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蕉下,这波装到了

半佛仙人 半佛仙人 2023-03-10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193篇原创


1


最近刷朋友圈,发现半个朋友圈都在转发蕉下的《惊蛰令》。


视频放下面了,不长,大家可以瞅瞅。



这支视频的刷屏其实挺奇怪的。


它没有戳人泪腺的煽情故事,也没有适合小清新们发朋友圈的文艺金句,甚至都不像一个典型的品牌广告。


乍一看,这个片子甚至有点意识流。


所以,《惊蛰令》到底为什么能激起这么多人的转发和共鸣?


视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家三口伴着谭维维的秦腔,在不同的道路上,用不同的方式行走。


确实很上头很魔性,一刷就停不下。


必须承认,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没看懂蕉下想传达什么。


直到反反复复放了很多遍,我忽然被视频里铺天盖地、刺破夜幕的“打铁花”画面和谭维维的一声“天下无路不可走”给电了一个激灵。


再从头看,我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好像就是我们在这几千年间一路走来的故事。


2


为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地形,视频里这家人总是走个不停。


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


这一路上,我们就是这样遇山开山、逢水架桥,吃过亏上过当,翻过沟迈过坎。


为什么视频开头是“三月六、冻土开,春雷动、万物惊”,紧接着从泥土里破出一片光明。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在冻土层下蛰伏过冬的视角,我们的起点是丛林与泥土,但所过之处尽为山河。


从很多很多年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始终在踏歌而行,等待万物惊蛰的那一天。


所谓惊蛰,其实讲的是一个“希望成真”的故事。


惊蛰本身是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千年的文化演变中,惊蛰又成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


惊蛰之前,是一段漫长的冬季。


这个时候我不和寒风硬刚,我选择躲到地下暂且蛰伏。


但蛰伏不是放弃更不是投降,而是养精蓄锐避其锋芒。


等到春暖花开春雷震响的时候,我还是要出来乐乐呵呵过日子的。


什么叫惊蛰?


就是春雷来通知你,你要等的东西到了,出来迎接吧。


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说不清在等的是什么,只知道那是一种希望。


但不要紧,希望是不需要理由的。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里就写过,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现在希望成真,光明到来,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好消息了。


这就是,惊蛰。


《惊蛰令》的刷屏,不只是因为它有惊蛰这个节气,也不只是因为它有中国风的曲子和踏歌而行的民俗元素。


更因为它真的在很认真地讲一个中国内核的故事,在传递一种千年以降、亘古不磨的智慧。


必须要重新看待蕉下这个品牌了。


讲春雷惊蛰、讲踏歌而行,这些都只是表象。


本质上,蕉下是在讲我们这个民族身上的豁达、乐观和洒脱。


3


人们乐意转发《惊蛰令》,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


它看穿了那些快被钢铁丛林逼疯了的城市中产们,身上那股子对户外的深层次向往。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中莫名烦躁,但又不知道为什么。


甚至自己都没发现这种内心潜在的向往,但蕉下发现了,还用一个视频拍了出来。


一秒钟前我还在安慰自己我明明就很好,我一点都不憋得慌,一点都不孤独,我一点都不觉得窒息。


我痛苦吗?


我明明开心充实得要命。


直到下一秒,我听到《惊蛰令》开幕的春雷震响虫鸣鸟叫,想起我上一次闻到雨后泥土的馥郁都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忽然就破防了你知道吗?


我也想去户外,我也需要让太阳晒一晒。


说真的,我劝大家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要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动物。


但凡是动物,就是需要接触自然的。


养过猫的人都知道,把猫关笼子久了是会把猫关抑郁的,所以一般是在家里放养。


但大家可以按照体型比例换算一下,工位的大小比猫笼子可狭窄多了。


很多人不忍心把猫关起来,偏偏就忍心把自己关在格子间里,变成办公电脑上的挂件。


人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会出问题的。


唯一的解法,就是去户外发一下疯。


去哪里都可以。


因为,“天下无路不可走”


4


为什么近些年户外场景的消费大爆发?


