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不想说再见 | 走寻

2017-02-02 发现未知之美 走寻

 本文共计2919字·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

文 | 轻音  图 | 全景网


几年前

你踏上去往远方的列车

却不曾想

从此

小小的故乡只有年冬

没有了春花秋实夏蝉鸣



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本已回到最初的地方,现在又要离开,它的名字叫故乡。


中国人向来喜欢写故乡,鲁迅写过他的好朋友闰土带他摘西瓜,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让大家了解湘西有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凤凰小城,民国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到她童年和祖父一起生活的经历……现在提起故乡,总有种淡淡的忧愁。


故乡的土地  摄影/熊培云


我出生在中国天津,六岁时,和父母来到河北一座小城,对故乡的概念也一直是模糊的。小时候寒暑假经常随父亲回老家,这里是父亲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奶奶的家,这儿有层恋叠嶂的山,悠长清澈的河,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野菜野果。



大家族里,兄弟姐妹众多,所以在小时候,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老家过。多少个日夜,我都是蹦跳着奔跑在老家的田地坊间,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吃着廉价却诱人的零食;什么辣条、大大卷、棒棒糖、干脆面、跳跳糖等等。



在老家儿时有最亲密的小伙伴


时光总在经历后方觉转瞬即逝,回首往事,就像生命中一道最绚烂的光,即使再璀璨,也触碰不到。


多年前我还是小小的个子,每当从城里回到老家,颇有种入乡随俗的意味,没过几天,身上便穿了不知道家里谁的大衣裳,脚下漂亮的凉鞋也换成了穿脱方便的拖鞋。就这样用最简单朴素的装扮,和村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


我们一起去山上摘酸枣,去河里捞小鱼,去邻村赶大集。那些日子,时间像是过得特别慢,似乎在这座村庄,永远不用发生令人烦恼的事。每天吃了喝了,按时休息,在农村,人们才是真正遵循自然作息规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宁静祥和的乡村


我们这些猴孩子,经常一跑就是一整天,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也是数不胜数;像丢沙包、弹珠球、踢毽子、跳方格、捉迷藏,真是一样都不少。


这些纯天然的游戏,相比现在孩子们爱玩的电子游戏,不知道要有趣多少。那时候的游戏,有种人与人面对面互动的乐趣,所以那时候的小朋友都特别简单,关系也特别亲昵。


就这样跑着跳着,时间转眼就到了黄昏。直到暮色向晚,村巷飘出饭菜的咸香,孩子们方觉肚子确实饿了,就各自散去回家吃饭。


童年在老家吃饭的香甜


有时候玩的正欢,连饭都顾不上吃了,若是谁家的母亲来喊自己孩子吃饭,看到其他小伙伴,也会善意的邀请至家中来吃。有些小孩子天生腼腆,羞答答地说不用了,也有些孩子粗拉拉的,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就随着去了。


一个万年不变的定律:饭总是别人家的好吃。


那时候回奶奶家,最爱吃的就是奶奶煮的饭。当时还是用柴烧的灶火,我也曾和奶奶一起去山头捡过枯树枝、干野草,这些都是生火做饭的好帮手。那时候的饭总带着一种特有的香甜,我总认为和这天然的煮饭方式分不开,带着柴火的香气。



《青木瓜之味》剧照

小女孩和阿婆在灶火前吃饭


奶奶家的小院,总是绿油油的。院子里种满瓜果蔬菜,从春天开始,菠菜、豆角、茄子、辣椒、丝瓜……一直到冬天的萝卜白菜,根据时令季节,奶奶精准的安排种植时间。


我每次回老家看她,院子里,奶奶开辟出的小园,总是被她打理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青藤爬满整个小院的菜畦,郁郁葱葱,煞是好看。想吃什么奶奶就给我现摘现炒,天然野长得蔬菜,永远不用担心农药残留。


渴了就顺手摘一个黄瓜西红柿,饿了就拿镰刀割一茬韭菜,等着奶奶给包素馅饺子。


记忆中奶奶小院里的蔬果园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奶奶一起去山上采野蘑菇。下过雨的山中空气混合着泥土和松子的清香,而雨后的山上会生出很多可爱的小蘑菇,长在大树下,头上顶着圆圆的伞。


我爱极了这种植物,当然除了野蘑菇的好味道,少女的心中总是带有梦幻的情怀。耳熟能详的那首:“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让我觉得采蘑菇一直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下过雨的村庄,青山如黛,呼吸着最沉醉的空气,找寻着最想发掘的宝贝。


这种天然生出的蘑菇不同于市面上卖的蘑菇,有种特别的香气,就像松木的味道。奶奶会趁着好天气把这些蘑菇晾晒在阳台,从而融入了太阳的味道。野蘑菇的味道很是鲜美,特别下饭,每次我都能多吃一碗饭。


亲手采摘的野蘑菇


现在的超市菜场或许能买到野蘑菇,但是在乡下和奶奶一起采野蘑菇的经历,不是谁都有的。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该都有夏天去抓知了的经历。知了也称蝉,其幼虫需要在地下存活5-12年才能破土而出,而一旦变为成虫,则只能活5个星期左右。


