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让张爱玲齐白石都畏惧的“毒舌”,写了一部最伟大的“家书” | 走寻

2017-01-10 发现未知之美 走寻

[ 本文共计2647字 ·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

文 | 刘上进  图 | 搜狐文化


他骂张大千是投机分子

嫌齐白石读书太少

讽刺张爱玲写小说卖弄技巧

打起儿子来常下狠手

他儿子却说

没有父亲就没有现在的我



1953年正月,上海,鞭炮噼啪,喜气洋洋。在一户院里,透过昏黄的玻璃窗,看到一群人围在钢琴前有说有笑,原来是一帮小朋友在家里弹琴,互相比较,看谁弹得好。大人们坐在一旁听,给他们加油打气,欢乐的笑声不时传出窗户。



傅聪与傅敏兄弟


晚会结束后,送走客人,男主人一转身,脸却沉了下来,对自己的儿子生气地说:“你刚才弹得不好,在小朋友当中很丢脸,你学习很不认真。”儿子不服,父亲的言语更激烈了。十岁的儿子又羞又恼,一气之下,摔门而出离家出走,这一走就是一个月。


不光对自己的儿子这样,在当时的上海,这位父亲可是出了名的“毒舌”:他说张大千是一路投机分子,一生最大本领是造假石涛,那却是顶尖儿的第一流高手;他嫌齐白石读书太少,接触传统文化不够,与文盲只差三里地;他挤兑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张爱玲,说她卖弄写作技巧,玩儿文字绕口令,没啥真实本事,气得张爱玲在报刊上回撕他。



年轻时的傅雷


这个脾气暴躁、性格耿直的傲娇boy,不是别人,就是《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不是在《傅雷家书》中那个讲人生哲理、谈艺术理论的睿智父亲,也不是中学课本书上,看似严肃而内心祥和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个动不动就撸起袖子,抄起家伙揍儿子的“暴力”家长。他自己都说儿子是揍成材的。



傅雷的大儿子傅聪从小天资聪颖,三四岁时已显露出对音乐不寻常的热爱,七岁便拜傅雷好友教育家雷垣为师,学习弹奏钢琴。


那时,傅雷对他的教育严格苛刻,傅聪常常因为练琴被呵斥,甚至挨揍,这使得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傅雷朱梅馥夫妇


原来,刚开始练琴的时候,出于新鲜感,傅聪每天放学之后,就扑到钢琴上练习指法;但新鲜感一过,他就懈怠了,常常心不在焉,琴声不知不觉地就走音。有时候甚至还一边弹琴一边看《水浒传》,手指按琴键,眼睛却全神贯注地在看黑旋风李逵。


那傅雷可是一个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的人,他认为“倘有天资,则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倘无天分,宁做别的工作”,所以对于傅聪浪费自己天分的消极态度非常恼火。


那时,常是傅聪在楼下练琴,傅雷在楼上监督。一旦琴音走调,傅雷就会严加斥责,甚至会抓傅聪的头往墙上撞。傅雷经常是手边有什么东西,气头一上来,就往傅聪身上扔。有一次,他拿起盘子朝傅聪扔了过去,划破了傅聪的鼻子,一个大口子,给傅聪留下一道永远的伤疤。



朱梅馥与长子傅聪和次子傅敏


更甚者,有一次傅雷竟然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傅聪不听话,以此警告傅聪。


父子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峰。屈服于父亲的威严,傅聪成了一只“发条钟”,在父亲的不断“上劲”下,不情愿地练琴。


连好友钱钟书,对傅雷的这种残暴教育方式,都看不下去了,经常对他进行劝导。傅聪还跟杨绛诉苦说:“爸爸打我真狠啊!”尽管这样,傅雷还是一意孤行,执意要把儿子打成才。



傅聪和父母在一起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子渐渐懂事,父亲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剑拔弩张的父子关系才慢慢地偃旗息鼓。


在傅聪出国深造之后,情况出现了180度大反转。远隔重洋的父子俩,开始靠书信交流,这时,傅雷封建家长式的暴风骤雨不见了,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流。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不懂爸爸艺术”的父亲对儿子的忏悔。



一封家书  由心而发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使出了站口,方始回身。出站时身边人再三劝慰我,但在回家的三轮车上,每个人都止不住流泪。”这是傅雷写给傅聪的第一封信中提到的。也许傅聪读信时,也会惊讶地合不拢嘴,那个小时候揍我揍那么狠的爸爸,居然还会流眼泪。


那个撸起袖子就揍人的父亲,写起家书来,却也是一点都不含蓄“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逝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



傅雷家书封面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让父子两冰释前嫌,还聊出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冬烘:迂腐,浅陋),不至于惹你厌烦。”


抱着这种平等谦和,虚心向学的态度,傅雷跟儿子畅聊艺术追求、人生态度、生活琐事。在这种絮絮叨叨的唠家常中,傅雷把自己的做人理念和艺术主张灌输给傅聪,傅聪也快速地成长起来,在钢琴上的造诣越来越高。



《傅雷家书》节选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凶猛,也会淹死庄稼。”


“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不论是作曲家,文学家,画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再若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

                                                                                        -----摘自《傅雷家书》


有人说,傅雷一生翻译了30余种法国文学书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不计其数,而他最成功的作品,是傅聪。



傅雷家书手稿


在昆明的三年,让傅聪认清了自己内心对钢琴的喜爱,他练起琴来也进入了近乎癫狂状态。


1951年初,傅聪回到上海之后,他跟苏联籍的女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学习。这时的他,不用傅雷的逼迫,也会自觉地练琴。即使在酷暑中,傅聪仍坚持每天练八个小时的琴,汗水把衣裤浸湿了,他也不休息。


1954年,19岁的傅聪赴波兰留学。第二年,他获得“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1959年之后,傅聪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近五十余年,曾一度获得“钢琴诗人”的美名。



傅聪钢琴独奏音乐会


傅聪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傅雷对他的教育。不管是幼时的魔鬼训练,还是长大后的温情家书,傅雷都对傅聪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家书温情教导,比棍棒的打压更有说服力。


傅雷的家书成为了承载希望和父爱的载体,不仅为傅聪的成长保驾护航,也成了后来父母教导子女,学知做人的教育模本。


关于这些家书和父亲本人,傅聪这样评价:“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东西,就是赤子之心。看这些信,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这个人,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



著名翻译家  文艺评论家  傅雷


所谓的“赤子之心”,对于傅雷来说,其实就是在世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把生命活的充实而鲜活,认真而负责。


通过家书,傅聪读懂了父亲身上的“赤子之心”,也继承傅雷身上的赤子精神,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负责,跟傅雷对己、对人、对事的要求如出一辙。


这对相爱相杀的父子,最终握手言和。家书见证了一个儿子和一个父亲共同成长的过程,也留下了爱和教育的模本,供后人学习,且传承百代……



走寻独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点击"稿"了解更多详情


—— 热文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  |  普通话  |  台湾小馆  | 郭德纲干爹  |  抢票  |  畅销书作家  |  意大利 | 走失的80年代  |  雾霾来了 | 鲁迅   |  张艺谋的才华  |  奥运会  |  敦煌之殇  | 万婴之母  | 春晚女王 | 无车之城 | 郭敬明  |  梵高  |  作家韩寒


出品人 · 施晗  |  监制 · 彭能波 王伟

执行主编 · 冯志亮  王强林

编辑 · 周晓莉  葛朋超  |  设计 · 苗雨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