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凌逾:《客家谣谚俗语的文化内涵》

凌逾 跨界经纬 2020-01-18

客家谣谚俗语的文化内涵


凌逾:《客家谣谚俗语的文化内涵》,《东方文化》,2002年第1期


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俗谚中找到。高尔基也认为“谚语和歌曲总是简短的,然而它们里面却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


客家的谣谚俗语是流传于客家地区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这种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学形式,创造于火热的生产生活经验中,饱含客家人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习俗传统和审美情趣,有客家地区人文地理特色。这些谣谚俗语结构多样,内涵丰富,从衣食住行、节气时令、乡土物候、医药卫生、经济生产、礼仪教育到处世做人,无所不包,而且通俗易懂,甚至乡间老妪都耳熟能详,常常顺口而出、念念有词。这些“薪火之传”,积淀着千百年客家文化心理,值得我们深思回味。



一、 客家精神:凡是人类学,都为了研究自我


1、 冒险漂泊、广开视野


 “客家”是“客而家焉”,在荒芜的异乡构筑新家——“客人开埠”;也是“家而客焉”,在故乡做客,永远的外人——“文化流民”。 客家人因为荒年困苦或外族压迫,如马背上的民族,经常“多级跳远”,永远的“在路上”,生活在别处。谱牒记载生命的来处,成为纸上的故乡、移动的故乡;祖宗牌位是能行走的生命之根;“胞衣迹”,即出生之地,成为让人终身魂牵梦绕的名字。因此沉积在客家人无意识心理上的是漂泊冒险的冲动,走向未知世界的勇气。人们会讥笑不愿出门的未婚人为“灶下鸡”,即只会在灶下捡残羹冷炙的家鸡。死守家门的已婚者被称为“老婆的裤带子”、“藏在裤头根下的人”,而“裤头根下自家比自家”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人们希冀走州串府,见大市面,“扭紧眉毛做赢人”,否则就是“死田螺——不会过丘”。一旦事业不顺返乡觅路,会被讥为“转老屋食老米”。因此他们“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念叨着“除死无大灾”,更行夜走,生死不虑,富有铤而走险的野性。



2、勤勉进取、刚强弘毅


客家人飘泊冒险希冀出人头地,梦想“一脚登龙门,身价增十倍”,雄心勃勃、急切入世、不甘人后,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客家人吃苦耐劳,有务实精神。谚语云:“唔想出汗,莫想食饭”。“不怕事难,只怕手懒”。“唔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唔怕穷,就怕朝朝(每天早上)睡到日头红”。“学懒三日,学勤三年”。“若要光景好,天天起得早”。“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认为“有穷人,冇穷山”,“人懒地生草,人勤地献宝”,只要“男也勤,女也勤。食饭着衫晤求人。”“春天一锄头、冬天一碗头”;落汗是金。句句都是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要有毅力,执著不懈。


3、崇尚耕读,家教礼仪


客家人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顺、敬祖先,隆师道(1)。客家人特别是男性受教育程度较高。这得益于古训:“晤读书,白目珠(瞎眼珠)”。“农家不离猪,教子不离书”。“耕田唔熟不如荒、子女唔教不如无”。“树唔大,唔成材;子唔教,唔成人”。“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蠢笨人)。“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唔读书唔看报,好比菩萨坐孤庙”。所以客家人的理念是“讨食也要叫子弟读书”,认为要“识斯文,敬斯文”;“家财万贯,不如薄艺在身”;而且是“六十六,学唔足”。  