因为大家挣脱钢铁丛林的需求正在逐渐苏醒。


笼中雀再华丽,不如雏鹰翱翔。


这不是玄学,这是很真实的体验。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从开始接触户外以后,整个人就不一样了。


不是事业上更成功了或是赚了更多钱,户外管不着这个。


是一种精神状态上的复活。


有段时间,我喜欢自己在办公室狂卷。


甚至买了张折叠床可以直接睡在公司,吃喝点外卖,洗澡去健身房。


我本来觉得这样效率最高,但卷着卷着,我发现自己整个人都不对劲了。


明明没有人惹我,但就是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想随便抓住一个路人和他打一架。


连我老婆见到我,都说我眼神变得很吓人。


最后我朋友们都看不下去了,把我摁在墙上质问我到底想干什么,然后组团逼着我去外地爬山。


先是去了武当山,顺便逛了逛襄阳。


那个时候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武当山的游客很少。


为了看日出,我凌晨四点就从酒店出发去爬山,一路上除了一起去的朋友几乎没看到其他人。


最后累得像条死狗一样上了武当金顶,在山顶上眼睁睁看着太阳从云海里冒出来。


红彤彤明晃晃金灿灿,一朵朝阳照万千。


当时我下意识想拍照发朋友圈,但因为太累了我又放弃了,最后选择站在原地静静地看。


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仿佛整个人都不存在了。


那一瞬间我的身体特别特别疲惫,但偏偏心里又觉得特别特别轻松。


在这么一个处境下,很多你平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烦恼的事情都显得不重要起来。


费了这么大劲爬上来,你不能还在琢磨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不说对不对得起武当美景,起码你要对得起一路上累得快哭出来的你自己。


蕉下的品牌主张,是“天地间,肩并肩”


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这段在武当云海的经历。


这是一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气质——


无我,无他,方有万物。


这种灵魂体验和心路历程,是看了再多别人的文章和视频也悟不出来的。


你一定得自己走出家门、走进户外,真真切切累过、看过、闻过、听过。


然后知道大千世界,还有一个真我。


5


对户外的向往,同样潜藏在我们的文化基因当中。


无数古代诗篇和文章,都在告诉你,人类离不开户外,更离不开自然。


李白诗里的乐观豁达洒脱是哪里来的?


肯定不是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憋出来的。


只有在庐山上看了瀑布、在天姥山登过天台、在蜀道听过蚕丛及鱼凫的故事,才能诞生出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李白。


只不过这种向往,平时被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遮住了。


而现在,蕉下用一支《惊蛰令》把它勾了出来。


《惊蛰令》里的惊蛰踏歌而行,是在哪里踏歌?


在户外,在田野,在山间,在所有你能走到的地方。



只有在亲身走出去,亲眼见到日出云海、满目青山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而今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

释心月,《示圆阇梨偈》


6


蕉下拍这支《惊蛰令》的风格,也非常有意思。


既没有单纯地模仿西方品牌,去讲所谓的高级质感;


也没有为了传播数据好看,就努力往沙雕和网感上靠。


而是用了一套全新的、属于中国文化的视角,去讲户外生活这件事情。


绝大部分户外品牌,其建立调性的思路都是现代主义的。


无论是追求极限征服自然,还是向内挖掘突破自我,其实和普通人的关系都不大,拍广告也往往是找个顶级户外大神站台。


但一个典型的我们自己人的画像,往往不是横冲直撞所向无敌的孤胆英雄,而是机智又坚定,安逸又隐忍的“凡人”。


这样的人表面上好像不显山不漏水,但真遇到事了,又总能想出办法来解决。


狂风暴雨面前不必头铁,苟住就是一切。


等天晴了雨停了,欸,我又行了。


这既是小民的经验,也是生存的智慧。


蕉下拍《惊蛰令》,选择用现代的技术、现代的形式和现代的画面,来溯源这样一种传统文化里本就存在的户外向往与自然主义精神。


瓶子是引领时髦技术为先的科技新瓶,里边的酒却是千年文化沉淀至今的哲学旧酒。


新瓶装旧酒,而二者又结合融洽、难分彼此。


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


不要觉得品牌态度和用户心智是玄学,这些东西是真的可以影响到用户决策的。


说白了,这个年代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用户为什么选我而不是选别人?这个品牌和那个品牌之间有什么差异点?


所有品牌要回答的唯一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不一样”。


让用户掏钱的,或许是你为用户提供的实用价值,但能够让用户选你的,一定是你为用户提供的情绪价值和认同感。


对品牌来说,比烂到挨骂更可怕的,是平平无奇泯然众生。


就算烂,也要烂得有特色。


表面上用户是在买产品,实际上是在买你的品牌态度,买你讲的那个故事。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很多欧美品牌喜欢让模特冷着一张脸,好像谁欠了这个品牌钱一样。


