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年总目录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名栏)

●民族理论与政策

1、高永久,崔晨涛.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的道路创新与道路自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6.

2、王军,刘毅.当代中国民族团结话语的演进及其理论源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7-14.

3、龚志祥.新中国民族政策法治化进程70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5-19.

4、徐黎丽,卡马力提.牧区发展与边疆乡村振兴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20-25.

5、刘永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辩与中华民族理论的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6.

6、苏德,阿木古楞.乌兰夫民族团结观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7-11.

7、肖灵.民族团结如何应对现代性断裂的挑战——以族际信任作为理论工具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2-18.

8、裴圣愚,杨梅.新时代推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循证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9-23.

9、金刚,子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6-21.

10、罗彩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22-26.

11、李涵伟.“少数人”概念意涵及其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27-31.

12、杨秀芝,孙明福.利用传统节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效能——兼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32-37.

13、刘宝明.从民族工作制度看民族事务治理的“中国经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1-16.

14、陈建樾.“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话语体系形成的历史脉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7-23.

15、唐贤秋,吴成林.民族信任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28-33.

16、邓磊,周珊.民族团结: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新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34-3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雷振扬,兰良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24-31.

2、马惠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正向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32-35.

3、段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8.

4、杨胜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9-14.

5、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5-21.

6、叶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立法路径及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22-27.

7、郝时远.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0.

8、刘吉昌,曾醒.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16.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

1、王淑兰.作为民族理论“中国话语”的多元一体主义——兼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范式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7-21.

2、严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中的“大家庭”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22-26.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1、朱军.城市民族事务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40-46.

2、周华.新时代城市民族事务智能化治理的构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47-51.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1、刘荣,刘睿宁.“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体系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52-57.

2、陈蒙.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瓶颈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58-63.



民族学研究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

1、徐平.费孝通文化思想演变及其文化自觉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26-31.

2、赵旭东,宋欣仪.从对话看文化——费孝通文化观中的对话人类学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32-39.

3、马雪峰,刘兴旺.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结构性动因及启示——费孝通易村研究的重访与反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40-45.

4、丁元竹.真正的学术是有用的知识——重读《乡土重建》有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24-28.

5、方李莉.中国人类学如何面向未来——费孝通文化反思及其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29-34.

6、谷家荣.从小城镇建设到跨区域协作发展——费孝通应用人类学的学术实践及其思想脉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35-41.


●纪念林耀华先生诞辰110周年

1、庄孔韶.过化、权力、采借与情感——中国汉人社会多点研究归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38-51.

2、纳日碧力戈.译名求真:林耀华先生的“民族”辨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52-57.

3、石峰.封闭的宗族与跨界的会社——一个汉人杂姓村的社会组织与整合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36-45.

4、陈越柳.分类与秩序:群体认同的行为基础与现代困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46-51.


●民族社会

1、吴平.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与营建——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27-33.

2、钟荣帆,汪洪亮.徐益棠对边疆民族研究的贡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34-39.


●民族文化

1、吴声军.南岭走廊平桂瑶族的婚俗特点与文化调适——基于民族民间文献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46-51.

2、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鲁锦项目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52-57.

3、谭宗派.清江源都亭山巴蔓子墓的文化考察与阐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42-47.

4、阙祥才,萧洪恩.巴蔓子精神及其文化产业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48-52.

5、吴金光,孙晓青.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定位与体制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58-61.

6、方清云,陈前.重返民间:自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山歌发展的新特点——基于浙江畲族山歌发展变迁的考察与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62-67.

7、张燕,何星亮.近40年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进展与前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68-77.

8、吴林隐,吴毅.嵌入与脱嵌:市场、国家与社会场域中的民俗体育——对广西那县舞狮团的田野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40-48.

9、马蕾.中华老字号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及路径——以河南省中华老字号品牌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49-53.

10、周倜,梁惠娥.从“人形纹”构造看黎族生存智慧的三个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54-6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柏贵喜,王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标准体系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52-56.

2、林继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基本遵循[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57-63.

3、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64-69.

4、郭丽,陶辉.“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70-75.

5、吴涵,韩学晨.贵州苗族“喊歌”的当代传承[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76-81.

6、朴今海,朴贞花.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东北地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61-66.

7、薛可,鲁晓天.传统戏剧类非遗短视频青少年观看意愿的影响因素——以皮影短视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67-73.

8、郑颖捷.手工艺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地理联结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74-80.


●民族历史

1、崔明德,杨秋红.刘裕民族关系思想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58-63.

2、赵秀丽.明清之际鄂西容美土司的政治抉择与政治认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64-69.