知了的幼虫,俗称知了猴,在很多地区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的夏天记忆,一定少不了和家中大人去树林捉知了,等天黑,树林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灯光,全是各种手电筒。


蝉  知了的幼虫  俗称知了猴


孩子们抓住知了猴特别雀跃,树林里经常听见孩子们开心地叫着又一个、又一个。运气好的话不一会就会装满半小桶,回到家把知了猴用盐水腌上,是为了防止他长出翅膀变为成虫。腌制好后,隔天就可以做一盘油炸野味的菜了。


知了猴含有高蛋白,虽然看着有点吓人,但很具营养价值,香香脆脆的很受村里小孩子们喜爱。


放暑假时,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村口的门坊就成了一些老人们的乘凉区。他们搬着马扎拿着蒲扇、匣子、大茶缸,慢慢悠悠的来到这里,和其他老人拉拉家常聊聊天,有些老人则是自顾自的听手中匣子里的评书,喝着一壶清热解腻的大浓茶。


夏日村口乘凉的老人


我印象十分深刻,小时候每次路过门坊,总会遇见很多爷爷奶奶。他们都很善良,喜爱小辈。会亲切地喊我的小名,还经常买雪糕给我吃,这让我记忆犹新。


不知从何时起,夏天的村口门坊,遇见的老人越来越少。直到现在,更是再难遇见了。我心中一阵感伤,这些慈祥的老人就这样消失在这个门坊,这个村庄,他们的样子也在我脑海中渐渐模糊。


记得长大后有次和父亲回老家,得知村里一位我很熟悉的爷爷也离去了,我和父亲都难以抑制的掉下了眼泪。是真的酸楚,人,终究挨不过无情的时间。


听老奶奶讲故事


现在,当我再回到老家时,门坊已经变得异常冷清,似乎曾经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从未发生过。


故乡,之所以被我们惦念,除了那如画的风景,淳朴的乡音,老家的亲人才是我们最值得回去的理由。


儿孙绕膝承欢,乐享天伦,这是中国传统家族社会的一种理想图景。但随着社会的演进,现在拥有四世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少了。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少再有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经历。


如果你的故乡还有双亲老人,尽可能多的去看看他们。因为故乡是你的根,老人是家庭永远的大树。那些熟悉的田野、树木、山峦、老井,羊肠路,还有那憨厚可掬的乡亲,都是故乡留下的财富。


现在的乡村

很多老人成了最后的留守者


陶渊明曾说:“田园将芜胡不归?如今的我们比他更悲伤,因为我们很多人早已无家园可寻,我们没有乡土。生长在城市,当然也可称之为家,但却称不上是家园,有田有园的地方才是家园。很多人年老的时候总想要寻根,寻得就是故乡土地的根。


眼下还没过完正月十五,还在新年。想起有句话是说:“家中有老人的年,才像个真正的年。


记忆中小时候在老家过年,一些村子还会组织舞龙队串邻村拜年。不少村子都准备了新年的庆祝,舞龙舞狮的、扭秧歌的、杂耍的、跳舞的……演艺车队刚进入村口,村里的男女老少便闻声悉知了,出来捧场,那真叫一个热闹。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的普及,当初那些乐子早已不流行了。过年都忙着群发短信和收发红包,谁说以前那种纯真时光不是好时光呢?


以前很多乡村过年时都会组织节目庆祝新年


村里乡亲好客健谈的问候,亲友间推杯换盏的畅然,麻将桌上欢声笑语的胡牌……年三十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除夕夜震耳欲聋的彩花礼炮,初一早起拜年恭祝新年你好。大抵在农村,过年成了一年中仅有的热闹时刻,能号召全家人在此欢聚一堂。


只是,春节过后,又是喧嚣后的无限落寞。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在外谋生或者举家搬迁。人员外流,老人独守。挥着鞭子赶着牛羊的老人少了,村里生火做饭冒出的炊烟少了,乡里乡亲聚在一起谈笑聊天的少了。偶尔会有皓首苍颜的老妇或老头佝偻而过,唤他们一声,兴许也听不清楚。与儿时记忆中的一派生机相比,现在的故乡就像是冬日河边寂寥的枯草。


日渐冷清的村庄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故乡吗?


又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乡》。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蔚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美好不再,海边拾贝壳,瓜地刺猹的乐趣不再,天真活波的少年闰土也变得木讷呆滞。


每当我想起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会不禁伤感,我们的故乡正在悄然改变,但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依旧是我心中永远的村庄模样。


君自故乡来,可知故乡事。故乡,我回来了;故乡,我不想说再见……



走寻独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点击"稿"了解更多详情

商务合作:zouxun@winhe.cn


—— 热文推荐 ——

大迁徙  网络暴力  郭德纲干爹 | 抢票  |  毒舌 |  我讲个故事 | 走失的80年代  | 雾霾来了 | 鲁迅 北上广 | 张艺谋才华  |  奥运会  |  圆明园被毁真相 | 万婴之母 | 春晚女王 | 无车之城 | 郭敬明 | 梵高  | 作家韩寒


出品人 · 施晗  |  监制 · 彭能波 王伟

执行主编 · 冯志亮  |  美编 · 苗雨 

责编 · 周晓莉  葛朋超  刘娇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