客家人宗法伦理道德观念意识强,“仁义”遗风浓。综合体现在《劝世文》:“至至诚诚,礼义交人。孝孝悌悌,合家和气。忠忠厚厚,添新守旧。老老实实,子孙忠直。贤贤良良,寿命延长,心口忠信,出门人敬。让人一句,免伤和气。和睦乡邻,不断人情”。分而述之,一是强调长幼有序:“竹有上下节,人有长幼分”。“有爷(父亲)听爷,冇听大侪(大哥)”。“食饭千人,主事一人”。“衣再大,总笠下”。二是主张和睦共处:“家和万事兴”。“唔怕风吹日炙晒,就怕劳心激搭(疙瘩)大“。三是教人处世之道:“人怕伤心,树怕剥皮;未修佛果,先结人缘”。“未做生意,先学肚量;未曾出门,先学谦让”。“刀可以割肉,话可以断骨”。“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在火头让三分”。“火要空心,人要虚心”。“当让不让,十九上当”。“口说如风吹,纸笔定山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从来名利地,多是是非人”。“君子之交公而恕,小人之交私而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四是教导正道求财:“冤枉钱,水流田;血汗钱,万万年”。五是人们常挂嘴边的劝孝歌:“爷娘缅子长江水,子想爷娘担竿长”,“青竹莫把黄竹欺,嫩笋也有变竹时”等等。



 4、苦中作乐、幽默虚玄


客家人在艰难苦辛的操劳中,善于用笑料自我调节,越苦越乐,欢乐不老。他们穷困时自我解嘲“家中三件宝:丑妻、瘦田、烂棉祆”;揶揄“手长衫袖短.脚长裤又短”,难见米粒的稀粥诗意地赋曰“鼻风吹得浪悠悠”;或自我安慰“朱门生阿斗,茅寮出状元”,“没有过不去的沟”。有一则笑话说大风将一穷苦人赖以看菜送饭的蛋壳吹落河底,他却开化地诗曰:“风吹蛋壳壳,财去人安落”。这种乐观的精神是黯淡生活中给人希望的明灯。客家人认为“哭得穷,笑得富”,烦恼人偏遇烦恼事,而未讲先笑是发家相。所以娶媳妇首先要求有笑意。“蚕豆花开蝴蝶形,红红绿绿撩弄人。阿妹可比蚕豆花,未讲先笑会迷人”。


还有一种“拉翻歌”,即颠倒歌,也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活泼、幽默、执着的风格,它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颠倒过来说,如汉乐府《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五种自然现象作为爱情坚不可摧的誓言。“拉翻歌”将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说得煞有介事,表现出虚玄夸张的幽默:


“拉翻歌来拉翻歌,先养老弟后养哥, 古井肚里卸鸟薮,竹尾顶上捉滑哥。拉翻歌来拉翻歌,看等姐公娶姐婆,赶鸭上山吃树叶,赶羊下水喘田螺”。


客方言中,“养”即“生”; “滑哥”是‘鲇鱼”,“鸟薮”为“鸟窝”, 姐公”“姐婆”指外祖父母。歌谣里描写了一连串的怪事:先出世的竟弟弟,古井里有鸟窝,竹尾上有鲇鱼,外祖父母婚嫁情景儿孙亲眼见,鸭子上山吃树叶,羊到水中吃田螺。荒唐滑稽,说得一本正经、有板有眼。其实黑白颠倒的事情世上也未必没有的,这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又如《湴古》:“湴湴湴古,湴湴古,灶背有只白须虎。摸目看到, 哑佬一吼,跛脚一追,跛手捉到。十人扛唔动,百人扛唔转,一只蚁公扛得转。细门入唔得,大门入唔得,水涵孔里正入得。细锅煮唔落,大锅煮唔落。蚬子壳正煮得落。细人吃唔完,大人吃唔完,一只蚁公吃得完”。瞎眼能看见老虎,哑巴能开口,跛脚能跑步,跛手能逮物,形象生动地想象了一出捉虎的混乱场景,如在目前,神乎其神,一样的夸张荒诞。“坐下来,嬲下来,嬲到两人心花开。嬲到石头沉落水,嬲到鸡毛浮上来”。描写甜蜜情人知心的话儿说不完,只说到石头沉水,鸡毛上浮,极力渲染两人的默契无间。    