3、闫天灵.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小薛事迹考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53-62.

4、王献军.台湾本“琼黎图”《黎人风俗图说》考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63-67.

5、彭丰文.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的成就、经验与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64-70.

6、林建.《宋史·蛮夷传》史料来源及其体例产生原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71-76.

7、田敏,罗爱花.广东明清方志中有关瑶畲文献的渊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77-81.


●民族教育

1、史明涛,盖甄迪.论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82-86.

2、徐丽曼.民族院校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价值、内容与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87-92.

3、喻永庆.民族教育在国家认同培育与边疆建设中的作用——民国时期蒙藏学校办学实践的历史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93-98.



人类学研究

1、瞿明安.象征人类学视域中的自然象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70-76.

2、李文睿,雷小卉.超越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当代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发展及其反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77-83.

3、肖竹.生育观与地方教育变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84-87.


●旅游人类学

1、孙九霞,庞兆玲.结构二重性理论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的信任建构——基于凤凰古城的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78-85.

2、黄秀波.秩序与失序:民族村落旅游景观的表征与生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86-91.

3、卢凯翔.民族旅游商品“族群性”表征的构成性诠释——以云南丽江“东巴纸”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92-96.

4、高婕.身体是真实的吗——旅游凝视与东道主多元身体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82-88.

5、范春.古镇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冲突与调适——以C市H区L古镇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89-95.


●医学人类学

1、王明珂.猎巫危机:对新冠肺炎的人文省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7.

2、高志英,任剑丹.中缅北界跨境民族瘟疫认知与应对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8-15.

3、王剑利.病友知识分享的维度、路径与动力——基于糖尿病病友群体的人类学观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81-88.



社会学研究

1、史梦薇,王炳江.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心理适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68-72.

2、肖锐,徐润.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践及其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73-77.

3、蔡鹏飞.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值转换——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社会融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78-81.

4、贺雪峰.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99-104.

5、林钧昌,尹新瑞.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05-111.

6、李军,蒋焕洲.经济空间重构:传统村落旅游利益分配正义的西江样本[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12-118.

7、江畅,李历.社会共识及其与社会认同的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96-103.

8、李春风.边境地区民族语言的共生与交融——基于云南片马茶山人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04-109.

9、尹伊湄,龚艳.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情绪状态及疏导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10-114.



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谱系

1、张慧琼.明代抗倭诗与中国诗学地图的拓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88-93.

2、唐定坤.李白接受崔颢《黄鹤楼》诗考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94-101.

3、刘保昌.存在、复仇、人文、仰望:伍子胥的四种历史形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95-98.

4、刘小兵.人格·诗品·艺境——论沈周对陶渊明的接受[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97-102.

5、袁方愚,张新科.意象化的昆仑:《楚辞》中昆仑意象的生成及泛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03-107.

6、韦春喜.汉初藩国文学集团形成的深层原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19-125.

7、龚小雨,龚举善.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养成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26-131.

8、郭康松,洪嫚.论纪昀“理所宜有”的小说虚实观——以《阅微草堂笔记》为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32-137.

9、康廷山.先秦子书所引“传”体文献来源考辨——兼论“经传”之“传”名之源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15-120.

10、魏玮.商周历史的口述者:巫、史、瞽、诵训、优的职能及口述方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21-127.

11、马志英.明中期杨慎与云南多民族文人交游活动考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89-93.

12、程海伦.宋代小集传播的文学效应——以南宋中后期诗坛为中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94-100.


●当代文学

1、罗义华.情结、自我完成与冗余写作——也谈现代文学的复写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82-86.

2、李青果.回旋书写的沈从文“自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87-94.

3、杜雪琴,邹建军.当代小说中民间歌谣的利用与创造——以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08-114.

4、欧阳澜,汪树东.乡村中国的生态变迁——论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的生态书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15-121.


●数字人文

1、王兆鹏,王艳.唐代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基于《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2-106.

2、邵大为,陈逸云.建设文学景观数据库的价值与方法——以《方舆胜览》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7-111.

3、郭红欣.苏轼作品量的时空分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12-118.



马克思主义研究

1、谢然.继承与批判: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19-123.

2、邓佳.马克思文明观的当代审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24-130.

3、何云峰.人类相互和解的必要性、主要障碍和共识基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哲学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56-161.

4、杨金洲,赵冰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社会”概念的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62-167.

5、周可,汪信砚.马克思、恩格斯“卡夫丁峡谷”跨越论新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51-158.

6、刘国胜,黄炼.马克思“人类社会”概念的逻辑建构——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59-166.