通过冷色调、抗拒动作和阴郁表情来营造高级感,我愿称之为PUA式营销。


过去相当多的中国品牌都在下意识模仿这种营销风格,这就导致品牌给消费者讲的那个“故事”,陷入了同质化。


但蕉下没有走这条老路。


这虽然是蕉下第一次构建品牌,但甫一出手,便狠辣精准到吓人。


它选择讲一个不一样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洒脱。


这些从我们文化基因中提取出来的精神元素,是支持着每一个中国人在冬季蛰伏以候惊蛰的那股力量。


不管你认不认蕉下,但你绝不会讨厌这种品牌态度。


7


《惊蛰令》视频最后,讲到了“惊蛰”轻量化全地形户外鞋。


因为,一切梦幻,都需要【脚踏实地】。


一切开悟,都需要你【走出那一步】。


寥寥几笔,但已经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蕉下轻量化户外的第一款大单品,“惊蛰鞋”比之休闲运动鞋防护性和功能性更强、更能适应户外的多元化环境,又比传统户外运动鞋更有设计感、更百搭好看。


在两条二选一的路线之中,蕉下偏偏能走出扬长避短的更优解来,这恰恰也是古人所钟情的“中庸之道”。


而且借助三层底和仿生蕉叶的独有技术,“惊蛰鞋”能适应轻量化户外的全场景需求。



为什么说“天下无路不可走”?


因为从柏油路、小溪水路、泥泞山路到城市街道,都可以靠一双“惊蛰鞋”解决。


关键是,通过“轻量化全地形户外鞋”,蕉下开始建立其“轻量化户外”的新品牌形象。


这些年来,户外运动之所以迟迟得不到普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大众认知中的门槛过高。


要么是“我需要买很多设备、做很多准备”,结果等装备买齐了、准备做好了,当初那股强烈想出发的意愿也消亡了。


要么干脆就是“这不是我能玩得起的”,还没开始呢,就先被自己给劝退了。


所以在整个户外圈子里,都有这么一个共识:


户外运动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轻量化,方便化。


门槛越高,玩儿的人就越少。


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品牌像蕉下这么严肃地提出过“轻量化户外”的理念。


并且蕉下还不是单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为此研发了很多套技术体系,乃至开辟出一整个新赛道。


轻量化户外并不是要和硬核户外打擂台,而是要填补硬核户外所覆盖不到的地方。


过去的户外产品看似丰富,但在覆盖场景上其实有很大一片空缺。


一公里生活圈内,各种休闲鞋已经卷成了红海;


三十公里之外,也有大量硬核户外品牌花式占领市场。


但在离家一公里以外、三十公里以内的城市户外和城郊户外场景,大家此前往往是“乱穿鞋”的。


穿休闲鞋不够安全舒适,穿硬核户外鞋又过于隆重和累赘,最后不就只能乱穿了?


惊蛰轻量化全地形户外鞋的诞生,就是对这片空缺的“女娲补天”。


它的设计目的,本来就不是让你上能登珠峰,下能涉沙漠。


它只是想让你能够轻松自在地,陪心爱的人走过春夏秋冬。


8


其实从2013年成立之初,蕉下就一直在做各种让生活更舒适的轻量化产品。


今天的“惊蛰”轻量化全地形户外鞋和轻量化户外概念,不是横空出世的意外,而是蕉下十年来沉淀的结果。


在蕉下眼中,户外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对立面。


户外是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户外也不是为了逃离日常生活,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


能从室内环境无缝衔接户外的轻量化户外装备,就是对这种理念最好的诠释。


但轻量化户外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困难重重。


如果只是想把产品做得更硬核,更挑战极限,需要的是堆料,是加法。


你产品再硬核,能有防弹衣硬核?


但你会穿着防弹衣陪孩子去郊游吗?


做加法很厉害,但减法,会更难一些。


轻量化户外要做的,是在舒适、设计、功能和搭配等多个维度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但要成为六边形战士,还不能太贵,在每个场景都能兜底。


这是真正困难的事情,蕉下也努力了很多很多年。


直到今天,在诞生过多个防护科技/套组/技术后,蕉下才终于公开提出了轻量化户外概念。


这是,减法的艺术。


借着《惊蛰令》,蕉下证明了做品牌不是只有模仿西方一条路径,用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一样能塑造好品牌调性;


而借着“惊蛰”轻量化全地形户外鞋,蕉下又为整个户外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某种意义上,蕉下自己,正是《惊蛰令》里那句“天下无路不可走”最好的践行者。


有些话,就是得说的人自己信了,听的人才会愿意相信。


说到做到。


今日方知,我是我。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3月15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是50张,单张价值100元的京东E卡。请中奖的朋友在开奖后的5天内填写好收货地址及信息,我们会尽快安排寄出,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