再如虚玄歌:“捱(我)个虚言系虚玄,竖条桅杆在门前,桅杆顶上做只屋,围龙围哩十八层,九代同堂八万丁”。“捱个虚玄过新鲜,肚大到今成(近)十年,昨晡(昨天下午)养个昂讶子(小孩子),今朝晓去买黄烟,晓同老板讲价钱”。“捱个虚玄又过玄,昨日捡到一文钱,上圩买条乳猪崽,今朝畜到牛牯般,又畀(被)鹞婆(老鹰)吊上天”。“捱个虚玄的确玄,娘胎肚里学打拳,清凉山上打筋斗,头脑贴地脚朝天,八十公公手来牵”。“捱个虚玄过虚玄,捱上月宫耕水田,嫦娥跳舞来迎接,吴刚端茶又拿烟,喊爱(还要)同捱结同年”(2)。


虚者,空也,空而不实;玄者,深也,奥妙无穷。虚玄歌里尽是漫无边际的想象虚构、夸张吹牛、玄谈对唱、互吹互擂,令人忍俊不禁。其实是“鱼跟鱼,虾跟虾,乌龟王八共一家”。这些幽默调侃是一个处理方言和其他不能以严肃态度处理文学素材的方法,群众喜闻乐见。    


二、 客人特性:摆荡于矛盾的正负两极间


1、冒险求进与保守落后


客家人四海为家。外出谋生蔚然成风,家中常常只剩妇女老少、老弱病残,壮年男子要过春节才回家。“出门在外”被戏曰:“见大蛇屙屎”,即见大城市的谐音。有谚曰:无兴不成市,即处处有客家人,若没有客家人集市都难以形成。



另一方面,客家地区地处偏僻,世代居山的结果是安于现状,落后迟滞,有遗民风尚:客家人要与客家人联姻,宿命思想严重:“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里不得额外财,捡到猪嫲也漏胎”,“阎王注定三更死,不会留人到五更”,“富贵轮流转,明天到我家”,因此“家乡的老屋屎炕猪窦”五十年不变,不思求进变通。居家与外出的思想观念差别大。客家人多神崇拜,畏惧鬼神,诸多禁忌、繁文缛节。拜伯公树、石头神、拜祖先保佑人丁兴旺、祛病免灾、万事如意;“病鲜服药,拜巫觋仙婆,鸣锣吹角,咒鬼令他适,名曰“跳茅山”;禁忌如“蛇入屋不吉,猪来主贫,狗来主富,为鸟屎所中,必乞数家米当天煮食,作乞儿状,谓不如此,必大不利。注重风水,如建房要“后倚来龙山,前面或数米内溪水似金带怀抱狮象或龟蛇山,把守水口”的背山面水的村落格局,搬屋也要恭拜神仙。节庆游乐,锣鼓喧天,金龙腾飞,“龙灯入屋,买田造屋”,认为将龙灯迎入厅堂表演可以养护住宅的龙脉,镇宅驱邪,祈福禳灾。客家地区闭关自守的方式使故乡成为画地为牢的精神怪圈。这有待在客地与家乡的边缘人,在兼容并包中寻求认同与超越,搭建沟通两者的桥梁,兴利除弊。