7、何海涛,叶林.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逻辑意蕴——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资本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49-153.

8、刘佳,顾保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三重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54-159.

9、张春枝.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青年历程、经验及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60-165.



经济学研究

1、高杰,郭晓鸣.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多重挑战与政策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31-134.

2、胡晓东,蔡思思.增值税分配的纵向与横向均衡——基于地区协同发展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35-142.

3、柏振忠,宋玉娥.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共营绩效的影响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99-102.

4、高华云.成本约束、创建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于合作社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03-107.

5、刘夏,周超.民族地区乡镇人口规模及其影响因素——以渝东南165个乡镇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08-113.

6、王玉玲,彭翔.构建增值税地区间均衡分配机制——基于民族地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22-126.

7、李旭鹏.收入分配对我国经常项目的影响机制——基于储蓄-投资缺口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27-134.

8、李俊杰,郭言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民族地区服务业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38-143.

9、郭景福,田宇.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减贫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44-148.

10、陈祖海,柳长毅.扶贫资金投向比较及2020年后政策选择——来自7县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49-155.

11、鲍金红,曾红宇.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基于三地九村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01-106.

12、熊芳,宝雪.社会资本对微型金融经济效应和贷款偿还率的影响——基于978户农户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07-112.



管理学研究

1、程明,赵静宜.广告信任生成机制的新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43-147.

2、高华峰,吕宗耀.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优先度计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48-154.

3、张铁明,谭延敏.休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并以恩施州山地户外运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14-120.

4、田嘉莉,赵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21-125.

5、刘凡.民族博物馆的服务设计与观众体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26-130.

6、梁积江.强“体”丰“翼”:民族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35-139.

7、李金容,陈元欣.创新推进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策略——基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40-144.


●国家治理

1、金炳镐,谢清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亟需培养新型农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13-120.

2、赵晓飞.面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21-128.

3、李辰星.国家认同视阈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方式的转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29-134.


●旅游管理

1、邓辉,郭碧君.民族旅游村寨精准扶贫的产业形态与经营模式——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两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35-142.

2、薛承鑫,高华峰.怀旧营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营销策略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43-148.


●乡村振兴

1、肖文韬.乡村的变迁逻辑、发展困境与振兴之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28-132.

2、潘泽江,张焰翔.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绩效、影响因素与培育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33-139.


●生态治理

1、刘成武,朱锦维.城市圈生态用地违法耗损的共性特征及原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40-145.

2、李超锋.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状况及时空演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46-150.



政治学研究

1、陈艾.转型期藏区社会治理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以甘孜藏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55-160.

2、李华胤,吴开松.近年村民自治研究的范式转换与趋势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61-166.

3、张爱军,魏毅娜.网络空间极端民族主义舆情的延伸、变异及其应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31-136.

4、张三南,解小宇.政治整合视阈下的菲律宾国族建构——基于三个例证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37-143.

5、何君安,何梦圆.“大一统”国家形态与传统中国的治理智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44-149.

6、许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特质和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45-151.

7、许芳,陈蕤.“公司+农户”供应链心理契约维系的公平中介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52-160.



法学研究

1、陈炫伯.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1):174-180.

2、夏淑萍.专利异议和无效二元确权结构的解读与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50-156.

3、陈若英.“公害”风险治理系统的建构——以共享单车运营商为核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57-162.

4、杨智博,杨萌.涉众型经济犯罪实证分析与防控路径选择——以武汉市典型涉众型经济犯罪为样本[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63-168.

5、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61-167.

6、田圣斌,刘锦.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暴力的识别与规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68-173.

7、任颖.从“后果控制”到“风险规制”:公共卫生事件法律应对模式转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74-180.

8、宋才发,许威.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法治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68-174.

9、顾德瑞,熊伟.生态税体系构造的法理逻辑与制度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75-180.

10、刘之雄,郭佳文.盗窃罪立法的法益解读与盗窃罪对象的合理界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67-173.

11、唐子艳,程思绮.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174-180.

12、刘茂林.警察权的概念构造及其横向配置结构的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66-173.

13、梁雪.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东道国法院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6):174-180.



教育学研究

1、马忠才,郝苏民.乡村教育振兴的困境及其内生性逻辑——基于深度贫困地区Y县的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69-174.

2、凃朝莲,钟亚华.大学生国际化程度的专业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2):175-180.



学术笔谈

1、黄相怀,尹建军,黎海波,王姗萍,谷秀青.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4):1-10.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或点击公众号菜单栏“走进学报”

即可查阅全部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