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后浪而言,真正危险的敌人是什么呢?

点击蓝字关注👉 哲学之路 2020-09-07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01走赚快钱的捷径
比如说,出卖身体。这种快钱,人一旦沾染就很难拒绝。为什么有些女孩去 ktv陪酒,然后就沉沦下去无法自拔?当你吃着喝着躺着就能月入几万,你还愿意做几千块一个月的工作?辛辛苦苦一个月,不够以前买个包?
比如说,偷盗抢劫。抢劫是新生代年轻农民工沦入监狱的主要途径。受够了工厂一天十个小时的劳动,抢一次就能抵得上一个月,为什么还要去工作呢?那么辛苦呢?
比如说,赌博。赌友的钱就明晃晃放在这里,一年到头的工资,一晚上就能输干净。这个时候他看到的不是自己输了一年的工钱,而是别人赢了他一年的工资。他们能赢这么多,凭什么我不能?
可能你觉得这些都距离你比较远,但其实一点也不。
它打破了“付出——收获”、“努力——进步”、“投资——回报”这样朴素直观的社会法则。
面对“轻而易举”就能得来的钱,你觉得你能禁得住诱惑?
我觉得还是先假设你禁不住诱惑比较好。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02在网络上发泄情绪
比如和网络喷子互喷。
有些人,所谓的网络喷子,他们根本不在乎你说的是不是对的,只要你说的有一点点不合他意,他张口就说你不好,甚至辱骂你。
而当你开口反驳他们的时候,仿佛就刺激了他们的兴奋点,让他们更激烈的反驳你,然后说一堆莫名其妙的话,如果说不过你,就开始爆粗口。
如果你觉得没有意义,不回话了,他们就洋洋得意的觉得自己又拯救了一个思想错误的人。
但是回头想想,和这些人互喷,除了让你自己心里堵的慌,毫无用处。
最重要的事,和这些人互喷多了,你也会不自觉的变成这样的人,像个火药桶,到处发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到处和人互喷,你感觉反驳你的人都是喷子,一定要喷回去,但你不知道的是,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自己也成了一个别人眼中的网络喷子,你当初有多讨厌网络喷子这种人,那个被你反驳的人就有多讨厌你。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03习惯性的逃避
最近观察到的身边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习惯性的逃避。
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感觉有困难的问题出现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不是面对,而是回避。干点别的,想点别的。而因为这种习惯性的逃避,他们似乎错失了不少难得的机会,也错过了一些本可以抓住的人。
而逃避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你没想到的:
拖延
比如,明明知道手上的任务很重要,却一拖再拖,实质上是怕自己无法完成好,用拖延作为借口,来回避自己可能能力不足的事实。
否认
有不少不敢开始一段亲密关系,怕自己受伤害的人,喜欢不断告诉自己和他人:「我可不想谈恋爱」。就像小时候得不到玩具的一些孩子,会立刻改口:「我才不想要呢」。明明想要却说自己不想要,明明在意却假装毫不在意,这就是在以「否认」这种形式来逃避直面自己无法获得的事实。
转移注意力
“我太忙了!”在很多时候都是常常被拿来使用的一句借口。
“我是工作太忙了才没办法过节回家看看父母”,“我太忙了所以一直没时间学画画”,“等我有时间了就约Ta出来”……
但其实,当你发现自己迟迟不去做某件事的原因总是“太忙”,甚至刻意用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占据自己的时间,让自己达到“忙到没时间去做那件事”的状态,那么那件事可能就是你想要逃避的。
虽然常见,但逃避是一种不健康的应对机制。
首先,逃避的效果是临时、短暂的,它很少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时的回避可能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乐,但它会像梦魇一般一次又一次地侵袭你,干扰你的快乐。
不仅如此,人们对逃避应对的依赖本身,就是通过负强化达成的。
每一次在你成功地暂时躲避掉那些负面体验时,你获得了片刻的放松,此时,你对这种应对方式的依赖就被加强了,你会觉得逃避某种程度上有用,因此下一次就会更加抑制不住地想要逃。
只有停止逃避,开始面对问题,你变好的过程才会真正开始。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04虚幻的优越感
事实上,优越感本身并没有坏处,正是那点优越感,那点不甘居人下的骄傲才让我们继续努力。
我反感的是虚幻的,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靠说别人没文化换取自己有学问的快感,其实自己也就多看了两眼名著。
靠说别人不锻炼换取自己爱健身的快感,其实自己跑了多少步又吃了多少饭自己心里清楚。
靠说别人不化妆换取自己纯洁洒脱的快感,其实自己长成什么样自己还没数?
靠说别人死读书获取自己聪明又轻松的快感,其实人家已经用汗水筑起了水平面下的冰川。
这就是所谓虚幻的优越感了。靠某个未必成立的论断,来获取吊打别人的快意。
我不反对说自己很厉害的人,我反感用打压别人来体现自己很厉害的人。
而这样的人,往往名不副实。
很喜欢知乎以前的一个答案,人不要总是想“我比你强”,有种就想“我好强啊”,后者叫成就感,甩了优越感几百条街。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你我共勉。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05读书无用论
大家还列举了“黄赌毒”、“传销”、“邪教”等很危险的例子。其实,可能并不是特别切题,因为这些东西不管什么年龄都很危险。这些东西年轻人不能碰,中年人就能碰了吗?那老年人碰了会不会出事呢?当然,我并非想要抬杠说这些东西不可怕、不邪恶、不害人,这些都是坑死人不偿命的玩意儿,谁也别碰,千万别碰。
对我而言,除却这些违法犯罪的行当之外,年轻人最不能碰的,应该是「读书无用论」。
曾经有一段话,风靡了各大校园,这段话是这样的,想必各位也耳熟能详:学化学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到化学知识吗?学物理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到物理知识吗?学地理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吗?学生物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到生物知识吗?学历史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到地理知识吗?学古文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古文吗?学函数有屁用?你买菜需要用到函数吗?
不得不说,当年一堆不懂事的小屁孩儿,嗷嗷叫着给这段话点赞,还天天在学校里嚷个不停。
直至我忍无可忍,骂了一句:“那你们想学什么?学买菜吗?!”
小屁孩儿们顿时噎住了,这才醒过神儿来。
现在说这些,也许有人会觉得像是一个段子,像是在开玩笑,像是在编故事。
但事实上,在当年这段话刚刚盛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奉为圭臬,念叨完这段话之后,还得拍桌子骂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陈旧腐朽,骂中国的填鸭式教育脑残无药医,骂政府不作为,强迫所有人都学这些无用的东西,学不好还会影响前途,简直太不人道了,太不人性化了,太特么该骂了。
骂着骂着,成绩就下滑了。
这是必然的。
当你认定这件事没有用处,没有必要,没有价值的时候,你就不会用心对待,你就会失败。
如果没有人及时骂醒他们,他们就会一直这么滑落下去,直至无法挽回。
我觉得,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说是最可怕的事了。
希望未来的年轻人们,再也不要碰触这种东西。


精品课程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为此,哲学之路联合三联周刊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姜宇辉教授,带来了《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可以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04

  大 咖 推 荐  扫描海报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