2、聚居结堆又狭隘倾轧


客家人通过方言的纽带联系彼此,通过围龙屋的象征自成体系。客家人族群自我保护意识强,这典型地体现在其建筑特点上。20世纪60年代西方间谍卫星发现闽西南密布的“导弹发射井”、“从天而降的飞碟”,原来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圆形客家土楼。这些不管是环状还是方形的客家围龙建筑,是坚固的堡垒、家族小王国。客家人于此百世族居,家庭成员安排各业兼顾:执教、经商、从医、入仕、手工业、技术工,人材并蓄分工合作,自给自足,少与外人联系,从小就熏染出了“围龙情结”。客家人强调祖先地望、家族源流,自尊清高,有傲气。但先前阔与事实的低层贫苦的平民生活的反差,养成了他们自卑的固执。来自外部的文化歧视强化了客人的自我认同,“单丝唔成线,独木唔成林”,要求“万众一条心”、“人多好做事,水大好行船”,以便“黄土变成金”。一方面是“亲帮亲,穷帮穷,邻帮邻”,“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但另一方面是事事争先、抢占先机吉祥和“人心高过天,想里皇帝想神仙”的风气,使得他们心胸狭窄,孤傲独行:“水牛过河——角(各)顾角”,“石禾坪,铁扫把——硬对硬”,针尖对麦芒。这是“鹧鸪”特性:一个山头容不下两只鹧鸪,否则会你死我活地打起来,直到输的那只自动离开。“鸡公相打胸对胸,牛牯相打角乱冲。男人相打争天下,女人相打争老公”。地域封闭,宗族排他心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导致人际交往不易协调,缺少变通,不喜灵活周旋。性格直肠直肚,“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他们常为一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不能忍受,好强好胜好斗好意气用事。“越是兄弟钱,朝朝算伙钱”,以致“树大分桠,子大分家”,“兄弟唔和被人欺,子嫂唔和门背企”。 他们崇尚空谈,不易承认别人的成绩,不易接受别人的批评,不易否定自己的弱点。常有不同姓氏宗族的械斗相仇现象:争山头、水源、田地、屋基等等,为面子和利益而战。特别是“移民房”——客家中的客家,在先来后到的主客意识下受尽屈辱欺凌。这种农民习气让人头痛,正是“易管千军万马,难管三顶笠麻”。客家人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意识强,特立独行,漫爱自由:“鸡肚里唔知鸭肚里的事”;“求人不如求己”——“靠人粮满仓,靠天空米缸。靠天不如靠人,靠人先要靠己”。又有谣谚:“萤火虫,找草丛,翻转屎忽(屁股)点灯笼,自己点灯雪雪光,别人点灯烂裤裆”,教育人要做一只自己为自己点灯的萤火虫。强调个人,因而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利于现代社会的生存。但不管怎样,一旦强敌当头,客家人又极为爱种爱家,同仇敌忾。



3、 慷慨好客又节俭克己


客家人对人直爽,坦诚直言,有极为热情的奉客如亲的美德,也关爱出门人。在这一方面,民风淳朴如客家菜,形粗量多,粗犷质朴——像酿豆腐、梅菜扣肉、红烧狗肉、盐焗鸡等。远近赞美的客家归娘的道德标准是:“人客来到,细声商量,鸭蛋炒粉,酸菜煮汤,若有酒肉,让客先尝,热情款待,面上有光”。有时甚至是“瘦猪嫲(母猪)屙硬屎——冇钱又要摆大方”。对客人倾囊而出,惟恐不周。另一方面客家人又极为节俭。日日念叨:“一粒粮食三滴汗”;“节俭富千年,坐吃大山空”;“宁将有日当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近河莫要枉使水,近山莫要枉烧柴”;“勤俭犹可自立”;“富人过年,穷人过难”。客家人的咸食菜谱:咸菜、酒糟、芋荷、萝卜干、榄角和“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百衲衣远近闻名,他们深知“会算唔会筹,打米换番薯”,“食唔穷,着唔穷,冇划冇算一世穷”,这是一种对己近乎苛刻的深入骨髓的节俭意识。


客家菜


三、 性别意识


英国欧得里称“客家民系是牛奶上的奶酪,这光辉,百分之七十属于客家妇女的”(3)。人人皆称客家妇女勤劳,贤劳甲天下。然而背后流不尽的辛酸泪水却少人体察,谣谚没有一条关于妇女视角的或妇女内心世界的,她们做牛做马,但社会地位低下,这无奈的宿命源于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客家社会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父系的族谱、男性的继承权、赏灯仪式等一系列重男轻女的意识与行为。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所以添丁生男孩要隆重地在正月“赏灯节” 送花灯、上花灯、兴灯(点燃灯内蜡烛),燃放鞭炮,祈求人丁兴旺。生了女孩则只简单地摆摆满月酒。


从客家谣谚俗语我们看到的是男性视野观照下的妇女:在他者眼中的女人,无自我、不自主、无意识。客地民间有两首流行的典型民谣,一是男人们从正面树立勤劳勤俭的榜样以引诱之的《客家姑娘》(又称《好布娘》):


