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群友来稿 | 诉讼非诉都试过,我觉得还是别做律师了?

Legal Road Legal Road 2021-09-18

Legal Road:相信共同成长的力量

本文背景:笔者的第一份实习是做非诉,第二份实习做诉讼,在两种业务领域内都有所尝试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选择适合的、喜欢的工作。斗胆在这篇文章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各位分享。

01

诉讼非诉,都被劝退?



某天在路上的时候听了老王的一期节目,是和某精品所创始人的聊天。



 这位大佬嘉宾是专门做争议解决的,他在节目里说的一个比喻真是非常恰当:

 

“做非诉就像农民,一步步做好后变成地主,只要气候不太糟糕,收成总是能维持住,做得好的维持在高水平,做得一般也可预期从低水平往上爬,总之不会起伏太大;


做诉讼则像猎人,技术有高低,但是再厉害的猎人都保证不了收成,有的时候运气好猎到了大象,有的时候运气不好啥都捞不着(当然,正常情况下,技术更好的猎人大概率能猎到更多的猎物)。


所以诉讼律师总是比非诉更焦虑:相比非诉,需要学习更多,要有更扎实的基础、学更多新知识,还要祈祷运气。”

 

做诉讼业务的实习期间,起初一段时间一直一帆风顺,遇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有一天我就遇到了麻烦,有个诉讼法相关的问题,刚好是我的知识盲区,而且我花了大半天时间搜了N多案例,眼睛都看花了,但无论怎么检索依然没找到一个契合的答案。

 

这时,我感受到了一名诉讼律师可能常有的焦虑。有时候碰到的案子,刚好在以前课堂上或书里了解过,或者检索几下就能找到,或者至少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可以分析出一些思路,但是难保遇到这样的情况:知识盲区、毫无头绪、研究了很久不见效果…我这还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如果再加上事实上的问题,比如理不清事实情况、找不到某个关键证据、当事人有所隐瞒等等,那就难上加难了…

 

综合起来看的话,律师本就是很不稳定、风险较高的行业,而诉讼律师似乎更是时刻如履薄冰。做好了,收成突飞猛进;做砸了,可能颗粒无收。


遇到这样的难处后,再回头看看非诉感觉又很香了…

 

结合上述内容,以及我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观察,我以表格的形式尝试从我的角度比较诉讼与非诉的优劣。

综合起来,那位大佬的比喻确实贴切:诉讼像猎人,长期下去会让人越来越尖锐、深刻;而非诉像农民,让人越来越温和、圆润。想象一下,一个风尘仆仆的荒野猎人和一个笑呵呵的田舍翁进行对比…有画面感了…

 

就个人选择而言,诉讼可能更适合法学基础好、爱钻研法律问题、更有风险偏好的同学,非诉可能更适合综合知识丰富、不爱死转脑子、偏向稳定的同学。


——当然,还有选择:那就是别做律师!诉讼“脑”太累,非诉“身”太累,那就转行找找“脑”和“身”都没那么累的,真香!

02

律师,并非唯一的选择?



初入法学的同学们,可能往往只盯着常见的几种法律职业:律师、公检法、公司法务等等。特别是万千法学生都奔着律师、甚至X圈所律师这个目标冲去。


有的是因为想挣钱——确实,那是很可能快速拿到大量金钱的途径。(actually,法学生的所谓大量金钱,比起有些行业实在是小打小闹…)


有的可能是想证明自己——被peer pressure推着走,仿佛只有成为X圈一员才能证明自己多么优秀…

 

如果,拓宽眼界,放下执念,再仔细衡量下这份工作与自己是否match呢?


笔者在之前的苟哥事件后,写下了一些思考,下面摘抄其中关于工作的部分。(较为私人,但也许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其他的思路。)


彼时,那个假招聘事件在我们某群里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吃瓜的时候,知乎上的一篇回答(见下图)给我比较大的触动(无法插入链接,如感兴趣可前往知乎搜索)。



作者那句话,“我们其实不一定非要过上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我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时,配上了如下一些感慨。



后来看到群友转发的赵丹喵的文章,与此相关,也推荐朋友们阅读一下:

精英主义:21世纪最大的陷阱

03

知我探索,什么是我喜欢的工作?



