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哲学院长:哲学是一项自我解放的终身事业!

点击蓝字关注👉 哲学之路 2020-09-07


作者: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

各位新生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年是我们学院历史上新生最多的一年,本科新加入哲院的有85位(包括转入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有59位,博士生有44位,另外还有10位英语硕士项目的留学生。在这里,我代表学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按中国人的传统,人丁兴旺是件好事情。哲学学院虽然在校内外的声誉很好,但在学校一直是个小院系。我想我们今年能有这么多优秀学生报考复旦哲学学院,可能与去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排名有关,我们和北大并列A+学科。这个成绩是我们学院历代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在给我们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来了招生上实实在在的进步。今年也是哲学为第一或第二志愿的同学人数最多的一年,大概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对于有些院系的同学来说,这个比例太低了。但以中国现实环境对于哲学的认知程度来说,这已经是很大进步了。长线学科在全世界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虽然很多同学并没有将哲学作为第一志愿,但这完全没有关系,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会对哲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别的学科大家可能在中学就会有所了解,有所认知,但对于哲学大家了解的机会并不多,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每年我们都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从别的院系和别的大学转入我们专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每年迎新大会的讲话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我们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在一起。大家知道,在学校,每次开学典礼本科生与研究生都是分开进行的,因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诉求和愿景都有着绝大的差别。在这里,我们大家都聚集在一起,在新的学习起点上与我们的老师见见面,相互间有个了解。这是学院很久以来就建立起的传统。

所以尽管大家的诉求可能不太一样,但哲学让我们聚拢在一起,哲学是我们共同的核心概念。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于大学的院系中,我们每个同学也都在这样一个院系和专业中学习。但哲学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哲学还是一项自我解放的事业,这将伴随着我们每个学生的终身。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我们都有共同的任务;无论你将来从事哲学事业,还是从事其他行当,在这一点上也都是共通的,这正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大家可能对哲学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哲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如果我们是学经济、物理、化学等学科,大家头脑中可能会有比较清晰的学科形象;但如果是学哲学,可能这个形象可能就会复杂一些了。这一点尤其需要对我们的本科生讲清楚,绝不能用我们平时学习其他学科的心态来学习哲学。

最糟糕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学习,记住所谓的考点、知识点,然后以点算分来推进我们的学习。中国的中学普遍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考察学习成效的。如果以这样心态来学习,对学习哲学则是大忌。

哲学训练本质上不是去学习一种现成的知识,我们学习很多哲学家的思想,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胡塞尔等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固然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但不能说这就是唯一正确的哲学;我们更多地是要学习他们从事哲学的方式,理解世界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来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把握哲学训练的特点。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哲学训练的特点我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哲学训练根本上是为了使我们有能力反思我们理解的前提和预设。

哲学学习与其他常规学习的状态有所不同。它不是去学习一种现成的知识体系,而是努力跟随哲学家的道路去反思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这种对于“前设”的反思是一种基本的哲学素养。在接下来的哲学学习中我们要反复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当你们毕业时,除了提交研究某位思想家或某个哲学问题的毕业论文之外,更要想想自己在“反思前设”这个能力上是不是有所进展。如果能始终意识到哲学训练的这个根本特点,那么我们学习哲学才算有了真实的收获,这种能力将会是伴随我们终身的能力。

第二,哲学的这种反思能力依靠的是对“自我”的坚守。

在某个意义上,哲学是一门非常“自我”的学说,决不人云亦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反映的也是这样一种立场:未经“我”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经“我”批判的思想,是不能接受的;未经“我”判断过的学说,都是存疑的;决不盲目崇拜。对于哲学家来讲,生活中很多说法在未经“我”批判地思考之前,都必须“悬置”起来。这样的哲学训练凸显了“我”的高贵精神价值。

但哲学又告诉我们,这时你所坚持的那个“我”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独立思考的“我”。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更多地会是沉浸在芸芸众生之中,你以为的“我”更多的只是在为别人代言,只是他人的化身。在你以为“我”在反对权威时,反映的可能只是另一套流行看法而已。要真正能够凸显这个独立的“我”是非常艰难的。

当我们努力反思究竟有哪些思想是真正属于我自己时,我们常常是经不起考验的。很多时候你坚守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常人”而已。因此敢于坚守“自我”,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本真的“我”。在此基础上的“反思”才是值得信任的。

第三,要找到那个真正能思的“我”,决不能封闭自我,不能固执自我,而是要培养自己“倾听”的能力,真正学会“倾听”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他人讲话,但听进去的只是自己想听的内容;听进去的只是自己能听的内容。真正把握“他人”的想法其实需要哲学训练。理解“他人”意味着我能够理解他人理解事物的框架,理解他理解事物的前设。只有这样,我们才真的学会“倾听”他人,才能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差异。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特点,“我”的确立是建立在对他人差异性的理解之上的。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在这种差异的前提下与他人宽容相处。这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在未来的人生中也是如此。哲学训练必须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否则,对“我”的坚守同样是一种盲目。

总的来说,哲学作为一种自我解放的训练有三个要求:对于前设的不断“反思”,对于独立“自我”的坚守以及对于他人的真正“倾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在哲学体系和现成知识之外,哲学还是一项自我解放的事业。

经过哲学训练,能够有这种哲学素养的同学,在我看来就是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哲学学院所需要的考分在复旦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我们的学生始终是最优秀的。他们看上好像并不多么特别,但经过哲学训练之后,他们是一群能够自我解放,自我放飞的学生,是能够把自己所有潜力和能量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的学生,是决不人云亦云的学生。

我相信经过四年或三年在复旦的哲学学习,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会是最优秀的人,无论你未来从事哪一种高尚的事业。

祝愿大家在复旦、在哲学学院能够度过美好的年华。谢谢大家!


精品推荐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为此,哲学之路联合三联周刊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姜宇辉教授,带来了《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可以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大 咖 推 荐  

扫描海报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