勤俭姑娘,鸡啼巷(起)床。梳头洗面,先煲茶汤。灶头锅尾,端端光光。煮好早朝(早饭),刚刚天亮。洒水扫地,担水满缸。漫(没)有食朝,洗净衣裳。上山砍柴,急急忙忙。田头地尾,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煮粥拌糠。纺纱织布,晤离间房。针头线尾,收拾柜箱。唔讲是非,唔敢荒唐。爱子爱女,惜肝惜肠。推砻踏碓,唔声唔响。留心做米,没谷没糠。捡柴割草,山歌飞扬。出门讲伴,在家守房。人客来到,细声商量。欢欢喜喜,拉扯家常。鸡卵鸭卵,豆鼓嫩姜。有米有麦,晓得留粮。粗茶淡饭,老实衣裳,越有越俭,唔贪排场。就冇米煮,耐雪经霜。捡柴去卖,唔蓄私囊。唔偷晤窃,品行得当。唔嫌丈夫,唔骂爷娘。人人称赞,客家姑娘。(能够柬样,真好布娘)。


一是男人们从反面描写懒尸妇道的形象以惩戒之的《懒尸妇道》:


懒尸妇道,讲来好笑。半昼起床,喊三四到。讲东讲西,过家耍笑。水也不担,地也不扫。头发蓬松,冷锅死灶。唔理唔管,养猪变猫。老公打哩,开声大叫。去投妹家,目汁象尿。爷喊么用。娘骂不肖。归唔敢归,嬲唔敢嬲。妹家送转,老公又恼。诈走跳塘,瓜棚下嬲。在先讨来,用银用轿。早知如此,贴钱不要。


两首民谣一褒一贬,其教化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客家妇女的所谓美德就是在这“捧杀”与“骂杀”的教化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客家妇女不分贫富,无不勤劳操作,鲜有安坐而食者。里外一把手,什么重活都干。“家头教尾”,奉养老人,养育子女,“田要亲耕,子要亲生”,“禾大靠秧,子胖靠娘”;“田头地尾”,耕田种地,甚至驶牛、驾拖拉机耕田;“灶头锅尾”,忙不完的家务劳动,“针头线尾”,织“家机布”,做“百衲衣”,缝补衣裳。这“四头四尾”无情地接踵而来,压得妇女们无时无刻得闲,令人心力交瘁,不堪负荷。甚至孕妇一样劳作不休,从不少的“路生、松树生”这些小孩的名字可以透视出妇女的劳动强度。这样“千手观音”式的磨练结果是“干活如同风车样”,麻利、泼辣。她们日曦而作,子夜而息,躬操耕作,主持家计,使外出“搞副业”的丈夫无内顾之忧,致力远略。像《懒尸妇道》中描写的情景在客家地区少见,那是为达惩戒之目的而不惜丑化妇女的一种艺术手法。另一首《懒尸嫲》:懒尸嫲,睡到日头斜,缸里冇无点水,壶里冇无点茶。走到河边,拱拱竭竭,伸下腰,挺下肚,阿姆哀,甘辛苦。倒可能有个别妇女的影子,或可以理解为妇女偶尔的偷懒即会被编为笑话丑化。实际大多数的情形是“客家妹子真唔差,会划会算会当家。茶油煮出猪油菜,布惊(一种野生植物)泡出嫩细茶”。所以人们说“没有老婆唔成(象)家”。


传统客家妇女打扮简洁朴素,轻虚饰,“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多后梳发髻,帕首裙身,无缠足束缚怯弱之风,天足曰“大脚蛮婆”,做不得小鸟依人状,撒娇不是她们的特长。或赞曰“健美有加”。她们竟日劳作不缀,养成习惯,说“不做事手软脚赉”,终生不能改。八、九十岁的白头阿姐都还手拿扫帚扫个不停,极爱清洁。美之曰“客家妇女把工作当成了生活的本质”,其实这是男人们眼中的“神话”。