然后,我站在人生1/4旅程的位置,想认真梳理一下,什么是我想做的工作。


当初选择转专业时,我的小部分考虑是兴趣——我喜欢逻辑分析的东西;大部分考虑是就业——听说做XX工作很挣钱。

 

后来了解到,做XX很挣钱这点确实没错,而且是超越我预期的挣钱…周围也有不少声音在说“法学生就该做XX”,“男生就该做XX”,“男生做YY没前途”。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职业规划完全就是奔着XX去的。

 

但是,继续增加了解之后,我开始思考XX是否真的适合我。

 

首先,关于我自己。

我在去年的日记里写道:

“我曾经想过多次,我要怎样度过我的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在以前的日记里写道:我想要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精神世界的丰裕,前者是指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后者是指读书思考、有自己的小天地。


当我走在两者平衡的轨道上,我就活得自在,既追求着学业与工作等“有用”,也有属于自己闲暇时间的“无用”,而一旦打破平衡,过于追求其中一方面,我都不再是正常的自己。”

 

其次,XX是个怎样的工作?

对此我了解甚浅,仅仅通过阅读网上的一些文章和自己的短暂观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中肯,推荐阅读:



这样的我,与那样的XX,二者是否契合?在周围人都在说“XX很好、你应该做XX”时,我内心的声音是什么,我是否只有这条路可选,除了这个XX外,还有更适合自己的YY吗?


关于法学生的几种就业,有学长做了一张图,总结很到位:



那么,如果选择 ZZ工作可能又如何呢?



04

如何才能选到喜欢的工作?



所以,到底怎样才能选择到喜欢的工作呢?


在一本书里,作者的分析是这样的:



1. 激励理论

1976年,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威廉.麦克林提出“经济刺激是主要激励因子”,之后这一理论被反复引用,也被管理者广泛采纳应用于企业管理,由此形成了社会共识。它认为经济刺激能有效调节甚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因为人们是“拿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要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可信,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异常现象。很明显,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比如,为慈善机构工作的人们,工作条件艰苦,基本没有报酬,但却很少听说他们抱怨没有工作动力。


2. 动因理论

以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为代表的动因论者提出了更好的见解:人们需要报酬,但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人们做某件事的动因是“发自内心的想做”。这个理论指出了选择工作的两种不同因素: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原书中的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保障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等。保障因素不好,会让人不满,但只有好的保障因素,还不足以让你爱上工作。真正让人们满意并爱上工作的是激励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有的人会告诉自己,先追求保障因素,等有条件了,再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但往往等不及改变,就沉沦在更高的保障因素追求中了。我们应该铭记:超过一定临界点,改善保障因素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所以,根据动因理论,衡量一份工作有两方面因素:

保障因素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等。

激励因素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刚刚毕业的学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保障因素较强的工作,而长远来看,同时具备保障因素和激励因素(或者,激励因素大于保障因素),才是真正理想的工作。


当然,如有朋友坚定地想做律师(甚至X圈所律师),推荐大家看看上文提到的这篇文章:



“通过3-5五年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换取个人能力的成长、职业发展前景的拓宽。”这句话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许能够支持你熬过前几年,然后可以选择更喜欢的事情,或者——习惯了,也挺好的。


上面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尚不成熟,可能比较片面,希望这些想法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做选择的思路,或者能够触发一些思考。祝福朋友们都找到适合的、喜欢的工作。


The End

往期精选


社群矩阵 | 李狗肉分群介绍(上)

满月特辑 | 我们为什么喜欢李狗肉?(上)
暖心特辑 | 我们为什么喜欢李狗肉?(下)
想见你,我们期望的李狗肉群友!
李狗肉满月纪念 | 这一个月,我们做了些什么

分享会计划|猪猪女士的法律英语小经验1.0
分享会计划|郭同学的法考经验碎碎念!
分享会计划 | L同学的北师、法大、上财保研经验分享
分享会计划 | Y 同学的北大法硕保研干货经验
另一种选择 | 法科生的日语学习和日本留学(上)
法科生的日语学习和日本留学(下)
初学法科经验 | 分享给低年级同学的学习指南参考

Legal Road大群加入申请表


Legal Road 微信公众平台与社群尚处初创阶段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提出宝贵建议!


供稿 | WH

编辑排版 | Zoe

致力于打造优秀法律同辈的圈层文化,

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