筹划自己的未来,而从这位心怀大爱的“大夫”身上,我们能吸取的不仅仅是一点点,而是无尽的精神力量。


同样身怀大爱的著名慈善者、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林巧稚大夫正在为新生儿诊断疾病


林巧稚就是一辈子专注于医学专业,怀着非凡的心,做平凡的事情,甚至在“文革”期间,被迫害当护工,清洗厕所,她也会在夜里,科里需要的时候急步跑去诊室救治病人。


“爱病人甚于爱自己”。


林大夫不仅医术好,而且医德高尚。“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1931年,我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林徽因,受聘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质地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在这样巨大而忙碌的工作之下,林徽因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她本来身体瘦弱,加上长期在野外实地勘测与绘图,身体更是不堪重负。



林徽因与刚出生的第二个孩子


旧时有句话“女人生产如过鬼门关”,生产前后都有很大的风险,婴儿与孕产妇的死亡率都很高。


在协和医院,林巧稚是林徽因的产科医生。


林巧稚像对待每一位产妇一样热情地对待林徽因,细致、温柔而果断地为徽因定期产检,细心准备生产,尽心产后护理,直至母婴健康出院。


每一次听诊,她总是把医用听筒捂热,才放在徽因隆起的腹部上,生怕冰凉的听诊器让本来就怀孕艰辛的母亲感到寒意,尽可能为孕妇带来多一些暖意;和其他医生不一样,她把头伏在孕妇的腹部,聆听胎儿的跳动声,这样可以让孕妇感到亲切与安全,得到生命的充分尊重。



冰心与林徽因


就这样,在林大夫的精心照顾之下,中国著名学者梁思成与林徽因迎来了家里第二个孩子:儿子梁从诫。梁从诫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环保卫士。


著名作家冰心与林巧稚相识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学校园,两人有着六十年深厚的友谊,冰心的三个孩子都是林巧稚接生。林巧稚总是笑说:“冰心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冰心在1983年写下的《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回忆:


我记得在1935年我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那时她已是主治大夫,她的助手实习医生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我阵痛难忍、低声求她多给我一点瓦斯的时候,林大夫听见了就立刻阻止她,还对我说:“你怎能这样地指使她!她年轻,没有经验,瓦斯多用了是有危险的。”



著名作家冰心


1937年11月,当我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她已是主任大夫了。那时北京已经沦陷,我们的心情都十分沉重抑郁,林大夫坐在产床边和我一直谈到深夜。


1930年9月7日,北京协和医院,又一个健康的男婴哇哇啼哭着来到人间,接生的医生还是林巧稚。


和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一样,父母亲还没想好为他起什么名字,在医院的资料上就写着“袁小孩”这三个字。


这个男婴却是与众不同的,他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亲手迎来了袁隆平的降生,为林徽因、冰心这些文化名人接生过孩子,也给周恩来夫人、朱德夫人、彭真夫人看过病,她更为社会上普普通通的妇女治病接生。


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


在林大夫中接生过的孩子中,有不少名字叫“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的。这是普通人家对一位医者最崇高的谢意与纪念。


凡是经过林大夫接生的孩子,她都会在出生证上签上英文“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这温暖的签名,温暖着每对父母与孩子的今生今世。



周恩来总理接见林巧稚


终身未婚的林巧稚说自己“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这是生命的序曲,胜过人间一切悦耳音乐。


林巧稚不允许科里任何人用语言刺激产妇,她对一个呵斥产妇不要叫喊的年轻医生说:“英语中,助产士一词是指“站得很近的妇女”。产妇把自己和孩子两条性命都交给了你,你是唯一能帮助她的人。你甚至没有权利说你饿、你累、你困。”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尤其生产过程中的妇女,每逢阵痛难忍的时候都会大声叫喊,但每当林大夫走近她们,用语言和轻柔的动作安抚她们,疼痛的产妇都会安静下来。瘦弱的林大夫具有神一般的力量。



刘少奇主席接见林巧稚


林大夫说:“我不希望产妇们疼痛的时候大声叫喊,用手抓住床的铁护栏,那样手会着凉,会落下病痛来。”


爱病人胜于爱自己,这一定是心有大爱的人才能做到。林巧稚对待周围的朋友与同事,同样真挚而用心,惺惺相惜。中国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泰斗谢少文,永远记得林巧稚在他落难时无言的帮助。


“文革”中,他被停发了工资,全家每月只有15元的生活费。“劳动改造”干重活时,一向斯文儒雅的学者竟打起了赤膊。他自嘲道:“皮破了可以长,衣服破了没钱买。”


林巧稚与中医妇科专家钱伯煊探讨问题


在他最困窘的时候,林巧稚给他送去了装着钱的信封,里面写着短短两句话:


It’s not money, It’s friendship.(这不是钱,这是友谊。)


在生命后期,林大夫在轮椅上、病床上,用四年时间,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五十万字的著作《妇科肿瘤》。因为妇科肿瘤,曾经让她看到多少人生的痛楚,戕害过多少女性的生命。


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早早地立下遗嘱:平生积蓄的三万元捐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遗体捐献给医院作医学研究用;骨灰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林巧稚像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呓语,急促地叫着:“产钳、快拿产钳来!”


她慢慢地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她的脸色露出一丝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后的话。



关注走寻

与我们一起

发现医学家之美



走寻独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END-


出品人 · 施晗

监制 · 彭能波 | 王伟

执行主编 · 冯志亮 | 王强林

编辑 · 周晓莉 | 葛朋超   

设计 · 苗雨 


发 现 未 知 之 美

【人文 | 藝術 | 生活 | 格調 | 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