陶渊明诗中的“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情景在客家地区难得一见,也不同于潮汕福佬民系的女不出户,在家烹饪,绣花做针线,重活累活归男人。而且传统客家妇女头上还有婆婆的紧箍咒:家婆权利大,娶媳必得先过家娘关。“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心舅晤落家娘意,做出莲花都喊鬼点火(一野生植物)”。“做人心舅真艰难,一条菜埔(萝卜干)炒两盘。失手打烂莲花碗,家娘足足骂三年”。传统客家妇女的各种权利被极无情的剥夺:女人不能与男人同筵席,不能祭祀扫墓,女人衣服不得随处晾晒,新添女婴不能赏灯,女人鲜有读书机会,不学少识。女孩被称为“卖骨头”,即出嫁后连骨头也属于夫家的,因此不少女孩早早被贱卖为“童养媳”。“对岁(周岁)离娘卖畀人,六岁打柴受苦辛,七岁落田学耕种。九岁挑担冇时停,目汁(眼泪)洗面汗满身”。“做童养媳苦啾啾,食着冇来打骂有,三更半夜思想起,气难平来恨难休,只怨爸妈咁糊涂”。有些童养媳未曾成亲,未婚夫被抓了壮丁或离家出走,在娘家独守终身,郁郁不得语,临死时却迷乱地呼喊夫家地名,这是何等悲惨之事。还有一种等郎妹:“十八娇娇三岁郎,半夜想起痛心肠。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冤枉造过当,妹子嫁到长岭上,日里垓日头,夜里补蚊帐”。借别人的火,煮自己的肉,这是一种可怖的文化。



客家地区是重男轻女思想的重灾区,客家女孩在这大染缸里,在母亲终日辛勤劳作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为了分担母亲的负担,自幼就养成克勤克俭的习惯:“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捡柴爷娘烧,四岁学织麻,五岁学纺纱,六岁学绣花,七岁绣出牡丹花”。就是近年来客家女婿引进的不少“手不沾泥、脚不沾地”外省媳妇,也很快被熏陶成了勤快的“客家女”,文化之力,非同小可。传统客家妇女对夫忠诚,坚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法则,甚至还要贤惠到为夫纳妾。并且认为这一切是天命,无力改变,甘于承受。这些都无形中纵容着客家男人,导致了他们的大男子意识,唯己、不体贴。谣谚俗语中没有关于男人的褒贬、或教导男人要如何体贴、理解和照顾老婆的内容。这对比中的欠缺,反映了掌握话语权的男人,采取双重价值标准的男性策略,教育别人,但从不教导自己。男人干大事——拿得出台面的光宗耀祖的大事。妇女勤劳有加,干的却多为无名活,花大量时间见不到事,难以被人认可,更难以改变弱势群体的地位。女性被认为在生理和生育功能上与自然联系,男性则与文化联系,文化试图控制超越自然,因此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女性被宰制。虽说新社会女性有上学机会,同工同酬,而且以前“多子多女便是福”的观念也有改变:“多子多女多冤牵,少子少女成神仙”。但人们骨子里的男女不平等意识不变。直至今天,客家女人“不愿为女儿身”的居多,男人“不愿为男儿身”的近无。农村千方百计躲避计划生育只求生一男婴的情况屡禁难止。


客家文化宣扬女性依赖意识,如童谣:“呵呵睡,满子睡。睡哩阿妈摘猪菜,上园摘一皮(片),下园摘一皮,天光后日嫁满姨。一嫁嫁到竹子坝,又有糖来又有蔗,糍粑板子满手帕”。靠老公,靠大山意识浓。但近年的歌谣里边也有觉醒意识:“郎今劝妹爱(要)分明,人生祸福讲唔清。自家唔曾有志气,嫁到哪里也苦情”。但这又是男性话语,男性居高临下的启蒙。


客家民谣俗谚虽然有些语言粗野鄙俗浅白,但蕴涵真义。新时期的民谣俗谚亟待采风。过去与现在、客家与非客家的民谣俗谚研究亟待深入。    



 注释: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33、11。

(2)、“拉翻歌与虚玄歌”转摘自《客家文学史》,罗可群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11

(3)、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50。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夏婉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